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断句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06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法和技巧。

三、课型  复习课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2.财主聘请私塾老师: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

财主: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

私塾老师: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

(二)断句的含义及步骤

1.什么叫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

2.文言文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语感+先易后难。

第二步:借助“标志”,多管齐下。

(三)做好断句题的6个关注点

1.关注名词和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应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应该断句。

(1)[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

参考答案: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代词类别 常见典型代词

人称

代词

第一人

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

第二人

称代词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其中“阁下”“陛下”多用在外交用语中。

第三人

称代词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疑问代词 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2)[应用体验]

(2019全国卷Ⅰ,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贾 生 名 谊 洛 阳 人 也 年 十 八 以 能 诵 诗 属 书 闻 于 郡 中 吴 廷 尉 为 河 南 守 闻 其 秀 才 召 置 门 下 甚 幸 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解析:语句中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有“贾生”“谊”“年”“诗”“书”“郡中”“吴廷尉”“河南守”“秀才”“门下”,这些词都可以作主语或宾语。

参考答案: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2.关注动词和形容词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1)[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 是 太 子 预 求 天 下 之 利 匕 首 得 赵 人 徐 夫 人 之 匕 首 取 之 百 金 使 工 以 药 淬 之

(《荆轲刺秦王》)

技法演示: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参考答案: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2)[应用体验]

(2020全国卷Ⅱ,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 封 逻 卒 夜 迹 盗 盗 脱 去 民 有 惊 出 与 卒 遇 缚 以 为 盗 民 讼 诸 府 不 胜 考 掠 之 惨 遂 诬 服 安 中 廉 知 之 按 得 冤 状 即 出 民 抵 吏 罪。

解析:语句涉及的动词或形容词有:迹、去、出、遇、为、讼、考掠、诬、知、按、出、抵等。这些词语都能作谓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参考答案: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参考译文:

不久,他从秘书少监被授任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个百姓受惊出门正好和士兵相遇,士兵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这个百姓到开封府诉讼,经受不住严刑拷打,于是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个案件,审察后得知受冤的情况,立即放走这个百姓,治官吏之罪。

3.关注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1)[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技法演示:对话“曰”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大致可以把句段断开。

参考答案: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应用体验]

3.(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 老 人 曰 何 书 曰 世 史 也 又 至 一 室 藏 书 愈 富 又 问 何 书 老 人 曰 万 国 志 也。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句。文段中表明对话的词“曰”“问”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名词“室”“藏书”等名词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参考译文:

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

4.关注文言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

虚词类别及断句方法 常见典型虚词

(1)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2)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3)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4)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5)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岂、岂非

(6)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特别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

参考答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应用体验]

(2019北京高考,改编)请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 又 吾 所 不 识 也 且 所 谓 者 天 事 乎 抑 人 事 乎 若 曰 天 者 则 吾 既 陈 于 前 矣 人 也 则 乏 财 用 而 取 亡 者 不 有 他 术 乎 而 曰 是 川 之 为 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

解析:要给这段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则、也、且、者、乎、若、者、则、于、矣、也、则、而、者、乎、而。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则、且、若、而(表转折)”属于句首虚词,“也、乎、者、矣”属于句尾虚词,“于、而(表因果)”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

参考答案: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

参考译文:

这些只是老妇人老菜农所做的事,尚且能使事物发生变化,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阴阳变化无穷,阳气、阴气处在弥漫无际的广阔空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就像车轮和纺织机不停地运转,难道有谁能了解吗?还说:“水源被堵塞,国家必定灭亡。百姓缺乏财物,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那么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况且所说的是自然现象呢?还是人为的原因呢?如果说是自然现象,那么我已经在前面说过了;如果说是人为的原因,那么缺乏财物而导致灭亡,不也有其他的原因吗?却说这是三川所犯的错误!还说:“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限度(十年)的。”这就更加荒谬了!

5.关注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准确做出判断。

(1)[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参考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应用体验]

(2018全国卷Ⅱ,改编)请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王 涣 字 稚 子 广 汉 郪 人 也 父 顺 安 定 太 守 涣 少 好 侠 尚 气 力 数  通 剽 轻 少 年 晚 而 改 节 敦 儒 学 习 《尚 书》 读 律 令 略 举 大 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也”是判断句,“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等各句承前省略主语“涣”,且句式上是三个“谓语+宾语”结构。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从小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担任职务,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

6.关注对称或对比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1)[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六国论》)

参考答案: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应用体验]

(2020天津高考,改编)请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呜呼,仕 而 至 公 卿 命 也 退 而 为 农 亦 命 也 若 夫 挠 节 以 求 贵 市 道 以 营 利 吾 家 之 所 深 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找到对称结构。

参考答案: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参考译文:

唉,做官做到公卿,是命;隐退成为农民,也是命。如果屈节以求富贵,出卖道德来谋求利润,这是我们家深以为耻的。子子孙孙当引以为戒,希望不要败坏最初的良好家风。

(四)解题技法

1.解答断句题2步骤

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有一处不同于其他三项,且只有二到三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

2.[典例示范]

(2020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解析:B项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译文:

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

3.断句解题方法:

一看语境(读通文意,上下语境)

二看语法(名词/谓语动词)

三看标志词(句首句尾虚词/对话标志)

四看句式(对称句/特殊句式)

五看选项(对比、排除)

4.[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祯,字维卿,安化人。隆庆五年进士。除高平知县,征授御史。万历初,傅应祯以直言下诏狱,祯与同官乔严、给事中徐贞明拥入护视之,坐谪长芦盐运司知事。召为左佥都御史,再迁户部右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讦,户部郎中郑材复诋之。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祯寻调兵部,进左侍郎。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B.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C.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D.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解析:选B 四个选项主要区别在“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和“祯遂乞休不允”两处如何断句上,可以分为两组,A、D项为一组,B、C项为一组。先看第一处不同点“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若从“祯驳材”后断开,则是“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 “祯驳材”意思是“李祯驳斥郑材”,不明确驳斥的内容,“祯驳材疏”为主谓宾短语,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A、D项。再看第二处不同点“祯遂乞休不允”,若在“乞”后断开,意思表达不完整,缺少乞求的内容,讲不通,且“不允”的主语是皇上,“乞不允”无法解释,由此可排除C项。据此确定答案为B。  讦[ jié ]斥责别人的过失;揭发别人的隐私。

参考译文:

李祯,字维卿,安化人。隆庆五年中进士。任高平知县,召调为御史。万历初年,傅应祯由于直言而被下到诏狱,李祯和同任御史的乔严、给事中徐贞明一起进去看护他,因此被贬谪为长芦盐运司知事。召为左佥都御史,再升为户部右侍郎。赵用贤因断绝婚姻的事被攻击,户部郎中郑材又指责他。李祯驳斥郑材的奏疏,话语侵犯到他的父亲郑洛。郑材愤恨,上疏指责李祯,李祯就乞求退休,皇上不允许。御史宋兴祖建议调郑材到其他部以避开李祯,保全大臣的体统,于是就将郑材外放到南京。李祯不久调到兵部,升为左侍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宋书袁淑传》)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答案】B

【解析】“曰”是对话标志,后面应断开,排除C、D两项参考译文)“大祸”是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项,排除A项,故选B。

【参考译文】(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将要杀君叛逆时,那日晚上袁淑值班,二更左右,刘劭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希望他们鼎力相助。袁淑、萧斌二人说:“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你三思。”刘劭发怒变了脸色,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了,就说:“我过去在你手下供职,常想为你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就应竭力听从你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就觉得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续曾中风,可能这是他的病又发作了。”刘劭更加愤怒,于是问袁叔:“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你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还担心不能成功吗?但是成功之后,会被天地所不容,大祸也就临头了。希望你迅速打消这个念头。”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说不干!”袁淑出来回到省台,绕着床转,到了四更才睡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候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答案】B

【解析】 画线句中的两个"则"是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 C、D两项;根据句子大意,"疑"的主语应该是"鲁君","鲁"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A 项。故选 B。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候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辞退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B

【解析】A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中的"镌"是动词,"裁减,削职"的意思,必须与名词"官"搭配,此处断句错。C项,"俄以《实录》成进/左干允再迁翰林学士"中的"进"是动词,"晋升"的意思,"左中允"为名词,是其宾语,两者不能断开,此项错。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是清苑人。明朝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间,被任命为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修纂《大明会典》,完成后,晋升为左中允。明武宗继位,凭借东宫的恩德,晋升为左谕德,充任讲官,编辑修撰《孝宗实录》。当时的文学大臣不附会刘瑾,刘瑾嫉恨他们。说《会典》由刘健等人完成,浪费很多,参与编修的官员被降职,傅珪被降为修撰。不久因《实录》修成,晋升为左中允,两次晋升,任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明朝正德六年,代替费宏任礼部尚书。

5.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开元五年,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姚崇建言:“庙本苻坚故殿,不宜罢行。”无量鄙其言,以为不足听,乃上疏曰:“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贤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则天人和会,灾异讫息。”帝是崇语,车驾遂东。       (节选自《新唐书褚无量传》)

A.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贤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B.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贤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C.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贤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D.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贤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答案】 D  

【解析】“宜悉出之”,为独立完整的句子,不宜断开,排除AC两项举贤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为结构一致的句子,不宜断开,排除AB两项。

开元五年,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姚崇建言:“庙本苻坚故殿,不宜罢行。”无量鄙其言,以为不足听,乃上疏曰:“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贤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则天人和会,灾异讫息。”帝是崇语,车驾遂东。  (节选自《新唐书褚无量传》)

【参考译文】

开元五年,皇帝将要到东都去,可是太庙坍塌了,姚崇提议说:“这太庙本是苻坚时修建的宫殿,不应当停止这次行程。”褚无量鄙弃他的提议,认为不值得听信,就上奏章说:“帝王阴盛阳衰,先祖就会显现灾变。如今后宫不被宠幸过的宫女,应当全部遣散她们来应对灾变。选拔贤良的人才,抑制奢靡之风,减轻赋税,谨慎施刑,采纳劝谏之言,明察谄媚的人,让断绝禄位的世家得以继承禄位,这样就会天人和谐,灾祸停止。”皇帝认为姚崇的话对,车驾于是向东进发。

6.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举进士,授郪县主簿。吴曦畔,乞解官养母,曦诛,摄府事以忠孝两全荐之,调中江县丞。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A.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B.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C.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D.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答案】C

【解析】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句意完整,其前后均需断开。排除AD两项,另“居丧”“服除”“丁母忧”均为固定说法,其前后均需断开,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排除B。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举进士,授郪县主簿。吴曦畔,乞解官养母,曦诛,摄府事以忠孝两全荐之,调中江县丞。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参考译文】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郪县主簿。吴曦反叛,他请求解除官职赡养母亲,吴曦被诛杀后,代理府事以忠诚国君、孝顺父母的名义推荐他,他被调任中江县丞。他父亲在他那里生活时得了病,高定子六十天不脱衣睡觉辛勤侍奉。在守丧期间,悲伤得瘦骨嶙峋。守丧期满,成都府路诸司征召他为丹棱县县令。又遭遇母亲过世,守丧期满,差遣为夹江县知县。

7.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答案】C 

【解析】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式,"者"后应停顿,据此排除 A、B两项;"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重于齐"后应停顿,据此排除D项。故选C。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菜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做事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8.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苏烈,字定方,以字行,冀州武邑人…会都曼先镇诸胡,劫所部及疏勒、朱俱波、喝般陀三国复叛,诏定方还为安抚大使。率兵至吐叶水而贼堞【注】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 师进攻之,都曼计穷,遂面缚降。俘献于乾阳殿,有司请论如法。定方顿首请曰:“臣向谕陛下意,许以不死,愿丐其命。”帝日:“朕为卿全信。”乃宥之。葱岭以西遂定。

[注]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又名女墙。       (节选自《新唐书苏烈传》)

A.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

B.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

C.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

D.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

【答案】A【解析】 第一处不同是"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考虑到古代汉语中"名词+数词"的特殊结构,这里"精卒万骑三千",可以断为"精卒万""骑三千",两者之间为并列结构,共同作"选"的宾语,可排除 B、D两项。第二处不同是"遂大败走马城",由句中的关键词"大败""走"可知,后文讲的是都曼败了,逃向了某地。"走"的意思是逃跑,故"走马保城"前应断开,可排除C项。选 A。

【参考译文】

苏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是冀州武邑人……适逢都曼原先统制各少数民族部落,胁迫所统率的部下和疏勒、朱俱波、喝般陀三国反叛,皇帝下诏令苏定方返回担任安抚大使。苏定方率兵到达叶叶水,而贼兵在马头川筑城墙据守。苏定方挑选一万精兵、三千骑兵他们,一昼夜奔驰三百里,到达贼营。都曼惊慌,作战没有平时的状态,于是被打得大败,逃到马保城。官军进攻,都曼无计可施,便将自己捆起来投降。在乾阳殿进献俘虏,有关官员请依法论处。苏定方磕头请求说∶"臣先前已经晓谕陛下的圣意,答应免去他死罪,希望饶恕他的性命。"皇帝说∶"朕为爱卿保全信义。"便赦免了都曼。葱岭以西于是平定。

9.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尝乘牛车读《汉书》,杨素遇而异之,因召至家,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李密识度如此,汝等不及也。”由是玄感与为深交。时或侮之,密曰:“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玄感笑而服之。

A.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 /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

B.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

C.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

D.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

【答案】C  

【解析】“若决机两阵之间”为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公不如密”为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排除 A.B两项。

时或侮之,密曰:“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玄感笑而服之。

【参考译文】(李密)曾在乘坐牛车时阅读《汉书》,杨素遇见了他并认为他很特别(或非同一般),便召他到家里,和他交谈,(杨素)非常高兴,对他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李密有如此的见识和气度,你们都比不上啊。”因此杨玄感和李密结下了深厚的交情。(杨玄感)有时侮辱李密,李密说:“人讲话应当诚实,怎么能当面阿谀奉承? 如若在两军阵前交战,使敌人震惊慑服, 我比不上您;如若指挥天下的贤良俊杰,各自施展才能,您比不上我。怎么可以因为您地位较高就看不起天下的士大夫呢?”杨玄感笑了而且佩服他。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