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优质课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2-02-18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阿Q正传》语言的重要特点。 2、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能力,能熟练赏析文章语言。能“学以自用”,能在写作中运用“幽默”,写出个性。 3、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热情,有进取心,情趣十足的人,活出真我个性,活出洒脱自我。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液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 二、写作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对人民进行封建教育,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广大农民在辛亥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三、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在《自嘲》里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年到193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四、题目解说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优胜记略 阿Q地位处境——低下可怜 鄙薄城里人——妄自尊大 癞疮疤的故事——自轻自贱 押牌宝的故事——麻木健忘 第二部分:续优胜记略 赵太爷的巴掌——荣辱莫辨 王胡的碰墙——愚昧落后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灵魂扭曲 调戏小尼姑——下流丑态 六、全文分析 1、阿Q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阿Q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能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基本元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 ③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却是狭隘,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不容任何变革,只认祖宗章法。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几回城就嘲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④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出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就无端迁怒于小尼姑。在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般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 ⑤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很敏感,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 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元素分别形成一组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又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这个性格系列的突出特征就是双重性,即双重人格。正是各种性格元素的不协调的对比使阿Q的性格具有浓厚的滑稽意味。鲁迅先生通过阿Q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他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2、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第一次: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第二次: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第三次: 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刺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第四次: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第五次: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 拍!拍拍! 第一、二、三次和第五次的“战斗”,阿Q总是只能动口而没法动手。“战斗”对象都是未庄有头有脸的人物;第四次阿Q终于动手了,但也只是先动手,最终还是动口。这一次的对象是与他同一阵营的被压迫者。 阿Q的五次被打,除第三次外,大致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并用言语摧残自己——“胜利者”走后,他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同时也用言语来安抚自己,很快就从不平衡达到了新的平衡。 这表明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候,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优胜”,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大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受到地主豪绅们欺侮时,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3、从阿Q的身世经历与他生活的环境中,归纳出造成他扭曲性格的原因。 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他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偏僻乡村,遭受着封建乡绅的精神毒害和剥削压迫,因而具有本能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这也导致了他狭隘自私、封建保守的劣根性的形成;他又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境遇又造就了他的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 4、为什么说阿Q这个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痛恨? 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剧性的一生,他受尽屈辱,生活贫苦,忍饥挨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一无所有: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对阿Q来说更是痴心妄想,他已丧失了人格、尊严。 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甚至明里暗里耍流氓,调戏小尼姑。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不仁,自欺自慰,却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5、鲁迅写小说善用白描手法和杂文笔法,《阿Q正传(节选)》是怎样体现的? 白描,一种写作手法,指在写作中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在《阿Q正传(节选)》中,鲁迅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白描手法,有时可以用一个字或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这篇小说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种杂文式的笔法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具,揭露真相。 第二,作者对不同的对象所持有的讽刺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阿Q这样的被压迫者,他的讽刺是善意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讽刺;而对于统治者,他的讽刺却是无情的,是匕首,是投枪,他要把这些丑恶的灵魂挂在十字街头枭首示众。 6、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 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当时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 ②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替代、压抑、合理化。 阿Q及未庄人的思想中等级观念已深入骨髓,他们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强烈权力欲。在现实中,阿Q的这种欲望不但得不到满足反而牺牲自己满足了别人。为了平衡内心的冲突,阿Q只好通过这种心理调节使自己的痛苦被替代、压抑或合理化。替代,是指把个人冲动转向一个替代物,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气,发泄在小尼姑身上就是例子。压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屈辱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达到心理平衡。具体在阿Q身上的表现就是“忘却”,对押牌宝赢了钱却几乎失败的痛苦的忘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合理化,主要指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身上表现为接受”。比如,被打,是不能接受的,但转变为“儿子打老子”似乎就可以接受了。 七、中心思想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八、写作特点 1、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他的自欺欺人与妄自尊大,在当时未庄上层人物赵太爷、钱太爷身上也有体现:他们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又摆出主子的架子,凶狠盘剥。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普通民众身上——戏弄、殴打阿Q的未庄闲人们,何尝不是欺弱怕强!阿Q的其他性格特点,也是周围人性格的集中体现。因此,阿Q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是作者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人物的突出特点综合起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情节的戏剧化 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如揪辫子、“照例”被碰头、咬虱子、“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等,都经过夸张、滑稽的艺术处理,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笑过后陷入沉思。 3、语言的讽刺性。 小说运用杂文式的笔法,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如“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或庄词谐用(“蒙赵太爷”“勋业”),或生造词语(如“九分得意”),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生动形象地展示国民劣根性的疮疤。 九、补充资料 鲁迅名言名句 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4、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5、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6、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7、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8、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10、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2、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3、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14、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15、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十、总结全文 小说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社会、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布置作业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据了解,①北京赛区场馆将承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全部冰上比赛项目。②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建设项目共13项。③其中,新建场馆4项,改造场馆7项,临建场馆2项。④截至目前为止,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2个项目已经完工。⑤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馆、国家体育馆等8个场馆建设已经进入收尾。⑥到2020年年底,北京赛区累计共有10个场馆将实现完工。⑦此外,承担冬奥会比赛、训练的全部15块冰面正在有序建设或改造之中,⑧目前已有12块冰面完成场地施工,开始进行制冰设备安装,⑨所有冰面将于年底全部完工,并具备制冰条件。 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自然与人协同演化的饮食史。②开辟草莽、渔猎促成人猿揖别,③点燃人类早期文明的星星之火。④同时,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⑤在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同时,⑥还对野味趋之若鹜。⑦于是,密林深处、汪洋大泽的野生动物通过偷猎、圈养等方式被端上餐桌,⑧使得本就数量稀少的野生动物更是难觅踪迹,⑨不少野生动物甚至吃得濒临灭绝。 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课堂是文化学习的主阵地,②部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③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④大大挫败了学生的求知欲望。⑤通过劳动课程教学,使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⑥树立起劳动光荣、不劳无获。⑦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⑧不仅重在教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美好和乐趣,而且致力于观念的培育,⑨养成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 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过程,②其意义在于整和恢复体能,保护大脑皮质,③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等。④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⑤睡眠质量不佳会引发多种青少年疾病。⑥调查报告显示,⑦15和19岁的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机超过7小时容易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差等问题。⑧对手机的依赖会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⑨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语句①,将“承办”改为“承担”;(2)语句④,删去“为止”或将“截至”改为“到”;(3)语句⑤,在“收尾”后加上“阶段”;(4)语句⑥,删去“累计”或“共”。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①,“承办……项目”搭配不当,应改为“承担……项目”;(2)语句④,“截至目前为止”句式杂糅,可删去“为止”或将“截至”改为“到”;(3)语句⑤,成分残缺,应在“收尾”后加上“阶段”;(4)语句⑥,“累计共”语意重复,应删去“累计”或“共”。 2.答案:(1)语句①,将“自然与人”改为“人与自然”;(2)语句④,将“同时”改为“然而”;(3)语句⑤,在句首添加“人类”;(4)语句⑨,在“甚至”后添加“被”。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①,语序不当,通读文段可知,文段的叙述主体是“人”,故应将“自然与人”改为“人与自然”;(2)语句④,连词“同时”使用不当,通读文段可知,语句④和前文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故应将“同时”改为“然而”;(3)语句⑤,主语残缺,应在句首添加“人类”;(4)语句⑨,逻辑关系有误,野生动物应该是“被”吃得濒临灭绝。 3.答案:(1)语句④,将“挫败”改为“挫伤”;(2)语句⑤,删去“通过”或“使”;(3)语句⑥,在“不劳无获”后加“的观念”;(4)语句⑧,将“重在教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美好和乐趣”与“致力于观念的培育”互换位置。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④,语意过重,挫败:使受挫失败,击败。此处宜使用表示“损伤(积极性、上进心等)”的“挫伤”。(2)语句⑤,滥用介词导致湮没主语,“通过”和“使”保留其一。(3)语句⑥,成分残缺,“树立”缺宾语,应在句末加“的观念”。(4)语句⑧,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内容应互换位置。 4.答案:(1)语句②,“调整和恢复”改为“恢复和调整”;(2)语句③,“水平”改为“速度”;(3)语句⑦,“和”改为“到”或“至”;(4)语句⑨,“关怀”改为“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②,语序不当,“体能”应该是先“恢复”,再“调整”;(2)语句③,“加快”和“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可将“水平”改为“速度”;(3)语句⑦,介词使用不当,可将“和”改为“到”或“至”;(4)语句⑨,动词使用不当,“关怀”是“(上对下)关心”的意思,此处指的是“对手机的依赖会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这件事情,改用“关注”更为合适。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