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2-02-18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知识: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如本教材第三课“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艺术形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四、《阿Q正传》简介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阿Q正传》内容简介: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 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小说的时代背景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虽然革命党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固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惨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七、课文分析 (一)“优胜记略”(开头-“他睡着了”)问题探究: 1、“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之类的话,表现阿Q怎样的心态? 这句话是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飘渺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就是精神胜利法。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视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心态? 这说明了阿Q因为进过城而“更自负”,同时有很看不起城里的人,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他进过城就觉得了不起,是对于未庄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未庄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看不起城里的人则表明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过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他是不同于一般的万劫不复的奴才,所以他才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八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表面来看, “不幸”与“赢”是矛盾的,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这样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是面临失败的真正的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的发挥了作用。作者这句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他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他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是指阿Q已经麻木,没有思想了。 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用意(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思考: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第二课时 (二)“续优胜记略”问题探究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的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 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 得意什么? 阿Q的“得意”是因受了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人们对他的“格外尊敬”。作者此处用反语,乃意在说明阿Q的可悲。 3、阿Q 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美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就是阿Q的麻木愚昧。 4、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这个词用得妙在不仅表明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在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把奴性人格加深,变成某种受虐狂,阿Q的可悲之处也就在这里,不觉悟,反以之为然。 5、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这个词的意思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却充满占人便宜的色情成分,形象的表现出阿Q性格中一种流氓无赖的嘴脸。“呆笑”则写出了他欺软怕硬的丑态。 6、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作者在这里这样写,是要揭示出“酒店里的人”缺乏同情心,心灵卑微。他们虽然没有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却也不比阿Q好多少,只少一分,是九分。 小结: (三)阿Q的性格探究: 阿Q有着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 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是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四)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 自尊 反抗 怒目主义 腹诽战术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自轻自贱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板书)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 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八、拓展: 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在现实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来,民众中也存在类似的从众心理、看客心态,如在他人的痛苦中快感,在他人的失败中享用胜利;利用他人的善良进行欺骗,因为自己麻木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等。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希望工程、爱心工程、志愿者活动这些扶助机构、献爱心组织无疑给予了众多贫困儿童、困难人员以救助,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但我们更呼唤正直善良、乐善好施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少一分距离,多一点亲近;少一分冷漠,多一点问候;少一分封闭,多一点坦诚;少一分欺诈,多一点诚爱。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鲁迅先生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愿这一天能早日来临。 作业: 1.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2.课外阅读小说《阿Q正传》全文,了解阿Q的性格发展的变化及情节。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