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作文冲刺指导:议论文审题立意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2-04-01 手机版


 作文写得深刻,得在审题立意上做到精准。

立意上做到精准,得依靠对作文材料的深入探究。材料是行文立意之本,精准的立意从材料中来。读材料,就是领会命题人的命题思维和命题意图。作文命题,最高含金量在作文材料。阅读作文材料就是与命题人对话,一定要在阅读中理解命题人的思维与意图。材料无废话,每字每句都有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作文材料就是一篇小文章,作者就是命题人。 

【方法技巧】

高考作文在“深刻”这一项,表述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在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后,要想读出材料中的现象与本质、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读懂命题人的真实意图,最终能够精准立意,一个可行的方法便是就材料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 

【课堂对点专练1】

【作文真题】【湖北省2022届高三暑期8月学科能力测试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按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智果因此脱离智族家族。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

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多问几个为什么?】   

题目材料内容主要陈述一个历史故事。审读时可以多问以下几个“为什么”:

1.材料中主要人物是谁?

2.智瑶有哪些长处和短处?他失败原因是什么?

3.智果为什么能得以保全?

4.立意中逐层深入的思辨关系如何?

(1 )表层:智瑶的     和     ,这是表层思辨话题;智瑶长处很多,短处只有一个,恰恰是“        ”这一短处使其致命。

(2)深层:由长处与短处,引申到“    ”与“     ”。

(3)更深层:思辨话题是在“读史明智,读史修身”中立德树人,引导考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在“智”与“    ”,也就是在才与德的思辨中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是    重要,还是   重要?

5.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发散思维、开放立意)

材料中的三个人物,可以取不同立意。从智瑶的角度看,常怀一颗宽仁的心,崇尚和平,不滥用武力,这是一点。

(1)智宣子角度:                                                                 

(2)智果角度:                                                                 

(3)注意,话题虽然是多个角度,但是从     的角度切入,谈“宽仁”,是这篇作文的最佳立意。

6.作文中“智”与“仁”二者关系如何处理?

不能为强调“仁”而“仁”,不能把理说偏,要在“智”与“仁”的二者关系中论述“    ”。智瑶的五项长处,我们要看到并肯定;智瑶的一项短处,我们要有充分认识,以“长处”论“短处”,话题重在论“    ”。思考问题客观、全面、公正,这样才能做到思辨而深刻。

【参考答案】 

1.材料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智瑶、智宣子、智果,故事的中心人物应为智瑶;

2.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智瑶的短处:借助智果的话,抓住关键句“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不能接照仁义的标准行事”,扣出关键词语“宽仁”“仁义”。注意重在”“仁义”,不能单立意“宽容”。

3.智宣子和智果对智瑶持不同看法,也就有两种不同结果,前者族灭,后者得以保全。智果预见智瑶行事不仁必遭消灭顶之灾,所以脱离智族家族,最终得以保全,这从侧面证明智瑶行事不仁的错误性。 

4.(1)表层: 长处和短处, “不够宽仁” (2)深层: “仁”与“不仁”。

(3)更深层: “仁” 才(才智) 德(品德) 

5. (1)智宣子角度:智宣子择人失败的原因是弄错了“才德”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历史告诉我们选人标准。(2)智果角度:智果阅人精准,眼光独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最终保全族人,可见做一个有远见的人多么重要。(3)智瑶 

6. “仁” “短处” 

【课堂对点专练2】

多问几个为什么——读出命题人的真实意图

【作文真题】【2021 届高三湖北十一校2020年12月第一次联考,命题:夷陵中学】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豪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斗鸡文》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任“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的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王勃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想要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以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重要信息;不少于800字。

【多问几个为什么?】 

1.作文材料的关键句(在作文题目材料中用横线画出)

2.作文材料的关键词 

核心词:            与之相关的辅助立意词有:“浮躁浅露”和“       ”

3.“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器识”这一概念是立意的核心,对“器识”这一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

4.关于“致远”,材料中指出了哪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分别是从哪一角度来“致远”的?

致远(角度——       ) 

致远(角度——       ) 

致远(角度——       )

5.作文过程中,以下的立意你赞同否?为什么?

“赤诚致远”“慎勇致远”“埋头致远”“求真致远”“勤学致远”“坚持致远”“创新致远”“苦难致远”“挫折致远”“沉淀致远” “心静致远”……

不赞同(  ) 赞同(   )

理由:

6.如果理解作文材料对立意的引导作用?

致远的渠道是多样的,才高致远、行稳致远、磨难致远、宁静致远……都没有错。但是本次作文写致远话题,不是随便选一种立意便可行文,一定要找到最佳切入点。为什么出题人花那么多笔墨写王勃的生平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我们谈“致远”,一定要结合材料中            来谈。脱离王勃生平和别人的评价谈致远,那么还要作文材料干什么呢?如果没有材料中的第一、二两段内容,同学们可以放开来谈,随便那一种立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是,材料作文一定要扣材料,也就是题目要求首先指出的“结合材料”。

7.重点:人生何以致远?你的观点是什么?

(1)就本次作文而言,材料与立意的关系体现在:材料告诉我们,王勃不能致远,是因为他“       ”的性格缺陷,其欲致远,“          ,           ”。为了让同学们读懂这句子话的意思,命题人用情颇深,给出了详细解释:         



(2)人生何以致远?答案从材料中可得出。

人生想要致远,                                                      

,这样才可行稳致远。

8.裴行俭对王勃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这其中“才华”与“器识”的思辨关系是什么?

9.话题的当下意义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 “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要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2.致远  浮躁浅露  器量见识

3.器量”,其本义指器皿的容量,容量越大,器物价值越大,“大器”所谓也。“器”因此也引申为才华,人才,如 “庙堂之器”,意思就是有治理国事的才能。“器”也可指人的度量,胸怀,如:器识(器度和见识);器小(器局狭隘);器行(器量品行);器怀(胸怀;度量)。“器量”主要指宽容人的限度,以及面对物质威力压迫自己精神的承受能力。器量非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再说“见识”, 作名词,指广泛接触事物,扩大见闻,也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见识产生于人的才智,也产生于他的天性与心地。

结合王勃的生平,我们可以理解裴行俭所言的“器识”是指一个人的度量宽、胸怀广,见识长,有远见卓识,不目光短浅,不浮躁浅薄,不庸俗低级。文章如若如此立意,堪称最佳立意。

4.才高——才华  行稳——脚踏实地  风雨——挫折磨难

5.不赞同 理由:脱离了材料内容,只是以“致远”为话题,自由发挥,没有领会命题人的意图。题目的要求说得很清楚:“结合材料,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立意要结合材料,不能不看材料自己想当然。

6. 王勃的人生经历 

7.(1)浮躁浅露  先器识,后文艺  意为想要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方是才技艺  (2)示例:不能浮躁浅露,要远离低级趣味,稳重务实,要有远大志向,要有器量见识,也就是格局要大、心胸要广、志向要高 

8.示例:“致远”话题“先器识,后文艺”的辩证关系,首先承认“才华”的重要性,致远需要才华,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人生致远仅有才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远大志向,这是本次作文的论述重点。所以思辨关系体现在:一是不可否认才华对致远的重要性;二是重点不是论述才华,是论述一个人的“器量见识、胸怀志向”;三是才华也要讲,但不能重点讲,只是为论述“器识”作补充论述。

9.提示:这一点构思极为重要,是全文的落脚点,以古人为鉴,是为了让今人品悟人生,成长进步。这堂课的目的就是立德树人,老师让同学们讨论,绝对不只是就王勃论王勃,从王勃身上我们得到了怎样有益的人生启迪?当代青年,如何才能行稳致远?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结合发言者身份来谈人生致远话题,当是这次作文构思的应有之义。

【课外练兵1】  

多问几个为什么——读出命题人的真实意图

【作文真题】【重庆南开中学高2022级高三开学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因为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目材料是寓言故事,全文出自西汉刘 向《说苑谈丛》(《四部丛刊》本),题目为《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全文如下: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注释)枭: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鸠: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重庆南开中学此次作文“旧题新作”,将故事中的猫头鹰换成了乌鸦。

【多问几个为什么?】 

1.猫头鹰迁徙的背景是什么?

2.面对乡人的厌恶,猫头鹰的态度怎样?行动如何?

3.猫头鹰的做法,错在哪里?

4.就猫头鹰而言,你认为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5.再推进一层探究,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什么?

提示:作文探讨的思辨话题是:个人与环境 ,适应与改变

6.从上面寓意,可以得出传统的正面立意,如下:

①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山不过来,我过去;

②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自我;

③                                                ;

④                                               ;

7.作文可以开放立意。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如从斑鸠的角度来说,它发现了猫头鹰的缺点后能及时指出,并指明改进的方法,堪称猫头鹰的良师益友。立意有: 

①为别人着想(指出缺点及改进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②                                                。

8.是不是这些立意这结束了呢?

我们还可以从反向立意呢。猫头鹰的鸣叫声不是它的错,这是天性,与生俱来,无法改变。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

类比联想:孟母三迁不就是为了有一个能适应孩子的环境吗?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让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而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应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由此可以确定立意:

①换个环境又何妨?

②自己个性不可丢;

③                                                ;

④                                               ;

【参考答案】 

1.乡人皆恶其鸣。

2.猫头鹰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不足之处,并试图改变这种不足,所以要迁徙。出发点是好的,态度也是端正的。

3.猫头鹰以改变环境的方式实现自我的改变,来完善自己或完美自己,目的是达不到的,也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无论它到哪里,只要叫声不变,人人皆厌恶之。

4.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搬迁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5.示例: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

6. 示例:③治标不如治本,改变自己,便能适应环境;④遇到问题,“愤愤不平”不行,要从自身找原因;

7.示例:②交朋友要交鸠这样能指出自己缺点的真诚朋友 

8.示例:③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④世界因个性不同而丰富多彩。

【例文展示】  

改变自己,享受美好生活 

房龙说:“当世界抛弃了你,而你又无法改变时,你才有权利抱怨。”不少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常常推责于别人,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别人的存在与做法一定有其合理性。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自己改变了,一切就会改观。 

我们总是奢求别人为自己而改变但这不太切合实际所以要尝试着为他人而改变自己。在英国斯威敏斯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 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假如每个人都约束好自己,都试图努力改变自己,那样岂不是整个群体也改变了?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别人,假如自己做 好,你就可以影响别人,不要轻视了自己的影响力。 

乌鸦因为人们非常讨厌自己的声音,愤愤不平,就想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当它和鸽子说起时,鸽子告诉乌鸦,不改变自己的声音就不会受人欢迎。 

很多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不是别人不喜欢自己,而是自己还不够可爱。考试没考好,不要找各种的客观理由,自己身上总可以找到很多原因;被别人批评,也不要总抱怨别人,为什么别人会批评自己,而不是他人呢?不要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看看自己身上,也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别人,其实改变了自己就可能改变别人与改变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 

理解就是生活,改变自己,接受世界,人人享受阳光,绽放美好未来。

【课外练兵2】  

多问几个为什么——读出命题人的真实意图

【作文真题】【黄冈市2022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格言联璧》中说“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也有人认为: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材料有两段。第一段呈现三个引用内容,其中第三个引用“有人说”,来自《中华圣贤经》的一幅对联,材料主体内容是“两联一言”。审读材料有以下几点思考:

1.作文材料的关键句(在作文题目材料中用横线画出)

2.作文材料的关键词 

3.李大钊名言与两幅名联放到一起,共同的话题是什么?

4.三则材料放到一起,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格言联璧》提出话题“      ”,初步表达观点“         ”;李大钊名言和《中华圣贤经》对联则从“      ”和“      ”两个层面回答问题,“怎样善处”。 

5.材料第二段起什么作用?

第二段是提示语,对作文立意起重要作用。“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再一次强调苦乐思辨关系;“           ,          ”是核心观点;“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则引发联想,暗示作文话题要结合          。 

6.作为思辨话题作文,思辨关系有主体是什么? 

材料中关键句无不体现出苦与乐的思辨关系,如:“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写作时一定要写出    与     的思辨关系。

7.关于作文话题苦与乐,核心观点是什么?

核心观点还得从材料关键句的关键词中找。“能善处者自乐,不善处者更苦”,强调要“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这个“境”就是     ,也说是苦境乐境是由“     ”决定的;这一句由现象到本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是作文立意的核心。从“     ”角度来谈苦乐,有什么样的     就有什么样的苦乐之境。善处就是一种心境,苦乐观就是一种    观。

8.李大钊名言和《中华圣贤经》对联对“心境”的论述有什么提示作用?从中可以得出,新时代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苦乐观。

提示:心境是一个大概念,作文时不能空谈心境,得把心境具体化到某一点上。

9.有考生不从劳动与吃苦角度谈人生苦乐观,有以下立意:

①苦境乐境,都是心境的投影,和世界无关,和别人无关,只和自己的内心有关。②苦境不馁,乐境不骄。③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④乐境容易生发祸端,苦境可历练心智。⑤境由心造,我命由我不由天。

对这些立意,你是怎样看的?

【参考答案】 

1.①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②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③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④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境由心造,事在人为。

2.关键词:苦境、乐境与心境 劳动与吃苦   

3.“苦与乐”

4.“苦与乐”, “苦境乐境要善处” “劳动”和“吃苦” 

5.“境由心造,事在人为” 生活实际 

6. 苦 乐 

7. “善处” “心境” “心境” “心境” 心境 人生观 

8.示例:李大利说的“劳动”,《中华圣贤经》说的“吃苦”,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劳动、吃苦这一心境去解开“心结”。“不懈的奋斗可获得乐境,砥砺前行可从苦境解脱出来”,劳动精神,吃苦意识,苦乐观念,加在一起,就是新时代青年人应该有的人生苦乐观。 

9.这些立意没有错,但从精准角度来看,不是最佳立意。如果不写“劳动与吃苦”,那么反问,作文提供李大钊名言和《中华圣贤经》对联对“心境”的论述,这些材料做什么用?或者从另一方面思考, 写了“劳动与吃苦”,是不是更合作文“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一要求?是不是所有立意中最精准的哪一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课外练兵3】  

多问几个为什么——读出命题人的真实意图

【作文真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10月5日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通常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这是科学常识。而2021年9月,中国科学家宣布首次实现了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的成果,相关成果9月24日由国际期刊《科学》在线发布。

材料二:2021年4月春霖学校校长郭某在某杂志上发表论文《熟鸡蛋变成生鸡蛋——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称,通过“特异学生”的“意念和能量传播”,能使熟鸡蛋返生,然后正常孵出小鸡,这一违反常识的论文一经刊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

常识的重要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有时却常有反常识的现象出现。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常识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学校:夷陵中学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  审题人:陈芙蓉、李华妹、崔莹

【审题指导】 

材料一是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这是科学创新重大成果。材料二“熟鸡蛋变成生鸡蛋的实验报告”则纯属一场骗局。两则材料虽然都有“反常识”共性,但一正一反,一个代表科学,一个代表伪科学。提示语“常识的重要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有时却常有反常识的现象出现”,提示作文从“常识与反常识” 这一角度切入,作文要体现出常识与反常识的辩证关系,二者都要论及;只写一者,不合思辩话题作文常规要求。

难点:如何深入理解“常识与反常识”的辩证关系?

1.常识是什么?

对常识概念的理解。简单说,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具体说,常识指的是在一个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而无论是任何学术问题或是人与人之间基本交流都是基于常识上来做进一步探讨的。也就是说,常识是基础,是前提,不能丢,不可轻易违背。 

2.常识可不可以突破和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常识不可能一尘不变,永远为“常”。有时,因为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一些常识是错误的,后来经过新的认知,得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常识。当然,一些公认的符合科学的常识,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不断更新中,在旧常识基础上有新突破,形成“新常识”。人工合成淀粉,是对“自然光合作用淀粉”这一科学常识的重大突破和“反常”。人工合成淀粉的“新常识”是在自然形成淀粉的“旧常识”基础上的科学创新。在科学常识的基础上,科学家不断探求和创新,创新出许多“反常”新成果。

3.对常识的“反常”和突破,必须基于什么原则?

无论怎么反常和突破,首先必须尊重科学常识,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自然光合作用也好,人工合成也好,都基于二氧化碳的核心作用,“二氧化碳”就是常识,就是科学依据的。在科学常识中发现科学真理,不断探索和创新,创造出新的科学成果,这种反常识中有尊重常识、发展常识的科学精神。 

拓展思考: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北斗”成为“世界北斗”;从探月到探火,中国“天问”迈向更远深空;“嫦娥”一小步,中国航天一大步,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中国首个自建空间站“天宫”将正式建成……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工作者脚踏实地、呕心沥血的默默付出。这些科技创新,有实践和探索,有创新和超越,但绝对没有一项科技成果是违背科学常识的,相反都是尊重客观事实,符合科学规律。

4.“熟鸡蛋变成生鸡蛋”与人工合成淀粉都有“反常识”,但前者为什么得不到认可?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反常识不能反科学。稍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煮熟了的鸡蛋是不可能再返生的。在科研领域,正常大气压下,生鸡蛋100℃煮沸20分钟后,没有一个细胞一个蛋白还能保持活性。生鸡蛋煮熟后则再无变生的可能,这是至起码的常识。材料二的实验报告,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反常识、伪科学”。“熟鸡蛋变成生鸡蛋”缺少理性与实证性,脱离基本常识,无法成为客观事实,如同“皇帝的新装”,是骗局,也是闹剧。科学精神首先要求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违背科学常识,不玄化和虚构。

拓展思考:21世纪科技事业飞速度发展的今天,还有少数人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哗众取宠,兴妖作怪,追名逐利堂,宣传所谓的“反常识、伪科学”,挑战公众最基本的认知能力,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启示点有:要崇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对追名逐利的学术不正之风;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要用科学反对伪科学,以科技之光撕破反常识的虚伪面具,要相信科学常识,要坚信科技力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反常识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的常识可突破,可反常,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有的常识不可突破,因为不能采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对反常识现象的深入思考,是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与真理性。

【参考立意】  

1.常识始于科学,忠于真理,变于创新。(尊重常识就是尊重科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实践和创新中,对常识的丰富和拓展,形成新常识。科学就在这“旧常识”→反常识→“新常识”的层层递进中不断进步与发展。)

2.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崇尚实事求事的科学精神。反常识,不能违背科学常识,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不可违背自然规律。

3.“事出反常必有妖”。面对反常识的伪科学,要坚信基本常识,相信科学真理,揭穿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骗局;

4.科学常识不可违背。违背常识的反常识,表面是科学精神的缺位,实质是追名逐利的心态使然。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