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高端功勋人物事例》作文素材及名言金句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2022-03-06 手机版 | ||||
01钱三强——原子能元勋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湖州,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名言金句 1、古往今来,能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攀登的结果。 2、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3、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此时此刻心里很清楚这对于中国的原子核科学事业,以至于中国历史,将意味着什么。前面有道道难关,而只要有一道攻克不下,千军万马都会搁浅。 4、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5、千里马是在茫茫草原的驰骋中锻炼出来的,雄鹰的翅膀是在同暴风的搏击中铸成的。 6、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 7、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 8、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9、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10、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 11、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 12、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13、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 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典型事例 少年绰号出“三强” 钱三强出生于1913年10月16日,浙江绍兴人。钱三强原本叫钱秉穹,他从小喜欢运动,身体强壮,又是家里的排行老三,同学们给他起了绰号叫“三强”。不久,父亲钱玄同在同学们写给他的信件中看见“三强”这个称呼,很是好奇。得知同学们是因为他身体好而称为“三强”,钱玄同觉得这个绰号起的很好,并鼓励他说,不能光是身体强壮,“三强”还可以解释为立志争取德、智、体都强。于是,在父亲钱玄同的肯定下,“钱秉穹”正式改名为“钱三强”。 1929年,钱三强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班,勤奋好学的他经常听本科的课程,从那时起,钱三强就痴迷于物理。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考入清华继续研读。1936年,钱三强清华大学毕业,经吴有训教授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 不久,钱三强顺利通过了公费留法考试,在严济慈的引荐下,钱三强来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在此期间,钱三强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0年,钱三强顺利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中国居里夫妇”——钱三强与何泽慧 钱三强在法国留学期间,他的同学何泽慧也在英国留学。两人长期有书信来往。一天,钱三强以一个理科生的思维逻辑,给何泽慧写了一封只有25个字的短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要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收到来信的何泽慧也没有更多的激情澎湃,如数回了25个字: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极为理性的表达,字里行间的坚定,胜过了千言万语。 1946年春,何泽慧来到巴黎,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何泽慧也是核物理界的佼佼者,夫妻二人共同攻关,很快,他们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他们是“中国的居里夫妇”。 这一年,法国科学院向钱三强颁发了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 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1948年春,在法国核物理界如日中天的钱三强,在得知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立即启程回国。 “中国居里夫妇”的回归,一直被新中国领导人深深关注。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钱三强兴奋地骑着自行车来到长安街,加入到欢庆的人群。不久,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五万美元,让钱三强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成立之时,就有发展科学、矢志强国的远见卓识,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 钱三强利用仅有的经费,精打细算,购买了发展原子能起步的必要设备。从法国回来,他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中国成立大典。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就全身心投入到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毛泽东首次询问能否提供原子能研制方面的援助,对方婉言拒绝。 “原子弹”这个纸老虎,始终是新中国领导人心中的一块心病,因为没有不行,没有它,在世界上说话不算数。 中国到底有没有条件搞原子能?1955年1月,毛泽东召集中央领导人开会研究,特地把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地质学家李四光请到中南海。毛主席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 在这次会上,钱三强介绍了世界上发展原子能的过程,认为以中国的现有条件完全可以发展原子能事业。为了让大家直观地认识核辐射,钱三强自制了一个测试辐射的计数器,他把计数器放在桌子上,又把一块铀矿装在自己口袋里从桌旁走过,计数器马上发出“嘎嘎”的声响,引得会场一片笑声。钱三强绘声绘色的表演,深入浅出的解说给了党中央极大的信心。毛主席当即拍板说,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并表示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 党中央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由钱三强负责制定原子能发展规划。从此,钱三强担任起了新中国核事业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开创新中国原子能事业之中。 领导新中国核事业 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青年物理学家,如果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一定会在该领域会更有建树。然而,钱三强却无条件地服从了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弃自己心爱的科研工作,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组织,去为别人创造施展才华的条件。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宋任穷任部长,钱三强与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等被任命为副部长。钱三强是副部长之中唯一的科学家。聂荣臻元帅曾对他说:“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请你提建议,我们大家商讨决定。” 1957年,苏联为寻求中国支持,同意提供原子能方面的技术。钱三强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国参观谈判。不久,苏联中止提供核技术方面的资料和样品,撤走全部专家。在国内遭遇严重经济困难的关键时刻,刚刚起步的核事业遭受严重打击,甚至有人提出让核工业下马。关键时刻,钱三强认为靠中国自己现有的基础,完全可以开展核事业,造出原子弹。钱三强的意见直接影响了党中央的决策。 在钱三强的推荐、遴选下,包括邓稼先、王淦昌等以及何泽慧在内的一大批核科学家秘密集结,深入青海高原,隐姓埋名刻苦攻关。从1960年苏联专家停止援助,到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用了四年多时间。 作为业界威望极高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特别注重培养人才。1954年2月,钱三强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后,立即着手筹建学部。在他的推动下,科学院各学部相继成立,并制订了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学术领导,团结院内外科学家,发展国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受到了国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国际上引起反响。 在科研工作中,钱三强非常注意发挥青年的主动性,放手让他们大胆探索,在一些关键之处给以指点。他注意引导和鼓励青年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即使是不成熟的或萌芽状态的,他总是给以热情支持,并一起讨论,逐步完善。他以平等态度与青年交往,经常以自己的经验教训和亲身体会,帮助青年少走弯路。每年新大学生、研究生到所里报到,他都要亲自给大家做报告,鼓励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正是由于钱三强卓越的组织才能、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谦逊朴实的工作作风、不求索取的高风亮节,以及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鼓励、信任、教诲和示范作用,凝聚起了科学家们的无穷力量,大家甘愿用尽毕生才华和精力,投入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发展呕心沥血,为培养中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99年,钱三强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02梁漱溟——国学大师 1.弘扬重光之任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社会兴起学习西方文化的风潮。梁漱溟却认定,东方文化受到压迫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会走向世界。因此他以弘扬儒学为己任:“孔孟之学,现在晦涩不明,而弘扬重光之任,除我外,当世亦无人能做。”本着对儒家文化的“新认识”“新设想”,他全身心地投入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众人嘲笑他的失败迂腐,但在他看来,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精神∶真诚。 适用主题: 文化自信、坚持己见不盲从、将信念付诸实践等。 示例: 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落地开花,以传统思想为根基的中国外交政策受到国际称赞,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频繁取经......现代中国人以五千年从未断绝的传统文化而自豪时,正印证了梁漱溟先生几十年前的预言:中国文化会实现中国的富强,更会走向世界。在中国疲病落后,传统文化被批判的整体社会氛围下,梁漱溟先生尚能坚持文化自信。大国盛世的我们又怎能妄自菲薄,轻贬千年历史沉淀下的智慧呢? 2.匹夫不可夺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前往延安。他和毛泽东相谈甚欢。但二人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道路产生了分歧。1953年,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唱工业化路线反调,为农民立言。毛泽东和梁漱溟之间矛盾不断增加,终致决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抄家批斗的梁漱溟仍坚持“不批孔”,引起更大规模的批判。半年的批判告一段落,旁人问他的感想,他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铮铮铁骨令人钦佩。 适用主题: 坚守志向、保持初心等。 示例: 梁漱溟先生一生的奋斗,失败多过成功。他所承受的痛苦多是来自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内心所向,行为之动,语为之发,全然不顾权威与压迫。世人视他为迂腐之人,我却赞他是性情中人,不失精神的高贵。社会中有千千万万个随波逐流的庸人,无数冠冕堂皇的美言,但只有敢于直抒己见的勇者,捍卫真实的诤言才是鞭策社会进步的力量。 3.我是一个实践者 梁漱溟早年笃信佛教,在接触了中国儒学之后,他便放弃了崇信“厌离”的佛教,而以中国儒家“郑重”的入世原则作为一生的行为准则。从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入世原则出发,他放弃象牙塔的教书生活,投身中国的乡村建设活动十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又辗转于国共两党间,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辛劳。抗战结束后,他致力于调停国共两党,为国内和平统一而奔忙。1987年,梁漱溟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时评价自己:“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 适用主题: 社会责任感、实干精神、知行合一等。 示例: 我们被社会伤害,可以痛斥社会的不公,却不能忘记,作恶之人并非没有我们的默许,而改变世界需要从自身做起。正如梁漱溟先生,也曾对世界失望透顶,想以自杀拒绝现实的黑暗。但他最终选择了积极入世,寻求对社会的贡献,在山河破碎的岁月中,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操守与担当。屡败屡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对黑暗的有力反击。 03竺可桢——地理学家 1.立志报国,不慕名利 1918年,竺可桢取得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誓要将所学贡献于祖国的发展。但与美国高校完备的实验设施不同,历经战火而满目疮痍的中国,甚至没有一个自主拥有、设备齐全的气象观测站。 于是,归国后的竺可桢考虑到现实情况,几次拒绝任职高位。他不在乎功名利禄,只想去到祖国最需要,自己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后来,他先后从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线教学,之后又参与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主持浙江大学的工作。在教学之余,他还编写了许多深入浅出、新颖有趣的讲义,便于学生理解,足可见其对工作的热忱。 适用主题: 爱国奉献、淡泊明志等。 示例: 爱国,是将小我奉献于大我之中。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竺可桢便是这样一个淡泊小我,一心奉献的人。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竺可桢,在学成后坚持要回国建设自己的祖国,并且不要高官厚禄,义无反顾地投身教学一线,把地理学、气象学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学生,为祖国科技建设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⒉崇论闳议,远见卓识 竺可桢是一位十分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思考问题时,会比一般人想得更加长远、周全些。通过几个例子,我们便可见一斑:一是古籍保护意识。在抗战的烽烟中,气氛紧张,人人自危,竺可桢却挂念着祖国古籍资源的保护,担心存于浙江文澜阁的《四库全书》被毁,便亲自致电教育部,建议文献内迁。后来,这些文献安全迁至贵阳。竺可桢的远见,让祖国保留了大量的知识财富。 二是竺可桢先生还较早提出了类似“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远远走在我们的意识之前。在竺可桢的日记中,我们时常看到他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忧虑。另外,在1936年,竺可桢便记载道:“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那时还没有“雾霾这种说法,但先生早已发现了空气的污染问题。适用主题: 目光长远、预见问题等。 示例: 长远的眼光得益于智慧,是一种难得的预见性能力。王羲之幼时不慎在里屋听到王敦密谋造反,料想自己必遭忌惮,于是将唾液涂在脸上装睡,躲过不测。王羲之是有预见的,如果他没有预见人心欲望的残忍、权力王权的危害,也许这位书法大家还没升起便已陨落。同样的,正是由于扎实的学识以及敏锐的洞察能力,竺可桢在20世纪20年代便发现了人口激增问题,在30年代便发现了空气被“微尘”污染的问题,为我国气象与环境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坚持不懈,求真求是 其坚持不惟懈的精神,首先体现在与胡适打赌这件趣事中。由于自小学习刻苦,竺可桢身体瘦弱,很爱生病,于是,性格爽朗的胡适便与他开玩笑,说竺可桢活不过20岁。竺可桢心中一惊,但从此立下了坚持锻炼身体的誓言,不曾一日荒废。 多年后,22岁的竺可桢与胡适再次见面,回忆往昔趣事再次打赌,赌题是竺可桢能否活过60岁。最后,竺可桢先生享年84岁。其次,以“一丝不苟”作为座右铭的竺可桢先生,对研究工作的坚持与严谨,也是令人敬佩的。他曾提出,科学研究是严谨的工作,万不可只用推测的方法去估计,必须实地考察。于是,年复一年,竺可桢在全国各地观测并记录着各种植物生长状况、各种气候现象。至70岁时仍坚持去田野调查,每天亲力亲为,查看设备数据。 适用主题: 坚持精神、一丝不苟等。 示例: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讲的就是坚持不懈的可贵性,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任何事情都只能半途而废。气象学家竺可桢,从小因体弱坚持锻炼身体,打拳、早睡早起,坚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后来人生中的种种磨砺都没能让他倒下。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更是坚持求真求是的实证精神,直至临终前,还在继续着精确数据的整理工作。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就了竺可桢先生的榜样人生,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践行的可贵品质。 闪闪发光的爱国人物合集:“两弹一星”元勋们!从硝烟四起到山河无恙,从强敌欺凌到岁月静好,祖国这条成功光明的自强之路背后,尽是英雄们燃烧自我的身影。如今英雄虽迟暮远去,但精神会永久留存。 适用考点:爱国、家国情怀、时代创新、奉献精神、中国梦等。 04程开甲——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 荣誉成就: 内耗理论、双带理论、抗辐射加固、核试验、“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事迹回放: 1918年的夏天,程开甲降生于江苏吴江的一个富商之家,因是独子,被家庭赋予众望。“开”即应开转之意,“甲”则取“第一名”之吉,祖父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少年时期的他却叛逆不羁,不仅留级三年,还离家出走至上海。在被家人找回并痛打一顿后,程开甲幡然醒悟,自此发愤图强,考入浙江大学。 大学四年,程开甲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而随校四处迁移,在颠沛流离中他的衣物、书籍甚至化为灰烬。然而,即使现实环境如此恶劣动荡,程开甲仍能苦学不辍。 弥漫的硝烟没有遮蔽他敏锐的眼眸,他看出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渴望科学救国。1946年,他远赴重洋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玻恩教授,并最终取得博士学位。但程开甲放弃了英国的优厚待遇,听凭胸中爱国热情的指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了一名物理学教授。当他走下讲台,变身为“核司令”主持核试验时,他开始书写生命中最灿烂的一章。 驻扎罗布泊22年,严酷的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为了取得技术突破,他茶饭不思,沉迷运算推演,大有“不把问题理清楚不罢休”之势;程开甲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原子弹爆心做考察,只为珍贵的第一手数据。 程开甲曾饱含深情地说道︰“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隐姓埋名40年,甘心付出,为祖国造就了坚实有力的国防盾牌,赤诚一生,奉献永远。 05朱光亚——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 荣誉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事迹回放: 朱光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誉为“我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负责人,始终奋斗在“两弹一星”这一伟大工程的最前沿。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与核的交情长达半个世纪,他先后参与领导和组织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次空投原子弹和“两弹”结合试验任务,推动祖国核事业飞速发展。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突出贡献。朱光亚代表了一个跌宕起伏、终迎光明的时代,他以“科技众帅之帅”的身份参与了中国核武器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发展全过程,见证了新中国国防力量的成长史,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人物。 在《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中发出“回去吧!”的高声呐喊后,朱光亚毅然决然地选择在戈壁滩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他拒绝了美国的资金支持选择回国,以满腔热血号召海外同学同他一样回国建设。 从受命于建立核武器研究所开始,朱光亚一直竭尽全力,把全部智慧投入到这项对中华民族来说至关重要的工程中。他牢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在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4年12月,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朱光亚星”,它将传递朱老的一片热忱,在苍穹中永远地闪耀下去。 06王大珩——科学巨匠,国家名片 荣誉成就∶ 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回放: 作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大珩是名副其实的“追光者”。从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到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王大珩带领团队制造了众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建立了研究设计、加工制造、试验运行一体的科学体系,有效填补了新中国光学领域的空白。 王大珩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的光学事业,他同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和生活条件而回国发展,终其一生都在认认真真研究、勤勤恳恳工作。 他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曾全程参与“两弹一星”项目的所有光学研究任务,在为我国研制靶场观测设备、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等方面均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为国家、为民族负更多的责任,尽更多的义务。” 王大珩用一句最朴实的话语证明了他自己最赤忱的丹心,胸怀祖国和人民,情系科技与进步。他是科学巨匠,为中国的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空间光学、激光科学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更是国家名片,向世界彰显了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运用示例 人们常追问:“生命如何才能永垂不朽?”其实,当一代青年不惧艰险挑战,不吝青春血泪,奋战于历史洪流,生命即如时代星光莹莹不灭。(总起句点明分论点) 新中国初建成,多年的炮火苦难依稀在目,海外封锁形势严峻,迎着时代的挑战,一个个英杰志士,奋勇当先,只为报国强国。 事迹回放: 作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大珩是名副其实的“追光者”。从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到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王大珩带领团队制造了众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建立了研究设计、加工制造、试验运行一体的科学体系,有效填补了新中国光学领域的空白。 王大珩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的光学事业,他同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和生活条件而回国发展,终其一生都在认认真真研究、勤勤恳恳工作。 他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曾全程参与“两弹一星”项目的所有光学研究任务,在为我国研制靶场观测设备、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等方面均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为国家、为民族负更多的责任,尽更多的义务。” 王大珩用一句最朴实的话语证明了他自己最赤忱的丹心,胸怀祖国和人民,情系科技与进步。他是科学巨匠,为中国的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空间光学、激光科学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更是国家名片,向世界彰显了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运用示例 人们常追问:“生命如何才能永垂不朽?”其实,当一代青年不惧艰险挑战,不吝青春血泪,奋战于历史洪流,生命即如时代星光莹莹不灭。(总起句点明分论点) 新中国初建成,多年的炮火苦难依稀在目,海外封锁形势严峻,迎着时代的挑战,一个个英杰志士,奋勇当先,只为报国强国。 为筑国防,不渝矢志,程开甲院士坚守罗布泊数十载,深入荒漠腹地,即使面临爆破危险,都不曾稍有畏蒽,隐姓埋名,甘心奉献,终于筑成国防盾牌;爱国热血在胸中燃炽,朱光亚号召青年英才报效祖国,作为“科技众帅之帅”,他见证核武器的从无到有,亲历从第一颗原子弹的蘑菇云横空出世,到千万人瞩目中氢弹的成功爆破,用自己一生最激烈雄壮的力量活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同许多爱国留学生一样,“追光者”王大珩立志用毕生的专业学识来推动祖国发展。在光学领域,他深耕钻研、呕心沥血,每一个日夜的苦想冥思都为“两弹一星”的圆满成功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列举铺陈,演绎叙写) 爱因斯坦曾言:“人生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这些科学元勋们克服万难,殷勤付出,隐姓埋名,不慕荣利,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祖国独立自强的一片天。直至人生最后一刻,他们依然发光发热,激励后辈,特向世界证明,“两弹一星”精神永恒不灭。(再次总结,升华提高)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