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新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题讲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1-02 手机版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命题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的要求,侧重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地遣词造句、掌握语法规范和常见修辞手段、语篇衔接等能力,以综合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有水平。

这个部分共设计5道题,共2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三道,共9分,分别考查词语辨析、语病辨析及修改、句子衔接;非选择题两道,共11分,分别考查修辞手法和语段补写。

与去年新高考试卷相比,2021年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在试题设计上有所变化,取消了原有的单题形式,试题全部依托于情境化材料,依据每则材料的语言特点,命制2-3道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更进一步强化以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命题思路。

成语题解答有妙招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将各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病句题解题四大技法

技法一:压缩法

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采用压缩法,删去枝节,留下主干,就会很快发现其中的问题。

例如: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分析:这个句子“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中“塑造人格力量”动宾搭配不当,应作修改。

技法二:化解法

对一些语句内在关系复杂的句子,可采用分解成小步聚的形式加以化解。

例如: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外投资外,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节约用水,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子。

分析:这个句子,我们可把“高新科技产业、节约用水”拆开来,再分别搭配,即为“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努力发展节约用水”,就比较容易看出后半句的搭配问题。

技法三:替换法

对于一些吃不准的结构或句子,我们可根据其结构,用自己熟悉的语词替换陌生的语词,从而很快作出判断。例如:教育部实施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即将推行,这将会给假文凭制造者以致命的一击。如果对句中“电子注册即将推行”的是否搭配吃不准,可以仿造一些句子,如,“课间做操即将推行”,“午间自修即将推行”,等等,这样一对比,我们马上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技法四:加强敏感

要对语病题中常出现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加强敏感,建立起类似于生物学中“条件反射”般的反应。

1.敏感点一:顿号或并列词句

反射之一:并列不当,指的是有从属、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实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分析:“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不能并列在一起,因为“一切出版物”显然包括了“报刊、杂志”,可将“一切出版物”改为“一切新闻机构”。

反射之二:照应不当。

实例: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井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分析:句中的“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是“电子工业能迅速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迅速发展”,也就无所谓这个“关键”了。这犯了“两面对一 面”的错误,前后缺少照应。

反射之三:搭配不当。

实例: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分析:说“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说“加快规模”,可说“扩大规模”。

反射之四:逻辑不当。

实例: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被推广和发现,前途不可估量。

分析:“发现和推广”的关系就是先发现,后推广,这里前后应互换。

反射之五:有歧义。

实例: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分析:这里是诉讼费三千余元,还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总共三千余元,表达不清。

2.敏感点二:否定词或反问句

反射之一:多重否定不当。

实例: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分析:这里有双重否定,还有反问句式,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认为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这就犯了否定不当的毛病。

反射之二:有歧义。

实例: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分析:句子停顿不同,可产生两种理解:一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二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3.敏感点之三:数量词

反射之一:有歧义。

实例: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分析:这里有两种理解,一是“15日”去汇报,二是“15日以前”去汇报。

反射之二:数字用法有错。

实例:小明的年龄刚好比他的哥哥小一倍。

分析:使用数字作倍数时,只能说张三比李四大几倍,而不能说张三比李四小几倍,故本句应改为“小明的年龄刚好是他哥哥的一半”。

4.敏感点之六:介词

反射之一:介词搭配不当。

实例: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分析:这一句的后半句“关于”用得不当,可改为“对于手机质量的投诉……”或“手机质量方面的投诉……”。

反射之二:缺少主语。

实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分析:虚词“对”的误用,淹没了主语,应去掉。

5.敏感点之五:关联词

反射:关联词误用。

实例: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分析:句中前句主语是“我”,后句主语是“反对过他的人”,主语不一致,因此,关联词“不但”应放在“我”之前。

6.敏感点之六:两面词

反射:前后照应不当。

实例: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分析:“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有两面,“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等只涉及一面,可在“不在于它”与“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后面分别加上“是否”与“是不是”。

表达题解题技法分类

指津一:简明

1.去次留主法——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 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嗦。

3.删除繁冗法——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方法:(1)找主干,理枝叶。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句子成分分析,理清句子结构,以便发现和删除重复的词语。(2)分析句间关系。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发现多余的短语和句子。

4.辨识歧义法——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要本着“必须保留”原则,可有可无的就无。答题时可从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等角度辨识。

指津二:连贯

1.排列句序

(1)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2)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①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均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③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④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

2.填充复位

(1)话题要统一

所谓话题要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联系,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无关的话不掺杂在里面。

①陈述对象一致。

主句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的现象。

②观点材料要统一

有的议论语段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接着举事例,摆材料,进行分析。这里的“观点”“问题”也可以说是话题,话题必须统领后面的事例、材料;反过来说,事例、材料、语句表达要符合前面的话题,与其相一致。

(2)表达要合乎事理、语境

①表达要合乎事理。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如果上下句在整理上出现“裂痕”,就衔接不上。

②表达要合乎语境。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分;气氛,有热烈、凄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或褒或贬。这一切,在同一文字里都应该保持和谐一致。

指津三:得体

1.注意场合

特定的场合往往需要特定的话语形式来传递信息。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假如某盘山公路边竖立的警示牌上面写着“由于前面很陡,开车请减速!”,那么它绝对是一块催命牌。因为太长,司机还没看完,死神已降临。其实有“危险!慢!”几个字,司机就会立即减速。

2.注意谦敬

谦敬辞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即:对别人称 比自己年龄(或辈分)大的家人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除了“家”“舍”这两个谦辞和“令”这一敬辞外,“小”(如“小女”)、“拙”(如“拙见、拙荆”)、“鄙”(如“鄙见”)、“寒”(如“寒舍”)、“愚”(如“愚见”)等都指自己的,属于谦辞;“贵”(如“贵庚几何?”)、“大”(如“大作已拜读”)、“高”(如“愿闻高见”)、“贤”(如“贤弟”)“尊”(如“尊姓大名”)等都指对方的,属于敬辞。

3.注意对象

即看对方的身份、年龄、性格、经历、心理状态、文化素养等而进行语言交流。向尊者、长者请示、请教要用敬称、敬辞。一位年过半百的人丧妻后很悲伤,有人劝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安慰还是调侃?其实完全可以这样说:节哀吧,好好保重自己,才对得住您的妻子。

4.注意语体

同是书面表达,公文类要求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类要求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符号性,文艺类要求形象性和人物语言个性化,政论类要求具有逻辑性、鼓动性、综合性;口语要求通俗、明白。

指津四:“准确、鲜明、生动”

(一)语言表达准确

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

1.符合情境

选择词语要注意情境的制约,写作中使用的词语都处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只有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同样的词语用于不同的语境效果迥然不同。

2.符合语法、逻辑

组句应依照一定语言的语法、逻辑规则进行,否则会出现语病。应注意以下几点:句子结构要完整,词语搭配要稳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句义要有逻辑性,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但概念不清,语意不明,判断和推理不当,也是不通顺的。

3.符合对象

应仔细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包括风格、色彩和用法等)的同中之异,这有助于恰如其分地叙事写景、表情达意、释物明理。

(二)语言表达鲜明

语言表达鲜明,应注意以下几点:

1.恰当选用词语

在选用动词、形容词、副词时,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绝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

选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时,要关注整个语境,根据在表达时的不同态度与感情,选择词义的褒贬。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词贬义词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选择那些感情色彩不鲜明的中性词时,只要结合好语境,同样也可以找到具有强烈效果、表达鲜明的词语。

2.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对比等修辞能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独具特色,借助修辞格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语言表达生动

生动的语言不但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具体来说,要想语言生动,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

描绘性词语绘声绘色,富有动感,用在合适的地方便显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表达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鲜活起来。

2.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

要特别重视比喻的使用,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就是把抽象的对象具体化、形象化;而拟人的功用是使无 生命的对象仿佛充满了生机和感情,而使它生动起来。

图文(表)转换解题技法

指津一:图表题解题技法

1.找主体,抓特征。介绍漫画内容时,要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否则便不能清楚地揭示漫画的内涵。

2.客观描述。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注意说明顺序,在整体上可按“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内容(先背景后人物);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动作─神态”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还可用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来说明。

3.勿略标题。一定要写出来,内容要囊括所有画面,不要丢三落四。

指津二:漫画题解题技法

1.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2.拟加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暗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

3.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贯彻以下原则: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4.综合考查题的答题要领

此种题型多是将图文转换与编拟公益广告语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其答案必须涉及画面的内容、主题和公益广告三个方面。做这种题型,要注意考查的角度和要求,可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紧扣画面内容作答。

指津三:徽标类解题技法

1.仔细观察画面,抓住图标的特点联想。(图画的构图,辨清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的服饰、动作、表情,物的地理位置、特征等,画的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2.扣住行业特点准确理解内容和寓意。理解应以画面为主,结合注释(文字、符号)。

3.抓住特征说明。抓住能反映画面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才能清楚地揭示画面的内涵与外延。注意顺序:总分、上下、左右。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试题全面取消单题形式,全部采用情境化材料,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语言策略与技能,通过两个强化,更进一步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一方面是强化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课程标准》建议“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高考试题将具体的语言文字置于特定的情境中,要求学生在独具特色的篇章中理解、分析语言文字的运用,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例如第18题对“原汁原味”和“汁醇味正”的选用,学生不仅要能够理解词语的含义,还要结合语料的语言风格、具体语言环境和个人生活体验,通过对材料的情感特征的分析,迅速判断两个词的恰当程度。又如第21题,学生不仅要能根据上下文判断衔接恰当的语句,还要结合材料的语言环境、语意的细微差异等,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另一方面是强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设计从单题形式走向全面依托情境化材料,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提高了对思维敏捷性的要求,考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从较复杂的语言材料中或判断选项正误,或组织答案表述,如第22题,要求考生补写的语句字数不超过8个字,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准确、精练地组织语言;二是加强了对迁移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第20题,学生不仅要具备对偶构成和表达效果的知识,还要将所学的关于对偶的知识迁移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评价。

一、(2021新高考卷Ⅰ)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 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 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 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的,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

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

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

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

故选D。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 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客十分接地气”中,并列成分结构混乱,应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可改为“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或者“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二是“导致”使用不当,“导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结果,用于“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不恰当,可改为“使得”。

A.“导致”使用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

B.“导致”使用不当。

C.“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令人费解;“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

故选D。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

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____①____,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____②____,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____③____,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 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 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 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

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上文提到“有研究人员分析”可得出下文需回答雪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叙述主语应为“雪变色”。CD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所以排除CD。再依下文叙述对象是“雪衣藻”得知B中的“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强调的不是雪衣藻,而是“这种微型藻类”,所以排除B。

故选A。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示例:

①在寒冷的冬季

②生长期呈绿色

③加快融雪速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上文“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得出这里应填雪衣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冬眠,而根据后面的“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可推知,这里应该是说雪衣藻在气温较低的时候会冬眠,所以此处可填“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

第二空,根据下文“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得知,第二空是填雪衣藻不成熟时的颜色。再根据后文“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变化可知,不成熟时的颜色应该是绿色。由此可知,这里可填“最初是绿色/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年轻时是绿色的”。

第三空,根据下文“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可知,这是对上文现象产生的结果的阐述,故可推测降低雪反射阳光量会加快了冰雪消融的速度,所以此处应填“加快了融雪的速度”。

二、(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   )开放,暗香(   ),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①“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②,”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   )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   )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蹚水一边高叫③:“下雨啦④、冒泡啦⑤、王八戴上草帽啦⑥……”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愀然        浮动    狞厉    懵懂

B. 悄然        涌动    狞厉    躁动

C. 悄然        浮动    狰狞    躁动

D. 愀然        涌动    狰狞    懵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悄然:①形容寂静无声;②形容忧愁的样子。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语境形容水仙悄悄开放的情态,选择“悄然”。

浮动:飘浮移动。涌动:比喻人或事物像水一样冒出流动。两词在此处均可。

狰狞:(面目)凶恶。狞厉美是事物狰狞、怪诞、可怖而能唤起人想象和神秘感、崇高感的美。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语境形容国槐“恣意妄为”的美,选择“狞厉”。

懵懂:糊涂、心里不明白。躁动:因急躁而活动;不停地跳动。根据后面的“释放”应选“躁动”。

故选B。

19. 文中画横线的几处标点符号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④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表达符号的能力。

②先引号后逗号,因为此处是间接引用;④⑤都是短句,应该用逗号。

故选C。

20. 有人认为“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语句不通,应去掉“如箫声”。你觉得呢?请说明理由。

【答案】应该保留“如箫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由“香味儿”的嗅觉转移到“箫声”的听觉,写出了槐花香味的恬淡与悠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即不可去掉“如箫声”。

然后陈述原因 

“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本来写的是槐花的淡淡的香味,属于嗅觉,为了表现其香味之淡雅,将其比作“悠远如箫声”,这是听觉,通过悠远的箫声的如有若无来表现香味的淡雅、悠远,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因此应该保留。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我们打开电视,不经意间就可能会看到各类售卖家庭净水设备的广告。我们也都知道,自然界的水不一定都能够直接饮用,而自来水却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         ① 。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可根据水源、原水质等各种因素,通过不同的水处理流程与工艺,     ②      。通常情况下,在处理一般水质的地表水时,我们首先会将混凝剂加入水中使其产生蓄凝反应,沉淀出原水中的微生物与杂质,在滤池沉淀并添加消毒剂之后达到国家标准;如果     ③     ,还需要进行预处理,并在常规处理之后再加入臭氧、生物活性炭等物质。此外,还可以通过膜处理来保证净化的效果。(       ),再通过供水网络进入千家万户。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①自来水经过处理已达到饮用标准 

②将自来水净化成饮用水 

③水源地水质较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是对“自来水却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分析,根据关联词“因为”分析,直接解释原因即可,如“自来水质量达标”“自来水已经处理,符合饮用标准”等。

第二处,前面有问题“如何实现”,根据不同的水质,采用不同的处理流程和工艺,那么此处就是说处理完的结果,也就是通过处理,自来水变成饮用水的。

第三处,后面讲还需要“预处理”“常规处理后加其他物质”,“如果”表假设,和前面“一般水质的地表水”相对,也就是水质较差的地表水。

22. 下列填入以上语段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过膜处理后的水最后进入清水池

B. 膜处理能够净化水,使得水最后进入清水池

C. 膜处理使得净化之后的水最后进入清水池

D. 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水最后都会进入清水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根据分析,后面句子的主语是“水”,而且是承前省略,所以前面句子的主语应该是“水”,排除BC。

膜处理是为了保证净化的效果,前面还讲了“将混凝剂加入水中”“添加消毒剂”“预处理”“加入臭氧、生物活性炭等物质”等方法。也就是说通过不同方法净化完的水都会流入清水池。排除A。

故选D。

三、(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月里,去蜈蚣岭。当地人说,“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回”。在一个岔路口,公路拐进山端后,两边的山峰立刻气势汹汹地挤过来,天空逼仄得像一根蓝色的棉线。眼前的石砖,层层叠叠,随着山体盘旋环绕。从前,这里“三条大岭五面坡,山高土薄石头多”,而蜈蚣岭人         ,开山抬土,成就了今天的千亩石砌梯形茶园。茶季之后,茶树开始          ,青草、野菜,这些大自然的伙伴,与它们朝夕相处。石磅坡面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黄色的南瓜花开得绚烂,绿色的小南瓜也是         ,冬瓜、扁豆、羊角,从底部攀援而上。

看过几处路边的民宅,喟叹起当年生活的艰辛。看到悬崖上“蜈蚣岭”三个红色的大字,也就抵达了蜈蚣岭村委会。这里地势略显平缓,山顶上的村庄         地踞在那里。在村里穿行,石板路高低起伏,新居与老屋偎依着。村头的玉兰树,高大挺拔;路旁的水窖,清澈阴凉。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栉风沐雨     养精蓄锐     不甘示弱     参差不齐

B. 荜路蓝缕     养精蓄锐     力争上游     错落有致

C. 荜路蓝缕     休养生息     不甘示弱     错落有致

D. 栉风沐雨     休养生息     力争上游     参差不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语境内容是创业,应选“筚路蓝缕”。

第二处,养精蓄锐:保养精神,蓄集锐气。休养生息: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所采取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休养:休息调养。生息:繁殖人口。

在语境中它是比喻,茶季,茶树在奋斗生长,茶季过后,它们自然要休养,所以用“休养生息”更好。

第三处,不甘示弱: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力争上游: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语境仅仅是在说花开放,与“争取先进”之意尚有一定距离,应选“不甘示弱”。

第四处,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语境有赞美之意,所以用“错落有致”更合适。

故选C。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石磅坡面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把它遮了一半。

B. 石磅坡面呈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

C. 石磅坡面平整而不规则,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

D. 石磅坡面平整而不规则,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把它遮了一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种语病:一是“并不规则的平整”搭配不当,“不规则”指形状,不能修饰“平整”,可改为“平整而不规则”;

二是句式不当,介词误用,应该用主动句,“被”应改为“把”。

把两种语病都修改正确的是D项。

故选D。

20. 请简要赏析文段中画横线句的修辞手法。

【答案】①比拟(拟人):“气势汹汹地挤过来”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态动作,使山峰有了动感。

②“一根蓝色的棉线”兼用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方法,既描绘天空的颜色,又突出了山峰之间天空的狭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气势汹汹地挤过来”形容山峰,把山峰人格化,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两边山峰的气势,给静态的山峰以动感。

“天空逼仄得像一根蓝色的棉线”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是“天空”,喻体是“一根蓝色的棉线”,“像”为比喻词。形象地写出天空的细长的特点;同时兼用夸张手法,突出两边山峰挤压过后天空的狭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①      ,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谓“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②      ,之后就逐步降低;所谓“碳中和”目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消解一部分碳排放,在2060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零碳排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③      ,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温室气体猛增②碳排放达到峰值③只有加强宣传(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可知给生命系统形成威胁的是“温室气体”,大家都知道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再结合前一句“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温室气体猛增”或者“温室气体增多”之类意思的句子。

第二处:由“所谓”以及后文对“碳中和”目标的解释,可以确定此处是对“碳达峰”目标进行解释。后文说“之后就逐步降低”,显然是碳排放量达到一定的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所以此处填写“碳排放达到峰值”。

第三处:前文说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后文说“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此处是填写采取什么方式让存在“高碳”行为的群众真正接受低碳环保的理念。结合后文“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可知采取的方式是“宣传教育”。还有后句有关联词“才能”,填写句子要有“只有”与之相呼应。由此可以得出此处填写“只有加强宣传”。

22. 请用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上面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40个字。

【答案】①群众中“高碳”行为普遍存在,所以要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

②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并参与环保活动尤为重要。(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段压缩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给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内容大意。

第二段一共两句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一句,写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要对这些还存在“高碳”行为的群众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

第二层为第二句,写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用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句子对以上两层内容进行概括,并注意“每句不超过40个字”。

四、(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个新坑、3000多年前的丝绸、500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        、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

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        、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文明,________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膜拜 夏商西周 更要

B. 崇敬 夏商西周 还要

C. 膜拜 商彝周鼎 还要

D. 崇敬 商彝周鼎 更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膜拜”,原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多用于贬义)。“崇敬”,指十分推崇和尊敬,“对历史的崇敬”更合句意。

第二空,“商彝周鼎”,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根据后文的“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得知此处应添文物、古董,而非朝代。

第三空,“唤醒沉睡的文明”与“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是递进关系,故应选表强调递进的“更要”。

故选D。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

B. 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C. 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

D. 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 的能力。

所填句子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这些文物首先是见证历史,守望沧海变迁,然后等待着人们发掘,才能苏醒绽放,最后惊艳世界。据此排除B、C、D三项。

故选A。

20. 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波浪句子“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拟人,“沉睡”“醒”赋予古蜀文化以人的动作神态,形象表达出长久沉没于地下的古蜀文化被发掘后震惊世人。

A.衬托、夸张,这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描绘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都要对着东南方的天姥山倾倒。

B.拟人,这是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诗句,是说一汪溪水将田地环绕,好像在护卫一样;而两座山直闯进门,送来了青翠的山色,“护”“送”属于人的动作行为赋予了大自然。

C.夸张,这是李白的《江上吟》的诗句,意为落笔可摇动五岳,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D.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说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谓“事”哲学,是指从“事”的角度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做事”离不开主体。“做事”包括微观层面的“行动”和宏观层面更系统、更富有社会历史内涵的“实践”,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_______。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又有群体实践的面向。_______,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有赖于其实践主体的范围不断拓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洪流之中,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这恰好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通俗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_______。

【答案】  ①. 那么后者的主体就是集体(群体)    ②. 进而言之(更进一步说)    ③. 全人类共同“做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题是一段社科性的说明文字,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义。

①前面的分句是“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显然①处所在句子是一个假设复句,故横线处要用“那么”与前面的“如果”呼应;而前面的分句强调“前者的主体是个体”,所以横线处应与之相对,填写“后者的主体就是集体(群体)”。

②前面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又有群体实践的面向”,后面则是“有赖于其实践主体的范围不断拓展”,中间应该填表示层进语句,可填“进而言之”,或“更进一步说”。

③这一句开头就说“简而言之,通俗地说”,意味着所填内容是扼要通俗的总结,并与“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相呼应,故可填“全人类共同‘做事’”。这个“做事”是为了呼应首句“事哲学”,这样首尾贯通。

22.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国庆档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②观众们在影片中重温了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浴血奋战、保家卫国。③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④截至10月7日,票房总额已突破30亿元,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又一部现象级作品。⑥超过七成的观影人群表示:“⑦如果没有这部电影,他们不知道当时有过一场如此艰辛的卫国战争,更不知道‘冰雕连’的英雄们。没有人生来是英雄,英雄是每一个心有牵挂的平凡人!”⑧主旋律电影越来越被观众接受,很多年轻的观众在观影后主动查阅有关长津湖战役的历史资料。

(1)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②“保家卫国”后加“的历史”;    ②. ③删去“显示”或“根据”;    ③. ⑤“成为”前加“该片”(或“这部影片”);    ④. ⑥“观影人群”改为“观影者”(或“观众”)。

(示例二)

(1)②“观众们在影片中重温了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历史”;

(2)③“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或“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

(3)⑤“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又一部现象级作品”;

(4)⑥“超过七成的观影者(观众)表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保家卫国”后加“的历史”;

③“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该删去“显示”或“根据”;

⑤成分残缺,缺主语,“票房总额”不能作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又一部现象级作品”的主语,应该在“成为”前加“该片”(或“这部影片”);

⑥“七成的观影人群表示”搭配不当,“观影人群”要改为“观影者”(或“观众”)。

五、(福建省厦门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国美学的“灵魂”。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的过程,书法艺术都体现出__________的文化价值。在艺术上,书法强调审美意境和艺术情境的和谐统一;在文化上,书法艺术表现出多重的文化内涵。

书法不仅有书写规律和法则,还有着独特的语言意义。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巧妙运用依靠的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审美水平决定的。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结构与章法表现得越好,就越能体现出作品的意境。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书写的轻重、快慢、强弱在纸上留下浓淡、干湿、刚柔等__________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书法的和谐美和动态美。书法家通过线条把真挚、强烈的感情__________到作品中去,使观赏者感动,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因此,蕴含着作者深厚感情的作品,深受喜爱,备受_______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估量    五花八门    贯注    青睐

B. 不可限量    千变万化    贯注    青睐

C. 不可限量    五花八门    灌注    推崇

D. 不可估量    千变万化    灌注    推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可估量”,难以估计。“不可限量”,形容前程远大。语境说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难以估计。应选用“不可估量”。

第二空,“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语境指书法的线条变化多,应选用“千变万化”。

第三空,“贯注”,(精神、精力)集中;(语意、语气)连贯;贯穿。“灌注”,把某一感情融入某物中。语境为把情感融入到书法作品中,应选用“灌注”。

第四空,“青睐”,用正眼相看,指喜爱或重视。“推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语境为蕴含着作者深厚感情的作品收到人们的重视,给予高度评价,应选用“推崇”。

故选D。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灵魂”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吴晗《说谦虚》)

B. ……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

C.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朱泳燚《看云识天气》)

D. ……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鲁迅《故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讽刺、否定;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特定的称谓。

故选C。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答案】不合逻辑,在“审美水平”前加“高超的”;句式杂糅,去掉“由……决定的”或“靠的是”。

修改后为: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巧妙运用依靠的是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高超的审美水平。

或者: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巧妙运用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高超的审美水平决定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运用巧妙”依靠的应该是“高超的审美水平”在“审美水平”前加“高超的”;

二是句式杂糅,“靠的是”和“由……决定的”是两套句式,去掉“由……决定的”或“靠的是”。

修改后为: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依靠的是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高超的审美水平。或者: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高超的审美水平决定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脑机接口,是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用来实现大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当人类思考时,(     )。人类进行不同的思考活动时,激活的神经元也不同。而脑机接口技术便可以靠直接提取大脑中的这些神经信号来控制外部设备。

当下,脑机接口技术可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大类:侵入式脑机接口是指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或芯片。人的大脑中有上千亿个神经元,通过植入电极,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这种方式会对大脑造成一定的损伤,电极的植入不但会损伤大脑神经元,也会给大脑带来感染的风险。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是指头戴式的脑电帽,它主要是使用脑电帽上的电极从头皮上采集脑电信号。这种方式可以在头皮上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主要缺点是不够精准。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电流会逐渐变微小

B. 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会产生微小的电流

C.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电流变得不再微小

D. 大脑皮层能够让神经元产生微小的电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补写处前一句为“当人类思考时”,补写处后一句为“人类进行不同的思考活动时,激活的神经元也不同”,从前后文的语意逻辑看,补写处之后的句子应是对补写句及前一句的补充解释,由此可见,补写句的陈述对象应为“神经元”,这样,前后文陈述对象才能一致。

而分析比较本题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C均以“电流”为主语,D以“大脑皮层”为主语,只有B项以“神经元”为主语,从陈述对象 角度来看,B项最合理。

此外,从补写处后一句中“激活的神经元也不同”,以及第二段中“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这种方式可以在头皮上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等句子的语意来看,“激活的神经元”主要指神经元的“放电”,所谓“放电”,意即电流由无到有,而不是指电流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变化。比较四个选项,只有B、D两项中“产生微小的电流”才能表达“电流由无到有”的特点而,而D项主语不当,应予排除。

故选B。

22. 用含有“虽然……但是”的复句分别概述第二自然段两类脑机接口的优缺点,要求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不超过80个字。

【答案】入式脑机接口虽然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是会对大脑造成一定损伤;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虽然可以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是不够精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本题要求运用含有“虽然……但是” 复句分别概述第二自然段两类脑机接口的优缺点,分别概述两类脑机接口意味着写出来的句子应分别以两类脑机接口为表述主体;运用含有“虽然……但是”的复句概述优缺点,意味着构成复句的分句当以优缺点为主要内容,且内部构成转折关系。语段的第二自然段所涉及的两类脑机接口为侵入式脑机接口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优点是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缺点为会对大脑造成一定损伤;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的优点为可以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缺点为不够精准。综合以上信息和要求,答案可以表述为“侵入式脑机接口虽然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是会对大脑造成一定损伤;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虽然可以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是不够精准”。

六、(福建省厦门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时的我脑子里是有(       )的:水生桥,桥生水;无桥之水和无水之桥,皆为残疾。二者,天然即(       ),仿佛唇齿,仿佛伴侣。

也可以说,水是桥的魂曲,桥是水的情书。这(       )的姻缘,不仅是我稚时的天真,也是几千年的风物常态。《说文》云:桥,水梁也。一句话奠定了桥和水的组合关系。先人搭桥,最早以木,故落“乔”音。山涧遇一独木,即显示此处并非(       )。桥是不脱水的,一定要以水为床,一定要娶水才行。

这部爱情,这门婚事,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桥之背叛,还是水的嫌弃?

我想,更多还是水的早逝吧。许多古老的桥仍在,以碑的名义,曝晒于滩壁。而水已遥远,像传说,像呜咽的风。

桥,不再波粼荡漾,不再烟笼袅袅,不再青苔漉染,不再垂柳映月。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更是鳏寡孤独。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定势  耳鬓厮磨  天造地设  空谷足音

B. 定式  耳鬓厮磨  天造地设  人迹罕至

C. 定势  水乳交融  琴瑟和谐  空谷足音

D. 定式  水乳交融  琴瑟和谐  人迹罕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定势”,确定的发展态势。“定式”,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方式或格式。此处语境是指儿时的我脑子里是有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方式的,所以应该用词语“定式”。

第二空处,“耳鬓厮磨”,两人的耳朵和鬓发互相接触,形容亲密相处(多指小儿女)。“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结合后面“仿佛唇齿,仿佛伴侣”可知,此处形容亲密相处,所以应该用成语“耳鬓厮磨”。

第三空处,“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琴瑟和谐”,比喻融洽的感情(多用于夫妇)。此处形容“姻缘”,应该用成语“天造地设”。

第四空处,“人迹罕至”,指荒凉偏僻,少有人到的地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此处语境是指此处并非是少有人到的地方,所以应该用成语“人迹罕至”。

故选B。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鳏夫寡娘,还是皴裂的沧桑,是风化的煎熬。

B. 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风化的煎熬,是枯石的寂寞,犹如鳏寡孤独。

C. 剩下的,是风化的煎熬,是枯石的寂寞,是鳏寡孤独,更是皴裂的沧桑。

D. 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是皴裂的沧桑,犹如鳏夫寡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为照应前文的对称句,此处也宜用对称句,“是鳏寡孤独”与句中其他三个句式不同,排除A、C两项;

“鳏寡孤独”中的“孤”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者,“独”是指“老而无子”,上文一直将“桥”和“水”比作伴侣、夫妻,“鳏夫寡娘”与上文一致;再说,“枯石的寂寞”“风化的煎熬”“皴裂的沧桑”之间有递进之意,故排除B项。

故选D。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桥”和“水”的关系比喻成“爱情”“婚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之间的亲密、美妙的关系。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追问无水之桥的原因时,用“背叛”“嫌弃”将“桥”和“水”人格化,很形象地让人联想爱情、婚姻破灭的责任方,很有表现力。③比喻加拟人修辞的运用,与上下文所用手法一致,语言风格一以贯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部爱情,这门婚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桥”和“水”的关系比喻成“爱情”“婚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之间的亲密、美妙的关系。

“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桥之背叛,还是水的嫌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追问无水之桥的原因时,用“背叛”“嫌弃”将“桥”和“水”人格化,很有表现力。

结合上文“桥是不脱水的,一定要以水为床,一定要娶水才行”和下文“我想,更多还是水的早逝吧”可知,比喻加拟人修辞的运用,与上下文所用手法一致,语言风格一以贯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里,始终把36万兰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与群众一道抗风沙,治盐碱,除内涝。“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体现他为官一任、立德一方的高尚品格。(   )。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右脚踩藤椅,右膝顶肝部,为百姓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的热望奔波。最后,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7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不会过时。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青年一代,更应学习、传承、弘扬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争做焦裕禄式青年,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谱写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青春篇章。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B. 他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C. 他因为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所以人们称誉他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D. 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所以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的原因是“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D项因果倒置,排除D项;

C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造成中途易辙,排除C项;

A和B相比,B项将结果提到前面,加上“之所以,根本原因是”,起到了突出强调作用,比A效果好。

故选B。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①“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去掉“在”;②“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改为“期生存、求温饱、奔小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介词开头淹没主语,去掉“在”,主语“焦裕禄同志”就可以显现出来,句子就不缺主语了;

“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三个动宾短语并列,出现语序不当,改为“期生存、求温饱、奔小康”,才符合逻辑顺序。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