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新兴科技类论述类文本陷阱设置举隅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1-12-25 手机版


 考点:

1.陈一《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节选)》

2.《大数据时代中国公民的隐私困境(节选)》

3.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节选)》

4.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节选)》

5.王丽丽《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节选)》

6.李校垄《关于科技伦理治理差异化原则的思考(节选)》

7.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节选)》

【考点研究】

一、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方法

1.看清题干要求。要审清题干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准确审题,明确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

2.明确概念外延。理解概念时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缩。

3.准确锁定信息。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出其本质属性为基础,找到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所处的位置。

4.认真分析概念。结合概念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思考、分析、推断。分析词语的指代义,注意对指代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然后用“代入法”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看总结的内容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

二、设置陷阱方法的主要类型:

序号 类型 解读

一 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 篡改原文 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 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 范围不清 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 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 说法绝对 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 答非所问 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 混淆时态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考题对接】

一、陈一《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节选)》

大约20年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个“魔法报纸”令人着迷。报纸图片中的人物会动,文字内容会自动刷新。彼时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微信里的图文、手持阅读器中的内容,我们每天都在看,也不觉得有多神奇。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已经今非昔比,文艺的呈现形态也在不断地更迭。

新媒介应用到社会中,从时间维度上看,既有跳跃式的迭代,如手机替代了有线电话,也有渐进式的递变,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从空间维度上看,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扩散的轨迹,不是一勺糖撒到水中,很快就均匀分布、化于无形,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切入,都会遇上新媒介的新玩法。就秉持的态度而言,乐之者甘之如饴,怨之者弃如敝屣。从印刷时代进入电影时代,再进入广电时代,也都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两个: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以及每个人适应新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

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的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没有偏向。例如,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东亚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有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色。以“快手”为例。2011年,制作分享GIF动画的免费软件“GIF快手”上线;2013年,“GIF快手”从工具软件转型成为短视频社区;发展到现在,“网红直播”和“直播带货”成为其主要盈利模式。

我们每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从整体上说,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由于人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但是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这种适应,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19世纪末,随着照相术的成熟,人类进入图像时代。与文字时代不同,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镜头与画面,成为社会文化与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获取、知识掌握、娱乐休闲都与图像的观看日益相关。因此,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

有人说,新媒介割裂了时间,带来了用户“碎片化”的使用习惯,导致人们“去深度化”的思考,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这些表述直指新媒介的要害。但是也要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再定义、再协调的过程。新媒介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工具,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出现了“认知盈余”“缺席的在场”等新情况,这从本质上促进了人们的合作与交流。再者,每个时代珍贵的思想都是稀缺的,与其说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还不如说人类永远都要克服外界和内心的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摘编自陈一《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科幻电影里的“魔法报纸”到当今微信的信息推送,反映出只有科技的巨大进步才能带来新媒介的创新应用。

B.“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与“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是解答新媒介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C.新媒介技术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是中立的,所以新媒介在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

D.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本质上能促进人们深度思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电影情节引入,对比昔日与现今媒介的传插条件和使用状态,引出对新媒介应用于社会的分析。

B.文章第二段从两个维度论述新媒介如何应用于社会,用比喻论证突出其在空间维度上快速渗透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举用照相术成熟带来传播方式改变的例证,目的是证明个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早已有之。

D.文章末段指出新媒介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贡献,分析新媒介带来“去深度化思考”问题,有思想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当今用短视频进行文艺创作的方式,有人甘之如饴,有人难以接受,这本质上反映的是不同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

B.随着照相术的成熟,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打破了文字时期长期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非线性的特点。

C.尽管现今有部分人不适应新媒介,但是只要他认同“新媒介必然取代旧媒介”的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新媒介的能力。

D.作者否定了“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的观点,认为珍贵的思想是稀缺的,人类需要克服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一、陈一《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节选)》【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只有科技的巨大进步才能带来新媒介的创新应用”错误。第二段中“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切入,都会遇上新媒介的新玩法”表明新媒介的创新应用随时都可能发生。C.“新媒介技术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是中立的”错误。第三段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没有偏向”表明技术使用是有偏向的。D.“新媒介的出现……本质上能促进人们深度思考”错误。第五段原文是“促进了人们的合作与交流”。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B.“突出其在空间维度上快速渗透的特点”错误。第二段在分析新媒介应用的特点时使用比喻论证,将空间维度的扩散比作“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不是突出“快速渗透”的特点。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作者否定了‘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的观点”错误。第五段原文为“与其说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还不如说人类永远都要克服外界和内心的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与其说……不如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作者持有的观点是后一说法比前一说法更合适,并没有否定前一说法。且第五段前部指出“这些表述直指新媒介的要害”。

二、《大数据时代中国公民的隐私困境(节选)》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经常把知晓对方隐私多少作为衡量彼此之间关系亲疏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随着社会发展和公民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人才渐渐意识到,隐私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利,它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的尊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2010年我国制定的《侵权责任法》,有了明确的隐私权保护条款。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快速提升,中国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强化。人们开始采取多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公民的隐私面临巨大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公民的所有言行都被数字化,人们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公民的隐私极易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人们的上网痕迹都可以通过快捷有效的大数据挖掘技术,整合成传统媒体时代未曾出现过的数字化隐私。这种隐私具有“无感伤害”的特征,隐私数据被他人非法使用时,公民往往无法及时感知这种伤害的存在,其隐蔽性和滞后性,导致伤害程度加剧。

网络时代,公民的隐私无处安放,每个人正在成为“透明人”,甚至,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赤裸裸的未来”。这样一种局面,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全体公民对网络认知的不足、隐私保护意识不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公民可以非常便捷地在网络上获取和分享信息。通过分享,丰富生命的厚度与宽度,引发他人的共鸣,提升自己的生命体验。同时,分享信息也是与他人沟通连接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在社交媒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在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跟帖留言,可以有效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黏度。当然,也有一些人通过分享相关的信息来提升流量,赢得经济收益。但是,许多公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一个公共平台上分享信息,且分享的信息还包含有隐私的内容。与此相对应,相应的电商企业或者是网络平台,也在公民使用网络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那些数据通过整合,变成了一种有隐私价值的信息。我们自然地将我们的生活、我们所爱的人的生活暴露给全世界,自我暴露实际上成了一种奇怪的强迫症。而隐私,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大量泄露。

对公民隐私权有效保护,首先需要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和隐私意识。事实上,许多公民对新媒体、自媒体的大众传播媒体性质并没有正确的认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新媒体上传播分享的信息,可以为更多的人所知晓并且可以快速得以传播。与此同时,许多公民没有良好的隐私保护意识。因为他们并不是很清楚哪些信息是应该被保护的。这些信息一旦被非法利用,可能会对自己的人身造成伤害。与此同时,隐私保护技术也应有所作为。中国公民面临的隐私不保的困境,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关系密切,技术导致的问题应该努力寻求技术解决的途径。网络平台和电商企业等应该采取有效的匿名、加密、数据扰动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删除”技术,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而政府主管部门政策法规的及时出台,当然是大数据时代公民隐私权有效保护的最后底线。

(摘编自《大数据时代中国公民的隐私困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晓他人隐私,曾被视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子,现在则成了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

B.人们在网上购物、分享信息的痕迹并非都成为数字化隐私,不一定造成“无感伤害”。

C.有的网民意识不到信息中的隐私,及分享平台的公共性,致使隐私泄露而不自知。

D.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是造成隐私困境的原因之一,也可以成为隐私保护的积极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分析国人隐私观念的发展进程,表明隐私的权利意识所具的时代特征。

B.文章分析隐私泄露造成的现实和潜在的危害,论证了隐私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C.文章举微信朋友圈例,论证分享信息可丰富和提升自身生命体验,密切朋友间的感情。

D.文章末段属于解决问题,论述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主体要各尽其责。

3.根据原文内容,属于“大数据时代中国公民的隐私困境”的一项是(  )

A.湘西地区的果农通过淘宝网发布滞销水果的信息,销售情况一时并未得到很大改善。

B.香港警察履行维护香港治安的职责,家人姓名、单位等信息被不法之徒泄露在网上。

C.台湾歌星发文宣布去某地举办演唱会,被获悉消息接机的热情歌迷围堵以至场面失控。

D.市民罗某证件被盗,其身份证被小偷贩卖他人,用作银行贷款,莫名惹来债务官司。

二、《大数据时代中国公民的隐私困境(节选)》【答案】

1.A 【解析】“知晓他人隐私”现在并不必是“侵犯他人权利”,网络平台和电商企业经过当事人同意获取隐私信息,或整合上网痕迹获取隐私,不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

2.C 【解析】“举微信朋友圈例,论证分享信息可丰富和提升自身生命体验”错,原文第三段是“同时,分享信息也是与他人沟通连接的一种方式……例如在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可见举此例是为证明“沟通连接”,与“同时”之前的“通过分享,丰富生命的厚度与宽度,引发他人的共鸣,提升自己的生命体验”没有关联。

3.B 【解析】A.所发信息非隐私,其水果滞销也不是隐私困境。C.歌星演唱会的消息的受众是大众,不属于隐私;其场面失控也非隐私困境。D.其身份证信息的泄露不是“大数据时代”以网络的途径造成。

三、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节选)》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是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亚文化族群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C.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主要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后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D.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或许就没有这么火爆兴盛。

B.互联网只有对海量内容加以筛选、监管和把控,才能使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

G.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节选)》【答案】

1.B【解析】A项对“二次元世界”概念的解读外延过宽,由第一段最后一句可知。C项,“忧大于喜”的结论过于武断。D项,原因概括不全,除了年龄增长原因,还有心智成熟的原则。

2.C【解析】“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错,文章的侧重点应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A【解析】网络游戏只是二次元文化中的一项内容,它不能左右整个二次元文化的火爆兴盛。

四、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节选)》

二次元,这一说法始于日本。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称为是“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以动画、漫画、游戏构成的“ACG 文化”被公认是二次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青少年的影响正不断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与二次元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维度,也就是现实世界。

在商业力量和一些其他因素的推动下,三次元不断尝试突破原先由于二次元文化自我保护而设置的次元壁垒,不断尝试扩大或拓展二次元文化相对封闭的“圈子”属性,这些都使更多人在公共空间中获得亲密接触二次元文化的机会。三次元借用二次元文化达到与后者的用户对话的目的,但这种借用目前只是对二次元文化的形式或元素,如动漫游戏的人物形象、画风、流行语言、音乐等的借用,虽然能够吸引泛二次元用户的注意,却难以打动深谙二次元文化精神内核的核心用户、普通粉丝的内心,也就难以获得与之互动的机会。若想使得三次元亲近二次元的结果呈现正面性,就必须改变目前仅仅停留在二次元文化形式借用的现状,真正转向二次元文化精神内核的借用。

二次元文化虽然不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甚至对立于现实世界,但它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对于很多二次元用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功利的导向,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这在无形中拓宽了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真”的理解。

二次元文化常常用羁绊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羁绊并非完全的束缚,反而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因此,友情并非只有相爱一种,不管是相爱相杀,还是相互竞争或团结对外,都是基于羁绊形成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陪伴,其目的是消除孤寂。当然,长期沉浸于这种极端美好世界的二次元用户,再次回归到三次元时空时,免不了会有落差感和难以适应之感,他们可能越发被圈囿于二次元的时空中。

二次元文化是青年逃避现实的一个温柔港湾,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对未来的拷问。二次元文化依然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只是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诸如“跌倒不可怕,只要擦干眼泪”“奋勇前进,终能到底”等乌托邦式期许。

二次元文化也不放弃自我探究,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二次元用户的精神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而二次元空间却给予这些精神梦想实现的无限可能。在另一层面上,二次元文化鼓励青年在梦想中注入坚持、勇敢、热血,对正面自我不断挖掘和无条件的信任,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青春成长环境。

以上这些无疑构成了二次元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主流文化只有站在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基础上与其互动,才是真正平等有效、直达内心的互动,而这必然也会促成三次元和二次元在互通中产生更富有价值的火花。

(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删改)

1.关于“二次元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次元文化是一种始于日本的与我们所存在的现实世界相对的由动画、漫画、游戏构成的“ACG文化”,它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正不断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B.二次元文化虽然将动漫游戏的人物形象、画风、流行语言、音乐等文化形式或元素借用给三次元,但仍难以撼动它在那些深谙了其文化精神内核的核心用户心中的地位。

C.二次元文化虽然间接反映、甚至对立于现实世界,但它总会将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

D.二次元文化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乌托邦式的期许,这使它成为青年逃避现实的一个温柔港湾。

2.下列说法,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商业力量和一些其他因素的推动下,三次元不断尝试扩大或拓展二次元文化相对封闭的圈子属性,并已经突破了原先由于二次元文化自我保护而设置的次元壁垒。

B.长期沉浸于极端美好世界的二次元用户,如果再次回归到三次元时空,免不了有落差感和难以适应之感,他们就将越发被圈囿于二次元的时空中而无法自拔。

C.二次元的作品,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其用户在现实世界里往往无法实现的精神梦想,所以二次元世界比三次元世界要好得多。

D.如果想使三次元亲近二次元的结果平等有效、直达内心,呈现正面性,就要改变目前仅仅停留在二次元文化形式借用的现状,真正转向二次元文化精神内核的借用。

3.文章末段说“以上这些无疑构成了二次元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请概括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节选)》【答案】

1.A【解析】“ACG文化”应当是二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直接说二次文化是“ACG文化”。

2.D【解析】A项“已经突破”错误。B项原文是“可能越发被圈囿”,“就将越发被圈囿于二次元的时空中无法自拔”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二次元世界比三次元世界要好得多”的表述无中生有。

3.(1)客观折射现实,追求没有阶层束缚、没有功利导向、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

(2)认为人与人的亲密关系是基于羁绊形成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陪伴,目的是消除孤寂;

(3)对未来的探究充满乌托邦色彩;

(4)对自我的探究又激发起关于成长、梦想与坚持的热情。

五、王丽丽《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节选)》

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出圈”,连续多天占据热搜榜,央视推出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成为现象级节目……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这些节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场难得的视听盛宴,也为新时代电视文艺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的参照谱系。那么,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媒体在履行引导舆论、传承文化等职责时,不仅要立足当下现实,也要回应历史关切,要在尊重文化、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让乐舞俑、乐舞图“跳”起来,“唱”起来,让中国的地名生动起来,把蕴藏经典背后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神韵真真切切地表达出来,让人们充分感受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在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中,14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灵秀飘逸的舞姿展现了唐朝少女从教坊日常赶赴夜宴一展才艺的全过程,将大唐盛世的繁华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舞台还运用高科技手段,串联起国家级文物,使节目整体上充盈着古风古韵和大气磅礴的意境。

在人类学家的视域里,“仪式是社会成员或人类族群间生存状态和生存逻辑的凝聚”。《典籍里的中国》聚集中华文化古籍,通过转换时空场景,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手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以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在第一期中,观众跟随主持人的脚步完成了一次千年历史时空隧道穿越之旅。这种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方式,瞬间激发了观众思接千载的心绪。而在此时此刻,历史的生命力、文化的感染力和技术的生产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在传播方面运用全媒体手段,提升文化品位,贴合平台价值取向,树立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品牌,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成效。典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习典籍难就难在古语的艰深晦涩上,所以《典籍里的中国》并没有以说教的方式进行观点输出,而是在媒体融合与技术更新的背景下,设立“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两大舞台,创新节目形态。在历史空间中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对典籍故事进行可视化呈现。其中包括邀请知名导演担任影视指导,聘请实力派影视嘉宾进行故事演绎,综合运用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展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此外,节目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开发,推出网络衍生综艺、短视频、新媒体互动等多种内容产品,实现大小屏联动的“叠加刷屏”。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出圈”再次表明,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主动认识、热爱、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理念,以技术搭桥,以互动增色,全方位诠释经典内涵,使经典契合现代审美,最大化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成为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百姓生活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王丽丽《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的优秀文化类电视节目常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多种舞台呈现形式获得观众喜爱。

B.媒体在履行传承文化职责时,要在考虑观众喜好的基础上严格尊重文化和历史。

C.《唐宫夜宴》受追捧是因其运用高科技手段串联起国家级文物而显出磅礴气势。

D.文化类节目应设置历史空间,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对文化历史进行可视化呈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对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出圈”的原因分析入手论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方式。

B.文章结构严谨,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C.第三段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主要论证了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打造仪式现场、彰显文化情怀。

D.文章末段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来论证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B.树立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品牌是优秀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C.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就能让当代青年主动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

D.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注重对新媒体平台的综合运用,让节目延伸到网络终端设备

五、王丽丽《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节选)》【答案】

1.A【解析】B.“要在考虑观众喜好的基础上严格尊重文化和历史”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要在尊重文化、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可知,应该是在严格尊重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考虑观众喜好,选项颠倒主次。

C.“是因其运用高科技手段串联起国家级文物而显出磅礴气势”错误,根据“14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灵秀飘逸的舞姿展现了唐朝少女从教坊日常赶赴夜宴一展才艺的全过程,将大唐盛世的繁华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舞台还运用高科技手段……”可见,它受追捧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运用高科技,更重要的是其节目的创意。

D.“文化类节目应设置历史空间,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对文化历史进行可视化呈现”错误,原文只说“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在传播方面运用全媒体手段,提升文化品位,贴合平台价值取向,树立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品牌,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成效”,其中“设立‘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两大舞台”是一种利用全媒体的呈现形式,但并不是说都应该这么做。

2.D【解析】D.“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来论证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要性”错误,本段是为了论证“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主动认识、热爱、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是为了证明创新型地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论证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要性。

3.C【解析】C.“就能让当代青年主动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太过绝对,根据原文“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主动认识、热爱、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可见,这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六、李校垄《关于科技伦理治理差异化原则的思考(节选)》

①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而科技伦理治理,就是在科技伦理指导下的科技治理活动。科技伦理治理原则是科技形态特征与伦理准则相结合的产物。不同形态的科学技术,其科技功能强弱不同,对人类、自然和环境的影响效用不同,也就是其风险性有高低大小的不同。科技伦理治理既要有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又要有具体的针对性原则。我国的科学技术可以分为古代科技、现代一般科技和高风险性科技三种形态,这成为确定科技伦理治理原则的重要依据。只有根据不同的科学形态,采取适当的科技伦理治理原则,即差异化原则,才会全面和更富有成效。

②挖掘整理、规范提高是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伦理治理原则。我国的古代科技是以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古代自然哲学如阴阳五行等方法为指导建立的科学,具有整体宏观形象把握研究对象本质的特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中医药学。这些科技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其安全性高、风险性低,而且对其风险的防范人类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这类科学的科技伦理治理重点在于指导人们拓展视野,寻求和利用新的有别于一般科学的科学方法,挖掘其精华,揭示其独特的科学性、规律性,并加以提高,使其发展成新的科学。向人们宣传其独有的科学本质,以扩展人们的科学视野,打破人们深受西方科学范式和标准影响的科学观。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规范管理,设立标准。

③审查在先、评估纠正是对于一般性科技的伦理治理原则。一般性科技包括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技术,也包括一部分风险不高的高新科技,比如病虫害防治的农业技术,一般性设计制造的工业技术等等。按照一般的理解和人们过去的固有认识,这一类科学技术安全性强,风险性低,不会涉及太多的科技伦理治理内容。其实不然,随着医学和健康科学的发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居住的环境,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人的健康、疾病、康复和养生长寿息息相关。对这些貌似没有风险或者风险不大的科学研究,也应该从立项开始就进行健康、环境的审查评估,并追踪检查,及时调整,及时纠正,防止其科研过程、科研结果对于人类以及环境的危害。

④严格资质、设立禁区是对于风险极高型科技的伦理治理原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批风险极高的科技形态。传统的核技术使人类笼罩在核恐怖之中,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如果利用不好,也可能对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比如病毒基因的修改可能制造出人类无法防治的病毒,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灾难。对这类科学技术的研究,必须细致认真地甄别,列出清单,设为禁区。当然,对于这类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应该有所区别,基础理论研究应禁而不死,设立严格的门槛资质和审查制度,如确有必要,应经过充分论证,在严格监管下,由具有资质的研究机构进行。而应用类研究应严格禁止,并将其上升到法律地位,若有违禁,必绳之以法。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明确规定:“根据对公众健康、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的危害风险程度,将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类。”并据此规定了从事相关生物研究的资质和安全防控措施,还对违反相关规定,非法从事相关生物研究和开发的法律责任做了明确规定。基因编辑婴儿的贺建奎以非法行医罪获刑三年,表明了我国违禁必究的治理决心。

⑤由于科学技术具体形态的复杂性,有些科学技术本身就有多种科技形态的特点,科学技术如何进行伦理治理,还应根据科学技术的具体情况审慎考量,以达到既不使科学技术危害人类,也不杞人忧天、画地为牢,实现保障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目的。

(摘编自李校垄《关于科技伦理治理差异化原则的思考》,《人民论坛》2021年1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我国科学技术分为古代科技、现代一般科技和高风险性科技三种形态,就能确定好科技伦理治理原则。

B.我国的中医药学是建立在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独有科学范式,有其科学性和规律性。

C.对于一般性科技中的一部分高新科技,为了环境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也有必要对其严格资质、设立禁区。

D.根据风险极高型科技的伦理治理原则,必须把诸如核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设立为禁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科技伦理治理原则的概念,阐释了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顺势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整体上按总分总结构行文,第②③④段阐述科技伦理治理差异化原则时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

C.文章第④段在阐述对于高风险性科技的伦理治理原则时,举贺建奎的事例,用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逻辑严谨,阐述科技伦理治理原则,既强调分类治理的差异性原则,也指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形态的科学技术对人类、自然和环境的影响效用不同,科技伦理治理原则既要有普遍性也要有具体的针对性。

B.中国古代科技是在古代自然哲学如阴阳五行等指导下建立的,且久经实践检验,具有安全性高、风险性低的特点。

C.我国颁布了相关法规,禁止一切有风险的科技形态的应用研究;贺建奎获刑正是表明了我国违禁必究的治理决心。

D.科技具体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在进行科学伦理治理时必须审慎考量,以保障科学技术健康发展。

六、李校垄《关于科技伦理治理差异化原则的思考(节选)》【答案】

1.B【解析】A.“就能确定好科技伦理治理原则”错,不合逻辑,错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根据原文可知,“我国的科学技术可以分为古代科技、现代一般科技和高风险性科技三种形态”是“确定科技伦理治理原则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充分依据。

C.“对于一般性科技中的一部分高新科技,……也有必要对其严格资质、设立禁区”错。原文只是说对其“审查评估,并追踪检查,及时调整,及时纠正”,所以,选项中说的“一般性科技中的一部分高新科技”“也有必要对其严格资质、设立禁区”的表述在文中没有依据。

D.“必须把诸如核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设立为禁区”错,曲解文意,依据文本“对这类科学技术的研究,必须细致认真的甄别,列出清单,设为禁区”可知,对于诸如核技术、合成生物学等风险极高型科技设禁区是有前提的,就是“认真甄别,列出清单”而不是全盘否定。

2.B【解析】B.“层进式论证结构”错,文章第②③④段依次阐述“挖掘整理、规范提高是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伦理治理原则”“审查在先、评估纠正是对于一般性科技的伦理治理原则”“严格资质、设立禁区是对于风险极高型科技的伦理治理原则”三个科技伦理治理差异化原则,采用的是并列式论证结构。

3.C【解析】C.“禁止一切有风险的科技形态的应用研究”错,扩大范围。原文是针对一批风险极高的科技形态的应用研究应严格禁止,并将其上升到法律地位,若有违禁,必绳之以法”,并非针对“一切有风险的科技形态的应用研究”。

七、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节选)》

①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更多冲突与困惑。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消费、生产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如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文化、电竞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已经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现了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的精良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用数字图像复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2018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一改历史和文物的严肃面孔,将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亲切,引发了广大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③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供给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总体而言,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创新行为,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因此具有与其他创新活动类似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主体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④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摘编自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是持续的。

B.当前人们生活中的冲突与困惑,都是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起的。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通过科技手段把严肃的面孔转化为动态的影像的文化产品。

D.我国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只能依赖进口,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时,由表及里,重在分析问题并能联系当前现实。

B.文章前两段主要论述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正面论证;第③段是反面论证。

C.文章举例典型,论证有力,如第①段举三个不同时代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D.文章第③段先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存在很多不足,然后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创新可以支持文化发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得到提升。

B.当前,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已发生改变,一些流行文化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已完全不同。

C.使用现代科技焕发历史文化的生机,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这样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D.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虽成就巨大,但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措施。

一、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节选)》【答案】

1.A【解析】B.“当前人们生活中的冲突与困惑,都是……引起的”表述不当。原文说的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更多冲突与困惑”。可见“都是”的表达过于绝对。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通过科技手段把严肃的面孔转化为动态的影像的文化产品”理解错误。由文本第②段可知,这个“文化产品”指的是用数字图像复活的《清明上河图》。

D.“只能依赖进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主要依赖进口”。

2.B【解析】B.“第③段是反面论证”错误。第③段论述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存在很多不足,这是客观地阐述问题,并非从反面论证。

3.D【解析】D.“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措施”错误,由原文最后一句话可知,国家有关部门只是“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