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议论文结构例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01 手机版 | ||||
一、关于文章的结构 如果把审题立意当做作文的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是布局谋篇,也就是思考怎么结构文章了,一般把这一思维的过程叫做构思,写成文章就是结构。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一般来说,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则是解决“言之有序”——内容承接转换的方法的问题。所以有人认为:作文就是结构。 一篇文章结构完整,主要是指作文思路展开有序: ①形式上有头有中有尾。前后照应,上下连贯,没有主次不分、残缺不全的毛病。 ②逻辑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顺序恰当,段落会理,没有颠倒重复、混乱不清的毛病。 二、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类型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有人称之为“总——分——总”的框架结构。 按本论部分论证的情况分,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有: ①并列结构(横向展开议论); ②层进结构(纵向展开议论); ③对照结构(正反对照议论)。 (一)并列式结构——横向展开议论 就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引论:提出论点 论据① +分析论证 1.论据并列式 本轮:证明论点 论据② +分析论证 并列 论据③ +分析论证 结论:总结全文 引论:提出论点--思考出成果 论据①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思考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例如:说“思” 本论 论据② 瓦特观察烧开水思考发现发明蒸汽机 并列 论据③ 马克思观察商品交换思考发表剩余价值学说 结论:凡事多思考,人生放异彩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 2.论点并列式 本论:证明中心论点 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 并列 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 结论:总结照应全文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心存美好,人间将会充满快乐和谐。 分论点① 心存乐观,保持良好心态 例:心存美好 本论 分论点② 心存宽容,化干戈为玉帛 并列 分论点③ 心存爱心,世界更加美好 结论:世界是美好的,人心是美好的,让美好长留人间。 运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应注意: 1.并列式结构,即横向展开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 2.平行排列的各个分论点是按照同一的划分标准概括出来的。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具有逻辑性,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 ,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3.分论点的数量一般为二三个,分论点排列顺序一般是从主到次,由轻到重,由浅入深,或按人的认识规律来排。 4.分论点作为每段的中心句应放在段首。 5.有的并列结构有外部语言标志,如“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其一”“其二”等 。 (二)层进式结构——纵向展开议论 层进式结构就是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引论: 是什么(指明问题实质或提出论点) 为什么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层进式结构 本论 怎么样 (指出危害或重要意义) 逐层递进 怎么办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引论:先揭示幸福的含义,再提出 论点——幸福是需要寻找的 —— 是什么 只有寻找才知幸福来之不易 环环相扣 例:寻找幸福 知道来之不易才会倍加珍惜 为什么 层次深入 本论 珍惜幸福就是珍惜爱护生命 步步推进 要获得幸福就要珍惜所拥有的— 怎么办 结论:寻找幸福很重要。总结全文。 运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应注意: 1.如果说横向议论(并列式结构)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体现并列关系;那么,纵向议论(层进式结构)就是围绕一个观点,从不同层面,逐层深入地展开议论,体现递进关系。 2.层进式结构展开议论,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或由表及理,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就不合逻辑。 3.纵向展开议论和横向展开议论可以结合运用,从全文看有的文章是并列结构,某些段落又是递进关系;反之,有的文章是递进结构,某些段落又是并列的。 (三)对照式结构 1.对照式,亦称对比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以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议论,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对照式结构由“点”“正”“反”“深”“联”“结”六个部分组成。 引论:点——点出中心论点 正——正面提出论点+正面举例论证 对照式结构 本论 反——反面提出论点+反面举例论证 深——深入挖掘实质、原因、意义、方法等 联——联系现实,增强文章的时代气息 结论:结——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2.对照式结构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否则就不能形成对照。应侧重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另一个方面起烘托。陪衬作用。 ②为了使文章条理清晰,正反两个方面议论引起的段落的段首,一般有正反两个分论点。 ③“深“联”两个部分一般都单独成段。 3.对照式结构的优点和不足: 对照式的优点是:①能够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②能够揭示实质、挖根源、讲意义、论危害,进行辩证分析;③能够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富有时代气息。 对照式的不足是:章法布局要求严格,各部分的字数要控制得当,容易出现结构失调的现象。对照式结构逻辑性强,但形式上较松散。补救办法是在正反两方面设置正反分论点。 三、“起承转合”式结构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术语。清朝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云:“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 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训练自己文章的构思方法,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看看自己哪个部分做不到位,就必须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很多同学起题太慢,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承题不明显,没有针对材料或者话题进行议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转题最重要,可是几乎没有,老是在就事论事,没有引申联想,也没有借题发挥,更没有亮出对比性的材料或者例子以证明话题之是与非——好象在传东西,你从上一个人手中接过来,也没有看清楚,就马上传给下一位了,我们看不出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结题虽有,但不精练,不深刻,没有起到应有的强调的作用。 因此,高中生有必要认真了解一下起承转合式的文章结构。 起承转合式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起”有不同的“起”法: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有的只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心论点不在开头的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有作为“起”与“转”之间过渡的“短承”,也有作为全文重要论证部分的“长承”。 “转”也有不同的“转”法。“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是“反承”下文则“正转”。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转”,重在下文;上文是“长转”,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合”也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重在理论,或重在实践。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 (1)起——正承——反转——合 (2)起——正承——进转——合 (3)起——反承——正转——合 关于“过渡” 为保持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 过渡犹如桥梁,它把两个不同的意思巧妙地连接起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过渡,才使行文畅达,全文浑然一体,让读者的思路能够顺利地由前一层次转入到后一层次,而不致感到突兀、费解。 许多文章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联系本来就很紧密,不加过渡性的词、句、段,转折的意思也很清楚,这叫自然过渡。但也有不少文章由于层次或段落之间意思上的转折较多或较大,只有加上过渡性的词、句、段,衔接才自然。写议论文过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材料而引出观点需要过渡。 2.由“承”到“转” 需要过渡。 3.由一个论据到另一个论据需要过渡。 4.由正面道反面需要过渡。 5.由“转”到“合”需要过渡。 过渡的基本方式是过渡段、过渡句和过渡词。如果前后两个层次的内容都较复杂,层次之间的转折又很大,一般要用过渡段把它们连接起来。有时也可以用一两句话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来过渡。如果意思转折不大,就可用一些关联词语,如“既然”将来”、“虽然”、“但是”等来过渡。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篇“起承转合”和“过渡”非常好的范文,以便加深理解。 范文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一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起)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过渡段,正承)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过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正转) ④不仅如此。(过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进转)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过渡)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进转)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过渡)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一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过渡)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巴黎的《前进报》,《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新莱茵报》,《纽约每日论坛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进转) ⑧正因为这样,(过渡)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反转)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合) 简析: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正承——正转——进转——进转——进转——反转——合 范文2: 我心有主 曾在《元史》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材料:“许衡尝暑中行路,渴甚,道旁有梨,众争取啖,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主而取之不可也。’或曰:‘此梨无主。’曰:‘此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许衡“我心有主”的故事。(概述材料,起题) 也许有人会笑许衡“迂腐”,(过渡)但“我心有主”却正意味着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承题,亮出观点) 遥看古今中外,能人贤士无一不“我心有主” 。(过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司马迁的勇于直谏最终使他遭受到人生最大的一次变故——受宫刑。在那样一个年代,这不仅是其肉体上的极大摧残,更是对其人格尊严的一种践踏。但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就因为他的心“有主”。你似乎可以看到北风呼啸的夜里,一位中年男子正托着他那与其年龄极不相符,极度虚弱的身体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创作。也许正是因为司马迁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使《史记》流芳百世。(正转一) “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伟大的文学家屈原也同样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过渡)希望能够在官场上有作为,使楚国能在诸侯中称雄。但天不如人愿,当时的楚国内忧外患,屈原处处受到排挤,屡次遭到陷害,心灰意冷的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只能含恨投汩罗江葬身鱼腹之中。“其心有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正转二)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正转三,略写) 历史上也有“心无主”之徒。(过渡)明末抗清将领洪成畴,在兵败被俘之后,虽一度保持宁死不屈,不畏严刑的硬汉形象。但在孝庄的温情跟前,他那看似坚不可摧的爱国之心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终,他对清朝俯首称臣,成了“亡国贱俘”一般的叛徒,最后,身败名裂,为后人所耻笑。这难道不是“其心无主”所致吗?(反转一) 然而十分可惜,“我心无主”之人今天还是大有人在的。据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绕城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广利,2007年至2008年间,先后收受贿赂共计人民币1320万元,单独或伙同他人贪污公共财物4352、1万元,挪用公款6233、3万元,被判处死刑。其利令智昏之举令人瞠目结舌。张广利之流他们或当高官,或处高位,本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一旦“我心无主”,就变成了国家的蛀虫,人民的公敌,何其可惜乃尔!(反转二) “我心有主”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人生的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要做到“我心有主”,必须摒私欲,存公理,光明磊落,正直善良,志存高远,忠心为国。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的人。(合) 简析: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正承——正转——反转——反转——合 范文3: 请容纳生命的个性 (安徽某考生)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题) 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正承) 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过渡)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正转一)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正转二) 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正转三) 反之,(过渡)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社会上亦如此。(反转)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容纳生命的个性。(合) 简析: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正承——正转——正转——正转——反转——合 开头从一位作家的话引起,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是“起”。接着对“几何图形”的选择、玫瑰园、下雨三种现象进行初议,证明观点,这是“承”。下面“转”说开去,由上文面的议论转入“点”的议论,一是自然界的玫瑰,二是素质教育,侧重谈对韩寒的看法,比之上文,这是由面及点的推进式深“转”。再接下去用“反之”承上启下,说扼杀个性的危害,这是从反面来证明论点的反转。有了这部分,内容就深刻、丰富多了。最后一节是合,结束全文,再次强调论点。 四、时评类作文的结构模式 1. 什么是时评: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一种特殊议论文。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或评论,就是“时评”。它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究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2.时评的特点: 时评类作文本质上属于材料性议论文,但和一般的材料性议论文又有显著的不同:时评类作文是以时事新闻事件作为阅读材料,要求直接对材料中提供的时事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表明看法并展开分析。这就决定了时评类作文的特点:观点鲜明,就事论事,因事说理,适度拓展。 3. 时评的结构:基本模式:引一提一议一联一结 “引”“提”是文章引论部分;“议”“联”是文章的本论部分;“结”是文章的结论部分。 ① “引”是引述原材料。对于短小的材料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 特别注意: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② “提”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看法”,即中心论点。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③ “议”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当然也可以发掘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④ “联”就是“引申”“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⑤ “结”就是收束全文。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范文示例: 扶老人,也要扶人心 人民网评论 ① 近日,一条“扶老太被讹寻证人”的微博消息引发热议,发布这条消息的是某大学三年级学生,而事情就发生在校门对面的马路上。目前,受伤的老人因骨折,正在医院治疗。(引,简要引述材料,亮明后文分析议论的对象) ② “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个话题自南京彭宇案首次闯进舆论场以来,每一次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都会挑动公众敏感的道德神经。就扶不扶老人而言,每次公共政策的选择,其背后都肇始于一个社会人心变化的影子。我认为,扶老人,也要扶人心。(提,提出观点,引起读者思考) ③ 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在历次事件中一旦个别案例酿成了舆论事件,那些铺天盖地先入为主的支持或指责,会给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独立审判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行走在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结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越来越倒向声音更大的那一方。(议论一,“该不该扶”问题的显性影响是执法的偏颇) ④ 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给每个人是否已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社会心理上的准备打下了一个问号。有分析报告指出,2014 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超2 亿,2025 年将达3 亿,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类问题在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引发的争论,未来必将更多地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好中。届时,这将不再仅仅是一道是非题,更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你我都相关。因此,以什么样的社会心理面对这个未来,将影响这个国家在老龄化社会里的公共政策走向。(议论二 “该不该扶”问题的隐性影响是国家公共政策的走向) ⑤ “老人倒地没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讹”的确都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事,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之所以常常说“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为“狗咬人”才是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真相。在2 亿多老人的中国社会里,碰瓷讹诈的才几个?可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舆论场中,活跃的几乎都是年轻群体,老年人大多因为对技术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语。如此环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广场舞等热门话题上,竟然出现“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样哗众取宠的偏颇声音。(联一 ,联系实际,老人碰瓷毕竟是极少数,不能一叶障目;在当今舆论场中,年轻人控制话语权,不能哗众取宠) ⑥ 都说是“前人种树,后人纳凉”,中国能创造出今天的繁荣,与正在逐渐老去的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但老年人在一个社会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尤其在未来社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4 一2 一1”“4 一2 一2”家庭结构,随着不同年龄层群体间利益矛盾的增大,老年人争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弱、声音更小。因此,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能决定公共政策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抚养的问题,更关乎年轻人如何看待和尊重老年人的问题。(联二 ,中国目前的繁荣,与上一辈老人的奋斗密不可分;目前的家庭结构,老年人更趋于弱势) ⑦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扶老人,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扶老人,就是扶人心。(结,总结上文,强化论点) 此文结构框架: 引:① 引述事件,亮明对象 提:② 提出观点,启发思考 议:③ 显性,影响执法公正 ④ 隐性,影响政策走向 联:⑤ 老人碰瓷者少,不能一叶障目;年轻人话语权多,不能哗众取宠 ⑥ 老人为国家繁荣做过贡献,理应尊重;老人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理应关怀 结:⑦ 扶老人,就是扶未来的自己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