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边城》优质课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2-02-17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并分析翠翠这一主要的人物形象。

2.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3.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4.体悟作品中所表现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情节,品味人物含蓄、简明地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乡土文学形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小说质朴的人物描写、古老的风俗描写方面探究小说表现的人性美和小说的写作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分析,来把握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难点:

把握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并由此引发小说主旨的思考。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边城》。

二、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三、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四、题目解说

1.地域上,边城是与大城市对立的边远小镇。

2.时间、文化上,边城是对淳朴民风的怀念。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小说的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

第二部分:小说的第四章,插叙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划船,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三部分:小说的第五章,补叙第二个端午节翠翠与祖父看划船时认识了顺顺和天保的情景。 

第四部分:小说的第六章,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六、全文分析

1.从全文来看,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等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

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极具地域特色,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画,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比赛中,作者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其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好了铺垫。

2.第五章第2段对新年热闹景象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是展示了茶峒的民俗风情;二是与翠翠的感觉形成对比,这样热闹的情景却引不起翠翠的兴趣,总不如遇到二老时的那个端午节“甜而美”,写出了翠翠对二老的留恋之情。

3.小说描写的湘西山城有哪些特征?

明确:

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它还具有风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展现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湘西山城中还洋溢着人性美。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同梦一般宁静美好。

4.“大鱼来咬了你”这句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

翠翠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来咬了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便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大鱼来咬了你”这句话反复出现,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三则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关系中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大鱼来咬了你”作为贯串翠翠和二老之间爱情的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加浓烈,但是又不难看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人性的含蓄化之间的矛盾又无意间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5.结合文本分析小说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

明确:

①直接描写人物心理。

如:“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等。这类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文字不多,更多的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②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翠翠静静地拉船,而内心却极不平静,她在想她的婚姻,她在想她的未来。

③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这句话表现了翠翠对傩送唐突的不满。

④通过环境描写反衬人物的心理。

如:“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地这白光便吼啸起来,做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美景依然,但翠翠的心里却没有了原先的喜悦,因为这一年没能与傩送相见。

6.《边城》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

①她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回答祖父喊问时的“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对祖父的嗔怪,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②她聪明、矜持。比如课文第五章中顺顺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毎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③她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尖不染,爱得如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和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体现了湘西的人情美、人性美。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的极致,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所热烈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性。

七、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写翠翠在两个端午节遇到傩送和天保的故事,初步展示了翠翠与傩送、天保的感情纠葛的端倪,写出了翠翠、祖父、傩送等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本文展现了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表现了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悲凉意蕴。

八、写作特点 

(1)创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

沈从文向往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束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充满了爱和美。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衬托出人物独具的风采,从而构成意境。作者极力描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写出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2)细致入微而又传神的心理描写。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常会用到细致到位的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这个人物非常重要。

本文并没有静止的独白式的大段心理剖析,而是以细致入微而又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隐秘。如文章中“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将翠翠因遇二老而产生的心理的微妙变化透露了出来。再如“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因为那鸭子不是二老送的,所以不稀罕,实际上不是鸭子的问题,而是“谁送的”的问题。

(3)生动细腻的场面描写。

小说离不开环境,也就少不了场面描写。场面描写会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烘托和强化的作用。首先,本文描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龙舟竞赛的情况、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以及捉鸭子比赛的热闹场面,体现了边城的风俗美,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欢乐祥和的氛围,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也就是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描写正月十五夜晚人们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玩花灯等热闹的场面来烘托人物的形象,渲染节日的热闹气氛。

九、补充资料

乡土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十、总结全文

文章主要叙述了翠翠在第一、二个端午节遇到傩送和天保的故事,初步显露了翠翠与傩送、天保感情纠葛的端倪,写出了翠翠、傩送、天保、祖父等人物的人性美,展现了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的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从而体现出对理想的“人生的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布置作业

《边城》是近乎纯粹的田园牧歌,抒写的几乎都是美好的人和事,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一种生活形态,不掺杂质。但是现实的湘西,普普通通,贫穷落后。所以有人认为沈从文对湘西社会的描写不真实,歪曲了当时湘西农村的生活真相。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

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地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着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地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的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地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还有卖针线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地在空气中荡漾,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地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地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儿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儿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儿。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做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着母亲同蜡做成的一样的小脸,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地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心里也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地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儿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地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地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地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并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作者对渡船和守船人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平静。

C.母亲之所以不让大姐和岳珉看痰盂,主要是因为她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岳珉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2.小说末尾写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

2.①揭示了故事的结局。父亲已经不在人世,岳珉等人等不到他的消息。②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父亲的死这个残酷的现实与急切的期待形成强烈对比,由此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

3.“静”是小说描写的环境特征和营造的整体氛围。“静”是身处乱世、遭遇不幸的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特征。“静”是小说的情节特征,小说情节平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静”构成小说的艺术张力,表现小说的悲剧主题。在寂静的氛围、平淡的情节和娴静的言行下,隐藏着时局的动荡、人物命运的艰难、人物内心的焦虑期盼等不安静因素。

解析:

1.A项,“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错,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B项,“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平静”错,岳珉“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内心很不平静,充满了担心。C项,“主要是因为她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错,应该是母亲竭力掩饰自己的病情。

2.前文作者交代过,岳珉“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而末尾写“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就照应了上文,交代爸爸已经去世的结局。既然岳珉对此还一无所知,这就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暗示了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

3.解答此题,可从“静”的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三个方面考虑。从表层义来看,“静”贯穿小说始终,展示的是整个环境给人的感受。从深层义来看,作者在作品中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一种由作品中人物无援无助的心境衬托出来的悲伤的情绪;小说的情节平淡,在“静”展示了人物内心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从主旨义来看,表面的“静”,与时局的动荡、人物内心的不安、处在动乱下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都联系在一起。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