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名师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2-02-18 手机版 | ||||
重庆市开州中学 张从慧 一、导入新课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书中,曾这样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陶渊明骨子里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他在现实中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聚焦“抉择”这个专题视点,开展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二、专题任务 (一)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提问: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归整信息,然后用一句话归纳。 学生:发言。(只了解情况,教师不用点评) PPT出示: 梁启超说:“渊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自然’。 点拨:“皈依自然"这个主题,一.提我们就能懂的。但想要将其读深读透,则只有从作者情感逻辑的视角才能找到途径。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皈依自然”的过程呈现出“内心平静一盾纠结一心灵自愈”三个情感发展阶段。三个阶段逐层深人,最终上升到生命本质的叩问与彻悟,从而深化了作品主题。 (二)“自然"主题认知 教师:有话不直说,变着法子说,这是文学表达之一特征。因此,探究作品主题,往往就得从主题之外去寻踪觅迹。否则,主题分析就将被“贴标签”的教学沉疴所取代。一个作品的主题是完全可以从多个视点多个维度去解读的,这样解读的好处是可深,可透,能彰显课标所期待的语文教学的逻辑层次。但作品的主题探究不能违逆甚至不能偏离作者的情感逻辑,否则,“主题”解读就会出现审美偏差。 提问:有谁知道“皈依自然”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人的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三)“抉择”专题解读 提问:有谁知道“抉”的本义? 预设:抉,本义:撬开,挖出。 提问:“抉"的本义,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预设:说明陶渊明选择辞官归田,过程之艰,抉择之难。 三、活动一:明抉择之因 提问: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 PPT出示: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教师:请大家齐读PPT引文,筛选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子。 预设: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③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提问:在这四个原因中,表层原因与本质原因各是什么? 预设:前三个是本质原因,第四个是表层原因。 点拨:朱自清在《陶渊明年谱之问题》中说:“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程氏妹去世引发了陶渊明弃官归田的抉择,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的“质性自然”,做官“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 四、活动二:赏抉择之喜 提问:男生齐读第一段,女生听读思考:找出体现作者归家途中心情的句子,并指出是何种心情。 预设:欢快、急迫。 点拨:陶渊明为了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弃官归田之喜,不惜笔墨,在第二、三段中通过叙事、写景来抒情。 提问:男女生一句一交错朗读第二段,思考:用八个四字短语按照文中所写顺序概况作者的田园乐事。 预设:陪伴孩子、饮酒赏木、倚窗寄傲、园中漫步、拄杖流憩、矫首遐观、赏云观鸟、抚松盘桓 提问:男女生一句一交错朗读第三段,思考:用四个四字短语按照文中所写顺序概况作者的田园乐事。 预设:喜话家常、弹琴读书、躬耕西畴、舟车出游 点拨:陪伴妻儿之事,饮酒赏园之事,与乡邻聊天之事,无不事事顺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可谓景景含情。这第二段第三段设想归家后纯粹的幸福生活:室内天伦之乐——涉园自在成趣——外出纵情山水。作者清淡自持,笃定坦然;当窗而坐,傲视人生。这一幅幅生活画面,凸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板书:内心平静 提问:“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眄”什么意思?刻画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状态? 预设:一个“眄”字,描画出作者有酒怡颜的自乐情趣和傲世心安的人生境界。心不为欲累,形不为物役,随意所适,处处风光。这样的大味至淡的“自然”真境,那是尘埃落定后的心安理得,挣脱:名缰利锁后的生命本真状态。 五、活动三:探抉择之难 PPT出示: 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 提问:这段话告诉我们这篇辞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预设:通过想象虚写。 点拨:这篇辞赋写于作者将归未归之时,想象中的田园生活虽然美好,但在美好的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作者十分艰难的抉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梦想,很少有人打一开始就对功名不屑一顾的,陶渊明亦然。他要彻底结束官场生活的时候,其内心是不甘.挣扎、矛盾的。 板书:矛盾纠结 提问:请大家齐读第一段,勾画出作者矛盾纠结的句子,并用自已的话作简要分析。 预设: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心”被“形”所役使,这是对其心理矛盾的诠释,道出了他“身”与“心”相分裂的痛苦。 提问:当他决定回归田园,又为什么“惆怅而独悲"呢? 预设:说明陶渊明归隐“自然”是无奈之举。面对现实的黑暗,他只能用一曲蔑视凡尘俗世之词来披露自己的心路历程。 点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隐“自然”的宣言书,也是“仕”与“归”的分水岭。明明“质性自然”“违已交病”,但他却仍然不得不为官13载,从29岁“投来去学仕”,到41岁毅然辞去彭泽县令,五度出仕,五度归隐。“身”与“心”周而复始地分裂,可见其内心矛盾纠结之深之剧。 PPT出示: 陶渊明五仕五隐 少年陶渊明的心里藏着两个梦,一个梦是像曾祖父陶侃那样济世苍生,另一个梦则像外公孟嘉那样洒脱不羁,率性本真。第一个是入世的梦,第二个是出世的梦。 1.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第一次走出书斋,应征为江州祭酒,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入世梦。然而事与愿违,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是一个喜欢炼丹画符、整天求神拜鬼的五斗米道教徒。他上任仅两个月就辞官回家了。 2.公元399年,江州刺史桓玄起兵进行“清君侧”,在家种田的陶渊明觉得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投奔桓玄,做了一名幕僚。可刚做不久,陶渊明就觉察到桓玄借“清君侧”之名,其实是想当皇帝,恰好这时母亲去世,于是就果断辞官,回家守孝。 3. 公元404年,彭城内史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投奔刘裕,成了刘裕麾下的一名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也是盯着皇位去的,失望之极,愤然辞官。 4.同一时间,陶渊明改投建威将军刘敬宣麾下。殊不知,刘敬宣为了“明哲保身”,竟然辞去了江州刺史,陶渊明只得黯然返回老家。 5.公元405年,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陶渊明在叔叔的引荐下做了彭泽县令。谁知上任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因为忍受不了督邮刘云的索贿,愤然辞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 提问:请大家默读PPT上的文字,然后齐读第二段,思考:我们能否从“抉择之喜”的文字背后,读出作者的矛盾纠结呢? 预设1:“引壶觞以自酌”,作者自斟自酌,看似饮的悠闲,其实很可能饮的是苦闷。 预设2:“门虽设而常关”,“门”阻隔了外界的喧扰,也阻断了自己的仕途。对于拥有人世情怀的陶渊明来说,怎会没有苦闷? 预设3:“策扶老以流憩”“抚孤松而盘桓”,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步,其实是一次又一次的徘徊。 点拨:如此点点滴滴,都在向读者诉说陶渊明内心的不宁与挣扎。 提问:请大家齐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仍然在写“抉择之喜”,那么,能否读出作者的矛盾纠结呢? 预设1:“世与我而相违”,他并非不愿人仕,而是“本我”很难迎合世俗,无奈之情,心酸之意,溢于言表。 预设2:“复驾言兮焉求”,字面说“焉求”,字里浸透的却放不下,此时他的心已回田园,想用田园之乐来规劝自己,但却仍然无法完全释怀。 预设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乐”的背后,仍然是“忧”,为什么呢?当他人奔走于“出仕”之途时,陶渊明的选择却背离了“正统”,其心曲只能给“亲戚”诉说,盼人理解却少人能懂的苦闷排解不开挥之不去。 PPT出示: 既要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又要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双重目标。这一目标束缚着士大夫阶层,成为士子们身上一道无形的精神枷锁。陶渊明辞官后,本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完善人格,但我们从其“平静”的文字背后分明读出了一种失去人生目标的孤独感。 提问:请大家默读PPT上的文字。尽管弃官归田如此之艰难,但却必须找到心灵的归宿,作者的心理出口在哪儿呢? 预设:不要求学生回答,旨在引人下一个问题。 提问: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思考:作者在怎.样思考与追问人生意义? 预设:作者的人生追问是: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提问:这个人生追问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不思考了,也不犹豫了, 就算能寄身天地又有几时呢?为什么不放弃身外的贪恋而听命于自然呢?为什么自已还是心神不宁呢? 提问:你们认为这个人生追问寄寓着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思考呢? 预设1:让自己消融在自然之中,才能迎来精神.上的彻底解放。 预设2:生命有到不了的长度,人生有到不了的高度,只有彻底放弃虚名浮利,才能换来心灵的恬淡怡然。 PPT出示:(一生朗读)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辞官之初将归未归之时,用想象之笔写成的。既表明其恋家归家之心的急切,又表达其对归隐“自然”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正因为是想象之作,“身”还在官场,“心”已飞田园,这种身心分裂导致文中处处充满心理矛盾的纠葛与冲突。尽管弃官归田的抉择如此艰难,但陶渊明在感受与体验大自然的美之后,逐步摆脱了负面情绪的影响,在青山绿水中放纵心情,在生灵消长中彻悟生命本真,从而完成心灵自愈。 板书:心灵自愈 点拨:这节课我们从情感逻辑的视角,探访了作者皈依自然的心路历程,即“内心平静一矛盾纠结——心灵自愈”三个情感阶段。三个阶段逐层深入,最终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与彻悟,从而深化了“皈依自然"这一主题。 六、活动四:析抉择之痛 教师:在这篇辞赋中,陶渊明完成了心灵自愈,似乎应该结束这一堂课了。但是,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不止于读懂《归去来兮辞》,而是要探究陶渊明的人生抉择,他完成心灵自愈之后,从此就快意于田园了吗? 提问:我们再来速读一首陶渊明辞官归田10年之后所写的诗,请大家放声齐读,并思考:这首诗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请用一个字概括。 PPT出示: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预设1:愁。 预设2:悲。 提问:陶渊明愁在哪里,又悲从何来呢? 预设1:从“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愁“知音难觅”。 预设2:从“日月掷人去”,愁“光阴易逝”。 预设3:从“有志不获骋”,悲“壮志难酬”。 点拨:《归去来兮辞》面世十年之后,陶渊明又写了这首诗,品读此时可见他心心念念的桃花源并未让他彻底忘记那个曾让他遍体鳞伤的仕途,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并未让他消弭心中的人世壮志,抉择的背后,满是鲜为人知的悲苦与沉痛。 PPT出示: 东晋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政治腐败。为了争夺权力,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风,再加上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家道中落的陶潜直到29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与一些官场人物虛与委蛇。 点拨:陶潜的归隐是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矛盾冲突下的无奈选择。 教师:请大家默读下面的文字。进一步明确对作品的认识:陶渊明在不甘心中为自己的人生作出了抉择,选定了方向,并为读者留下了“生命有限,人应该为何而活”的人生叩问。 PPT出示: 陶渊明“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李泽厚《美的历程》 点拨:陶渊明终于在周而复始的身心分裂中化解了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以《归去来兮辞》发出从此与官场决裂,终身与自然为伴的宣言。从其“身”“心”分裂的痛苦,到对天命的顺随对造化的归融,彻悟生命本真后的陶渊明终于完成了自我人格的蜕变与升华。 教师:深人研读《归去来兮辞》,聚焦陶渊明的人生抉择,老师以《抉择》为题写了一首小诗,下面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用以表达我们对陶公及其传世经典的景仰与尊崇。 抉择/ 作者 张从慧 百世田园主靖节,千古隐逸宗五柳。 目倦宦途爱丘山, 心念造化乐琴书。 洗尽铅华赋归去, 无道安命齐老庄。 弃官不泯男儿志, 宁乞亦拒著作郎。 板书设计: 作者情感逻辑:内心平静——矛盾纠结——心灵自愈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