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八段论”之先破后立(驳论)范文(高中习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中习作 2021-12-30 手机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质疑”似乎成了很多人的一种习惯。23岁的青岛女孩鲁若晴被确诊患有白血病后,在微博中记录抗癌故事。然而,一些网友怀疑她是网络炒作的虚拟人物;甚至有媒体和网友宣称,讲述鲁若晴故事的人在炒作中获利。最后经媒体实地探访,鲁若晴确有其人,相关质疑无中生有。

河南商丘一名男子每天携妻子以捡垃圾的方式晨练,被网友称为“街净哥”。这本来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但遗憾的是,当得知这名男子是一名官员时,不少人便开始质疑,“作秀炒作论”甚嚣尘上。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习惯性质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让习惯性质疑刹车

“怀疑一切与相信一切都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当青岛女孩鲁若晴在微博书写励志抗癌故事却被习惯性质疑炒作,河南商丘男子官员以捡垃圾作运动却被习惯性质疑作秀。这般习惯,当属现代社会恶习,当是现代文明弊病,我愿称之为“绝望的冬天”。

让习惯性质疑刹车,当认清质疑的本质。

在中国的历史中,由于漫长封建王朝的特殊性,拥有质疑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作国民觉醒的标志,也才有了鲁迅那句振聋发聩的提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曾几何时,我们从“偶发性”质疑变成了“习惯性”质疑;曾几何时,我们从为了真理和进步而质疑变成了为了“看人笑话揭人短"的质疑;曾几何时,我们从带着显微镜剖析问题的质疑,变成了戴着有色眼睛制造问题的质疑。

“习惯性”质疑无非是群体的唇枪舌战的开杠和精神放空的逃避,却不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除了萝卜白菜价钱的流量经济外任何实质性的增进。如果任由习惯性质疑大行其道,这个社会的感动和信任将再也无处安放。质疑固然可以助我们拨云见日,但习惯性质疑,只会给我们的社会蒙上另一层阴影。

让习惯性质疑刹车,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习惯性质疑是“失信”的种子长出来的果实,在白血病女孩鲁若晴之前必定有一位“重病”女孩以物质利益作载体枯竭了相信之井,让人们开始习惯性质疑。而相信是消除恶果的渠水,在哗众取宠的官员之后的那位“街净哥”以身作则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将凿开信任的泉眼,让我们学会相信。学会相信,以消除习惯性质疑,换得社会一片清如许;学会相信,保持健康的心态,终能使社会阳光灿烂。

正如那句俄国谚语“别往井里吐痰呀,说不定你还会喝井里的水呢”。别习惯性质疑了,说不定你还需要他人信任的支持呢。我们应怀揣着印度诗人泰戈尔般“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豁达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应簇拥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静悠然,抛去悲观消极的心理。我们应该学会相信,相信抗癌女孩背后的励志精神,看到其为治疗经验提供帮助积极意义;相信街净哥身后的绿色理念,看到其为美化家园奉献的一份真心。

文天祥曾道:“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社会总有可以质疑的地方,但长叹在喉,不如长缨在手;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在“习惯性”质疑前刹住车,将开口质疑的冲动内化为建设社会的动力,才能避免道德和社会的追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在现实生活中,“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热衷于“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的现象却还是存在。

关于“文化自信”,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坚守文化阵地,重拾文化自信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同样,忘记民族传统文化,忘记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意味着对中华民族的背叛。一个民族一旦遗忘了传统民族文化,就如同一课参天大树失去了根,终归会枯萎;又如同一条大河失去了源泉,终归会干涸。现今社会,顺应时代潮流,适度地追求时尚无可厚非。但我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忘记祖先们创造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

坚守传统文化阵地,重拾传统文化自信,就要坚守我们的母语文化阵地。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之根。试想,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她的母语文化,那么其民族文化势必会走下坡路,甚至走入“死胡同”,更无“发展”可言。如今很多人疯狂地学习英语及其他语种而将我们的母语抛诸脑后,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就拿汉字书写来说,由于电脑、手机、平板等现代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人都已习惯于键盘打字。人们长期不注重手写,包括毛笔、钢笔等各种软硬笔的手写,一旦需要手写时就容易出现错字、别字、提笔忘字等令人担忧的现象。这难道不是对汉字书写传统文化的无意识遗弃吗?可以想象,如此下去,终有一天我们会失去我们的民族特征,到那时,我们还有底气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吗?汉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之魂,因此我们有责任传承并振兴包括汉语言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坚守传统文化阵地,重拾传统文化自信,就要坚守我们的古代文化遗产阵地。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大放异彩,文房四宝散发幽香,茶酒中药魅力四射,故宫长城巍峨屹立,兵马俑都江堰闻名遐迩,丝绸陶瓷遍布世界,四大发明光耀全球……我们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如书法篆刻对联谜语,京戏脸谱花轿旗袍,中国结景泰蓝,长命锁桃花扇,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是我们区别于异邦异族的基本特征。我们的现代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确实令世界瞩目,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三峡水库工程、高速公路铁路工程、安居工程等等使我们失去了多少珍贵的古代建筑文物。那轰然推倒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古代建筑文物,更是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要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注意保护古代文明。对它们,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传承,没有理由不将它们发扬光大。

坚守传统文化阵地,重拾传统文化自信,还要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

对传统文化来说,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蓄,同时与世界各国文化共同发展。早在汉代,就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在唐代,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曾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将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达到空前的繁荣。

我们要坚守我们的母语文化阵地,坚守我们的古代文化遗产阵地,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坚固民族文化根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阵地,重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务虚

  提到浙江,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说起浙江,人们总说浙江人务实、精明,浙江商人尤其是温商走遍天下。说话者往往言至于此,还会竖起大拇指以表赞叹,因为我们的经济,我们的发展,我们出了马云和阿里巴巴,出了丁磊和网易,都足以让人击节称赞。

  可是,从鲁迅、郁达夫、艾青这一批民国文人后,浙江多久没出过在世界文坛站得住脚的文学家了?

  不只浙江,全国皆如此。

  不只文学界,整个文艺界、思想界也皆如此。

  并非是诟病我们历来的“务实精神”。务实当然是好的,没有务实精神我们出不了马云和丁磊,可我想,也该有点务虚精神了吧?我们崇尚经世致用的思想,然而这种针对思想领域的实用主义哲学发展到过分的程度,就不可避免的会滋生出浓重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即我今天所思想的,都是为取得更大经济效益而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这种倾向,虽然不会立刻露出其獠牙,但会广泛地影响思想界、文艺界乃至教育界。好比每天吃地沟油,不知不觉就侵蚀腐坏了你的肌体。(404)

此时,务虚作为一种中和剂就该登场了。务虚绝不是无所事事的小资情调,而是拒绝考虑其功利效益前提下的活动。早先雾霾重时,3M公司的口罩卖断货,但其实3M本身实力就足够强大。创立之初创始人威尔逊就设立了一个“无用实验室”,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员们的古怪点子。这种不计投入产出比的做法无疑说不上务实,可正是这个“无用”的实验室,发明了透明胶,电影机等划时代的产品。(174)

复旦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郁喆隽曾言“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单通道社会”,每个人都不得不努力向上,不存在向下的通道,向下就是失败,甚至直接被体制性的忽略掉。这种不得不努力的社会底色带着无奈和一丝悲壮,也让实用主义哲学甚至功利主义成为了在这个时代生存的最佳指南。于是学者们集体地停止了纯粹性的学术探讨,转而专心研究如何迎合大众的口味,出书、演讲、拿奖,赚取名声金钱地位,以成为“成功人士”。这对学术界是致命性的。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阐述他的观点:任何时代下的文脉为任何力量服务,都会破坏文脉的纯洁性。我虽然不会如此极端,但也认为思想不应完全沦为工具,思想有必要保持自身纯洁性。马克思韦伯在《宗教社会学》里总结中国的儒家学派是积极适应世界的。适应世界就不得不用各式“工具”武装自己。但我想,我们浙江人,也确实应当给自己改造世界的魄力,而务虚,也正是这种改造行为的创造力与驱动力来源。(386)

“干在实处”“经世致用”,都不能说是错误的,这样的传统也早已根深蒂固,但新时代,我们是否可以为我们的浙江精神注入一些新的内涵呢?也只有这样,浙江文化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焕发生命力。

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得失方寸间,开局即结局(尹瑞文)

古人云:“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诚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怎能不在乎得失?所谓太上忘情,我辈钟情;许多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就不可能不在乎得失;得就是得,失就是失,结局无法等同,其间所关联的因果一言难尽。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而我认为得失即终点,开局即结局。

奚以知其然也?

把得失看成起点的人,不在意起点的得失,执着地认定好戏在后面;把得失看成过程的人,不在乎结局的输赢,享受的是过程。这两种看法貌似洒脱,实则误人匪浅。赢在起跑点的人,固然不一定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但输在起跑点的人,哪来的勇气相信后面一定会赢?而享受过程者又如何能够理解现世的艰难?为何众多父母从胎教开始就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为什么无数孩子一到适学年龄就要上各种补习班?为什么周末的孩子比平日里更加忙碌?无非及早学习。及早学习为了什么?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赢在起跑线为了什么?为了先人一步——先人一步则步步领先,直至赢得中考乃至高考的巅峰对决。由此可见,得失即终点,开局即结局。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