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解题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3-23 手机版


概括分析题题型特点

题干要求 4选1,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顺序 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所给的文言材料,且与原文顺序一致。

选项表述 选项是先概括后分析,概括是对传主某一方面做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

设误方式 该项并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掌握概括分析题八重比对识辨方法

比对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情,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

比对时间 命题者故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比对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比对添加内容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比对因果关系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比对范围程度 在对文意的概括过程中,命题人故意增删、替换一些表示范围和程度的词语,比对这类词语,防止程度或范围变大或缩小。

比对概括分析 比对选项对人物品行的概括与后面的举例分析是否一致,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掌握概括分析题审答规范

1.抓住题干,落实要求

无论什么题目,审题是第一步,概括分析题也是这样。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要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近年,这类题目的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紧扣人物,落实事件

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文言文材料,紧扣人物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对传记记叙了人物的哪些事,与哪些人有关,说过什么话,必须一一落实,清楚了解。然后回到原文,准确找出选项与文本内容的对应点。

3.仔细比对,落实细节

文言传记主要叙述传主生平之事,所以不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评价这几个要素。命题者也往往在这几方面设置陷阱,常见的错误有时间(事件)颠倒、地点错置、张冠李戴、评论不当、无中生有等,我们在做题时,可以按时→地→人→事→评的顺序逐一排查。

专项训练

1.【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认为伤身子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声色滋味,如吃喝、音乐,女色,一旦沉迷其中,就会酿成灾祸。欲望越多,伤害越大。

B.唐太宗能反躬自省,认识到百姓怨叛的源于国君骄奢淫逸,魏征对唐太宗的观点非常赞同,认为符合古代圣君修身律己以治天下的思想。

C.为了论证兼听则明,魏徵先引经据典,后用过去许多君主的事例进行对比,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有很强的说服力。

D.对自己“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太宗认为房玄龄的回答很有道理,但是更认同魏征的观点,认为它更符合现状。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一)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②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取材于《论语先进》)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③家之有亡。”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取材于《礼记檀弓上》)

注:①颜路:颜回之父,字路,家贫。②徒行:指无车而行。《礼记王制》:“君子者老不徒行。”③称:符合。

(二)

墨者夷之①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爱民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②,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③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忧然为间曰:“命之矣。”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夷之:姓夷名之。②颡:额头。泚:出汗。③蘽梩: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

(三)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殊玑,万物为賷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取材于《庄子列御寇》)

下列对夷之和孟子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夷之倡导薄葬,却厚葬自己的父母,并没有真正做到爱无差等,夷之的言行是自相矛盾。

B.夷之引用“若保赤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和墨家在爱有无差等上认识不同,但自己厚葬父母没有错。

C.孟子认为爱是有差等的,就像爱兄长之子和爱邻人之子的区别一样,夷之是无视亲人与他人的区别。

D.孟子借曾有人不埋葬父母,见父母遗体被毁而心生愧疚最终也会埋葬的故事,说明厚葬父母有道理。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用古之为国者与今之为吏者作对比,突出了农业对国家的意义。

B.第二段,作者用事实说话,生动形象地揭露出当时国家农业方面存在的弊病。

C.第三段,作者对日益骄惰的士兵不能够承受辛苦徒有虚名而感到深深的忧虑。

D.第四段,作者认同官吏的观点,认为招兵就是导致人们趋于游惰的主要原因。

5.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海愚诗钞序【1】

姚鼐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2】,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至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伸刚而绌柔,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其得之难也。

今世诗人,足称雄才者,其辽东朱子颍乎?即之而光升焉,诵之而声闳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气勃然动乎纸上而不可御焉,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其惟吾子颍之诗乎?子颍没而世竟无此才矣!

子颍为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其为诗能取师法而变化用之。鼐年二十二,接子颍于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之雄才。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子颍仕至淮南运使,延余主扬州书院,三年而余归,子颍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

子颍自少孤贫,至于宦达,其胸臆时见于诗,读者可以想见其蕴也。盖所蓄犹有未尽发而身泯焉。其没后十年,长子白泉观察督粮【3】江南,校刻其集。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略有改动)

注释:【1】海愚:朱孝纯,字子颍,号海愚。曾任泰安知府、两淮盐运使。诗钞:诗集选本。【2】偾(fèn)强:紧张激烈。拂:不顺。戾:乖戾、乖张。【3】白泉:朱尔赓额,原名友桂,字白泉。观察:清代道员的俗称。督粮:官职督粮道的简称,督运漕粮的官员。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子颍的诗,能使读者感受到一种雄伟劲直之美。

B.听朱子颍诵读诗歌,感觉他光彩照人、声音洪亮。

C.读朱子颍的诗歌,能感受到一种超越当世的气概。

D.朱子颍的诗中蕴藏着他的胸襟抱负以及丰富情感。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成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痰、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① 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②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由:李由,秦朝时期将军,丞相李斯的长子。②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一作仲子,即次子。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高向二世提出建议,使其住在深官之中,不再坐朝接见大臣,以此独断专权。

B.冯去疾等向皇帝进谏后,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为了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被迫含冤认罪。

D.李斯三族的人都被诛杀之后,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答案

1.C【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项,“金人前来归顺”错误,原文是“金人来归燕”,指的是金人前来归还燕地,而不是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错误,原文是“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可见只是自请前行,并非“自请燕山府任职”。

 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太宗认为房玄龄的回答很有道理,但是更认同魏征的观点,认为它更符合现状”错误,原文为“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太宗没有对二人的观点进行高低的比较,是认为房玄龄和魏征的回答都有各自的道理,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该是面对守业的难事的时候了,这并不是更认同魏征的观点。故选D。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定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3.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为了证明儒家和墨家在爱有无差等上认识不同”错误,“儒者之道,古之人爱民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意思是“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代君王爱护百姓就好像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便是,人们之间的爱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是由双亲开始实行罢了”,夷之用“若保赤子”是想要说明墨家的兼爱之说和儒家学说并不矛盾。故选B。

参考译文:

(一)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一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上天是要我的命呀!”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学生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看待他。这不是我的意思呀,是那些学生们要这样办。”

子游向夫子问及关于死人送终物品的数量问题,夫子说:“符合家中的实际经济情况就可以。”子游说:“怎样才能掌握其中的标准呢?”夫子说:“如果财力雄厚,也不可超过礼数的规定。如果财力不足,只要衣被能够遮挡住身体,敛毕就葬,用手拉着绳子下棺,如此尽力而为,难道有人会怪他失了礼数吗?”

(二)

墨家信徒夷之凭着徐辟的关系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打算去看他。”夷子便没有来。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但不直截了当地说,真理不能明白地显现。我就直说了吧。我听说夷子是墨家信徒,墨家的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会认为薄葬不对而认为薄葬不高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亲了。”

徐子把这话转达给夷子。夷子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代君王爱护百姓就好像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便是,人们之间的爱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是由双亲开始实行罢了。”

徐子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夷子真以为人们爱他的侄儿和爱他邻居家的婴儿一样的吗?夷子只不过抓住了一点:婴儿在地上爬行,快要跌到井里去了,这自然不是婴儿的罪过。况且天生万物,只有一个本源,夷子却以为有两个本源,道理就在这里。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埋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着扔到山沟里。过了些时候,再经过那里,就发现狐狸在撕咬着,苍蝇蚊子在咀吮着那尸体。那个人不禁额头上冒出了汗,斜着眼睛,不敢正视。这一种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心中的悔恨在面目上的流露。大概后来他回家取了箩筐铲子把尸体埋了。埋葬尸体诚然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埋葬他的父母,自然有他的道理了。”

徐子把这话又转达给夷子,夷子十分怅惘地停了一会,说:“我懂得了。”

(三)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打算厚葬他。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太阳和月亮为连璧,把星星当作珍珠,把万物当作陪葬品。我的丧葬用品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么!”

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吃掉你尸体!”

庄子说:“天葬让乌鸦和老鹰吃,土葬让蝼蛄和蚂蚁吃,从乌鸦老鹰那里夺过来给蝼蛄蚂蚁,为什么这样偏心呢!”

4.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同官吏的观点”错误,文中官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认为“不收为兵,则恐为盗”,作者认为“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作者并没有认同官吏的观点。故选D。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审理断案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治理国家的主次啊。懂得致力于农业却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帮助、救济。处于下位的百姓做事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种田的人,(官府)不再督促他尽力;使用的人,(官府)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支撑不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一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叹啊! 

国家停止战事已经33年了,那些身经百战的士兵中,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这样就容易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的衾被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且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官员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吏们说:“(如果)不收留(高大健壮的人)当兵,恐怕(他们)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烂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5.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听朱子颍诵读诗歌”错误,结合原文“即之而光升焉,诵之而声闳焉,……其惟吾子颍之诗乎?”可知,应是读他的诗带给人的感觉。

故选B。

参考译文:

我曾说过写文章的根本(规律),源于天地之道。天地的规律,不过是阳刚阴柔罢了。如果对阳刚阴柔的精微有所领悟,都可以用来成就文章之美。阳刚阴柔应当并存而不应偏废。如果(文章)只有其中的一端而完全没有另一端,阳刚发展为紧张激烈、乖张不顺,阴柔发展为萎靡消沉、闭塞昏暗,(这种文章)就一定不会成为好文章。但是古代君子所称赞的好文章,虽然兼具两方面的特点,但也不能在两者之间毫无偏胜。这是为什么呢?天地的规律,以协调融合为本体,但时常产生特殊变化并以此作为功用,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事物(如果)在天地间发挥独特功用,常常尚“阳”而贬“阴”,扬“刚”而抑“柔”,所以人们领悟的天地规律也如此。雄伟刚劲的文章,一定比温和深厚、舒缓委婉的文章更可贵。能作温深徐婉之文的才子是难得的,而更为难得的,一定是在天下遇到能作雄文的才子。从古到今,会写诗的人有很多,诗写得好的人也有很多,然而卓尔不群值得称为雄才的人,一千多年中不过几个人罢了。遇到这样的人才真是太难得了。

今世的诗人,可称为雄才的,大概就是辽东的朱子颍吧。接近它,会觉得光华升腾;朗读它,会觉得声韵宏大;顺着读下去,会觉得那种超越当世的气概跃然纸上而无法控制;品味它,会觉得奇异的思想情趣卓然特立、横空出现,(这些)说的大概就是我们子颍的诗吧。子颍去世后,世间(再也)遇不到这样的雄才了。

子颍是我同乡刘海峰先生的弟子,他写诗既能吸取老师的技法又能灵活运用。我二十二岁时,在京师接触到子颍,就知道他是天下绝少的雄才,从此相知数十年,多次离别又重逢。子颍官至淮南盐运使时,邀请我主持扬州梅花书院。三年后,我告老还乡,子颍也称病辞官离职,(我们)从此再没见过面。

子颍年少时失去父亲,生活贫困,后来仕途通达,他的胸怀志向时常体现在诗中,读者可以(通过他的诗)想见他内心蕴蓄的情感。他内心蕴蓄的情感还没有全部抒发出来就去世了。他去世十年后,长子白泉任江安督粮道,校订刻印了父亲的诗集。我和王禹卿先生一同选录校定此集,命名为《海愚诗钞》,共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作序。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错误,原文只说冯去疾等人自杀而死,没有说是不是被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的。故选B。

参考译文:

郎中令赵高仰仗着受皇帝恩宠而专权横行,因为他私人的恩怨杀害了很多人,因此恐怕大臣们到朝廷奏事时揭发他,就劝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不过是因为群臣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能见到他的容颜罢了。况且陛下还很年轻,未必对件件事情都熟悉,现在坐在朝廷上听群臣奏报政务,若有赏罚不当之处,就会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大臣们,这样就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圣明了。所以陛下不如拱手深居宫禁之中,让我和熟习法令规章的侍中们等待事务奏报,事务报上来再研究处理。这样,大臣们就不敢奏报疑难的事情,天下便都称颂您为圣明的君主了。”二世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再坐朝接见大臣,常常住在深宫之中。赵高侍奉宫中,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此时,盗贼日益增多,而朝廷不停地征发关中士兵去东方攻打盗贼,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为此进谏说:“关东群盗同时起事,秦朝发兵进剿,诛杀的人非常多,但仍然不能止息。盗贼之所以多,都是由于水路运输军需物资等事劳作困苦不堪,赋税太重。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或免除四方戌守边防的兵役、运输等徭役。”二世说:“如今朕即位,两年的时间里,盗贼便蜂拥而起,你们不能加以禁止,又想要废弃先帝创立的事业,这样上不能报答先帝,下不能为朕尽忠效力,你们凭什么占据着自己的官位呢!”于是就将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责罚他们的其他罪过。冯去疾、冯劫自杀了,只有李斯被下至狱中。二世即交给赵高处理,查究李斯与儿子李由进行谋反的情况,将他们的家族、宾客全都逮捕了。赵高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自己含冤认罪。

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充御史、谒者、侍中,轮番审讯李斯,李斯则翻供以实情对答,于是赵高就让人再次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供词,李斯以为还与以前一样,便终究不敢更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于是叛处李斯五刑,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走出监狱时,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李斯便回头对次子说:“我真想和你重牵黄狗,共同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但哪里还能办得到哇!”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李斯三族的人也都被诛杀了。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

当初,赵高想独揽大权,但又担心群臣不服,便先进行试验,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啊。”二世笑道:“丞相错了吧,怎么把鹿叫作马?”就询问侍立左右的大臣们,群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以迎合赵高,有的则说是鹿。赵高于是暗中借法令陷害那些明说是鹿的人。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赵高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待到项羽俘获王离等人,而章邯等人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上书请求增兵援助。自函谷关以东,大体上全都背叛秦朝官吏,响应诸侯,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八月,刘邦率几万人攻打武关,屠灭了全城。赵高恐怕二世为此发怒,招致杀身之祸,就托病不出,不再朝见二世。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