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爱”看亲人——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2-02-15 手机版 | ||||
【学情文本定位】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记中曾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对待感情自是有一份懵懵懂懂的憧憬,如何让正处青春期的学生体察这份纯真的情愫,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试图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小小的视窗,《氓》《涉江采芙蓉》均指向此一主题,尤其是《孔雀东南飞》,文本中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着态度,彼此忠贞不渝的坚守,用生命捍卫感情的主动选择让人悲从中来,良久不能自已。因其结局的悲剧色彩强烈地震撼人心。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悲剧:“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将这些情感净化。”本课设计指向学生现实或未来可能遭际的情境予以他山之石的体察,给予净化宣泄。 【设计理念】 《孔雀东南飞》作为一座意蕴丰盈的文学宝库,潜藏着开掘的多向维度。尽管结尾有些圆满的影子,但整个文本呈现的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实体。本设计关注主人公在悲剧中的言行举止,尤其关照主人公在不幸中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同一事情面向不同对象展示出来的同中存异的细微心理差异,进而试图还原主人公性格中的某些特质,为理清悲剧产生的可能性做一些探索。 1.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诗作内容。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辅助材料,并在课本上勾画批注有疑惑的字词和难句。在初读课文时,注意扫除阅读中碰到的文言知识方面的障碍,对诗中人物要有一个粗线条的了解。在诵读时建议将诗中人物作一个分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2.对比诵读,品味细致心理差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关注诗中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交集,将人物两两一组并置,讨论交流后合并同类项,对人物进行鉴赏。(鉴赏提示: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一般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衬托等。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揣摩:第一,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积极合作,深掘人物间爱的种种。引导学生关注诗中人物谱系之间的爱的表达方式及其对爱所持的态度以及爱的结果,进而探究悲剧性的成因。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人物在面对不同对象,身处不同场合时的语言神态动作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试图体会男女主人公为维护爱所付出的种种以及探讨悲剧成因。 【教学重难点】 学会抓住人物在面对不同对象,身处不同场合时的语言神态动作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环节】 壹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今天,我们一起沿文学长河溯源而上,去学习一首讲述一对恋人生死不离同生同死的古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贰 1.学生提疑,教师答疑,扫除文言知识方面的障碍。 2.学生自读,梳理情节,感知内容和人物形象。 3.关注开头和结尾,联想回顾相关的运用比兴的诗句。强化比兴手法。 【资料备答一】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乐府双璧” 后人将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的《木兰辞》称为“乐府双璧”。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⑴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⑵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⑶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叁 细味文本,欣赏形象 【提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人物两两一组,找出他们之间的交集,来展示人物“爱”的关系谱系图。 【提示】集中反复诵读人物的对话、动作,细细体会、揣摩人物心理,鉴赏人物形象。 【教师备答】 (一)夫妻之爱 ①闺闱深情言别。仲卿“哽咽不能语”,无奈之下出此“先遣后迎”的权宜之计,并幻想母亲能回心转意。兰芝则对情形洞若观火,赠送物什,强作镇定,不见哭啼伤悲。周振甫先生曾评:“兰芝和焦仲卿言别,该篇中最悲惨的一段。他却悲呀泪呀……不见一个字……专从纪念物上讲,用物来做人的象征,不说悲,不说泪,倒比说出来的深刻几倍。” ②路口结誓而别。仲卿“誓天不相负”,在那个敬畏天神,重信然诺的时代,仲卿立下如此重誓,就等同于拿性命来呵护他对兰芝忠诚的爱,这番誓言重新点燃了兰芝对未来两人团聚,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因而她也许下誓言。 ③爱人生死决别。“悲莫悲兮生别离”没有直接着眼与悲伤场景的描写,而是写了两人深厚的爱。是爱让他俩悲,是爱使他俩怨,是爱驱使他们做出了死的抉择,让人惊心,让人震撼:爱原来如斯,爱竟至于需要用生命来呵护。 (二)母子之爱 ①焦母对仲卿。焦母对儿子有爱,她虽然蛮横冷酷,但虎毒不食子;她虽然独断专行,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理解和尊重,但她得知儿子有必死之意时,“零泪应声落”,她留的是真诚的泪!一个寡居的老妇人,受封建礼教毒害如此之深,又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确又可怜又可恨。 ②刘母对兰芝。兰芝遣归,刘母听女儿说“儿实无过错”后,并没有责怪,也未找焦家理论。她了解女儿,相信女儿是受了莫大的委屈,她不忍去触动女儿滴血的伤口,默默的陪女儿“大悲催”。县令派人说媒,她希望女儿应婚忘掉痛苦,女儿不愿意,便替女儿回绝了。 ③婆(焦)母对兰芝。焦母“吾意久怀忿”,可见积怨久矣,原因是“此女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但通观全文,这个理由似乎非常牵强,焦母的性格可见一斑。 (三)姑嫂之爱 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满腹的委屈化作泪水倾泻而出,和婆母辞别时的强作镇定形成鲜明对比,并对小姑叮嘱“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仁慈善良汩汩如泉而出。 (四)兄妹之爱 妹妹被遣归家之初,刘兄未见动静,随着求亲者的权势、地位逐渐抬高,刘兄“怅然心中烦”,并直言妹妹“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刘兄对妹妹的爱侧重于物质层面,在他看来妹妹出嫁无非为了荣华富贵,他关注的是门第、权势,他根本不了解妹妹的感情需要,完全不懂情爱,忽略了妹妹的精神追求。 (五)家人之爱 概言之,当兰芝仲卿双双殉情后,刘家和焦家将二人合葬,完成他们生同眠死同穴生死不离的夙愿,形式上流露了对他们的爱怜。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深掘文本,有度探究 肆 【提问】诗中人物对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爱的结果如何?爱与悲剧有着怎样的关联? 【教师备答】 1.兰芝与仲卿彼此深爱,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中间上演一出误会小插曲,消解后更拉近了彼此的心,让二人坚定“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尽管他们在思想上(或意识上)不可能有冲决封建礼教的纲常观念,但他们在行动上却有了这样的举动,愿意为了爱付出所有,包括生命,结果恰如鲁迅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用生命激起千堆雪。 2.焦母和刘兄对亲人的爱侧重于社会的主流取向,要求亲人的价值观念符合社会要求,就像大观园中贾宝玉的妻子只能是薛宝钗一样。也正因为他们如此的爱将他们深爱的亲人逼入绝境。 3.兰芝与仲卿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实现的悲剧性冲突造成的”。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的发展必然使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不可能实现,正如兰芝和仲卿希望能恩爱天长地久,但当时的封建宗法伦理政治网络以及相应的纲常观念不允许,尤其是深处其间兰芝和仲卿意识上不可能有主动反抗,甚至兰芝请求“及时相遣归”时的情景,也和《诗经硕鼠》里“逝将去汝”一样,只能是无奈的反抗,消极的反抗。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环节以“爱”为名,对比探究了诗中人物的谱系图,在人物彼此的爱中揣摩出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性格,培养了学生构建关系,合作分享的探究精神。同时依据主线,在文本中寻章摘句,纵横驰骋,由表及里的对悲剧的成因作了一点挖掘,尤其是利用知人论世,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有些细节有待进一步关注,如诗中人物“泪”的探究。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