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模拟专练:信念传承教育范文4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中习作 2021-12-31 手机版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研学”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充分认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意义,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凝聚起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研学”与传承红色基因之间的关系。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研学旅行作信笺,红色基因谱画卷

长亭寻芳华,古道踏瘦马,穿墙而过的风卷走了历史的余温。而研学作为沟通历史与现在的桥梁,使得红色文化再次燃起簇簇火光,照亮你我前进的路。

以研学为鸣钟。

研学,所谓的“研’便是研究历史,研究红色文化。“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也是最好的教科书。”研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祖国那段屈辱的岁日,更让我们看到了当人民在祖国饿殍遍野之际,中国共产党扶大厦之既倒、挽狂澜之将倾的伟大贡献,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但若只看到那黑暗岁月便沉溺于“自虐史观”,便只理解到了研学的浅层意义。我们应当以研学为历史的鸣钟,了解那段历史,挖掘其原因,传承红色基因;以研学为奋进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使我们不再重蹈历史覆辙。

研学,所谓的“学”便是学习红色基因并运用到现在、未来。习主席曾经说过:“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流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红色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没有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研学恰是对红色基因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研学的过程,无数仁人志土的奋勇向前恰是对红色基因最好诠释,深深触动我们的内心。我们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研学为眺望未来的高塔,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用行动擦亮那一抹“中国红”。

以研学为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红色文化发展至今,乃齐家之根,立国之本。当下青年在研学中唯有继承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才能奏响新时代中华文化的赞歌。湘江截长流,挥刀断长夜,当我们凝望这片热土时,方知那生动诠释红色基因的伟人早已作古。而今我们也应效仿前人,传承红色基因,并将其牢记于心,在时代激流中勇做时代弄潮儿。

红色基因不仅加厚了中华文化的底蕴,更凝聚为中华民族自力自强的精神底色。身处新时代,在研学中传承红色基因,才能于落崖惊风处挥洒自如,才能向“明日、山海”处进发。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材料: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研学”的内涵和作用,指明研学的理念和精神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实际行动力和创新精神。第二句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告知我们红色资源、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说的是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的作用。这两句话看似毫无关联,但可以联系起来看:红色资源也是研学内容的一部分,它充实了研学的内容。我们进行红色研学,旨在传承红色基因。

审任务:这则材料要求当代青年理解“研学”与传承红色基因之间的关系。红色资源、红色基因拓宽了研学的内容。研学红色资源可以让青年了解历史,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让青年忆苦思甜,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有责任担当、顽强不屈、勇敢坚强的精神。

写作中要突出写红色研学对当代青年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立意:

1.开展红色研学,传承红色基因。

2.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色”青年。

3.弘扬红色精神,开启历史征程。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他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而在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来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从而有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而美育,则是培养人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先生说,“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方能孕育出“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可见,美育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

正如蔡先生所言,“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可见美育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根之木,它需要在职业、知识、服务大众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浪漫心灵、艺术情怀假如失去了生活的支撑、工作的担当、社会的责任、为大众服务的意识,“美育”恐怕就沦为遮掩自己玩物丧志、遇难辄避的巧饰之辞。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天边的一朵云在普通人眼中是一团水汽,但在诗人眼中却是秋意、游子、乡愁与沧桑世事;道旁的一朵野花无法吸引普通人的目光,却能让画家为之驻足、欣赏、怜惜。拥有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就能在复杂浮躁的世界里静心敛气,就能在繁琐纷扰的尘俗里另辟天地,就能在困顿乖蹇的境遇里安然自适,就能在悲痛绝望的创伤里焕发生机。拥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就能发现寻常处的闪光;拥有一颗诗意的心灵,就能温暖整个宇宙的冰冷缝隙。

因此,“美的教育”就显得分外重要。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人们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美育可以从文学中、音乐中、美术中生发,它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是回归对人们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我们的眼睛,涵养出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美丽心灵”,使我们建立起悠然恬静、诗意雍和的人生态度,搭建起细腻温暖、友善包容的人际平台,从而创造出豁达自洽、平柔静安的人生境界。

有人觉得,美育之说,缥缈虚无;美育一途,既不能强国,也不能富民,因此无甚用处。但事实上,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斩获殊荣。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渴盼着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人的心灵,一朵朵美好的青春之花才终将绽放于中华大地。

今天,美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术馆里人们的身影,都反映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正如蔡先生所说,唯有知识与情感并举,才算是认识了人生的价值。让我们在可感可知的审美中,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遍览花开云舒的变幻多姿,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欣赏生活生命的诗意美好,涵养出一颗颗生机勃勃、灵动妙悟的“美丽心灵”。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句:(1)“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此句中的“固不可不有”,说明美育是以“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职业”为前提和基础的,一个人离开了基本职业和社会价值,就没有建立美育的根基。(2)“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此句指出了美育的功能,说明在人运用知识之余,还需要陶冶情操、涵养性灵,最终将知识与审美情趣结合起来。(3)“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此句指出了文章的立意,即人生价值是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社会功能和丰沛感性、健康优雅的精神世界两者的结合,写作时要两者兼顾,不可只谈其一。

材料结尾处明确指出了人生价值的内涵,即“知识与感情的调和”。因此,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住两点:一是美育并非无根之木,它离不开知识、职业、服务大众的社会基础;如果空有审美情趣而没有立身之本、不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则不能算是真正认识到人生价值。二是考生应对“美育”一词的概念有准确的认知,应明白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还应从材料中理解美育的具体涵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学、音乐、美术。考生应认识到,通过这些美育方式,可以丰富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因此,立意时可以从美育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美育的意义和功能;也可以观照全局,将社会责任和美育并举;还可以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自身体会,论述美育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

立意:

1.追求人生趣味,到达理想境界。

2.将“立身立业”与“审美知美”相融合。

3.学校美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本。

4.让美育在新时代成为刚需。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劳动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辛勤的汗水、高超的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请以“劳动的美丽与意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撷劳动之光,耀民族未来

高尔基曾经说,“只有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去创造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诚如其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之风,从中华文化历史的源头蜿蜒而来,挟带着千年的文明心事,歌颂着华夏文明之灵魂。

劳动是什么?是朴实无华的农民卷起袖口的粗布麻衣在田间辛苦的耕种;是勤劳勇敢的工人顶着烈日骄阳在建筑工地上努力的工作,劳动陪伴着人们生活的涓涓滴滴,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正如《视野》的作者曾经说过,“有阴影陪伴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

然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对劳动者嗤之以鼻。不少学生便发问,“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还要劳动吗?”,“科技的创造不就是为了代替人类辛苦的劳动吗?”,诚然,学生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并且科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若就此否定了劳动的全部价值,那无疑将陷入片面功利主义的泥沼中不可自拔。

宋庆龄曾经说:“知识是从劳动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大哉斯言,无论是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跋山涉水六十年将论文写满高原;还是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北斗导航系统科研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研究精尖领域技术;亦或是年近九旬的袁隆平老院士依然致力于农稻事业,只为“梦成万千稻香”的初心,都深刻地说明了劳动不仅不是无用之事,而是每一次社会各行各业事业进步的有用之光,更是每一次文化发生质的飞跃的时代火光。

放眼当下,时代发展迅速,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人民对于劳动的需求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日渐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似乎让我们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渐行渐远,而中学生也无法切身体会劳动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劳动价值教育的离席以及中华传统美德中关于热爱劳动教育的失落。在创新与发展的进程中,更需把热爱劳动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欲腾中华之蛟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切不可将劳动置于功利评判的镣铐上,而唯有始终葆有对劳动的敬畏和初心,并将其付诸实践行动,方可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

一如茅盾先生所言,“大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伟大者”。愿我们都能在急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不迷失自我,坚守本心,真正认识到劳动对个人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践行中学生的时代使命!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材料式话题作文,包括材料和话题两部分。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契机,启发考生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本题材料首先综述“劳动”的作用,即推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塑造人的思想品格;然后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劳动者”的影响作用。模范事迹、劳动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汗水和技艺体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创新与发展的21世纪,我们提倡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不仅仅是因为其收获的果实,更多地是让学生领悟到劳动背后的美丽与意义。劳动沉淀下的精神才是中华儿女薪火相传的基石。

注意话题的关键词“美丽”、“意义”。“美丽”侧重于劳动的表层内涵,可以是在学校里每月一次的扫地值日,放学归家后帮父母洗菜刷碗的场景,也可以是在电视上呈现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场景。劳动,能够让人获取生活资源,能够彰显个体的价值,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意义”侧重于劳动的深层品质,比如被大众所熟知的劳动典范纺织工人赵梦桃、农业劳模申纪兰、大庆“铁人”王进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他们为人生的态度,无私奉献是他们为社会的精神,正如鲁迅所说,他们像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本题文体无限制,但要求文体特征明显,需要考生多加注意。因为题目要求以“劳动的美丽和意义”为话题,所以建议写成议论文。可采用递进式总分总的结构行文,围绕话题“劳动”提出总论点,然后根据材料内容从劳动的表层内涵和精神品质层层递进地阐释对新时期劳动精神的理解和思考。在行文的过程中也可联系目前社会与现实对劳动的质疑,从反面论证劳动的重要性,使文章论证更为深刻。

立意:

1.劳动支撑劳动者实现个人价值,给予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力量。

2.劳动能够链接人与自然、与生命、与人文,培养人们持续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3.劳动可以创造幸福,可以孕育美,拓宽生命的边界。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

林海峰二十三岁时挑战围棋顶级高手坂田荣男,首局败北,这使他失去了自信,他向老师吴清源请教时,吴清源说:“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一颗平常心,想一想当初为什么选择下棋?老天如此厚待你,二十三岁就挑战大师,这已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成就,你还有什么放不开的呢?”林海峰大悟,随后连胜三局。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人用平常心看待困难、用自信心对待征途,交出的答卷让人敬佩。他们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

材料三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年轻干部“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你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明确,不得脱离材料,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看淡世间事,修得平常心

人生如同在一条漫长的河流上漂流,起起落落,百转千回,皆是旅途中的常态。正因如此,无论面对顺风还是逆风,我们都只有继续前行这个选择而已。能够顺风而行,固然是一种幸运,遭遇逆风阻遏,也无法阻止生命的涌流奔腾而下。倒不如怀着一颗平常心,淡然面对一切风风雨雨。

“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世间纷扰,个人当怀平常之心。

面对世间五光十色的声色之乐,尘世间纷繁浓艳的名利之诱,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平常心,有一种不动摇的意念,已成美德。林海峰成绩突出,天赋超人,年纪轻轻就能跟大师过招,却因过于在意成绩而遇到瓶颈。当他大悟之后,心态上的转变帮助他更好地比赛。米兰昆德拉曾写过“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荣誉,成绩,评价面前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吧,宠辱不惊,只求做好此时,此事,此身。

“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世间纷扰,群体当怀平常之心。

你看,中国航天人用平常心看待困难、用自信心对待征途,给我们上交了一份份优秀的答卷;你又看,中国女排胜不骄败不馁,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抗,用平常心书写历史传奇;你再看,中国科研团队“上能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抓鳖”,拒绝“成功疲劳症”,平常心地看待过去,精益求精地规划未来。水止则能照,衡定则能称,一个群体齐心协力,整齐划一不能缺少一颗平常心。

“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世间纷扰,青年人当怀平常之心。

一个国家的高度是由它的年轻人所决定的,野心倘若肯下降为平常心,同时也就上升成了慧心。越是处于重要的时刻,重要的位置,越要平常对待。2021年奥运会赛场上,奥运健儿们为这个夏天增色不少——杨倩用“枪”打出了第一个金牌,全红婵“三跳”满分国民沸腾,孙颖莎集可爱与强大于一身的“小魔王”……每一位站在东京奥运赛场上的健儿,他们为国争光的精神当然值得我们敬佩,而正视挑战的“平常心”也同样值得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习。“平常心”平常的不仅是心态,更是一种智慧。

平常心,就是你对一棵小草的珍爱,就是你对蓝天厚土的感恩,就是你历尽沧桑依然初心不变的坦然,就是风雨过后的豁达,就是顺其自然的随意,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

日日是好日,看淡世间事,修得平常心,奔赴光明景。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三则材料构成,以“平常心”为写作主题。

材料一以林海峰为例,二十三岁时挑战围棋顶级高手坂田荣男,首局败北,失去自信后向老师吴清源请教,恍然大悟对于此刻的自己最需要的是一颗平常心。心态上的转变,让林海峰不仅赢得比赛,而且认识到认清了自身。材料二以中国航天人为例,他们用平常心看待困难、用自信心对待征途。心态上的坚定,让中国航天人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绩,而且更加从容勇敢地面对未知地任务与挑战。材料三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话语为例,勉励广大年轻干部不仅“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而且“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再次强调“平常心”在青年人中的重要性。

要想把握好材料的立意,需要从三则材料关系入手,确定每则材料的中心,然后将彼此互补共同围绕主题“平常心”进行立意。材料一侧重“平常心”对个人层面的重要性,稳住心态才有可能获得成绩,进而更好地认清自己;材料二侧重“平常心”对群体层面的重要性,以平常心处事的优良传统,不仅取得成绩,而且更好地迎接下一次的挑战;材料三侧重“平常心”对社会群体青年人的重要性,怀平常之心笃自我之行,与材料一和材料二形成闭环:个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修炼自我,提升品质,千万万人是一个群体,是一个中国的中流砥柱,为党和人民做事。

文体有限制,题目要求写成议论文,并根据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建议考生按照递进式结构进行构思,围绕“平常心”的中心论点,从个人到群体再到国家青年层层递进的论证和说明,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立意:

1.逆风阻遏之时,怀一颗平常心,处之坦然。

2.顺风疾行之时,怀一颗平常心,认清局势。

3.当代青年人当怀一颗平常之心,细照笃行。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