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扶贫攻坚金句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2022-01-01 手机版 | ||||
【精选标题】 《先扶志,再扶智》 《扶志扶智,拔去穷根》 《扶智又扶志,“输血”亦“造血”》 《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心”动力》 《脱贫路上,智慧是源动力》 《扶贫路上,温暖同行》 《精准扶贫“拔穷根”》 《把好扶贫的“精准”脉象》 《用智慧,按下扶贫“快速键”》 《扶贫这事,人人有责》 《凝聚人心,助力扶贫》 人物事例 01.“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35年,致力于经济林培育和山区治理。他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被称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他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2019年,李保国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02.“燃灯校长”张桂梅 红土高原一枝梅,铁骨丹心傲雪霜。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推动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已帮1800余名贫困女孩圆了大学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她用爱心点燃灯火,帮大山里的女孩守住了梦想、照亮了前路,因此被人们称为“燃灯校长”。 03.黄大发:水过不去,拿命来铺 黄大发,贵州贫困山村的一位老支书。为了解决村里的吃水难题,30多年间,黄大发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10公里,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三十多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04.黄文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黄文秀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贫困家庭,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回到家乡建功立业,她主动请缨到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她的带领下,村里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2019年,一场山洪将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30岁。 05.毛相林:山到高处你是峰 毛相林是重庆一贫困山村的村主任。43年来,他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用7年铺就8公里的“绝壁天路”。后又大力发展水果种植和乡村旅游,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毛相林被评为“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写道: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精彩语段 黄大发:脱贫战场上的“新愚公”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当前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抓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更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教育扶贫,破思想禁锢、造脱贫根基,启民智民心、生脱贫茎叶,激创新之举、洒脱贫雨露。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 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从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贤对富民裕民的追求从未停止。无论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还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理想,无数先民对殷实生活的呼唤响彻历史的天空。 “新愚公”李保国,35年扎根太行山,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燃灯校长”张桂梅,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把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他们千方百计“拔穷根”,付出真情,带来感动,唤起“同心干”的心劲儿。也正因如此,在反贫困的史诗画卷中,亿万中国人都堪称“编外”扶贫干部。无数滴汗水,凝结成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数字;一双双手臂,托举起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摘自《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来源:人民日报)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是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上的光荣。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变的是内心的执着和坚定。旌旗猎猎、击鼓催征,需要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行动。历史已经铸就,历史正在创造,历史将铭记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与坚毅。行动起来,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网络整合,侵删) 作文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材料一: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习近平 材料二: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 材料三:①经过半个月的培训,云南省镇沅县文旧村村民赵玉华拿到了人生第一张技能培训毕业证书,他的砌砖技术达到中级工水平,一天可挣到160元。现在一技在身,赵玉华精气神都提起来,对未来充满信心;②最近一段视频火了:扶贫队长给贫困户包氏父子送一头牛,二年未产仔,最近给牛养死了。临近中午父子未起床,屋子里垃圾遍地。他怒怼:“几点了?还在被窝!带点榜样行不?我们给你过日子来啊?剩下的路自己走……” 正在读高三的你,目睹了同时打赢抗疫与脱贫两个“战役”伟大壮举,想必你也“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吧!正好校团委展开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文活动,你也写一篇征文参赛,阅读上述材料,结合实际,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范文示例 扶贫、扶志、扶智 旧岁即暮,新年将至,这是中华民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顾脱贫历程,实现全面脱贫既离不开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离不开扶贫的党员干部牺牲奉献精神,更离不开贫困地区人民的不甘落后、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扶贫的关键在于扶志,有了志,再辅以科技知识,提高智力水平,方能从主观愿望上想脱贫,能够脱贫,终身受益可持续。 扶贫要先扶志。一个人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荣格提出:“内驱力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关键动力”。所谓内驱力,就是志向、目标与前进的动力。习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的总目标。全党和人民团结起来,拼搏奋斗,追求目标。几年间,几千万贫困人口包含贫困,简直是空前绝后。东坡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凌云之志。”顶层设计,坚强领导,党员干部和贫者共同立大志,志存高远;勇立潮头,递交满意的答卷。因此,在新时代,志者乃万事之始也,有志才能始于足下行千里。 无志者事不成。扶贫若不先扶志,纵有外界帮助,最终也改变不了贫穷本质。因为烂泥巴永远也扶不上墙。扶贫干部怒怼懒惰父子的视频,火爆同时也引人深思:贫困的根本不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落后不足,而在于生产者是否拥有改变贫穷的志向,没有志向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因此,先从思想入手改变他们,摆脱精神的贫困,拥有一颗向上的心,才能不屈不挠。 扶贫还须扶智。想改变贫困,就应拥有目标和手段。村民赵玉华考取专业证书,拥有一技之长获得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这是科技扶贫、科技扶智的真实案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扶贫干部张炳贵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沙地苹果,亲自传授种植诀窍,最终实现沙地脱贫致富,世代贫困的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沙地生态得以改善,是知识智智让其改变贫困实现小康。 科技才是手段。惟有运用科技知识为贫者插上翅膀,才使其摆脱贫困,跟上时代。而离开科技知识,虽然温饱,但不可持续发展,更不用说小康。可见,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科技,才能改变贫困,离开科技知识,一事无成。 志不强者智不达,智不达则人不立。科技创新,汲取文明成果,改变落后面貌;用科学文化知识,谱写青春之华章。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是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扶心励志与科技知识相促进,贫困才不反弹。物质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我辈青年当重立志,立长智,摆脱精神之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