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古代诗歌鉴赏指导之意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1-12-27 手机版


 你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形象?

高考在诗歌形象考查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 (1)高考对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形象均有考查,重点是意象,有时会涉及诗歌的意境。

(2)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

一、把握两类人物形象

【知识储备】

(一)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常有诗人的痕迹。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先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

 (二)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

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入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邹明府的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他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鉴赏 这是贾岛送一位邹姓卸任县官去灵武旅居时所作的送别诗,主要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

前两联刻画友人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以此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的仅有一车诗书,由此可见其志向。

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掀起了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可见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鉴赏 这是一首讽喻词。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上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嘴脸。

这首政治讽喻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却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全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知识储备】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常有诗人的痕迹。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先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

二、景象融情造意境

【知识储备】 

(一)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着思乡怀人等。但到具体诗歌有变数。

分析意境常见的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冷清、凄凉、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肃穆、闲适、恬静、安谧、淡雅、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

(二) 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在中国的古典诗歌当中,画意往往取代了诗情的成分。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顺序 由远及近、由点到面、高低结合

二是画面色彩;-----情感基调

三是动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

四是静态。-----同上。动静结合

(三)鉴赏诗中景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②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对找出意象题,直接答出即可,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对画面描述题,答题模式一般为: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画面。(还可接着分析蕴涵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解析 本题在命制上体现了“小切入,大思考”的精神,描述画面景物是很小的“切入点”,据此把握画面呈现的气氛,注重考查对诗歌整体的把握。解答时可先从原诗中找出描写的景物“野水”“秋风”“村”“寺”,然后进一步找出体现诗歌意境的词语“潺潺”“瑟瑟”“平落”“细吹”,最后,从最后两句的“逢人抱瓮”“隔坞闻钟”概括出全诗透露出的一种恬静、安详的气氛。

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

诗首句描写郊外,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一条溪流缓缓地流入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次句写近处,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第三句写人事,说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末句再次将视线远移,通过听觉写建在深山里的佛寺,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

这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但是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象,探索画家心理,赋予画以动态、声响。诗人通过“水潺潺”、“秋风瑟瑟”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再通过远处寺庙传出“钟”声的描写,显现出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显得丰富多彩。勾勒了一幅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的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诗人通过想象,加深形象,把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涵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知识储备】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着思乡怀人等。但到具体诗歌有变数。

三、因物寻志析物象

【知识储备】 

(一)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二)鉴赏物象题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解析 根据“凤凰”“醴泉”“山冈”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

鉴赏 这是一首魏晋时阮籍写的五言诗。作为咏怀之作,阮籍以凤凰作喻,表达了有才能的人却“自摧藏”的悲剧命运,末句更是直抒胸臆“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诗的意思是,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有淡酒味的泉水,日落后栖息在山风树林间。它一声高吭的鸣啼可以响彻整个大陆九州,它伸长了颈子可以看到很僻远的地方。此时正逢秋风吹起,羽翼受了挫伤,便往昆仑山的西侧飞去,不知何时才会飞回来啊!只恨处于不是正确的职位,那种凄凉悲伤真的使我伤心难过啊。

这首诗是阮籍为嵇康作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不无道理。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据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 

【知识储备】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四、找意象、析特点、赏作用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重点和要分辨的两个难点。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通过“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就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鉴赏古诗形象的要点在于鉴赏意象。高考考查意象,由浅入深地从三个角度入手:①找意象,②析特点,③说作用。

1. 如何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

无意象无以为诗。古诗中使用的意象往往有多个,高考题要求找出意象,都带有一个特定要求,要找准意象,需要吃透题目要求。再者,最重要的是表述。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表述时须将原句中的主谓式(如“花飞”)转成名词式。不过,最终要看题干要求。

【即时小练1】 下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暮春。飞花。

解析 第一问从“花飞欲尽春”可以看出;第二问重在转述,“花飞”应转成一个名词性的意象——“飞花”。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的惆怅心情。

该诗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陈,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空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2.如何分析意象的内涵(特点)

①要揣摩把握诗中意象自身特点。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为此,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其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②诗中不少意象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有其特定意义和内涵,如“柳”“月”“红豆”等,分析时可以联系,但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尤其是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如何分析意象的作用

分析意象的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具体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课外拓展】

1、意象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芳草:喻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例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例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5)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例如: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雨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例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猿猴:叫声哀伤,凄厉,引人伤怀。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8)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9)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例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1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例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2)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 喻君子、志向。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13)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

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歌读用形象思维,也就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而形象又离不开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解读诗歌的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一个突破口,因此,了解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仍然需要结合具体诗歌分析,不可生搬硬套,穿凿附会。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应刃而解。

2、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意境特点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意境型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和要点:

(1)绘景:抓住诗中的主要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变翻译为描摹;抓主要景物,不必面面俱到)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描绘静景、串缀静景、挖掘虚景)语言力求优美。

(2)析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体现景物特点和情调双音节形容词准确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3)悟情: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示例:从色彩方面赏析,“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 (1)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2)自选角度分析颈联,可以从“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等方面确定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说野菊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洁的品质。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

鉴赏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今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

这首诗首联说野菊花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而剪掉自己的幽香?颔联描绘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的高洁。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颈联从色彩方面进一步描绘,意思是说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其中的“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尾联化用了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由此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3.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 本题以品味关键字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人物情感方面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回答问题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意思是:山上的明月,却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鉴赏 这首小令短小精悍,作者将离愁别恨摆到了“恨极”的位置上,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首句直出“恨”字,是为词眼。“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以物之“无情”写人之“有情”,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她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词的结句“摇曳碧云斜”借景抒情。碧云动荡间,日已西斜,联起前句,有陡然将镜头拉之开阔之地的感觉,结局虽短促,但余思袅袅,咀味绵长,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梦江南》是温庭筠写思妇离愁别恨的名作。此词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作者技巧纯熟,这首词是既擅于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长于质朴凝练的绝妙好词。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此首叙飘泊之苦,开口即说出作意。“山月”以下三句,即从“天涯”两字上,写出天涯景色,字字堪恨,字字堪伤。而远韵悠然,令人吟诵不厌。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