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存在感》作文导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2-03-01 手机版


 【主题】互联网时代的存在感

主题背景: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恰恰是茫茫人海。 

【主题时评】

01凡尔赛式炫耀,刷的其实是存在感 

近日,“凡尔赛文学”爆红网络,“凡尔赛文学是什么”“凡尔赛人怎么过双十一”“凡尔赛文学模仿大赛”等词条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凡尔赛原指法国贵族宫殿,现指一种精神,感觉自己是个优雅贵族,现常用来指那些朋友圈贵族。他们的文案往往先抑后扬,自问自答,要不经意地炫耀自己的优越生活,然后文字还要显得自己很苦恼很不高兴的样子。例如:虽然家里有帝都的几套房子保障,但是我真的不想当啃老族!或者学霸说今天考了98分太难过了。

而此次凡尔赛文学中暴露出“堆砌的名牌”“人上人的生活”的现象实际上是他们的虚荣心作祟,以财富作为人生唯一的价值尺度。和前段时间引发讨论的“名媛拼单群”一样,展示出的是向“钱”看的单一价值。追求所谓的上流社会,名媛圈子,这种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阶级意识是让人不适的。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表示,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要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其核心概念是“印象管理”。我们也会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有意无意地筛选分享内容,但是凡尔赛式炫耀显示的是部分人群过度地博眼球、博关注,引发社交圈子的认同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过是伪装出来的矫情。

社会平台上的炫耀式内容不在少数,网红们的精致生活,小红书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分享,好在网友们也逐渐认清生活的本质,摆脱消费主义陷阱,认清炫耀式分享的滑稽,明白这次“凡尔赛式炫耀”不过是伪装出来的矫情,“凡尔赛文学”狂欢的背后不过是网友的戏谑。

02存在与存在感

存在不等于存在感,就像存在感不等于存在一样。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谓有存在无存在感;“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谓有存在感无存在;“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谓存在感发乎内生而非外力恩典。

  卡耐基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举凡伟大的富豪慈善家,皆因崇高道德冲动与慈悯人文情怀而获得存在感。洛克菲勒终生铭记牧师布道时一句箴言:“多挣钱为的是多奉献。”他一生极尽俭朴近乎苦行僧,坐上史上首位亿万富翁头把交椅后,全身心投入慈善教育,生前捐款高达5亿美元。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财产愈400亿美元,迄今已捐出善款超250亿美元。邵逸夫享寿107岁,历年捐助善款超百亿港元。1990年,中国发现2899号行星被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显然,他们不仅有存在,还获得了流芳千古的存在感。 

  有人说,这是一个裸奔也能出名的时代。默默无闻者渴望做出惊世骇俗之举吸引公共关注,以获得存在感。土豪摆阔斗富,不惜为座驾宠物狗挥金如土穷奢极欲,却吝啬向穷人施舍一个钢镚儿。可怜,他们获得的只是众口铄金为富不仁的负存在感。冒险极端行为,也能为冒险家带来存在感。1963年11月22日,美国肯尼迪总统遇刺。年仅24岁的刺客奥斯瓦尔德刺杀动机,居然是希望引人注意从而成名。1981年3月30日,25岁的欣克利对里根总统行刺,动机竟然是因痴迷电影女星朱迪福斯特,试图干出一番惊天动地“英雄伟业”,以赢得佳人芳心。他们的存在感是有了,但却是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存在感。

  有人耐不住寂寞,热衷绑架别人并习惯被别人绑架,隔三差五寻找由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一位职场小吏直言不讳,“我要是一个星期不在外边吃饭,老婆就说我不能混了。”显然,他把职场应酬和酒肉圈子当成了存在感。被鲁迅嘲讽得剥皮现骨的华威先生,乃一介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国民党官僚,此公乐于整日价于泡会、演说、吃饭中寻求存在感,所到之处却无不罹遭鄙视抵制,以至光鲜外表掩饰不住猥琐内心的惶惶不可终日。华威先生与当下“华威先生”们同病相怜,凯觎从社交应酬中获得存在感,要命的是,庶几悉数徒劳无益适得其反。殊不知,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恰恰是茫茫人海。非理性无节制地交际应酬,项多只会给玩主带来虚幻存在,而绝非现实存在感。就像沉迷骑士小说的唐吉诃德与风车大战,既打不出“中世纪骑士”,更换不到“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存在感一样。

  富兰克林曾经告诫:“若你希望死后仍不被人们遗忘,那么就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后人去读,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后人去写。”张若虚一生诗歌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被公认为“孤篇盖全唐”;据说乾隆皇帝一生写诗近4万首,数量可比肩《全唐诗》,却没有一首传诵下来。这大抵便是存在与存在感的天壤之别。面对当下一些文艺家堕落为商业奴婢和欲望附庸,文学创作沦为“速朽文学”,德国汉学家顾彬切中肯綮地指出: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中国当代文学只能算“二锅头”。

  真正的存在感需要独处修养,潜心排扰。学者李银河如是开悟:“人要想做成一点事,必须独处。”“独自一人面对生存和死去才是唯一可能的,如果你不是这样的,那么很可能你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我永远对独处的生活方式心向往之,而且也是在最大的程度上为自己创造独处的机会的,以期获得较高的生存质量,有更多的机会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主题作文】

主题试题来源:江西省九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互联网+的时代,站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美丽新世界的入口,人人都害怕被时代悄无声息地抛弃或遗忘,于是我们看到微信群里风起云涌,朋友圈里一切皆可晒,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作。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主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有微信、微博等引出“存在感”这个话题,然后列举不同的人对“存在感”的不同看法,主要有“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为了获得认可,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存在感”“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实际就是相反的两个方面,一是刷“存在感”是一种追求,是个人的权利;另一种是“存在感”不需要“刷”,也可综合的辩证分析,刷“存在感”是个人的权利,但不要过分。行文时注意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出观点,使文章有针对性,论证注意结合当下的时新素材进行分析。

  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较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围绕“存在感”进行立意行文即可。

【参考立意】

1.内心丰盈,自带光环。

2.存在感刷不出来,它来自强大自信的内心。

3.你刷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内心的不自信。

4.自信丰盈,不刷也“存在”。

5.莫再狂刷存在感。

6.莫为“存在”丢智商。

7.“虚拟”的存在感不要也罢。

8.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佳作赏析】

01大拇指下刷出小卑微

说说、微博、微信、抖音……各种分享刷屏,“拇指发表”愈演愈烈,无非是要求得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我认为:大拇指下刷出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小卑微。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人们发现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来,与其用大拇指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换来的是周围人的渐渐忽视,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刷“存在感”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存在感”包含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方面。物质存在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精神存在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盈充实,具有强大而自信的内心。真正的“存在感”是指对精神的一种需求程度,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感”的缺乏。大拇指下刷出的是小卑微。

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更有甚者,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重视而发表许多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论。例如有的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评论中有很多批评和建议的声音,他们也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这样刷出来的存在感又有什么意义?为了获得认可,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真的会快乐吗?

因此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只是表现出人们害怕失去存在感的小卑微。刷的内容就像是饭,点赞关注的人就像在吃饭。人们很快会忘记自己曾吃过什么,同样容易忘记自己曾经对什么内容“关注”和“点赞”过。对于存在感的追求,也许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然而“刷”只是手段,只能使人的心灵暂时找到慰藉。而真正的存在感,是只有自己能给予的,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找回那个真正的有魅力的自己。只有奋斗出的成就,没有“刷”出来的辉煌。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真正的存在感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无需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同题拓展】

试题来源:高考模拟题

【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为独立思考而有我的存在感。

贝克莱说:“存在即被感知。”被另外一个心灵看见,从而证明我的存在感。

现在有人说,存在感立足于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是个体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途径。

【主题解析】

这是一道多材料作文题,你可以在阅读其他内容前先思考下题目所给出的材料的关键词是什么?材料之间大体构成怎样的关系?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你能想到哪些与这道题目相契合的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以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关键词式材料作文题,与近几年高考江苏卷作文试题的命题思路保持一致。题目材料围绕“存在感”这一关键词展开,因此,在写作时,应将着手点放在对“存在感”的辩证思考上。

材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存在感是个人独立思考的表现,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欣赏,是靠自我反省、自我内驱力完成的;第二层面,存在感是需要与外界建立联系的,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回应才能证明我们所发出的行为是存在的。可见,辩证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存在感是指向个人内心还是指向他人认可。考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分析。

如果认为存在感指向个人内心,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学会审视自己,学会自我反省,不断挑战自我,刷新自我极限,以获得内心的满足,这是获取存在感的最佳途径;自我给予的存在感是一种自信与肯定,是一种内在生长的力量,是前路茫茫我仍不断前行的勇气来源;不断刷存在感,以致被妖魔化,原因就是个体因自我否定而空虚寂寞,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认为存在感指向他人认可,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他人的评价是个人存在感的极高体现,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存在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與世界的联系,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立意:一个人的存在感首先应指向内心,只有学会自我审视,内心世界才会不断强大,内在的生命力才会不断向上,自我的价值才会逐渐放大;当内心足够强大时,无须刻意去刷存在感,他人自会感知,而个体应以他人为镜,更好地勉励自己,提高自身的价值。莎士比亚这样描绘一些人:“外表热闹而喧哗,里面空无一物。”一个人若想要获得真正的存在感,还得充实自己的内在。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结合自己的思维特点、语言风格和知识储备来选择文体。形象思维较好的考生可以写记叙文;擅长讲道理、逻辑思维较好的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善于讲故事的考生可以写小小说、故事新编等。

【佳作赏析】

01寄存在感于本真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著作《乌合之众》中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事实:有些人热衷于从他人那里获得归属感,有时为了获得别人认同,甚至不惜磨平自己的棱角,哪怕仅仅是为了从他人口中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类人实在可悲,与其说他们是在渴求自我的个体价值被肯定,不如说是随波逐流,企图寻求虚荣感的满足。其实,真正的存在感应该从自身去寻找,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从自身寻找存在感,是充满自信、不浮躁、不盲从的恬静豁达,是追求自我、保持独立人格的简单纯粹,是为人处世不愧于心的淡定从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宝级”科学家李小文在功成名就后仍“一双布鞋任平生”。他信奉“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从不追求他人眼中的光鲜亮丽,过着最简单质朴的生活。有一次,因为穿着实在太朴素,他被学校的保安误以为是民工,被挡在了校门外。他身上的“魏晋风骨”使他在浮躁的时代中仍拥有心灵的一方圣土。他无须他人的认同或赞扬,但他的价值却存在于人们对他的敬与爱中——这里既有对他本人平和淡定的人生态度的崇敬,也有对某些曾经风行如今却变得稀有的价值的怀念。

在他人处获得存在感,仅是一时的满足;唯有找寻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方能宁静致远。

“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这是三毛从自身获得存在感而流露出的豁达与自信。保持自己的棱角与锋芒,不因世俗的一切而被磨平,这样的人是真实而又幸福的。他们保持着自己的原本模样,与世间的虚伪和不公做斗争,即使是被按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砧板上,刀切皮肤、直露筋骨也无妨,因为他们笃信自己就是自身价值的主导者。

当代著名画家陈丹青认为现行的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过于功利化、教条化,无法培养学生“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不愿为了名利及在别人心中的那份存在感而丧失自我,毅然选择从清华美院辞职。他选择的是从自身获得存在感而非从他人处。他的独立人格与清醒认知是当今时代所缺少的,他追求的不仅仅是不愧于心。

古人曾言:“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当我们在繁华的尘世走得太远而可能偏离人生轨道时,千万要记得停下脚步,聆听自己灵魂的声音,回归生命的本真。唯其如此,才能找到真正的存在感。

02隐身衣

杨绛先生在《隐身衣》一文中言:“世事求全何为乐?”我言,世事寻存在感何为乐?

存在感,是生活中受人们认可接受后内心的惬意和满足,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欣赏。人们一味地寻求存在感,则会导致心欲膨胀,自高自大,终会适得其反。当认可变成了厌恶,欣赏变成了嘲讽,那么存在感亦只能变成“小透明”了。

相比一味寻找存在感,我更愿披上一件“隐身衣”。“草色遥看近却无”,古往今来,许多贤者皆拥有过“隐身衣”。你可曾看见林则徐退出金殿,于荒草中隐身,排沙修渠、修篱垦荒的孤独身影?你可曾关注陆谷孙教授谢绝一切出国邀请,于书海中隐身,潜心编辑《英汉大词典》的森森烛影?你可曾知道演员王洛勇于学院中隐身,致力于提升台词本领?

获得存在感的最好方式是先拥有一件“隐身衣”。“唯我道心清似水,任它世事冷如冰。”陈继儒焚衣弃儒,专心读书著作,莳竹养花,诠释了“隐身衣”的作用。倘若林则徐不身体力行,沉淀自身,必不会有伊犁的繁花似锦、瓜果飘香;倘若没有陆谷孙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坚守,必不会有人人称道、方便实用的《英汉大词典》的出版;倘若王洛勇没有潜心刻苦钻研演技,他必不会成为第一个登上百老汇的华人演员。

“隐身衣”,它教会我们沉淀内心,不必一味追求存在感;教会我们要遵从本心,于荒草荆棘中寻找自我,于世事沉浮中坚守独立人格;教会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近年来,人们正是缺失了“隐身衣”,只专注于追求所谓的存在感,导致了许多麻烦的产生。温州女子为在丈夫身上找存在感,设计儿子失踪,结果导致全体市民帮忙找孩子;南京大妈为寻找存在感,占用酒店大厅跳广场舞,警察出面亦不反思……凡此种种,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一味不管不顾地寻求存在感,真的好吗?

莫让存在感桎梏了我们的双脚,莫打着找存在感的幌子做无益的事,我们应当做的是寻找自己,追求本心,于无声处听惊雷。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更愿披上“隐身衣”,藏于人群之中自赏。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