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句子的作用答题模式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2022-01-12 手机版


 一、散文之作用题

1、考纲要求

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2、作用题分类:

①句子作用

②段落作用

③特殊段作用(次要形象作用、物象作用) 

题型一:

句子作用

分析角度:

概括内容

内容    文学形象特点

情感

主旨

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标题

结构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照应前文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形式

手法+效果词(比喻、拟人、对比、衬托、侧面烘托等)

61558; 【例题讲解】

冬日记忆—棉布鞋

①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一阵北风将城里那些不知名的树木全部吹成了光杆。

② 稀里糊涂地在秋天的最后一个夜晚睡了一觉,醒来,已是冬天。人们常说春宵苦短,不想这秋梦,竟也十分苦短。

③ 那些与冬天有关的记忆,如同此刻窗外那棵杨树上停留着的几片叶子,在寒风中微微颤动。或许明日它们便摇摇坠地,被一阵过路的北风裹挟着,不知去往何处了。

④ 夜色溶溶,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的冬夜。

⑤ 低矮的木屋里散发着微弱的灯光。屋子里的炉火,总是被父亲烧得很旺。一把铝制的旧茶壶盛满了水,坐在火炉上兀自发出嘤嘤的响声,不一会儿壶盖便突突地往上跳去,壶嘴里喷出的热气,使屋里空气潮湿而温暖。

⑥ 点了一根烟的父亲,坐在炕的这头,手里拿一本旧书,有时候甚至会是一本没头没尾的武侠小说,饶有兴趣地看着;母亲单膝盘腿,坐在炕的另一头,曲着的膝前是一只用布包裹着的竹笸篮,里面堆满了针头线脑以及零散着的木楦头和做好的鞋帮,钳子、锥子、搓好的细麻绳整齐摆放在炕头她随手可及的地方,她要赶在天冷之前,給每个孩子做上一双棉布鞋。

⑦ 先用锥子在头皮处轻轻刮一下,母亲将沾有头发深处的油渍的锥子,用力戳向厚厚的鞋底,再拔出时,便会发出轻轻的“腾”的声音,然后母亲将穿有细麻线的针对准锥子留下的小孔,用戴在中指上的顶针用力一顶,再用牙齿轻轻咬住针的根部,用力拔出。

⑧ 又是“腾”的一声,针带着麻线穿过鞋底。随之而来的,是母亲拉动细长的麻绳穿过鞋底时的声音,“哧—哧—哧———”分几次,最后那次总是十分用力。

⑨ 时间久了,麻绳就在母亲右手鱼际处磨出一层厚厚的老茧。

⑩ 然而,老茧越厚,母亲越熟练。多少个夜晚之后,兄弟姐妹们每人一双棉鞋,就穿在脚上了。

11 或许,我们已经不记得,从小到大,穿过多少双母亲做的棉鞋或者布鞋,但关于这个熟悉的场景,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

12 多少个夜晚,我们的作业,就是在父母这样无声的陪伴中完成的。

13 母亲做的布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鸡窝”,一种叫“狗舌头”。“鸡窝”有一脚蹬型的,也有绑鞋带的。一脚蹬型的“鸡窝”,脚面的中轴线上,一般会形成一条竖线,美观而具有传统特点,多用黑色条绒做鞋面,给男孩子穿;也有用彩色条绒做鞋面,给女孩穿的。贴心的母亲,有时候也会在鞋靿处栽上一些绒毛,保暖而呆萌。

14 “狗舌头”,顾名思义,鞋帮上伸出长长的一部分,盖在脚面上,从而增加了保暖性;又从鞋子的内侧帮面做一横条,末端缝有一粒钮扣或者“鞋缠”,穿过外侧鞋帮,安全稳固,保暖美观,一般是做给女孩子穿,用料依旧是条绒或者灯芯绒,各种花色的鞋帮,边缘再配以绒毛,也是萌萌的。

15 棉布鞋除了保暖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踢毽子时,保护脚面不受伤害。于是,每到冬天,一帮小伙伴儿们开始踢毽子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回家穿上自己的棉布鞋,一起跑到空旷的打麦场上,开始踢毽子比赛。

16 “腾”的一声,毽子腾空而起,孩子们脚下变着花样等待毽子落下,又是“腾”的一声,毽子再次飞起,欢笑声飘向远处的空中,像我们逝去的童年,越飘越远。

17 如今,做棉布鞋的手艺,年轻的母亲们大都没有传承。

18 麻绳早就不用再搓了,鞋底也有多少年不用再纳了。

19 网购平台上,琳琅满目的棉布鞋,都是流水线上生产的。而人们更愿意给孩子穿上洋气的小皮鞋,棉布鞋因其笨拙土气的外形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 在这个人民生活水平日渐高大上的年代里,隐退,是棉布鞋的荣耀还是悲哀呢?

21 或者,什么都不是。棉布鞋,只是我们心中一个永远拂之不去的念想罢了。

1.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16段画波浪线语句的作用。(5分)

描写儿时穿着棉布鞋踢毽子时的欢乐场景,体现出儿时的天真欢乐活泼,也体现出棉布鞋既保暖又保护脚面不受伤害的特点。为下文写如今手工制作的棉布鞋逐渐消失做铺垫,与上文写母亲做鞋时“腾”的声音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棉布鞋的喜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在棉布鞋隐退的无奈。

题型二:

段落作用

分析角度

概括内容

内容    文学形象特点

情感

主旨

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标题

结构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照应前文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形式

手法+效果词(插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侧面烘托等)

61558; 【例题讲解】

月亮是乡村的一枚邮戳

① 月亮是属于乡村的。乡村的月亮才是真正的月亮,而城市的,不是。城市的月亮不过是挂在天空的一盏灯而已。而这盏灯洒下的光芒,却被高楼下七彩的霓虹灯光浸染和淹没。走在霓虹灯下的人,有谁会抬头,去看天上那盏黯淡的“灯”呢?

② 而在乡村,月亮的地位就不同了。夜晚,只要天气晴好,月亮就是天空当仁不让的主角。没人会忽视头顶这盏最亮的灯。

③ 尤其是在夏日,人们与月亮最亲近。当炙热的太阳终于落下山去,月亮刚从东山上升起来时,家里有石榴树的,坐在树下,看到月亮就挂在石榴树上;家里有樱桃树的,就看到月亮挂在樱桃树上……。

④ 这时的月亮是自家的月亮——好像月亮升起来,就是为了照亮自家的院子。人们迫不及待地将饭桌搬到院子里。灶房里刚出锅的山豆角炖肉,或者是土豆丝炒肉,被女主人麻利地端上了桌。

⑤ 月亮被菜香吸引,急切地爬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倾泻下来,院子里更加清凉了。男主人是要喝酒的,满满地倒上一茶碗,酒水里泛着月光。感觉还少点什么,起身去墙角的小菜园,摘一支黄瓜,两只青辣椒,或者一只西红柿,在自来水管下一冲,就当做了下酒菜。

⑥ 房前的月季、刺玫,还有什么这花那花的,白天花开得正艳,这时候,花朵披了月光,像是镀上了一层银,显出幽幽的色泽来。清风一吹,花香氤氲。男人就着花香、月色喝酒,“滋滋”地喝着,酒更香了。

⑦ 有小娃娃不好好吃饭,奶奶就抱在腿上,举着孩子胖嘟嘟的小手,指着月亮:你看你看,月亮上的嫦娥娘娘在跳舞呢。然后哼着歌谣来哄:月奶奶,割韭菜,包饺子,给俺宝宝送一碗来。

⑧ 大街上的月光亮堂堂的。吃过晚饭的人,陆陆续续提着马扎来了。男人们抽着烟,说说地里庄稼的长势,聊聊在外面打工遇到的新鲜事儿。烟头在月光里一明一灭。女人们呢,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着些家长里短,不知说到了谁家的男人,不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声,惊飞了旁边白杨树上栖息着的喜鹊。

⑨ 直到夜深,村庄才静下来。一户一户的灯,开始陆续灭了。月光还在亮着。永恒的月光,是月亮唱给村庄的一支永恒的摇篮曲。

⑩ 也有人家的灯迟迟没有灭,那是即将远行的人,明天就在天涯海角了,还在与父母说着说不完的话。母亲也许在“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恨不得将这一地月光都缝进孩子的行囊里。

11 即将离开故土的这个人,透过窗,看了看天上的月亮。这月亮,是村庄盖在天空的一个邮戳。从此,这个乡村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看见月亮,就会立即想起家乡的月光,想起月光下那个美丽的村庄。

联想:类似文章《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韩少功

1.文中第1段写城市的月亮有何作用?(4分)

运用比喻,将城市里的月亮比作灯,写出了城市里月亮光芒的黯淡,和乡村月光作对比,突出乡村月光的明亮。表达了作者对城里月亮的失望,对乡村月光的喜爱和赞美。为下文具体写乡村月光做铺垫。

题型三:

次要形象作用

答题思路:①概括形象的突出特征

②烘托主体特征(与主要形象的关系)

③表达情感

④表现主旨

⑤结构关联(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⑥激起读者兴趣

61558; 【例题讲解】

沙漠绿洲

①车一出阿拉善就是戈壁,一望无际。柏油路就铺在戈壁滩上,笔直。稀稀落落的一些植物,疏疏离离的长在路边,这是多年来对沙漠进行绿化后的结果,有了这些植物才有效地锁住了风沙,才有了今天阿拉善的辉煌。   

②看看戈壁中那些植物,很低矮地匍匐在戈壁上,一蓬一蓬,看看它们,看看戈壁滩,天地是那么空旷,忽然有种压迫感挤向我与我们的车:此时戈壁包围着我们,死寂压迫着生命,广漠压迫着渺小,在人生旅途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

③车子驶进沙漠,根本就没有路。阳光下,沙海茫茫沙浪连绵起伏,车子就像一叶小舟驶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④车子一直吼叫着前行,我手中的相机一直静默不能记录这惊险场面,心中很觉遗憾,就提出要求说想拍沙海,沙漠车手说有机会的,等到了湖边就可以下车拍照了,说着,不远处沙漠里有了树,再看阳光下有一汪清水在闪闪发光。

⑤车手告诉我们,天鹅湖到了,并说:“你看有两只鹤在水边。”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湖水碧波荡漾,两只褐色的鹤正在翩翩起舞,我悄悄地靠近它们,对我的到来它们浑然不觉,依然在清亮清亮的湖边顾盼,长长的脖子,细长细长的双腿,漂亮的像高傲的公主。忽然其中一只展开双翅,迈开双爪奔跑起舞,身段婀娜如烟柳,舞步轻盈如仙子,那清丽的姿影让我想起了华丽舞台上芭蕾舞演员的美妙舞步,我屏住呼吸端稳相机频频按动快门,把它们美丽的身影和舞姿定格为永恒。

⑥湖畔,阳光柔柔的,前所未有的静寂与我共度塞外时光,独自一人坐在潮湿的草地上,闭着眼睛,围绕着我身心的是沙漠的广袤及稀疏的树林,围绕着树的是鸟的歌声,围绕着鸟的歌唱的是清澈白亮的水,似乎要融化在这天地之间。

⑦什么是绿洲?现在我懂了,此时我静坐的地方就是沙漠绿洲。绿洲是沙漠的例外,也许竟是意外吧。

⑧我看到了,在这沙漠的围困中清凉的湖水和湖畔稀疏的树木,它们还没有返青,但却稳稳地扎根在沙漠中,身材威武粗壮,头顶往上张开的枝杈,似伸向天空的手爪,在做无声的呐喊:是表示抗击风沙的意志?还是呼唤天堂甘露的降临,还是伸展征服了大自然后的雄姿?我无从知道,也许这些只有残酷无情的沙漠知道吧。

⑨其中有许多躺倒和蹲伏的树,它们一定是很累了,才会这样自顾自地在沙漠中坐下来躺下来。也许它们生命的灵魂曾经想去赴一个属于它们的盛会,四月的季节湖畔其他兄弟姐妹们弹着绿色风琴在等过它们,而它们却无意间闯入沙漠腹地。

⑩它们已经很老了,曾经挺拔的身躯佝偻着,浑身是盘桓卷曲的茧,然而它们毅然扬着黝黑的脸庞,让每一条皱纹裸露在阳光下,深深浅浅流动着一腔碧色的血。龟裂的肌肤下,坚挺了筋骨,对抗风雪沙漠的侵袭。

(11)或许,他们应该欢笑,面对沙漠应该炫耀,命运虽然将他们请进沙漠,却将他们的老迈风光呈现于人前,这应该是此生最高的礼遇吧。在漫漫旅途中,也许他们早已明白生命最恒远的境界就是创造出一片生命的绿洲,于是它们安静地坐下,择一片绿水湖畔湿地,在清风的歌吟中,在季节轮回中守望归程。 

(12)抬眼看看,朋友们正在向我招手,我在树下绕行,耳边是鸟们欢快得鸣啾声,他们喝足了水,在清澈的湖里嬉戏,此时我竟然有种想下跪的冲动,我想祈祷苍天,多一些雨水甘露,长久地滋润这沙漠里的绿树!

1.请说说第(5)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描写了天鹅湖里鹤的姿态优美,(内容概括)表达我对这种景象的喜爱;(情感)烘托出沙漠里的树木创造出的绿洲充满生机与活力,令人迷醉;(与主体描写对象的关系)为下文具体描写沙漠里的树木,表现它们的坚韧勇敢的精神做铺垫。(结构上的作用)

题型四:

物象作用

1.手法(判断是否有象征义)

2.概括特点

3.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衬托)

4.表达情感

5.作为线索

6.深化主题

61558; 【例题讲解】

故乡红叶 

①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②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③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④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⑤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⑥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⑦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⑧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⑨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⑩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11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12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13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14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15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16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17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

1.第①、②段写“香山红叶”有何作用?(5分)

【答案】1.写出了我看到香山红叶后并不感到惊喜,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红叶的赞美、思念、无奈和感慨。

【训练一】

倒映在池塘里的村庄

① 一个村庄,怎能没有池塘呢?没有池塘的村庄,就像一位正值芳龄的姑娘,本该水灵灵的,但缺了水,看起来干巴巴的。池塘滋润村庄,也滋润村庄里的每一个人。

② 池塘应该是自然形成的。村中有低洼处,下大雨时,雨水便在大街小巷流,流过张三的门,流过李四的门,七拐八拐,最终流入这里。

③ 也许,在村庄建立之前,池塘就存在了。很可能是这样一个场景:这个村庄的先人们从远处跋涉而来,疲惫不堪,口干舌燥,突然就看到了这一方池塘,于是大喜过望,饱喝一顿后,决定在这里落户。建房、栽树,繁衍生息,村庄就形成了。

④ 村庄是一面镜子。清晨,有姑娘来池塘边,看着水里的荷花,扎着自己的麻花辫子。时不时低下头,看水中那张白里透红的脸。那是谁的面孔呢,这么美,比旁边的荷花都要美上好几倍,不,是好几十倍呢。看着看着,那张脸慢慢就变幻成一张小伙子帅气的脸。是谁呢,姑娘不说,只是把辫子扯过来,含在嘴里,害羞地笑。

⑤ 池子里有鱼,是野鱼,大都一拃长。那时,在夏日午后,我经常拿着自制的钓竿,去池塘边的菜地挖蚯蚓当鱼饵,然后,坐在大柳树下钓鱼。这时的池水是安静的,它收纳了村庄上空的蓝天、白云,还有偶尔飞过的鸟的影子。村庄也是安静的,街上的狗不再叫,卧在绿荫下,酣然睡午觉。

⑥ 黄昏时,池塘是活跃的。小鱼们不安分地跳出水面,带着水花,来个漂亮的空中转体,然后重新扎进水里,激起一圈圈涟漪。蜻蜓也喜欢在这时来凑热闹,像一架架造型俊酷的直升机,以优雅的姿态,轻轻地掠过水面,来个“蜻蜓戏水”。累了,它们就收拢翅膀,立在荷花上,当花仙子。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池塘里,也洒在它们身上,将它们染得更加金黄。

⑦ 村里的人们吃过晚饭后,三三两两地来了。坐在池塘边,闻着荷香,说说庄稼,拉拉闲呱。月亮升起来,水中一个月亮,天上一个月亮。哪个更圆,哪个更亮?池塘里的青蛙呱呱呱地,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直到大半夜也没辩出个结果来。

⑧ 夜色深了,村庄睡了,池塘没睡,它倒映着村庄关于明天的一个梦。

⑨ 后来,我离开村庄到外面闯荡,与池塘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我以为它会一直等在那里,等我回来看它。但是,我没想到,它也是会老的。直到某一天,我回到村里,突然发现,它完全消失了。

⑩ 我站在它当年的位置前,试图寻找它存在过的一丝半点的痕迹,但它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一座房屋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陌生地望着我。

1.文章主要想体现村庄,为什么着重写池塘?(5分)【次要形象作用】

【答案】写出池塘滋润乡村,自然形成,历史悠久,见证爱情,收纳村庄美景,动静皆宜,预示美好明天,最后慢慢变老,池塘是乡村的缩影,写池塘就是写乡村,侧面体现出乡村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对乡村的怀念,对池塘变老,乡村变迁的无奈。

【训练二】

父亲的口琴

①初夏山野,翠绿妖娆,与妻儿再次回到南太行老家。父亲拉开抽屉,从柜子底层,拿出一个黑色的布包,一层层打开,捧出一只口琴。他手牵着我的儿子,到树影斑驳的院子里,坐在一块红石头上吹奏。我大为惊诧。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也不会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竟然懂得音乐,用嘴巴吹出美丽的声音。

②母亲说,父亲给村里放羊的时候,时常带着那只口琴,坐在山坡上吹。我想,那情景要是到了诗人眼里,一定是:青草浩荡,辉映天空,群山连绵,犹如屏障。可爱的羊只似乎飘动的云朵,父亲的姿势像是一尊鲜活的雕塑。口中琴声漫过岩石及其苔藓,草尖和悬崖下的阴影,乃至河谷间淙淙流水与鸟雀们的翅膀。

③然而,父亲坐在山坡上的样子未必具有美感,琴声未必那么轻盈。那些羊只并非洁白,而是黧黑。河谷间早就没有了流水,鸟雀们的飞翔是为了生存觅食。那时候的父亲,也不过是为了生计。

④父亲吹着,儿子在一边听,一边跃跃欲试。我在旁边看着,蓦然觉得了父亲的丰富。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竟然在无人处用一只口琴倾诉内心,排遣寂寞。

⑤父亲吹了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好像是山西民歌。儿子抢过来,呜呜地乱吹一会儿,又给了父亲。父亲说,听爷爷给你吹。说完,便吹起了《朝阳沟》片段——我听得入迷,站在当地,不知是感动,还是惊诧,热泪一下子冲了出来。

⑥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长期以来,在我心里,父亲只是一个木讷、本份、孤独、苦难的农民,一个在山野之间劳作大半生,在苦难的风雨中只知道忍耐和吞咽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致兴趣和爱好呢?我可能真的小看甚至漠视了父亲,漠视了他作为父亲和农民之外的一切,比如他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比如他在苦难生活中某些自发的“消解”压力与悲怆的能力与智慧。

⑦当吹奏之中,除了喂鸡的母亲,一家人都静默无声,站在院子里,父亲的远处和近处,满脸的惊异、欣喜和感动。一曲终了,妻子走到父亲身边,说爸你吹得真好。还教三岁的儿子鼓掌。我看着他们,情绪激越。A父亲听了,咧开嘴巴,抖着胡须,呵呵笑了出来。

⑧瘦削的父亲看起来年轻了许多。我请父亲再吹奏一曲。父亲想了想,又甩了甩口琴,双手捧住,吹起了《梁祝》中“化蝶”那一节,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冰层暖流,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⑨再一次全场宁静,鸦雀无声,就连不停狂追母鸡的公鸡,苹果树和椿树上鼓噪的蝉,路口的家狗,也都若有所思,静默如斯。我情不自禁地鼓掌,然后是妻子、弟弟和弟媳妇,两个孩子也都学着我们的样子。一时间,父亲被我们的掌声围着。

⑩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低了下脑袋,然后又把口琴甩了甩。摸出一根香烟点着,把手中的口琴向他三岁的孙子递来。儿子似乎接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放在嘴巴上,鼓着腮帮,却吹不出声音。父亲站起来,说这样那样才能吹出声音。

(1)几天后,父亲的那只口琴一直被孩子当作玩具,想起来吹下,想不起就当成了砸核桃的锤头。父亲看着,也不说什么,咧嘴呵呵笑。有时候帮着孩子们摘核桃和苹果,烧板栗,捉知了和刚出窝儿的小鸟。父亲的口琴,有时候被放在泥地上,锅台边,院门外,门槛上,沾上黑垢,灌了沙子。

(12)我们就要返回西北的头天晚上,父亲坐在灯下,一边听我们说话,一边用毛巾擦拭那只口琴。夜深的时候,在我的妻子建议下,父亲又给我们吹了一曲,竟然是腾格尔的《父亲和我》。

(13)这叫我们惊诧莫名。父亲坐在炕沿上,嘴唇不住挪动,像是舞蹈。夜色浓郁的乡村黑夜,父亲的琴声悠扬散漫,洋溢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哀伤和亲情。看着专注的父亲,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14)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父亲母亲送我们上车,我使劲抱了抱父亲。父亲没吭声,也没回抱我。B车开走的时候,父亲只是脸色忧郁地看看我们,站在原地,哈着腰,不住地挥手。

18.文章多处出现了“口琴”,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物象作用】

【答案】线索贯穿全文,表达父亲对晚辈慈爱、眷恋,表达儿女对父亲的理解、感恩,表达农民丰富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以及消解压力、悲怆的能力、智慧。

【训练三】

静穆之园

①我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对圆明园的感情。  

②第一次来时,正值冬天,园子里的野草与树木,仿佛弥漫着千年万年的洪荒味道。他的繁华只存在于文字的惊叹描述里,只存在于一个民族的集体想象与口口相传中。在被劫掠之后的年岁里,他又被作为一个残骸凭吊了太多年。而我想,对这个园子最适宜的态度,并非凭吊、祭奠、站在废墟残骸上遥想他繁华的过往,而是在与他的平静相处中,去触摸他的记忆肌理。  

③每次走进圆明园,皆可令我内心静定下来。围墙外,围绕着他的已然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电光声色。但每次我走进去,他依旧有一种静默的力量、静默的磁场,包容我,接纳我。他是看透一切的,最兴盛的繁华看过,最跌宕的起落,也经受过。面对围墙外的一切,他亦只是静默自处。

④这个园子备受摧残的容貌里,分明是有着静穆的大美。因此他亦有足够的涵容,可以接纳这个后现代都市中最浮躁的人。  

⑤圆明园与南方的园子不同,是大手笔的,那一种落魄也有着大气势,不那么讲究细节的。这里不适合闺怨女子游园惊梦,凄凄婉婉幽幽怨怨。他不太会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这里是让你独怆然而涕下的。   

⑥俄罗斯民族的苦难,凝结于那长夜无尽、莽苍的厚重荒原。而我们这个民族百年来的种种离乱变迁,最终可以以这个园子为缩影。他在时间洪流里,历尽劫波。这怨与屈来自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大的磨难与细碎磨折在他身体上轮番碾压过。而那种痛与落寞,是无法抚慰的。一切抚慰都是浮面的,于他来说,都是浮光掠影。这一个园子,让我觉得,我与那个以往觉得有些浮泛抽象的家国概念,在此刻是如此的接近,相依相偎,贴心贴肺。  

⑦在这个园子里,似乎一路走下去,便可路经四季,从荒芜冬天一直走至迟迟春日。圆明园的春天,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暖风拂面。  

⑧有老人带着三四岁的孩童从旁边石拱桥上下来。孩童迈着结实的小腿,每下一级台阶,嘴里便喊出稚嫩清亮的音节。跟老人搭话聊起天来。知晓他是园子附近的老居民,这些年亲见圆明园的种种变迁错落。老人脸上堆叠的皱纹像园子一样老。 

⑨ 静静看着眼前的这对祖孙,稚子与白发许多思绪涌上心头。在圆明园徘徊的时日,脑海翻诵,生命这个字眼时时跳上心头,令人迷恋,又令人困惑。它是一个终极的、又似乎是无解的命题。他不只是一个背影,也不该单单地作为一个遗迹被凭吊,你该把他作为一个生命,去感知他生命的脉息。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17.第⑧小节,作者叙写了老人与孩童的情节,有何作用?(5分)

【答案】象征,老人象征过去,孩子象征未来,暗示民族的命脉生生不息,为结尾的抒情与议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