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文言文断句的采分点考点解读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2021-12-25 手机版 | ||||
考点: 1.《资治通鉴桓温传(节选)》 2.《明史杨廷和传(节选)》 3.《指鹿为马》 4.《旧唐书桓彦范传(节选)》 5.《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节选)》 【考点研究】 一、断句步骤 1.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2.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断句技巧——语法角度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 确定停顿的位置的方法: 序号 方法 ① 先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 ②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③ 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 ④ 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三)找虚词断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序号 方法 ① 放在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焉、惟、斯、其、凡、窃、请、岂、敬……; ② 放在句尾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耳……; ③ 出现在句中的虚词:于、为、则、而、以、乃……。 ④ 分句首:故、以、而、则、但、遂 ……。 ⑤ 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 (四)辨句式断句 利用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断句。 序号 方法 ① 判断句式:“……者,……也”(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②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 ③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 ④ 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三、断句技巧——文本结构角度 (一)察对话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二)依总分断句 (三)据修辞(排偶)断句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1)示例1——《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解析】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2)示例2——《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解析】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3)示例3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考题对接】 一、《资治通鉴桓温传(节选)》 桓温闻赵乱,出屯安陆,遣诸将经营北方。赵扬州刺史王浃举寿春降,西中郎将陈逵进据寿春。征北大将军褚裒①上表请伐赵,即日戒严,直指泗口。朝议以裒事任贵重,不宜深入,宜先遣偏师。裒奏言∶"前已遣前锋督护王颐之等径造彭城,后遣督护麋嶷进据下邳;今宜速发,以成声势。"秋七月加裒征讨大都督督徐兖青扬豫五州诸军事裒帅众三万径赴彭城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计. 朝野皆以为中原指期可复,光禄大夫蔡谟独谓所亲曰∶"胡灭诚为大庆,然恐更贻朝廷之忧。"其人曰∶"何谓也?"谟曰∶'夫能顺天乘时济群生于艰难者,非上圣与英雄不能为也,自馀②则莫若度德量力。观今日之事,殆非时贤所及,必将经营分表,疲民以逞;既而材略疏短,不能副心,财殚力竭,智勇俱困,安得不忧及朝廷乎!" 鲁郡民五百馀家相与起兵附晋,求援于褚裒,裒遣部将王龛、李迈将锐卒三千迎之。赵南讨大都督李农帅骑二万与龛等战于代陂,龛等大败,皆没于赵。八月,裒退屯广陵。陈逵闻之,焚寿春积聚,毁城遁还。裒上疏乞自贬,诏不许,命裒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时河北大乱,遗民二十馀万口渡河欲来归附,会裒已还,威势不接,皆不能自拔,死亡略尽。 赵乐平王苞谋帅关右之众攻邺,左长史石光、司马曹曜等固谏,苞怒,杀光等百馀人。性贪而无谋,雍州豪杰知其无成,并遣使告晋,梁州刺史司马勋帅众赴之。 杨初袭赵西城,破之。 九月,凉州官属共上张重华为丞相、凉王、雍、秦、凉三州牧。重华屡以钱帛赐左右宠臣;又喜博弈,颇废政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略有改动) 【注释】①裒:póu ②自馀:其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七月\加裒征讨大都督\督徐兖\青扬\豫五州诸军事\裒帅众三万\径赴彭城\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计。 B. 秋\七月\加裒征讨大都督\督徐兖\青扬\豫五州诸军事\裒帅众三万径赴彭城\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计。 C. 秋\七月\加裒征讨大都督\督徐\兖\青\扬\豫五州诸军事\裒帅众三万\径赴彭城\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计\ D. 秋\七月\加裒征讨大都督\督徐\兖\青\扬\豫五州\诸军事裒帅众三万\径赴彭城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疏:下级向上级上交公文报告。 B. 长史: 官名。秦置。西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属官均设长史,后历代相沿。 C.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D.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温在安陆驻扎军队后,派遣众将领前去开创北方。后赵的扬州刺史王浃用寿春城前来向桓温投降,桓温手下的西中郎将陈逵前去占据了寿春城。 B.褚裒率领三万士兵,一直前往彭城,北方士民前来投降归附的每天都有一千人。东晋朝野上下都认为很快就可以光复中原地区,只有光禄大夫蔡谟一个人表示担忧。 C.鲁郡的五百多家百姓共同起兵归附了东晋,他们向褚裒请求援助,褚裒派遣他的部下将领王龛、李迈率领三千精锐的士兵前去迎接他们。 D.后赵的乐平王石苞正在率领关右的士兵攻打邺城时,左长史石光和司马曹曜等人再三向石苞进行劝谏,石苞因此发脾气,把石光等一百多个人都杀死了。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朝议以裒事任贵重,不宜深入,宜先遣偏师 (2)前已遣前锋督护王颐之等径造彭城,后遣督护麋嶷进据下邳 5.说说王龛、李迈战败的原因。 一、《资治通鉴桓温传(节选)》【答案】 1.C【解析】“徐、兖、青、扬、豫”五州之间须断开,据此排除AB;“裒帅众三万”为独立意义单位,据此可排除D。 2.A【解析】“下级向上级上交公文报告。”错,指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 3.D【解析】 “正在率领关右的士兵攻打邺城时”理解错误,原文是“赵乐平王苞谋帅关右之众攻邺”。 4.(1)朝廷商议讨论以后认为褚裒身份尊贵,责任重大,不应该过于深入敌方阵地,应该先派遣其他部分军队出征。 (2)前已派遣督护王颐之等人直接前往彭城,后又派遣督护麋嶷进攻并且占据了下邳 【解析】亦可翻译为“ 朝廷商议讨论以后认为褚裒位高任重,不应该过于深入敌方阵地,应该先派遣其他部分军队出征”。得分点“径造” (译为“直接前往”),“据”译为“占据” 。 5.①褚裒考虑不周,用兵不当。 ②以三千对2万,兵力数量悬殊 ③兵种不敌,以步兵对骑兵,劣势尽显。 【解析】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次失败的原因,从常理来看有指挥不当、兵力兵种等多方面的原因。当然也许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桓温听说后赵大乱,就出兵在安陆驻扎军队,派遣众将领前去开创北方。后赵的扬州刺史王浃用寿春城前来向桓温投降,桓温手下的西中郎将陈逵前去占据了寿春城。征北大将军褚裒向晋穆帝呈上奏表请求可以让自己前去讨伐后赵,并从当天开始进入临战的戒备状态,目标直指泗口。朝廷商议讨论以后认为褚裒是太后的父亲,又肩负着镇守京口的重大责任,身份尊贵,责任重大。不应该过于深入敌方阵地,应该先派遣其他部分军队出征。褚裒向晋穆帝上奏说;"前已派遣督护王颐之等人直接前往彭城,后又派遣督护麋嶷进攻并且占据了下邳,现在应该赶快发兵,以造成强大的声势。"秋季,七月,晋穆帝加封褚裒为征讨大都督,监督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豫州五个州诸军事事务。褚裒率领三万士兵,一直前往彭城,北方士民前来投降归附的每天都有一千人。 东晋朝野上下都认为很快就可以光复中原地区,只有光禄大夫蔡谟一个人对与他亲近的人说∶"胡人被消灭确实值得庆贺,然而恐怕这要给朝廷带来忧患。"听的人说∶"您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蔡谟说∶"能够顺从天意,把握时机,把百姓从艰难困苦之中拯救出来的事业,如果不是最杰出的圣人和英雄是不能承担的,不如老老实实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与力量。反观现在要去讨伐后赵的事情,恐怕不是现在的这些贤达人士就能够做到的,结果只能步步为营,分兵攻守,这是以劳民伤财为代价,来炫耀个人的志向;而最后会因为才能和见识粗陋平庸,难以符合心意,物资财力耗尽,智慧和勇气全部都变得困窘,怎么可能不会带给朝廷忧患呢?" 鲁郡的五百多家百姓共同起兵归附了东晋,他们向褚裒请求援助,褚裒派遣他的部下将领王龛、李迈率领三千精锐的士兵前去迎接他们。后赵的南讨大都督李农率领两万骑兵在代陂和段龛等人交战,段龛等人被打得大败,都被后赵俘获了。八月,褚裒撤退,在广陵驻扎军队。陈逵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就把在寿春城里贮存的粮草武器全部都焚烧了,把城池破坏了以后逃了回去。褚裒主动向晋穆帝呈上奏疏请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低,晋穆帝颁下诏书没有允许,命令褚裒返回京口继续镇守,把他征讨都督的职务解除了。当时黄河以北的地区大乱,二十多万的晋朝遗民想要渡过黄河前去归附晋朝,但是褚裒正好在这个时候已经回到了京口,声威气势已去,不能接应,结果遗民们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不能自救,几乎全部都死了。 后赵的乐平王石苞想要率领关右的士兵前去攻打邺城,左长史石光和司马曹曜等人再三向石苞进行劝谏,石苞因此发脾气,把石光等一百多个人都杀死了。石苞生性贪婪暴戾但是没有计谋,雍州的豪杰们都知道他不会有什么成就,于是就一起派人把他想攻打邺城的事情报告了东晋朝廷,梁州刺史司马勋率领军队前往雍州。 杨初攻打后赵的西城,把西城攻占了。 九月,凉州的官吏部属们共同向晋穆帝上奏请求任命张重华为丞相、凉王、雍秦凉三州牧。张重华经常用金钱绢帛赐给周围他宠信的臣子;又喜欢玩樗蒲(赌博的一种)和围棋,十分耽误政事。 二、《明史杨廷和传(节选)》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廷和为人美风姿,为文简畅有法。弘治二年进修撰,《宪宗实录》成,以预纂修进侍读。修《会典》成,超拜左春坊大学士,充日讲官。正德二年以讲筵指斥佞幸,忤刘瑾。瑾摘《会典》小误,夺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等俸二级,寻以成《孝宗实录》功还之。时瑾横益甚而焦芳等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谨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鐇。会张永发瑾罪,瑾伏诛。东阳致政,廷和遂为首辅。彭泽将西讨鄢本恕,问计廷和,廷和曰:“以君才,贼不足平,所戒者班师早耳。”泽后破诛本恕等即班师,而余党复猬起不可制。泽既发复留,乃叹曰:“杨公先见,吾不及也。”帝猎宣府,廷和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宁王宸濠反。帝乃自称威武大将军,统各京边将士南讨,命廷和与大学士毛纪居守。廷和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推服,凡请回銮者数十疏,皆不复省。帝归,驻跸通州。廷和等举故事,请帝还大内御殿受俘,然后正宸濠等诛。明年正月,帝崩。廷和总朝政几四十日,兴世子始入京师即帝位。帝御经筵,廷和知经筵事,修《武宗实录》。帝召对者三,慰劳备至。廷和累疏乞休,嘉靖三年,帝听之去。卒,年七十一,谥文忠。初,东阳谓曰:“吾于文输事,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人以东阳为知言。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瑾横益甚/而焦芳等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瑾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寘鐇/ B.时瑾横益甚/而焦芳等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瑾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寘鐇/ C.时瑾横益甚/而焦芳等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瑾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寘鐇/ D.时瑾橫益甚/而焦芳等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瑾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寘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拜,古代对有功绩官员给予奖励的一种形式,在文中是指越级升授官职。 B.致政,古代官员入朝为官或由京城调任地方官员,在文中指执掌朝廷政务。 C.故事,文中指旧例、老规矩,现代多指传说中的旧事,或杜撰出来的事情。 D.经济,文中指经世济民,现代指社会生活中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和学识渊博,修撰成果颇丰。他先后参与《宪宗实录》《会典》《孝宗实录》等书的编修,并且每次都获得了一定的奖赏。 B.杨廷和正直敢言,敢于劝谏皇帝。他借讲经的机会斥责当朝佞臣;皇帝命令群臣制旗帐迎驾回朝,他委婉劝谏,皇帝因此作罢。 C.杨廷和执掌政事,堪称朝廷柱石。皇帝执意南征,他与大学士毛纪留守京城,主持大局;皇帝驾崩后,他总领朝政近四十天。 D.杨廷和才能出众,深受世人敬佩。彭泽佩服杨廷和有先见之明,自叹不如;大学士李东阳对杨廷和的赞扬,得到了人们认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廷和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推服,凡请回銮者数十疏,皆不复省。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5.彭泽出师前,杨廷和对他有何告诫?为什么? 二、《明史杨廷和传(节选)》【答案】 1.A【解析】句意:当时刘瑾更加专横起来,而焦芳、张彩在宫内、宫外得到宠幸。杨廷和与李东阳两人只能从中委曲求全,稍微有些补救而已。安化王朱寘鐇起来叛乱,以诛杀刘瑾为号召。廷和等起草了赦免他们反罪的诏书,并请提拔边防大将仇钺,以便于瓦解乱党。仇钺果然活捉了寘鐇。 “其间”是“委曲”的后置状语,应是“于其间委曲”的省略,中间不可断开,应在状语“其间”后停顿,排除B、C; “廷和等草赦诏”主谓宾齐全,应在“诏”后停顿,“请”是动词,与下句“擢边将仇铖”构成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2.B【解析】B.“致政……在文中指执掌朝廷政务”说法错误。由“东阳致政,廷和遂为首辅”这一语境可知,“致政”这里指退休。 3.B【解析】B.“他委婉劝谏,皇帝因此作罢”说法错误。由“‘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可知,这里是直言进谏,不同意皇帝的做法,并且皇帝第一次并没有作罢,而是第二次才停止。 4.(1)杨廷和主持朝政,相当镇静沉稳,得到朝廷内外的推重和诚服;前后请求皇帝回京的奏章共数十份,(皇帝)都不予以理睬。 (2)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 【解析】(1)“持重”,主持朝政;“推服”,推重和诚服;“为……所”,被动句;“省”,理睬。 (2)“龟”,皮肤开裂;“或”,有人;“洴澼絖”,漂洗棉絮;“所用”,所字结构,名词性,用途。 5.①告诫彭泽不要早班师。②因为杨廷和预料到彭泽会早班师;班师后贼寇会死灰复燃。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筛选出告诫的内容,第二问分析原因。 由“以君才,贼不足平,所成者班师早耳”可知,告诫彭泽不要早班师。 由“泽后破诛本恕等即班师,而余党复猬起不可制。泽既发复留,乃叹曰:‘杨公先见,吾不及也’”可知,杨廷和预见彭泽会早班师,他一旦班师回朝,贼寇会死灰复燃。所以彭泽出师前,杨廷和对他进行告诫。 【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弘治二年(1489),升为修撰。《宪宗实录》成书,因为他参与编写,升为侍读。后来改官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讲解、读书。撰写《会典》完毕,被破格提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充任日讲官。正德二年,在讲筵上指责皇帝宠爱的幸臣,刘瑾摘取《会典》里面的小差错,扣下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等二级俸禄。不久因为撰写《孝宗实录》的成功被归还原来的俸禄。当时刘瑾更加专横起来,而焦芳、张彩在宫内、宫外得到宠爱。廷和与东阳两人只能从中委曲求全,稍微有些补救而已。安化王寘鐇起来叛乱,以诛杀刘瑾为旗号。廷和等起草了赦免他们反罪的语书,并请提拔边防大将仇钺,以便于瓦解乱党。仇钺果然活捉了寘鐇。恰逢张永揭发刘瑾的罪,刘瑾伏法。东阳退休后,廷和就做了首辅大臣。彭泽将要西讨鄢本恕时向廷和问计,廷和说:“凭你的才干,平定盗贼不是难事,应该防备的是太早班师。”彭泽后来打败并杀掉了本恕等人,立即班师,而残余的盗贼又纷纷起来,无法压制。彭泽已经动身又留了下来,这才感叹道:“杨先生的先见之明,我比不上呀。”武宗在宣府打猎,廷和上书请武宗回京,武宗未予答复。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走到塞外请求。武宗已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他们只好回来。武宗命令在他回京时大臣们要自做旗帐欢迎,廷和说:“这是乡村百姓用来迎接亲旧的东西。天子尊贵无比,我不敢同意这样随便。”武宗又派使臣来告知自己的意思,廷和坚决不听,这才算罢了。宁王宸濠造反,武宗想率兵亲征,廷和等竭力劝阻。武宗竟然自称威武大将军,统率京军和各路边防部队南下讨伐,命令廷和与大学士毛纪驻京防护。廷和非常镇静、沉稳,为朝野上下所推重、佩服,前后请求武宗回京的上书总共有几十篇,武宗都不理睬。回来后又在通州停下来。廷和等列举旧例,请武宗还京,在宫内大殿上接受大臣献上的俘虏,然后把宸濠等正法。第二年正月,武宗逝世。廷和总揽朝政近四十天,兴世子才入京登上帝位。廷和负责经筵的事情,编《武宗实录》。世宗再三召见他谈话,对他格外加以慰劳。杨廷和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嘉靖三年,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为文忠。起初,李东阳说:“我对于文章,稍微有些长处,如果是经世济民的事,还需要杨廷和。”人们认为李东阳的话有见识。 三、《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 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 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B.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C.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D.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有的,有的人 B.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中:中间,中间的 C.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咸:全,都 D.乃谢病,不朝见 谢:推辞,推脱 3.下列各句中加点名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B.及项羽虏王离等 C.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D.乃谢病,不朝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 (2)八月,沛公将数万攻武关,屠之。 三、《指鹿为马》 【答案】 1.D【解析】断句时,可比较断法不同的三处“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其中,“欲专秦权”是目的,应该与后文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不听”的主语是“群臣”,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2.B【解析】 “中”,在这里读zhòng,是“伤”“中伤”的意思。 3.B【解析】“虏”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俘获”的意思;其余三项加点的名词,都是名词作状语,“阴”是“在暗中”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朝”是“在朝廷”的意思。 4.(1)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2)八月,刘邦率几万人攻打武关,屠灭了全城。 《指鹿为马》 原文 译文 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 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当初,赵高任中丞相时,想独揽秦朝的大权,但又担心群臣不听从他,便先做试验,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陛下请收下这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你说错了,怎么能把鹿说成马呢?”又问左右的侍从们,有的默不作声,有的为迎合赵高而说成马,有的说是鹿。赵高暗中将说是鹿的人以秦法将其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人敢说他的过错。 赵高以前多次说“关东的盗贼不会出什么大事”,等到项羽俘虏了王离等人,而章邯的军队又屡次失败,才上书请求援助。这时自函谷关以东,大多都背叛了秦朝,响应诸侯,诸侯也都率领部众向西进攻。八月,刘邦率领数万人攻打武关,屠杀全城。赵高害怕二世发怒,会招来杀身之祸,便称病不出,不上朝见秦二世。 解读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赵高因善于趋奉而得到秦二世胡亥的宠信,而后又通过种种方法把秦二世玩于鼓掌之上,并借此除掉了强劲的政敌——丞相李斯,还清除了朝中不依附他的大臣。 四、《旧唐书桓彦范传(节选)》 桓彦范,润州曲阿人也。圣历初,累除司卫寺主簿。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 四年,转司刑少卿。时司仆卿张昌宗坐遣术人李弘泰占己有天分,御史中丞宋璟请收付制狱,穷理其罪,则天不许。彦范上疏曰:“昌宗无德无才,谬承恩宠,自宜粉骨碎肌,以答殊造,岂得苞藏祸心,有此占相?君在,臣图天分,是为逆臣,不诛,社稷亡矣。”疏奏不报。彦范又奏请自文明元年以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谋逆魁首,一切赦之。表疏前后十奏,辞旨激切,至是方见允纳。彦范凡所奏议,若逢人主诘责,则辞色无惧,争之愈厉。又尝谓所亲曰:“今既躬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是岁冬,则天不豫。张易之与弟昌宗入阁侍疾,潜图逆乱。凤阁侍郎张柬之与桓彦范及中台右丞敬晖等建策将诛之。神龙元年正月,彦范与敬晖及左羽林将军李湛、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五百余人讨易之、昌宗于宫中。兵至玄武门,彦范等奉太子斩关而入,斩易之、昌宗于廊下。士庶见者,莫不欢叫相贺。明日,太子即位,彦范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拜纳言,赐勋上柱国,封谯郡公。彦范尝表论时政数条,其大略曰:“伏愿陛下览古人之言,察古人之意,上以社稷为重,下以苍生在念。宜令皇后无往正殿干预外朝,专在中宫,聿修阴教,则坤仪式固,鼎命惟永。”疏奏不纳。时有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苦言其不可。帝曰:“既要用之,无容便止。”彦范又对曰:“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惟陛下少加慎择。”帝竟不纳。 (节选自《旧唐书桓彦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 B.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 C.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 D.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长安三年/历迁御史中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职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B.不豫,可以表示不犹豫或不高兴,也是天子有病的讳称,文中指的是武则天生病。 C.墨敕,亦作“墨勅”,指的是由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 D.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在国子监任职,职务为教授生徒或协助主管教务训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彦范上疏直言,弹劾皇帝宠臣。张昌宗深受武则天的宠信,却不思报答,反而包藏祸心,桓彦范直指他为逆臣,要求皇帝将他治罪。 B.桓彦范反对酷刑,奏请宽宥罪犯。他前后多次上疏,奏请武则天赦免文明元年以后被判有罪的人,在他的坚持下,所有罪犯都被赦免。 C.桓彦范于国有功,诛杀张氏兄弟。他联合大臣,铲除密谋叛乱的张易之和张昌宗,立下大功,太子登基后论功行赏,他得以加官进爵。 D.桓彦范心忧国家,反对后宫干政。他担心武则天篡权的历史重演,请求唐中宗把天下和百姓放在心上,不要让皇后干预朝廷中的事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范凡所奏议,若逢人主诘责,则辞色无惧,争之愈厉。 (2)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 5.文中桓彦范担任大理寺司刑少卿的为官理念是什么? 四、《旧唐书桓彦范传(节选)》【答案】 1.D【解析】“礼异”为同义词连用,“异”的含义是“特别优待、特别重视”故“礼异”不能断开,如果“异”放后文,后句含义不通,也导致后一句结构混乱,排除AB。 “历迁御史中丞”为动宾结构,“历”含义是“历任”,与“迁”一起作“御史中丞”的谓语,故不能断开,排除C。 句子含义:纳言狄仁杰对他特别以礼相待,曾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识的人,必定能有远大的前程。”长安三年,桓彦范历任御史中丞。 2.D【解析】D.“协助主管教务训导”错误。国子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相当于大学校长,因而国子祭酒的职务不是“协助主管教务训导”,而是掌管教导诸生。 3.B【解析】B.“所有罪犯都被赦免”错误。桓彦范的确前后十次上疏,奏请武则天赦免文明元年以后被判有罪的人,但是文中有明确提到“除扬、豫、博三州及诸谋逆魁首,一切赦之”,就是说有三个州府的罪犯,以及谋反的罪魁祸首,是不在宽赦之列的,所以选项中“所有罪犯都被赦免”错误。 4.(1)桓彦范每次进上奏议,如果碰到皇上责问,他言辞气色毫不畏惧,争论更加激烈。 (2)臣惟恐众人议论说陛下任官不选择才能,随意把官职加授给自己所偏爱的人。 【解析】(1)“人主”:皇上;“诘责”:责问;“愈”:愈加,更加。 (2)“物议”:众人议论;“滥”:随意;“秩”:官员等级,此处指官职;“加”:加授,授予官职。 5.掌管刑法关乎人命,不能顺从旨意欺诈不实,为避免祸患而苟且。 【解析】根据题干“文中桓彦范担任大理寺司刑少卿的为官理念”筛选有效阅读区间是“又尝谓所亲曰:‘今既躬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因此翻译为:掌管刑法关乎人命,不能顺从旨意欺诈不实,为避免祸患而苟且。这就是他做大理寺少卿时的为官理念。 【译文】 桓彦范,润州曲阿人。圣历初年,几次授任司卫寺主簿。纳言狄仁杰对他特别以礼相待,曾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识的人,必定能有远大的前程。”长安三年,桓彦范历任御史中丞。四年,改任司刑少卿。当时,司仆卿张昌宗因令术士李弘泰占卜自己有天分而获罪,御史中丞宋璟请求把他押进制狱中,彻底审理他的罪状,武则天不允许。桓彦范递上奏章说:“张昌宗无德无才,枉受恩惠宠爱,自然应当粉身碎骨,以报答皇帝特意的栽培,怎能包藏祸心,搞这种占相?君主在,臣子图谋天分,这是叛逆之臣,不惩处,国家就要灭亡了。”奏章递上皇帝没有答复。桓彦范又上奏请求自文明元年以后获罪的人,除扬、豫、博三州那些谋反的罪魁祸首,全部赦免。桓彦范先后十次上表,辞意激烈恳切,到这时才被皇帝采纳。桓彦范每次进上奏议,如果碰到皇上责问,他言辞气色毫不畏惧,争论更加激烈。他又曾对亲近的人说:“如今我已经掌管刑法,关系到人的性命,决不能顺从旨意欺诈不实,而苟且求得避免祸患。”这年冬天,武则天有病。张易之与弟弟张昌宗进入宫内侍候,暗中图谋叛乱。凤阁侍郎张柬之与桓彦范及中台右丞敬晖等人决策要诛杀他们。神龙元年正月,桓彦范与敬晖及左羽林将军李湛、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兵及千骑营五百余人前往宫中讨伐张易之、张昌宗。军队来到玄武门,桓彦范等簇拥着太子破门而入,张易之、张昌宗被斩杀在廊下。士人百姓看到后,没有不欢呼庆贺的。第二天,太子即位,桓彦范因功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拜授纳言,赐勋上柱国,封爵谯郡公。桓彦范曾上表论述时政数条,其大略说:“乞请陛下阅读古人言论,明察古人旨意,上以国家为重,下以百姓为念。应当使皇后不要前往正殿,干预外朝,一心在宫中,修养妇女礼教,便能巩固基业,使帝位永存。”表章奏上未被采纳。当时有皇上亲笔手令直接授任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任叶净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苦苦劝说这样不行。皇上说:“已经任用了他们,不能马上就废止。”桓彦范又对答说:“臣惟恐众人议论说陛下任官不选择才能,随意把官职加授给自己所偏爱的人。希望陛下略加谨慎选择。”皇上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五、《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节选)》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声振远域。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狼藉。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司隶校尉应奉上疏乞原膺,书奏,乃免其刑。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膺知其状,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意也。”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是时,朝廷纲纪颓陋,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及遭党事,下膺等于狱。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B.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C.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D.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举荐任用官吏的一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代“孝廉”成为明清时对举人的雅称。 B.输作,因犯罪罚作劳役。古代常见劳役有“城旦”“舂槁”等,前者指筑城四年的劳役,后者指罚以捣米拾柴。 C.休沐,休息沐浴,指官员的例行假期。古时官吏五日或十日一休沐。唐代有了节日休假,如“冬至”“腊日”等。 D.录牒,名册。牒,簿册、书籍,也可指文书或证件。如“度牒”,指官府发给官员用来证明身份的文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膺作战勇敢。敌寇侵犯边塞时,他常常背着矢石临阵御敌,击退来兵,贼兵非常害怕。 B.李膺执法如山。在张朔杀人一案中,他把个人的生死得失置之度外。宫中官员们对他十分畏惧,连休假日也不敢出宫。 C.李膺敢于担当。张俭事发后,乡人劝说他逃走以避祸,他却认为这样做有违人臣之节,因而主动前往牢狱。 D.李膺颇有声望。樊陵请求当他弟子;荀爽登门拜见,为他驾车;其门徒之父景顾在他死后主动上表辞官回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 (2)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5.面对皇帝对没有请示就诛杀张朔的诘问,李膺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五、《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节选)》【答案】 1.A【解析】句意:后来张俭事件发生了,逮捕互相牵引的同党。同乡的人对李膺说:“你应该逃走啊。”李膺回答说:“事君不躲避灾难,有罪不逃脱刑罚。这是我的节操。”便前往诏狱。 “钩党”为名词,互相牵引为同党的人,作“收捕”的宾语。“谓膺曰”的主语应该为李膺的同乡,所以,“乡人”前断开,排除 B 和 D。 “事不辞难,罪不逃刑”结构一致,中间断开,故排除 B 项。 2.D【解析】 D.“官府发给官员用来证明身份的文件”错,“度牒”,指官府发给和尚、尼姑用来证明身份的文件。 3.A【解析】A.“背着矢石临阵御敌”错误,应为“冒着被流箭和飞石击中的危险”。 4.(1)我确实知道自己的罪责,但是面对死亡我不退缩。特请求宽留我五天,歼灭罪大恶极的人,回来再接受死刑。(2)李膺被拷打致死,妻子儿女被流放边境,学生、旧时属下的官吏和他们的父兄,全都被禁止做官(囚禁)。 【解析】(1)衅责,罪责、罪过;旋踵,掉转脚后跟,指退缩;克殄,歼灭;元恶,首恶,大恶之人。 (2)考,通“拷”,拷打;徙,谪戍、流放;并,皆、全。 5.①晋文公捉拿卫成公回到京城,《春秋》肯定他是对的。 ②《礼记》上说:“公族犯了罪,即使国君说宽赦他,官吏也严守法律不听从。” ③孔子做鲁国的司寇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 如今我到职已满一旬,不应迟滞造成过失。 【解析】“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意思是,晋文公捉拿卫成公回到京城,《春秋》肯定他是对的。 “《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意思是,《礼记》上说:“公族犯了罪,即使国君说宽赦他,官吏也严守法律不听从。” “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意思是,孔子做鲁国的司寇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 如今我到职已满一旬,不应迟滞造成过失。 【译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性格孤高,不善交际,只把同郡的荀淑、陈寔当作师友。当初李膺被举荐为孝廉,后来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境,李膺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赶走他们,敌人非常畏惧。(后来李膺)因公事被免官,回到家乡纶氏县居住,教授的学生常达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辞谢了。樊陵后来因为奉承亲附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荀爽曾经去拜访李膺,趁便为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我竟然为李君驾车了。”李膺被人敬慕到了这种地步。鲜卑侵犯云中,桓帝听说李膺有才能,于是又征召他作度辽将军,他的声威传播到边远地区。又升为河南尹。这时宛陵的大姓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返乡,贪污罪行极多。李膺上表要追查他的罪行,羊元群贿赂宦官,李膺被判为诬告,反而被判到左校服劳役。司隶校尉应奉向皇帝上书请求原谅李膺,奏章呈上,全部免除了对他的处罚。李膺又被任命作司隶校尉。这时张让的弟弟张朔当野王县县令,贪婪残暴,无法无天,竟至杀害孕妇。李膺知道了这个情况,把他交给洛阳监狱,录完口供,就杀了他。张让向皇帝诉冤,皇上责问李膺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施行死刑。李膺回答说:“从前晋文公捉拿卫成公回到京城,《春秋》肯定他是对的。《礼记》上说公族犯了罪,即使国君说宽赦他,官吏也严守法律不听从。”从前孔子做鲁国的司寇,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如今我到职已满十天,我害怕因办事迟滞造成过错,没有想到却获了办案过速的罪。我确实知道自己的罪责,但是面对死亡我不退缩。特请求宽留我五天,歼灭罪大恶极的人,回来再受死刑,这才是我活着的愿望啊!”皇帝回过头来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有什么过失?”从此各黄门常侍都屈身敛迹不敢出声气,休假也不敢再出宫廷。这时,朝廷一天比一天紊乱,纲纪败坏,李膺独自保持风采,凭借声名自重。到遭受党祸时,把李膺等投入到监狱。李膺等人案件牵涉到一些宦官子弟, 宦官大多畏惧,请求皇帝根据天时赦免罪犯。于是大赦天下,李膺被免官回到故乡。后来张俭事件发生了,逮捕互相牵引的同党。同乡的人对李膺说:“你应该逃走啊。”李膺回答说:“事君不躲避灾难,有罪不逃脱刑罚。这是我的节操。”便前往诏狱,最后李膺被拷打而死, 妻子儿女被流放边境,学生、旧时属下的官吏和他们的父兄,全都被禁锢不准做官。这时担任侍御史的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门徒,但没有被记入党人的名册,所以没有获罪降职。景毅就情绪激昂地说:“我本来就认为李膺有贤德,派儿子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漏掉名簿,便苟且偷安算了呢?”于是就自己上表请求免官回家,当时人们认为他有正义的情操。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