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实词推断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1-12-24 手机版


 考点:

1.《破釜沉舟》

2.《清史稿苏克萨哈传(节选)》

3.《置之死地而后生》

4.《杨万里集笺校李台州(节选)》

5.《宋史狄青传(节选)》

【考点研究】

一、字音推断法

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例句 实词推断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不。

二、字形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句 实词推断

冀得一归觐 “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三、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例句 实词推断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四、语法推断法

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例句 实词推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 “捕鱼砍柴”。

五、联想推断法

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

例句 实词推断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籍,登记。

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

《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顾,回头看。

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同舟共济:济,渡过。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屡试不爽:爽,差错。

六、语境推断法

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句 实词推断

“以公少年易之 ”中“易” 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七、猜读推断法

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

例句 实词推断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 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

【考题对接】

一、《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战少利,绝章邯甬道            少:很少   

B.王离军乏食                    乏:缺少

C.涉间不降,自烧杀              烧杀:烧死,焚死

D.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莫:没有谁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

(2)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名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

B.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C.军救钜鹿者十余壁

D.无不膝行而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D.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一、《破釜沉舟》【答案】

1.A 【解析】“少”在这里“稍微”的意思。 

2.(1)与秦军相遇,经过九次激烈的交战,大败秦军,章邯领兵退却。

(2)当这些诸侯国的将领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向前行的,谁也不敢仰望(他)。

3.C【解析】 “军”在这里是“(诸侯国的)军队”的意思,没有活用。A项“将”,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带兵”的意思;B项“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压倒”“位居第一”的意思;D项“膝”,名词作状语,是“跪着”的意思。  

4.C【解析】 “渡河”的主语是“项羽”,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以示”是“以此表示”的意思,是“必死(决一死战的决心)”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  

《破釜沉舟》

原文 译文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羽已经杀死了卿子冠军宋义,声势威震楚国,又立即派当阳君英布、蒲将军率领士兵两万渡黄河援救巨鹿。战事稍有进展,便切断章邯所修筑的甬道,使王离军队的粮食短缺。陈余又请求增援兵力。项羽于是率领所有部队渡过黄河,凿沉了所有的船只,砸毁了锅、甑等炊具,烧毁了营舍,每人仅带三天的口粮,以此表示军队决一死战的决心与毫无退却之意。于是楚军到了巨鹿就将王离的部队包围,与秦军相遇,经过九次激烈的交战,大败秦军,章邯领兵退却。到了这时,诸侯的援兵才敢进攻秦军,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自焚而死。这个时候,楚军的威势勇冠诸侯军,营救巨鹿的援军有十多座营垒,却无人敢发兵攻秦。等到楚军进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却都站在营垒上观望。楚军的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震天动地,各诸侯军人人都惊恐不已。待到秦军被打败后,项羽便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们。当这些将领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向前行的,谁也不敢仰望。从此项羽开始被推为诸侯军的上将军,诸侯都由他来统帅。

解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面对秦军大兵压境,诸侯国的军队退避三舍,不敢交战,只有项羽率领的楚国军队,破釜沉舟,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终于大败强大的秦军。其实,人生征途也是如此,给自己留下了退路,遇到困难就会退却,就难以干出一番事业。

二、《清史稿苏克萨哈传(节选)》

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父苏纳,叶赫贝勒金台什同族。太祖初创业,来归,命尚主为额驸。三年,与固山额真武纳格击察哈尔,入境,降其民二千户。闻降者将为变尽歼其男子俘妇女八千馀上责其妄杀蒙古人有自察哈尔逃入明边者命苏纳以百人逐之所俘获相当累进三等甲喇章京。坐隐匿丁壮,削职。寻授正白旗蒙古固山额真。崇德初,从伐明,攻雕鹗、长安诸堡及昌平诸城,五十六战皆捷。顺治五年,卒。

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明总督洪承畴师赴援,太宗亲帅大军蹙之,苏克萨哈战有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顺治七年,世祖命追复苏纳世职,以苏克萨哈并袭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寻授议政大臣,进一等,加拖沙喇哈番。苏克萨哈隶睿亲王多尔衮属下,王薨,苏克萨哈与王府护卫詹岱等讦王谋移驻永平诸逆状,及殡敛服色违制,王坐是追黜。是年,擢巴牙喇纛章京。

圣祖立,受遗诏辅政。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鳌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鳌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苏克萨哈以额驸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亚索尼;与鳌拜有姻连,而论事辄龃龉,浸以成隙。鳌拜隶镶黄旗,与正白旗互易庄地,遂兴大狱。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坐纷更阻挠,下刑部议罪,以律无正条,请鞭责籍没。上览奏,召辅臣议,鳌拜请置重典,索尼、遏必隆不能争,独苏克萨哈不对,上因不允。鳌拜卒矫命,悉弃市。

鳌拜以苏克萨哈与相抗,憾滋甚。鳌拜日益骄恣,苏克萨哈居常怏怏。康熙六年,上亲政,加恩辅臣。越日,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馀生。有旨诘问,鳌拜与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遂诬以怨望,不欲归政,构罪状二十四款,以大逆论,与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皆磔死;馀子六人、孙一人、兄弟子二人皆处斩,籍没;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尔德皆斩:狱上,上不允。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卒坐苏克萨哈处绞,馀悉如议。八年,鳌拜败,诏以苏克萨哈虽有罪,不至诛灭子孙,此皆鳌拜挟仇所致,命复官及世爵,以其幼子苏常寿袭。

(节选自《清史稿苏克萨哈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克萨哈与王府护卫詹岱等讦王谋移驻永平诸逆状,及殡敛服色违制,王坐是追黜。

(2)苏克萨哈以额驸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亚索尼;与鳌拜有姻连,而论事辄龃龉,浸以成隙。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闻降者将为变/尽歼/其男子俘妇女八千馀/上责其妄杀/蒙古人有自察哈尔逃入明边者/命苏纳以百人逐之/所俘获相当/累进三等甲喇章京

B.闻降者将为变/尽歼其男子/俘妇女八千馀/上责其妄杀/蒙古人有自察哈尔逃入明边者/命苏纳以百人逐之/所俘获相当/累进三等甲喇章京

C.闻降者将为变/尽歼其男子/俘妇女八千馀/上责其妄杀蒙古人/有自察哈尔逃入明边者/命苏纳以百人逐之/所俘获相当/累进三等甲喇章京

D.闻降者将为变/尽歼/其男子俘妇女八千馀/上责其妄杀/蒙古人有自察哈尔逃入明/边者命苏纳以百人逐之/所俘获相当/累进三等甲喇章京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德,皇太极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景帝首创。

B.总督,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最高长官,一般为正二

C.擢,表示官职的提升,与之含义相近的还有拔、陟、加、晋等。

D.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疆土、田地、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纳在崇德初年,跟随皇帝征伐明朝,攻克了不少城池保垒,在数十次战斗中都取得了胜利。

B.苏克萨哈的父亲苏纳领兵作战屡立战功之外,也有过失。他曾经瞒报丁壮人口,被削去了职务。

C.康熙即位的时候,苏克萨哈和鳌拜、索尼等受遗诏辅政,鳌拜依仗自己功勋卓著,盛气凌人,很多人都害怕他。

D.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整天怏怏不乐,皇上亲征后,对他恩宠有加,为了保全苏克萨哈的性命,皇帝就让他去守先帝陵寝。

二、《清史稿苏克萨哈传(节选)》【答案】

1.(1)苏克萨哈和王府的护卫詹岱等人揭发了睿亲王多尔衮预谋移兵驻守永平等诸般谋逆的情况,以及多尔衮治丧时衣服颜色违背礼制,亲王因此被追加贬黜。

(2)苏克萨哈凭借额驸之子的身份进入朝廷侍奉皇帝,受到皇帝的恩遇,排位次于索尼;(他)与鳌拜有联姻关系,但一讨论事情就有分歧,渐渐地就有了矛盾。

【解析】(1)讦,揭发;坐,因为;追黜,被动句,被追加贬黜。

(2)以,凭借;亚,次于;浸,渐渐。

2.B【解析】原句翻译为:后来苏纳听说这些投降的人将要变乱,就杀了其中的男性,并抓了八千余妇女,皇帝指责他滥杀。有从察哈尔逃入明朝边境的蒙古人,皇帝命苏纳带领百余人追逐他们,抓了差不多一百多人,又连续升迁为三等甲喇章京。

根据句意,“其男子”应该做“歼”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答案AD;

“蒙古人有自察哈尔逃入明边者”定语后置句,“蒙古人”是“有自察哈尔逃入明边者”的中心词,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答案C。

3.A【解析】A.“汉景帝首创”表述错误,年号应该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4.D【解析】D.“皇帝就让他去守先帝陵寝”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可知,守先帝陵寝是苏克萨哈自请。

【译文】

苏克萨哈,是纳喇氏家族,满洲正白旗人。他父亲是苏纳,和叶赫贝勒金台什同族。太祖刚开始起事时,苏纳就来投奔太祖,娶公主为妻成了太祖的女婿。天聪三年,苏纳和固山额真武纳格进攻察哈尔,攻入境内,招降了二千户百姓。后来苏纳听说这些投降的人将要变乱,就杀了其中的男性,并抓了八千余妇女,皇帝指责他滥杀。有从察哈尔逃入明朝边境的蒙古人,皇帝命苏纳带领百余人追逐他们,抓了差不多一百多人,又连续升迁为三等甲喇章京。后来苏纳因为隐匿丁壮人口,被削去职务。不久又被授予正白旗蒙古固山额真。崇德初年,苏纳跟从皇帝讨伐明朝,攻陷了雕鹗、长安的多座堡垒以及昌平等多座城池,五十六战全部获胜。顺治五年,去世。

苏克萨哈一开始被授予牛录额真一职。崇德六年,跟着郑亲王济尔哈朗围攻锦州,明朝总督洪承畴率部队赴援,清太宗亲自率领大军围攻他们,苏克萨哈立下了战功,被授予牛录章京世职,又晋升为三等甲喇章京。顺治七年,世祖下令追复苏纳的世职,并因为苏克萨哈的功劳并袭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不久又授予他议政大臣一职,提升为一等,升为拖沙喇哈番。苏克萨哈隶属于睿亲王多尔衮,亲王死后,苏克萨哈和王府的护卫詹岱等人揭发了多尔衮预谋移兵驻守永平等诸般谋逆的情况,以及多尔衮治丧时衣服颜色违背礼制,亲王因此被追加贬黜。这年,苏克萨哈被提拔为巴牙喇纛章京。

康熙即位后,苏克萨哈守遗诏辅政。当时索尼是四朝老臣,遏必隆、鳌拜都凭借公爵的身份在苏克萨哈之前担任侍卫大臣,鳌拜尤其功勋卓著,盛气凌人,人们都惧怕他。苏克萨哈凭借额驸之子的身份进入朝廷侍奉皇帝,受到皇帝的恩遇,排位次于索尼;(他)与鳌拜有联姻关系,但一讨论事情就有分歧,渐渐地就有了矛盾。鳌拜属于镶黄旗,他和正白旗交换庄地,接着为此事打击迫害朝中大臣。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多次联名上书阻挠此事,被鳌拜下到刑部定罪,又因为律法中没有相关条文,鳌拜又上书请求鞭责他们并籍没家产。康熙看了鳌拜的奏疏,召集四辅臣商议,鳌拜请求将这些人处以重刑,索尼和遏必隆不能争辩,而苏克萨哈缄默不语,皇帝乘机不答应。而鳌拜却假传圣旨,将三人杀死弃市。

鳌拜因为苏克萨哈和他实力相当,于是对苏克萨哈的不满日甚一日。鳌拜一天比一天骄横放肆,苏克萨哈常常感到不快。康熙六年,皇上亲政,对辅臣们恩遇有加。过了些日子,苏克萨哈上奏请求看守先帝陵寝,希望能够保全自己后半生。康熙下旨责问,鳌拜和他的朋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诬告说苏克萨哈对康熙有怨气,不愿把大权归还皇帝,并罗织了二十四项罪名,并以“大逆”定罪,将苏克萨哈和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凌迟处死;其他六个儿子、一个孙子、兄弟的两个儿子都处斩,并籍没家产;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尔德都被斩首;处罚决定上奏皇帝,皇帝不答应。鳌拜就连续挽起衣袖走上前,强行上奏多日,最终判处苏克萨哈绞刑,其余按照以前的奏章来处理。康熙八年,鳌拜被剪除,皇上下诏说苏克萨哈虽然有罪,但也不至于要诛灭他的子孙,这都是鳌拜公报私仇所致,下令恢复他们的官职和世爵,让他的幼子苏常寿承袭爵位。

三、《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2)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将效首虏虏,毕贺         效:模仿,仿效

B.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倍:背向,背着

C.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顾:不过,只不过

D. 善!非臣所及也            及:赶上,追上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毕贺,因问信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B.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C.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使人人自为战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此何术也

B.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C.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D.非臣所及也

三、《置之死地而后生》【答案】

1.(1)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2)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

2.A 【解析】 “效”在这里是“献出”“交出”的意思。

3.A 【解析】A项两个“因”都用作介词,可译为“趁着”“趁机”。B项两个“者”都用作代词,前者用在时间词后面,可不译;后者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的方面”“……样东西”等。C项两个“所”,前者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等。D项两个“为”,前者是表目的的介词,可译为“为了”;后者用作动词,可译为“变成”  

4.C 【解析】C项是一般的否定句。ABD三项都是判断句。A项用“此”表判断,B项用“非”表否定判断,D项也是用“非”表否定判断。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文 译文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战斗结束,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兵法上提出:‘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韩信说:“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对啊!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

解读 “狭路相逢勇者胜。”韩信、张耳率领区区三万将士,孤军深入敌国,与号称二十万大军的赵军作战,结果却大获全胜,临阵斩杀了号称善于用兵的敌军统帅陈余,活捉了敌国国君,取胜的原因就在于把自己置于死地,非拼命不可图存。

四、《杨万里集笺校李台州(节选)》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节选自《杨万里集笺校》,有删改)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姻家司马季思官蜀      官:在……做官

B.遍其地大声号呼       遍:走遍

C.司马家人哀之        哀:怜悯

D.日旦夕号呼         日:白天

3.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四、《杨万里集笺校李台州(节选)》【答案】

1.(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在所经之地宗质仍这样寻找,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并请(她)坐下,用主客之仪礼待(她)。

【解析】(1)句采分点:“秩满”,官吏任期届满;“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往东;“所经”,经过的地方(所+动词的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然”,这样;“竟”,始终,终究。

(2)句采分点:“起”,站起来;“揖”,作揖;“坐”,动词的使动用法,请她坐下;“礼”,名词作动词,礼待。

2.D【解析】D.“日旦夕号呼”中的“旦夕”意为早上和傍晚,若“日”译为“白天”则语句不通,所以“日”应为名词作状语,译为“每天”。“日旦夕号呼”句意为:每天早晚号叫呼喊。

3.C【解析】例句译为“乘船经过各个州,像是县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去”。所以“若”是“像”的意思。

A.“师必退”是“使烛之武见秦君”的结果,所以“若”是连词,表假设,“如果”的意思。句意为: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B.“若”后陈述连续性的动作,所以“若”在句中作主语,是代词“你”的意思。句意为: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

C.“若”连接前后的本体和喻体,是比喻修辞的标志词,是“像”的意思。句意为: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象水波一样流动,耳朵戴着用明月珠做的耳坠。

D.“若”用于句尾,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作助词,译为“……的样子”。句意为: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杨万里集笺校李台州(节选)》

原文 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邑的。母亲姓展,是他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年间的动乱,母子失散了。宗质凭着父亲的官职得到荫赏,(宗质)长大以后,每到做官的地方必定到处寻找母亲,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地区没找到,一定在蜀地吧?”于是(宗质)跟随他到西部去,乘船经过各个州,像是县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去,走遍这个地方大声呼叫,喊道:展婆,展婆。到了傍晚,才哭着回去,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很怜悯他,都(多方)宽慰劝解他,(他)才一边哭着一边勉强吃点东西。季思任职期满,向东而下,在所经之地宗质仍这样寻找,始终没有找到。到了荆州,仍这样寻找。每天早晚号叫呼喊,咽喉疼痛,身体疲惫,在茶馆稍事休息,(伤心地)流泪。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来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并请(她)坐下,用主客之仪礼待(她)。

五、《宋史狄青传(节选)》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

宝元初,赵元昊反,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敷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皇佑中,广州变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广州,命图形以进。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羁贼首致阙下。”帝壮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经制广南盗贼事。先是,蒋偕、张忠皆轻敌败死,军声大沮。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皆遁。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

已而顿甲,军中休十日。舰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出归仁铺为阵。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斩首数千级,智高夜纵火烧城遁去。迟明,青按兵入城,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之。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曰:“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

始,交阯愿出兵助讨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万人粮于邕、钦待之。青既至,檄余靖无通使假兵,即上奏曰:“李德政声言将步兵五万、骑一千赴援,非其情实。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请罢丢交阯助兵。”从之。

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制祭文,遣使赍中牢丰祠其家,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经制余事,悉以诿沔。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节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改)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广州,命图形以进。

(2)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B.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C.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D.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地,指门阀地位。魏晋之际,为讲求门阀特权形成的一种以贵族门阀为贵的等级制度。

B.交阯,指越南。秦朝以后,设“交阯郡”,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北宋称其为“交阯”。

C.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用来颂扬逝者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D.中牢,即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二牲。根据祭品搭配的种类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青作战勇猛,沉着冷静。狄青曾在多次战斗中,八次被流箭射中;蒋偕等人战亡,士气低落,狄青告诫诸将不要轻举妄动。

B.狄青出身低微,自警内省。狄青早期是一名骑兵,凭战功屡被提拔;脸上留有黑字却不愿去掉,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C.狄青治军严明,长于谋略。狄青统一指挥各部时,整肃军纪,将袁用等人依法斩首;考虑国家长远利益,阻止余靖对外借兵。

D.狄青率先垂范,不计名利。战事不顺时,狄青经常冲锋在前;战后,又把功劳让给其他人,令同僚叹服。

5.在平定智高之乱时,狄青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五、《宋史狄青传(节选)》【答案】

1.(1)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遇上敌寇侵犯广州,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

(2)而且借外来军队来消灭内寇,对我无利。外来野蛮人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用什么来抵御他们呢?

【解析】第一句中,以,因;数,多次;会,恰逢,正赶上;图,画出。

第二句中,假,借;以,来;启,发动;何以,宾语前置,应是“以何”,用什么。

2.A【解析】句意:曾经在安远作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敌寇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敌人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尝战安远”,省略介词“于”,应是“尝战于安远”,此时优势状语后置句,翻译为“曾经在安远作战”,此处应断开;“甚”是形容“被创”的情况,意思是“受伤很重”,所以“被创甚”不能断开;“闻寇至”句子成分完整,应断开,排除BC;“带铜面具”省略主语“狄青”,谓语宾语俱全,应断开,排除D。

3.D【解析】D.“中牢,即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二牲”错,少牢应指猪、羊二牲。

4.B【解析】B.“脸上留有黑字却不愿去掉,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错。由文中“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可知,保留刺字是为了勉励士兵。

5.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其次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最后突击作战,一战而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

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如文中写道“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请罢丢交阯助兵”。

其次,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令之人,使军威大振,如文中写道“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

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如文中写道“已而顿甲,军中休十日”。

最后,侬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短时间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如文中写道“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

【译文】 

狄青是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

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敌军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曾经在安远作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敌寇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敌人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狄青从行伍中奋斗起家,十多年就显贵了,这时脸上刺的墨字还在。皇帝曾颁布文书准许狄青敷药除去字迹,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凭借我的功劳来提拔我,不责求我的出身,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只是因为这刺下的墨字的不断激励罢了,我希望留着它们用以鼓励军中其他的将士。”

皇佑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遇上敌寇侵犯广州,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狄青上奏请战,第二天入见皇帝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得数百个蕃落骑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皇帝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于是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在此之前,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官军声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而听从他的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还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军,溃败于山仑关,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狄青说:“号令不一,是部队失败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将领到堂上,逮捕了陈曙,并召来袁用等三十人,依战败逃跑罪,推出军门斩首。

后来军队停止前进,休整十天。侦察的敌人回报,以为官军不会很快进击。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军队人马,一昼夜就过了山仑关,从归仁铺出来布阵。叛军失去了险要阵地后,都出来迎战。狄青手举白旗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冲出,出于叛军意料之外。大败叛军,斩了数千首级,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黎明时,狄青严管着部队开进了邕州城,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

回到京师后,皇帝嘉奖他的功绩,任命他为枢密使。起初,狄青已率部南下后,皇帝常为他担忧说:“狄青有威武的名声,叛军应会害怕他的到来。担任左右传令的人,非狄青的亲信者不可,虽然是饮食起居的时候,都应该防备突然袭击的发动。”于是派使者飞驰前线训戒。

起初,交趾人请求出兵帮助朝廷讨伐侬智高,余靖说他们可信,便在邕州、钦州准备了万人的粮草等待他们。狄青到此后,传令余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并立即上奏说:“交趾国李德政声称将率步兵五万、骑兵一千赶来支援,不是真的。而且借外国军队来消灭内寇,对我无利。那外国野蛮人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又怎么抵御他们呢?请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见被采纳。

第二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疮,病死。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当初,他与孙沔一同击败叛军,战术谋划都出自狄青,但叛乱平定后,处理后事,他便全交给孙沔负责,自己则毫不在意的退出来。孙沔开始时赞叹他的勇猛,这时更钦服他的为人,自以为不如他。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