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时新素材:“国家公祭日”引发的思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2022-01-08 手机版 | ||||
引言: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难以忘却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哀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让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捍卫和平的强大意志。 有关“国家公祭日”的相关素材,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特别是当代中学生必须了解的内容。 关键词 民族记忆 铭记屈辱 自强不息 民族复兴 国家富强 世界和平 崇尚英雄 缅怀先烈 尊重历史 弘扬正气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文标题: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守护温暖的生活 尊崇英雄烈士,守护精神家园 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莫让眼泪遮挡视线 激励爱国热忱,捍卫人类尊严 公祭日,让家国情怀尽情流淌 公祭是一堂历史必修课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 一分钟的铭记,一代人的铭记 该铭记的,该唤醒的 以国之名,不忘国耻 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名言金句 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人民日报引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我们要纪念、哀悼他们,更应该记住他们。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更好地面向未来。 我竖起一座纪念碑,比铜还坚固,比巍巍的宫殿还高,无论是暴雨,无论是午夜的狂风,还是绵绵的岁月都不能摧毁它。——贺拉斯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沉沦》结尾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 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雨果 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会结束我们。——威尔斯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我的祖国》 温暖的生活仍然存在,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摧毁。——《罗曼罗兰传》 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萨都剌 所谓“和平”,不过是两次战争之间的时日。——鲁迅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①洎(jì)及近代:意指到了近代。洎:到。 ②金戈鼍(tuó)鼓:意指金色的戈鼍皮的鼓。鼍:扬子鳄。 ③永矢弗谖(xuān):语出《诗经卫风考槃》,意指永不忘记。矢:发誓。谖:忘记。 参考译文(滚动屏幕查看)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历史悠久的伟大中华啊,灿烂文明瑰丽夺目!仁义之风传播天下,四方诸国皆受教化。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只可惜到了近代,中国开始积贫积弱。九州华夏动荡不安啊,国土沦丧竟逾百年!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日寇入侵我中华啊,侵占毁坏我首都南京! 寻常百姓惨遭劫掠,满城苍生惨遭屠戮!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三十万亡灵啊,就在江城南京,含恨而终!太阳月亮都为之惨淡无光啊,日寇野蛮暴行,世界人民为之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日本鬼子的暴虐行径,古往今来闻所未闻啊! 我的同胞无辜受难啊,我的祖国沦入无穷苦难之中!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群情悲愤啊,兵士奋起抗争,操起金戈,擂起战鼓! 中华同胞兄弟万众一心啊,不分党派信仰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浩然正气冲云霄啊!八年抗战,涤尽九州狼烟,重振神州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1945年抗战伟大胜利啊,我国我家面目一新!我们的历史必须铭记啊,作为后人必须警惕戒惧!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国家为死难民众举行公祭,并用法律的庄严形式予以确立!铸下这个公祭宝鼎,祭祀因国难而逝去的中华儿女!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永远牢记不要遗忘历史啊,我们祈愿世界永远和平!中国梦一定实现啊,祝愿伟大中华民族繁荣复兴! 精彩时评 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 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之际,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与世长辞。消息传来,令人哀痛。截至目前,记录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在世者已不足百人。面对时间的无情冲刷,我们如何在回望中找寻启迪,又该如何安放那段难以抚平的伤痛记忆?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让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遇难者名单墙上又增刻20个名字,总计达到10635名。更多罹难者,只有累累白骨空对江风。这一段沉痛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 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在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这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尤需记取历史的启示,凝聚起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 第一层启示,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掩耳盗铃美化侵略战争,于人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度尽劫波的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胸襟接纳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但也有清晰的底线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和当下余孽。举行国家公祭,正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用国家之力为历史正义撑腰,为和平发展护航。 第二层启示,国力更加强盛,和平才有保障。从甲午惨败到南京之殇,从慰安妇制度到细菌战试验,惨痛的历史辙印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人民只能遭殃。国家公祭日是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更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放着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着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着未来的太平与安康。正直之士感言:“吾辈当自强,方使国不受他人之侮”。传承家国情怀,进而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永久和平才会成为愈发切近的希望。 第三层启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才能永续。“我们记得!”有中国记者在纽约街采,提问是否记得南京大屠杀惨案,许多外国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历史总会前进,正义不会独行。“南京大屠杀”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出于捍卫国际公理正义,出于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加入到捍卫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的队伍中来。国际社会共同谴责反人类暴行,就是为了共同建设一个持续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今天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行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他们有决心和能力开辟国家的崭新未来,也有信心和意志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家公祭日: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 有一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一些来自国外的消息引人注目: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二读通过议案,意在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物理学家郑洪以大屠杀幸存者的真实经历为题材,历经10年创作的《南京不哭》问世;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第一次走进法国,名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的展览,突出了欧美人士对大屠杀的见证……作为惨绝人寰的战争悲剧,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正在更深切地进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和认识,如今到达新的阶段。去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入选的11组档案,均为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手史料。从南京市民罗瑾冒死保存下来的16张侵华日军自拍照片,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从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到美国人贝德士以及幸存者陆李秀英的证词,还包括亲历大屠杀人士的若干日记。这些具有毋庸置疑权威性、真实性和唯一性的材料,对于在全世界形成一种感性记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很多人提起南京大屠杀,第一印象就是“30万”的死难者数字。在二战三大惨案中,南京的死难者远远多于奥斯维辛和广岛,但在国际上却没有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强大记忆,除了某些势力别有居心的掩盖罪恶和篡改历史,也跟大屠杀记忆在具体层面的建构不足有关。犹太人历史学家舒衡哲认为,大屠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军国主义的疯狂,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显现人性的破碎,更能够让今天的人体味大屠杀受难者对战争犯罪的控诉。 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史整理,其实是从新世纪才集中进行的,这些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目前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有400多人,而且尚在世间的只有108人,但他们的口述史大部分已经整理完毕。通过这些资料,人们更能体会切肤之痛的无助与恐惧。就像杰佛里哈特曼说的那样:“在奥斯维辛之前,我们是只能在想象中体验罪恶的儿童,而在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已经不再是儿童。”南京所蕴含的“感情记忆”,只有在深深剖析精神创伤的基础上,才能真诚传递给外面的人,传递给后来的人。 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其意义巨大。纳粹集中营幸存者保罗塞伦在《死亡赋格》中这样写道:“每日每夜,我们饮下自酿的黑色牛奶,为自己挖掘一座不再拥挤的空中坟墓”。所谓的“黑色牛奶”,指的就是无法痊愈的人道伤痛。属于南京的“黑色牛奶”是不可替代的,它需要被今天热爱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特别是在心理上一直远离东方战场的人们所饮下。南京大屠杀应成为沉埋在人们心中的活生生的历史记忆,因为如果人类没有直面真正的黑暗,就无法解释光明从何而来。 历史的镜子,你我都需时时擦拭 1937年的那个寒冬,日本侵略者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入侵了中国南京,用40天的时间残忍杀害30万中国同胞。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同胞,以正义之心追寻历史真相,展现的是一个民族不忘过去、祈愿和平的真诚姿态。 在一档街采栏目中,主持人提问“你觉得这段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吗?”,一位老大爷的回答“不会,也不应该忘记,都应该牢记历史。咱们不说记着仇恨,但是咱们应该知道这个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然而,多年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以各种手段企图掩盖真相、歪曲历史。201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议《南京大屠杀档案》期间,他们百般阻挠;2016年,在审订的日本高中教材里,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仅以“大量”一词模糊表述;近期,他们又阻拦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也为中日关系健康、向前发展设置了路障。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近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有识之士,自愿在为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做不懈努力。小野贤二,一名日本普通工人,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近30年的调查研究,对约300名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或其遗属进行了采访,整理了200多人的证言,收集了31本从军日记和其他日军侵华期间的资料。“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他说,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和口述资料,让日本社会以史为鉴,避免悲剧重演。80岁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郑洪,撰写了一部名为《南京不哭》的英文小说,告诉西方社会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过怎样的苦难。他说,“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不容20世纪的惨剧有一丝丝再度发生的可能!” 从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到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到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可以看到,这段罪恶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八十年,但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并未忘却。有历史亲历者感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向世界讲述真实的历史”。当更多人清楚地了解了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捍卫世界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队伍,才有可能不断壮大。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国家强大了,才有维护和平的资本,为和平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与屈辱,更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正是:警钟长鸣当铭记,吾辈自强卫和平! 别失去对历史的沉思 国之公祭,民之所愿。在今天的国家公祭日,南京通过降下半旗、奏唱国歌、鸣笛致哀等仪式进行祭奠。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近“哭墙”献花,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越来越多的网友刷新着微博和朋友圈,开展网络祭奠……30万死难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国家公祭,更需国人铭记。对79年前的那段历史灾难的记忆与讲述,我们或许可以做得更多。有的地方记录这场惨剧只有一个抽象名词、几句简单描述,“戏谑化”的艺术表现让年轻人失去对历史的沉思……勿忘这份沉甸甸的痛苦与耻辱,我们才能在铭记中告慰死难者,在传承中汲取前行力量。 中华门城墙,日军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仿佛遇难者还在呐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们以国之名悼亡抚生的意义,更是和平时代所有中华儿女肩上的责任,我们应该也必须永远铭记。 不忘心中的“哭墙” 在耶路撒冷有一段哭墙,对犹太人来说,那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对中华民族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是一段“哭墙”,因为那是距离历史耻辱最近的地方。 透过遇难者“300000”的数字,那场侵略战争像一条鞭子,狠狠地抽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上。然而,伤痛愈是巨大,自尊自强的动力就愈加紧迫;教训愈是深刻,前进的步伐就愈加笃定。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跨越“开除球籍”之危到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国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心中的那堵“哭墙”,挺起民族的脊梁和胸膛,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国家祭典传递和平祈愿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长鸣的警笛、飞翔的白鸽、全民的祭悼,写照一个民族记取历史、祈愿和平的姿态。 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整体设计是深埋土中折断的军刀,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这把“军刀”,曾肆意夺去无数同胞的生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与之相应的,是纪念馆外墙上的一道断层: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心头之痛,也是烙印在人类文明中的深深伤痕。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同胞,蕴藏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彰显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的国家价值,更是对忘记历史、背叛历史甚至歪曲历史者最有力的反击。“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刻在纪念馆墙上的那一个个死难同胞的名字,正是让侵略者反人类罪行无所遁形的证据。 走进纪念馆,前行的台阶设计得偏高,隐喻中国一步步走来的艰辛。其实,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唯有不忘过往、以史为师、真诚团结,才能有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明天。 国家公祭日: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又到一年1213国家公祭日。山河肃穆,草木含悲。中华门城墙上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记录着历史,凄厉的防空警报响彻南京上空。 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疼痛的日子,这是一段需要不断被铭记的历史。81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 昭昭前事,警惕后人。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沐浴于改革开放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国家公祭日设立的5年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矢志不渝,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翘舌抵赖而消失。5年来,从纪录片《二十二》的热播,到《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再加拿大多伦多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今天我们纪念死难同胞、铭记那段屈辱历史,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意志。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这是苦难历史带来中国的深刻教训。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从“开除球籍边缘”的奋起直追,到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40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史诗般的进步”,迎来了民族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在曾经被侵略者蹂躏的这块土地,在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这块土地,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何尝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祭奠、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但历史同样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但也要看到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关头,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纷繁复杂,唯有激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历史担当,才能筑就民族复兴的坦途。 每当一位幸存者离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就会有一盏灯熄灭,今年已经有20盏熄灭,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但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公祭仪式上传来的青少年朗诵声音慷慨激昂、无数人在“默哀一分钟”中追古思今,一代代人把历史铭刻在了内心深处。81年过去了,有些变化沧海桑田,而有些追求和梦想却始终如一。 把南京之殇化成世界之戒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国家档案局公布了最新资料片《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其中,有几位普通人面对大屠杀的表现,令人敬佩,也令人深思。 南京一家照相馆的小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拷贝日军军官送来冲洗的罪行照片,秘藏在寺庙当中,辗转同学吴旋之手,终于保存到抗战胜利,成为南京军事法庭审判的一号证据;金陵女大收容所的程瑞芳,白天不停工作,为难民撑起千疮百孔的“保护伞”,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含泪记录侵略者暴行,挣扎写下心路历程,成为中国版“安妮日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摄影机拍摄下日军罪证和南京市民惨状的影像资料,设法躲过日军检查带往上海,及时散发给国际社会,并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重要证人……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中华民族心灵上永远的创伤。直到今天,让我们任何一个人去重温那一幕幕的罪恶,感受那惨烈的伤痛,都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生平第一次参观南京大屠杀照片展,首先的感觉是眩晕。当我们直面枪挑婴儿、火烧活人、轮奸虐杀等突破人类底线的暴行时,恐惧恶心和惊怒交加都是难以抑制的正常反应。也正因此,记载暴行和研究暴行的人们是真的勇士。正是那些忍辱负重的幸存者、那些坚持人道的外籍友人、那些勇于直面罪行深处的后继者,共同托举着中华民族的苦难穿越了历史,让大屠杀最终得以从个体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 时至今日,南京市民的日记和证言、侵华日军自己的照片和自供、外籍第三方人士记述的罪行、战后中国政府对暴行的调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已经形成涵盖受害与加害、串联中国与世界、跨越个人与国家的完整记忆链。这促使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大屠杀为何会发生,怎样才能把惨剧挡在人间之外?如何才能让和平长驻永存?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美国诗人奥登在访问中国时这样写道,“从地图上的确可以找出某些地方,那里的人民正笼罩在邪恶中:比如南京,比如达豪。”把欧亚两洲的反人类大屠杀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德国纳粹与日本军国主义在“种族优秀论”等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南京大屠杀首犯松井石根就曾这样无耻地为侵略辩护:“我去前线并不是与敌人作战,而是怀着抚慰兄弟的心情前往。我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恨他们,相反,我们深爱他们。这就像在一个家庭中,当兄长对弟弟的不端行为忍无可忍时,为使他改邪归正,不得不对他进行严惩。”正是这种令人恐怖的逻辑,让无数日军凭着武力踩着和平与人权肆意施暴,彻底变成了魔鬼。 “侵略是人类最大的罪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的开篇词今天仍然振聋发聩。南京大屠杀永远都是人类文明的耻辱,洗刷它的惟一办法,就是把南京之殇化成世界之戒。然而直到现在,日本右翼势力还在百般抵赖暴行,国际社会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知远甚于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以国家的名义记住南京大屠杀,祭奠死难同胞,披露日军罪行,不仅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必然,也是人类追求和平发展的必然。只有坚持公开真实的历史,深入检讨罪恶的成因,热爱和平的人们,才能反击仍然抱守军国主义死灰的危险思潮,警示这个仍有战火和暴行发生的世界。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