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文言文简答题考点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1-12-25 手机版


 考点:

1.《抱薪救火》

2.《资治通鉴唐纪(节选)》

3. 《李勉传(节选)》

4. (宋)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考点研究】

一、考点类型

1.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

2. 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清晰梳理;

3.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4. 对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分析;

5. 对艺术手法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

二、常考题型

(一)概括人、事特点

1.概括人物形象(行为)特点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的专利,在文言文阅读中,它也司空见惯,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的基本一致:

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组织答案时可使用人物形象特点词,如诚实、勇敢、思维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特征;语言要简练。

2.概括事物(事件)特点

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事件、某事物特点的题目,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

示例1

问题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贾谊的形象特点。(3分)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简要概括”“贾谊”“形象特点”。

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对应,明确答案要点

1.文本内容: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

答案要点:少年才学优异

2.文本内容: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答案要点:锐意改革

3.文本内容: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要点:因谗言被疏远,但仍心忧朝廷,主张削减诸侯封地。

(二)筛选概括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应引起重视。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②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③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④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示例2

问题  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贾谊被疏远的原因。(3分)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简要概括”“贾谊”“被疏远的原因”。

 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对应,明确答案要点

1.文本内容: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答案要点:才高遭妒,触犯权贵利益。

2.文本内容: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答案要点:天子听信谗言。

3.文本内容: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文帝不听。

答案要点:天子改革弊政意志并不坚定,没想重用贾谊。

(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在议论文中,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示例3

问题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司马迁对贾谊的情感态度。(3分)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简要分析”“司马迁”“情感态度”。

 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对应,明确答案要点

1.文本内容: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答案要点:字里行间透露出司马迁对贾谊才能的赞叹。

2.文本内容: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答案要点:“害”“短”二字鲜明地表明了司马迁对贾谊与权贵的褒贬态度。

3.文本内容:   不用其议……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数上疏……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答案要点:表达出司马迁对贾谊怀才不遇和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考题对接】

一、《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

四十二年,赵人、魏人伐韩华阳。韩人告急于秦,秦王弗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如秦,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请发兵矣。”乃与武安君及客卿胡阳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魏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尽矣!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释】①修武:停止武力相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急乎?故使公来        故:所以

B.是则然也                然:是的,对的

C.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更:更加

D.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    卒:最终,最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

B.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

C.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

D.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

(2)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

4.苏代说“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是什么意思?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一、《抱薪救火》【答案】

1.C【解析】“更”在这里是“更改”“改变”的意思。  

2.D【解析】“贵(看重)”是“枭”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用(使用)”是“智(谋略)”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魏王”是“不听(不听从劝告)”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

3.(1)事情很急,您虽然有病在身,还望您辛苦连夜走一趟!

(2)如果韩国形势真紧急的话,他就会改变想法,去向别的国家求援,因为还不危急,所以我才再次来秦国求援。

4.第一问:以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第二问:他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割地贿赂秦国的危害,以阻止魏王割地求和。

《抱薪救火》

原文 译文

四十二年,赵人、魏人伐韩华阳。韩人告急于秦,秦王弗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如秦,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请发兵矣。”乃与武安君及客卿胡阳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魏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尽矣!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 周赧王延四十二年(前273年),赵国、魏国联合共同进攻韩国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王不救。韩国丞相对陈筮说:“事情很急,您虽然有病在身,还望您辛苦连夜走一趟!”陈筮到了秦国,拜见穰侯魏冉。穰侯问:“事情很危急了吗?所以派你来了。”陈筮却说:“不急。”穰侯生气地问:“那是为什么?”陈筮回答说:“如果韩国形势真紧急的话,他就会改变想法,去向别的国家求援,因为还不危急,所以我才再次来秦国求援。”穰侯立即说:“发兵救韩国。”于是便和武安君白起及客卿胡阳领兵救韩,经过八天的紧急行军到达战场,在华阳城下击败魏军,赶跑芒卯,俘获敌人三名将领,斩首十三万人。武安君又与赵军大将贾偃作战,将赵军二万人淹死在黄河中。魏国段干子提出割让南阳与秦国求和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秦国相印的是段干子,而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让想得到土地的秦国来控制想得相印的,想得到相印的段干子来控制想得到的地,这样魏国的土地就会被分割干净。以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干柴烧不尽,火也不会灭的。”魏王说:“你说的有道理,可是割地的事已做了决定,不可更改了。”苏代接着劝说道:“下棋的人之所以看重‘枭’这颗棋子,是因它在便利时可以吃其他棋子,不便利时就停止行动等待机会。如今大王使用谋略还不如下棋用‘枭’棋子那样灵活多变呢!”魏安釐王没听从劝告,最后以南阳地割给秦国求和解。实际上停止了以武力相争。

解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六国被秦国消灭,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六国“自废武功”——不断自我削弱的做法,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深陷其中的魏王并没有看清其危害,苏代予以指出,他也不加痛改。其结果,就只能等待亡国。

二、《资治通鉴唐纪(节选)》

辛酉,以元稹为左拾遗。

稹上疏论谏职,以为:“昔太宗以王珪、魏征为谏官,宴游寝食未尝不在左右,又命三品以上入议大政,必遣谏官一人随之,以参得失,故天下大理。今之谏官,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朝谒而已。近年以来,正牙①不奏事,庶官罢巡对②,谏官能举职者,独诰命有不便则上封事耳。君臣之际,讽谕于未形,筹画于至密,尚不能回至尊之盛意,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诚亦难矣。愿陛下时于延英61571;召对,使尽所怀,岂可置于其位而屏弃疏贱之哉!”

稹又以贞元中王伾、王叔文以伎术得幸东宫,永贞之际几乱天下,上书劝上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以为:“太宗自为蕃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至于师傅之官,非眊聩废疾不任事者,则休戎罢帅不知书者为之。其友谕赞议之徒,尤为冗散之甚,搢绅皆耻由之。就使时得僻老儒生,越月逾时,仅获一见,又何暇傅之德义,纳之法度哉!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上颇嘉纳其言,时召见之。

丁卯,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奏摄之,擅令停务。朝廷以为不可,罚一季俸,召还西京。至敷水驿,有内侍后至,破驿门呼骂而入,以马鞭击稹伤面。上复引稹前过,贬江陵士曹。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言稹无罪。白居易上言:“中使陵辱朝士,中使不问而稹先贬,恐自今中使出外益暴横,人无敢言者。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上不听。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正牙,同”正衙”,②巡对,轮流引见,咨询政事。③延英,延英殿,指唐代长安大明宫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B.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C.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D.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拾遗,唐代谏官名,负责规谏皇帝,以救补皇帝言行方面的缺失。

B.封事,密封的诏书;皇帝下达命令,用皂囊封缄以防泄漏,故称。

C.召对,古代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问题。

D.内侍,掌宫廷内部事务之职,多用宦官;后世以内侍为宦官专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稹奉职勤恳,尽心谏官职责。元稹认为只有发挥谏官对朝廷的监察作用才能实现国家大治,而今他们遭弃置,被疏远贱视,仅剩举荐人才之责。

B.元稹颇有远见,重视皇子教育。元稹提出的对皇子教育的建议极有见地,认为应选择贤能明理之士做太子、诸王之师,皇帝赞许井采纳他的意见。

C.元稹恪尽职守,惩治不法官员。河南尹房式横行不法,身为东台监察御史的元稹上奏朝廷将其拘押,并擅停其职务,但元稹的做法未被朝廷认可。

D.元稹受辱被贬,遭受不公待遇。元稹受内侍辱骂并被击伤面部,皇上没有惩罚内待,反而将元稹贬谪,尽管有人进言据理力争,皇上却不予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朝谒而已。

(2)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诚亦难矣。

5.元稹是怎样劝说皇帝“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的?

二、《资治通鉴唐纪(节选)》【答案】

1.D【解析】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再者,元稹担任御史,提出不少检举奏报,对权贵势要人士无所避忌,痛恨他的人很多,现在将元稹贬逐了,恐怕从今以后没有人愿意为陛下担当官职而执行法令,憎恨邪恶而纠正过失了。即使出现了特大的奸险狡猾的人物,陛下也无法得知了”。

“不避权势”,“不避”的主体是“权势”,之间不断开,排除AB;

“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之前省略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

2.B【解析】B.“密封的诏书;皇帝下达命令,用皂囊封缄以防泄漏,故称”错误,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3.A【解析】A .“仅剩举荐人才之责”错误,文中“举职”意为“尽职、称职”。

4.⑴首先不能受到圣上召见,其次不能参与当前的政务,只是排在众臣行列中,上朝拜见圣上罢了。

⑵何况对于已经颁行的君命,已经发布的官员任命,却想凭着谏官进呈一纸奏章收回圣上的诏命,也实在是困难啊。

【解析】(1)中“大”,首先;“参”,参与;“朝”,上朝;“谒”,拜见。

(2)中“既”,已经;“诰令”,君命;“除授”,官员任命;“诚”,实在。

5.①以唐太宗做蕃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②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其身边之师难以胜任教育职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③以普通人重视孩子教育进行铺垫,表明帝王后代教育更重要,更应对其重视。

【解析】

“太宗自为蕃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意思是“自从太宗当了藩王后,便与十八位博学能文、操行洁美的人士相处”,即以唐太宗做蕃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

“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意思是“虽然后世的太子与诸王仍有所属的官吏,但是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即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其身边之师难以胜任教育职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

“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即意思是“一般说来,就连地位低贱的人们,为了痛爱自己的子女,还知道去寻找明达事理的老师来教诲自己的子女,何况太子、诸王都是帝王的后嗣,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呢”,即以普通人重视孩子教育进行铺垫,表明帝王后代教育更重要,更应对其重视。

【译文】

辛酉(二十八日),任命元稹为左拾遗。

元稹上书谈论谏官的职任,他认为:“过去,太宗任命王珪与魏徵为谏官,无论宴饮游观,还是寝息就餐,没有一时不让他们跟随在身边,还命令在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计议重大政务时,一定要派遣一位谏官跟随,以便检验各种议论的优劣,所以当时天下政治修明。现在的谏官,首先不能得到圣上的召见,其次不能参究当前的政治措施,只是侪身于朝班的行列之中,按时上朝拜见圣上罢了。近些年来,免除正殿奏事,停止百官轮流奏事,谏官能够奉行的职责,只有在诏诰命令不尽合宜时,献上一本皂封缄的奏章而已。君臣际会,即使在事情发生以前便委婉规劝,进行极为周密的谋划,尚且难以回转圣上的盛意,何况诏诰命令已经颁行,对官员的任命已经发布,要想凭着谏官进呈一纸章奏收回圣上的诏书,实在也是够困难的了。希望陛下经常在延英殿召见谏官奏对,让他们把意见都讲出来,怎么能够将他们安置在谏官的职位上,但又对他们弃置不顾,并且疏远贱视呢!”

元稹又以贞元年间王、王叔文靠着擅长方伎小术得到太子的宠爱,到永贞年间几乎使天下大乱之事,上书劝宪宗及早选拔善良正派的人士,辅佐教导各位皇子,他认为:“自从太宗当了藩王后,便与十八位博学能文、操行洁美的人士相处。虽然后世的太子与诸王仍有所属的官吏,但是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至于太师、少师、太傅、少傅一类官员,不是由眼昏耳聋、身体残废、不能办事的人物担承,就是让战事完结以后免去节帅职务而又不懂诗书的人物出任。尤其王府那些友、司议郎、谕德、赞善大夫等官员,更是闲散之职,士大夫都以担当过这类官员为耻辱。即使有时能够得到一些孤陋寡闻,年纪老迈的儒生,也是历时数月,仅仅获得一次与太子、诸王见面的机会,又哪里有闲暇为他们辅导仁德道义,使他们深明法令制度呢!一般说来,就连地位低贱的人们,为了痛爱自己的子女,还知道去寻找明达事理的老师来教诲自己的子女,何况太子、诸王都是帝王的后嗣,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呢!”宪宗对他的话很是赞许,颇多采纳,还时常召见他。

丁卯年,河南尹房式做违法的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想要追究拘捕,擅自命令房式停止政务。朝廷以为不可以,皇上罚房式一个月的俸禄,又召元稹回京。路上住在敷水驿舍,宦官刘士元后到,破驿门大声喊着骂着进来,后来用鞭子打伤了元稹的脸。皇上又因为元稹以前的过错,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上奏说:“宦官欺凌羞辱朝中官员,不去追究宦官的罪过,反而首先将元稹贬官,恐怕从今以后宦官外出会愈加暴虐骄横,人们没有再敢说话的了。再者,元稹担任御史,提出不少检举奏报,对权贵势要人士无所避忌,痛恨他的人很多,现在将元稹贬逐了,恐怕从今以后没有人愿意为陛下担当官职而执行法令,憎恨邪恶而纠正过失了。即使出现了特大的奸险狡猾的人物,陛下也无法得知了。”宪宗不肯听信他的谏言。

三、《李勉传(节选)》

李勉传

①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

②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日:“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③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啐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勉询将吏曰:“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即停诏拘啐,飞表上闻,啐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谒见,面陈王啐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肃宗嘉其守正,乃除太常少卿。王啐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④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⑤大历四年,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番禺贼帅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阻洞为乱,前后累岁,陷没十余州。勉至,遣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翎并力招讨,悉斩之,五岭平。前后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勉性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故末年至者四十余。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 

⑥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曰:“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累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卒,年七十二。 

⑦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清廉简易,为宗臣之表。善鼓琴,好属诗,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其大官,礼贤下士,以名士李巡、张参为判官,卒于幕,三岁之内,每遇宴饮,必设虚位于筵次,陈膳执酹,辞色懂恻,论者美之。 

(节选自《旧唐书李勉传》)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⑦段的作用。

2.本文表现了李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3.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啐勤干,俾摄南郑令(_______) 

②时人多其正直(_______)

4.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 

A.凭借  B.帮助  C.供给  D.天资 

②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啐勤干(   ) 

A.求取   B.触犯  C.关连   D.干练 

5.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投之江中/今日之事何如

B.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王啐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

C.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D.乃除太常少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把第③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即停诏拘啐,飞表上闻。啐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

三、《李勉传(节选)》【答案】

1.(补叙)交代了李勉富有文学艺术方面特长与巧思,以及礼贤下士重情重义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解析】作用类习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本段是文末,第六段作为人物传记,已经交代完整,“贞元四年卒,年七十二”,故此段为补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从内容角度看,据“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清廉简易,为宗臣之表”介绍性格,

据“善鼓琴,好属诗,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分析,交代了李勉富有文学艺术方面特长与巧思。

“其大官,礼贤下士,以名士李巡、张参为判官,卒于幕,三岁之内,每遇宴饮,必设虚位于筵次,陈膳执酹”介绍他礼贤下士,重情重义的性格特征。

2.善良仁厚、恪守正道;知人善任、刚正不阿;果敢勇猛;廉洁自律;正直敢谏。

【解析】第二段“勉乃哀之”,可见善良,有同情心;第三段“王啐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可知有知人之能;第三段“谒见,面陈王啐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可见刚毅,直言敢谏,勇敢;第四段“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可见刚强不屈;第五段“勉性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故末年至者四十余。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第七段“清廉简易,为宗臣之表”,可知不贪财物,为官清正廉洁。

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原文,抓住原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事迹来归纳。

第二段,据“勉乃哀之”分析,可见其善良,有同情心。

第三段,据“谒见,面陈王啐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分析,可见他的刚毅,直言敢谏。第三段“王啐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可见他有知人之能;第四段,“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可见刚强不屈;

第五段,“勉性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故末年至者四十余。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可知他不贪财,为官清正、廉洁。

3.①使,让 ;②赞美。    

【解析】(1)“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啐勤干,俾摄南郑令”的意思是:李勉因为他的旧吏前密县尉王啐勤勉干练,让他代任南郑县令。其中“俾”是“使,让”的意思。

(2)“时人多其正直”的意思是:首恶尚未灭绝,受玷污为这官的人居天下之半。其中“多”是“赞美”的意思。

4.①B ;②D。

【解析】①“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中“资”用在宾语“凶逆”前,作动词,排除A、D项。根据整个句子的语意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等于是驱赶天下人去资助凶人奸逆了。“资”译为“帮助,资助”,更合适。

故选B。

②“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啐勤干”句中“勉”“王啐”是人名,“以”是“因为”的意思,“故吏”,原来的官吏。可推知“勤干”是形容词作谓语,“干”是“干练”,其他选项是动词,不合语境。

故选D。

5.C【解析】A.“之”:代词,它,它们;助词,的。

B.“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C.“为”:介词,译为“被”。

D.“乃”:副词,于是;副词,竟。

6.“圣上正依靠地方官作为民众的父母,怎能因为诬陷中伤的话而杀无罪的人呢!”于是停止执行诏令,同时拘禁王啐,迅速上报奏章给肃宗。王啐于是获得宽宥,然而李勉却竟然受到执政者的非难。

【解析】该题得分点:方:正;藉:依靠;牧宰:地方官;谮言:诬陷中伤的话;表:上表;宥:宽宥;闻:使……闻;为……所:表被动,被;非:动词,非难。

【译文】

李勉,字玄卿,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

至德初年,随肃宗到灵武,拜官监察御史。当时关东献上俘虏百余名,诏书命一并处以斩首。有一个囚犯仰天长叹。李勉过去问他,他回答说:“我被威胁不得不在那里任官,不是反叛者。”李勉于是哀怜他,上奏言说:“首恶尚未灭绝,受玷污为这官的人居天下之半。他们都想洗心归化。如果将他们杀尽,就等于是驱赶天下人去资助凶人奸逆了。”肃宗急命驰马前往宽释,于是每天都有归化者前来。

李勉因为他的旧吏前密县县尉王啐勤勉干练,让他代任南郑县令。不久有诏书命将王啐处死。李勉询问原因,才知是被权贵们诬陷。李勉对众将吏说:“圣上正依靠地方官作为民众的父母,怎能因为诬陷中伤的话而杀无罪的人呢!”于是停止执行诏令,同时拘禁王啐,迅速上报奏章给肃宗。王啐于是获得宽宥,然而李勉却竟然受到执政者的非难,催促入朝担任大理少卿。谒见肃宗时,李勉当面陈述王啐无罪,说他处理政事很有条理,是个尽力的官吏。肃宗嘉许他的恪守正道,于是授官太常少卿。王啐后来、因有推究演绎的才能,拜官大理评事、龙门县令,最终享有能吏的名声。当时人称赞李勉有知人之明。

肃宗将重用李勉,适逢李辅国受宠任,他想让李勉降低礼节面见自己。李勉不为他屈服,结果被李辅国排抑。

大历四年,授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广州盗贼首领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依据山洞为乱。前后数年,攻陷十余州。李勉到任,派遣大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翻合力征讨,全都斩杀,五岭平定。在这前后西域泛海而来的船舶一年才四五艘,由于李勉性情廉洁,有船舶来全都不检查,因此到他在任的后几年,一年来船四十余艘。在任数年,没有增加车服与用具。到离任返京,在石门停船,将家人贮藏的南货犀角象牙等财物尽数搜出,投进江中。

一日,德宗对李勉说:“众人都说卢杞奸邪,朕怎么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状吗?”李勉回答:“天下都知道卢杞奸邪,唯独陛下不知道,这正是他的奸邪之处。”当时人称赞他的正直,然而从此被德宗疏远。屡次上表辞去职位,于是停罢知政事,加官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李勉性情坦率素淡、喜好古风、崇尚奇异,为政清廉简易,是宗室大臣的表率。善于鼓琴、爱好写诗,精通音律,能自己制琴,又有巧思。他在做大官时,以礼接待贤士,任用名士李巡、张参为判官,直到他们死于幕府,三年之内,每当宴饮时,一定在宴席上虚设二人座位,摆上膳食洒酒祭奠,言辞容色凄怆忧伤,舆论赞美此事。

四、一、(宋)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欧阳修

①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②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③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夫 B.因 C.且 D.然

2.分析第①段以颜回为例说理的作用。

3.对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师长,临别赠言,寄寓对弟子的勉励期待。

B.作为师长,规劝徐生改善文风,不要华而不实。

C.作为学者,表达自己对圣贤何以不朽的看法。

D.作为学者,以此文警醒自己,避免舍本逐末。

4.第②段的论述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四、(宋)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答案】

1.A【解析】“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是由前文得出的结论,应用“夫”作为发语词,引出自己的观点。“因”表承接,“且”表递进,“然”表转折,均不合适。

2.将颜回与孔门众多能言善政的弟子比较,突出颜回深居陋巷、终日如愚,不施于事、不见于言,却还是以其人格垂范,被众人推尊,并流芳后世,有力地证明圣贤之不朽重在修身,例证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颜回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这与孔门众多能言善政的弟子形成了对比,可是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回,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从而有利地证明了圣贤之不朽重在修身。作者采用颜回的例子进行论证,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

3.B【解析】B.“规劝徐生改善文风,不要华而不实”没有这个意思,原文只是说“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没有改变徐生文风的意思。

4.第1段论述“修身”“施事”“见言”三者和不朽的关系,指出“施事”“见言”受到客观条件“得不得”“能不能”的限制,只有立德修身完全取决于主观的努力,最能令人不朽,以此表明修身的重要性;第2段在此基础上聚焦“见言”和“不朽”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即使“能”立言,若只关注文字,大多也会与草木鸟兽众人并朽,表明言不可恃/以立言求不朽的愿望难以达成,生发出对今世学者“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而不能如圣贤般不的悲慨,深化了“修身为本”的观点。

【解析】第1段写“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论述“修身”“施事”“见言”三者和不朽的关系,指出“施事”“见言”受到客观条件“得不得”“能不能”的限制,从而得出只有立德修身完全取决于主观的努力,最能令人不朽的结论,表明修身的重要性;

第2段在此基础上聚焦“见言”和“不朽”的关系,写“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进一步分析即使“能”立言,若只关注文字,大多也会与草木鸟兽众人并朽,表明“言之不可恃也”,从而深化了“修身为本”的观点,并发出对学者莫“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的勉励。

【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班固的《汉书》、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 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