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之比较
(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宋英民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兵车行》的课后思考练习四是这么说的,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我们不妨把这道题扩展一下,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考纲对古诗鉴赏是这么要求的: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那么我们在对《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进行比较时也尽可能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我们比较二诗的思想内容。 就背景来说,《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土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清人钱谦益说:“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杨国忠掩其败状,反以捷闻,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钱注杜诗》卷一)。《古风·其十九》作于唐肃宗至得元年(756)春,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烧杀抢掠,百姓惨遭屠戮,血流遍野,把野草都染红了。而叛贼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进了朝廷。社会的动乱,百姓的苦难惊破了李白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写了此诗。 《兵车行》中杜甫以亲身见闻描绘了当时的惨状,揭示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表达了内心不可遏制的悲愤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一句“武皇开边意未已”一阵见血地把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开边政策,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古风·其十九》之中李白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一开始便营造出一个明澈、宁静、缥缈的神仙世界,美丽的玉女翩翩飞来,邀请诗人前往云台峰拜见仙人卫叔卿,他二人志趣相投,“同病相怜”,于是李白在恍惚间随仙人驾着鸿鹄遨游太空,在这里人与仙达到了统一,诗人的情怀在仙人的身上得到了寄托。“俯视洛阳川”,李白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百姓的悲惨,叛贼的罪恶,把诗人从幻想中拉回现实。诗中李白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浊的人间的强烈对比表现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诗中李白关切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真切感人。 我们再来比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从创作方法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历,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取现实主义地表现手法。《兵车行》这首诗在杜甫一生中有着重要地位,他是诗人抨击统治集团的第一声号角,是写作“因事立题”的新乐府诗的开始,也是诗歌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开始。《兵车行》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崭新开端。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杜甫现实主义创作开端的《兵车行》最大特色是高度典型化。杜甫用问答的方式,构思了一位“行人”的谈话,借此反映在从“北方河”到“西营田”从“山东二百州”到“青海头”的广阔背景下,前方和后方、征夫和农妇所受的穷兵黩武之害,以及兵役和赋税水涨船高,恶性循环的可怕后果,在有限篇幅里表现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加以高度概括,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正是杜甫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 《兵车行》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的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叙事从容、条理井然,却又纵横开阖,曲折变化。诗人在行文中处处照应,如“道旁过者问行人”与“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武皇开边意未已”与“未休关西卒”, “千村万落生荆杞”与“租税从何出”,“边庭流血成海水”与“新鬼烦冤旧鬼哭”,“君不闻”与“君不见”等。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兵车行》就是把 “过往行者”和“行人”的对话作为诗的主体,特别是通过“行人”的回答道出了他不平的心声,极富个性化。除了向乐府学习,杜甫还向百姓学习,多用俗语口语。 “爷娘妻子”、“被驱不如犬与鸡”等明白如话的口语,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增加了诗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杜甫还吸收了民歌中常用的顶针手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都蝉联而下使诗情摇曳无穷。所有这些使这首诗读起来朴实自然、明白如话。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兵车行》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便是这样一个细节。它不仅揭示了那个行人“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此外,随内容、语气变化而换的三、五、七杂用的句型,平仄相间的韵脚,造成抑扬顿挫的效果。这也是此诗情文并茂,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 杜甫的《兵车行》尽管是作者的第一篇批判现实诗,但已经具有为杜甫所自道且历来公认的风格“沉郁顿挫”。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杜诗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约束的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象和明丽的意象。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愤不平和对于社会黑暗的抨击。他的诗想象瑰奇,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古风其十九》是一首以游仙体作的古诗,在这首《古风》里,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借洁净的仙境和污秽的人间的强烈对照表现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这就造成了诗歌风格从悠扬到悲壮的急速变换,从飘逸到沉郁的强烈反差。但它们却能够和谐地统一,足见诗人纵横的笔力、超人的才能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李白在驰骋丰富的想象中,把道家神仙的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使抒情主人公带上浓郁的谪仙色彩 。在诗中李白极力运用想象和夸张,语言清新明快,句式整齐,形成飘逸洒脱的独特风格。 通过对《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的比较,我们又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了李白和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的确不能不为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这样两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自豪。 参考资料:1、《中国文学史》 2、《高中古诗文赏析》 3、《唐诗鉴赏》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