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作文指导:思辨作文,审题立意如何过材料关?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1-12-19 手机版


 2021年全国高考8套试题中有5套作文呈现出关系型思辨性作文。在新高考改革大背景下,高考作文风向的变化印证了高考命题打破套路,破除模式的走向。2021年高考作文材料共性: 

①选材范围。不再局限于时政材料和宏大主题,有传统材料,有哲理警句,有漫画成份,有传统文化;

②话题关系。都或明或暗呈现出两层或多层关系,这些关系或平行,或对立,或统一,极具思辨色彩;

③命题用意。要求考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感悟、认识与思考。作文“取材传统,观照现实,照亮当世”,实现作文命题“立德树人一堂课,服务选才一把尺”的功效。

④去情境化。作文都没有情境化设置,去情境化,这是2021年高考作文最大的变化之一。作文鼓励考生在多重关系中对思辨话题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辨性地开放表达。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面对关系型思辨性作文,特别是带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类材料的作文,审题时普遍存在以下痛点:不能读懂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对材料阅读理解表面化,浅尝辄止,不能参悟出材料“真意”;抓不住关键词句,偏离核心立意。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要过材料“第一关”。过不了材料关,“一步错,满盘输”。如何过材料关?关键之关键,还在于“培养语感,抓关键句,扣关键词”。下面结合作文题目具体解读这一方法。

01.名人名言类材料如何审读?

名人名言类材料作文,材料呈现方式有三种:一是某一名人名言;二是几位名人名言放到一起;三是名人名言与其他材料放到一起,对立意起辅助作用。特别要注意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名言,文化底蕴深厚,哲理性极浓。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出现,审读时都要抓住作文的主话题,领会出名人名言之“言”,有什么样的观点表达。“话题+观点”,抓住了这两个核心点,作文立意就不会偏离大方向。

例1:【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①;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②。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③”。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关键句:①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③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关键词:强与弱    

【材料审读】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审读作文材料,有以下几点思考:

①毛泽东所言“体育之效”,这个“效”是仅从强身健体角度所言吗?(体育是引子。)②关键句“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滥用其强”是说体育的吗?(“滥用其强”是从精神态度角度出发,话题从身体到精神,进一步证明体育话题是引子。)③“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其中的思辨关系注意到了吗?(不以强喜,不以弱悲,强弱转换与悲喜交替就是一种辨证思维。作文时要有强与弱的思辨关系才合要求。)④“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材料最后一句,表达了毛主席怎样的情感?(由弱变强,既可指个人的发展,也有社会国家的发民展。可联系青年时代毛泽东的革命理想,以革命方式让国家由弱变强。同时,还要有一个敏感,写“强与弱”的思辨关系,主话题是“强”,以弱衬强,旨在图强。) 

例2:【黄冈市2021年9月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作文】 

《格言联璧》中说“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也有人认为: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关键句:①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②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③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④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境由心造,事在人为。

关键词:苦境、乐境与心境 劳动与吃苦   

【材料审读】 材料有两段。第一段呈现三个引用内容,其中第三个引用“有人说”,来自《中华圣贤经》的一幅对联,材料主体内容是“两联一言”。审读材料有以下几点思考:①李大钊名言与两幅名联放到一起,共同的话题是什么?(“苦与乐”。)②三则材料放到一起,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格言联璧》提出话题“苦与乐”,初步表达观点“苦境乐境要善处”;李大钊名言和《中华圣贤经》对联则从“劳动”和“吃苦”两个层面回答问题,“怎样善处”。)③材杰第二段起什么作用?(第二段是提示语,对作文立意起重要作用。“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再一次强调苦乐思辨关系;“境由心造,事在人为”是核心观点;“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则引发联想,暗示作文话题要结合生活实际感悟。) ④作为思辨话题作文,思辨关系体现在哪里?(材料中关键句无不体现出苦与乐的思辨关系,如:“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写作时一定要写出苦与乐的思辨关系,只写苦或只写乐,都不对。)⑤关于作文话题苦与乐,核心观点是什么?(核心观点还得从材料关键句的关键词中找。“能善处者自乐,不善处者更苦”,强调要“善处”。“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这个“境”就是心境,也说是苦境乐境是由“心境”决定的;这一句由现象到本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是作文立意的核心。善处就是一种心境,苦乐观就是一种人生观。)⑥李大钊名言和《中华圣贤经》对联对“心境”有什么提示作用?(心境是一个大概念,作文时不能空谈心境,得把心境具体化到某一点上。李大利说的“劳动”,《中华圣贤经》说的“吃苦”,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劳动、吃苦这一心境去解开“心结”。“不懈的奋斗可获得乐境,砥砺前行可从苦境解脱出来”,劳动精神,吃苦意识,苦乐观念,加在一起,就是新时代青年人应该有的人生苦乐观。)

方法要领:名人名言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多较为直白;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特别是带有强烈感情和观点态度倾向的关键句子。

02.历史故事类材料如何审读?

历史故事类作文材料,多含人生哲理。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让学生感受历史,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例3:【湖北省2022届高三暑期8月学科能力测试联考作文】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按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智果因此脱离智族家族。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

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

关键句:①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②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③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按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

关键词:宽仁

【材料审读】 题目材料内容主要陈述一个历史故事。审读时有以下几点思考:①材料中主要人物是谁?(材料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智瑶、智宣子、智果,故事的中心人物应为智瑶;智宣子和智果对智瑶持不同看法,也就有两种不同结果,前者族灭,后者得以保全。)②智瑶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借助智果的话,抓住关键句“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不能接照仁义的标准行事”,扣出关键词语“宽仁”“仁义”。注意重在”“仁义”,不能单立意“宽容”。)③题目材料暗含的思辨话题是什么?(智瑶的长处和短处,这是表层思辨话题;智瑶长处很多,短处只有一个,恰恰是“不够宽仁”这一短处使其致命。深层思辨话题是在“读史明智,读史修身”中立德树人,引导考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在“智”与“仁”,也就是在才与德的思辨中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④材料中的三个人物,可以取不同立意。从智瑶的角度看,常怀一颗宽仁的心,崇尚和平,不滥用武力,这是一点。如果从智宣子、智果角度出发,有没有其他立意呢?(智宣子角度:智宣子择人失败的原因是弄错了“才德”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历史告诉我们选人标准。智果角度:智果阅人精准,眼光独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最终保全族人,可见做一个有远见的人多么重要。注意,话题虽然是多个角度,但是从智瑶的角度切入,谈“宽仁”,是这篇作文的最佳立意。)

例4:【新高考湖北省2020年秋“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期中联考】

丙吉是西汉名臣。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吏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吏认为丞相前后失问,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关键句:①掾吏认为丞相前后失问,有人因此指责丙吉;②宰相不过问小事,三公要管的大事;③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关键词:大事 大体

【材料审读】作文材料来自己历史故事。审读材料有以下几点思考:①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什么?(西汉名臣丙吉路遇有人打群架不闻不问,看到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却派吏询问。)②人们是如何看待丙吉这一行为的?(前后失问、失责,也就是该过问的不过问,不该过问的却过问。)③丙吉对自己行为是怎样解释的?(抓关键句,“宰相不过问小事……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④作文的思辨话题是什么?(丞相眼中的大事与小事。)⑤作文要求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写一篇辩论词,从正方角度该如何立意?(大行不顾细谨;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知轻重,明主次,识大体,顾大局;做大事,要高瞻远瞩,抓大放小,不因琐事缠身束缚手脚;战略布控,顶层设计,宏远谋划,这才是高格局;做好自己,不恤人言。)⑥从反方角度该如何立意?(事无大小,都是民生;人命关天,当务之急;管理有分工,责任无边界;不越位,但不缺位;主大计者,执简驭繁。)

方法要领: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找到核心人物;看故事结果,品人物评价;从故事人物的关键性话语中找到珠丝马迹;从主要人物成功或失败中得到启示;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这些词句已经或明或暗点明了立意重心。

03寓言故事类材料如何审读?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相对而言,找准寓言类材料作文思辨话题难度较高。

例5:【重庆南开中学高2022级高三开学质量检测作文材料】

有一只猫头鹰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猫头鹰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猫头鹰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猫头鹰:“别白费力气了,因为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

关键句:因为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 

关键词:改变 

【材料审读】从思辨角度来看,这道作文题目很有训练价值。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①猫头鹰迁徙的背景是什么?(乡人皆恶其鸣)。②猫头鹰的态度和行动始何?(知道不足,并试图改变不足,所以迁徙。有自知之明,出发点是好的,态度也是端正的。)③猫头鹰错在哪里?(猫头鹰以改变环境的方式来改变并完善自我,目的是达不到的。因为无论它到哪里,只要叫声不改变,人们还是讨恶他。)④作文探讨的思辨话题是什么?(个人与环境 ,适应与改变。这一话题暗含寓言材料中,结尾关键句“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有重要提示,需要考生找出来,并品悟关键词“改变”。)⑤猫头鹰之困境如何解决?(一个人在如果在一个环境中得不到众人认可,就应该自我反思,而不是逃避,正视缺点并加以改进,才可能受到欢迎。)⑥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回避矛盾。)⑦从猫头鹰“改变与适应”角度,作文该如何立意?(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山不过来,我过去;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自我;治标不如治本,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遇到问题,“愤愤不平”不行,要从自身找原因。)⑧文贵创新,如果从支持猫头鹰的角度出发,该如何立意?(猫头鹰的叫声是天性,与生俱来,无法改变。如果猫头鹰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猫头鹰吗?既然叫声不是自己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自己,那么想办法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让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而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由此可以确定立意:换个环境又何妨;自己个性不可丢;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世界因个性不同而丰富多彩。)⑨关于个人与环境,适应与改变,其中的思辨证关系该如何理解?(共性与个性的思辨——适应环境可以改变自我,改变自我并不一定要全部否定自我;小环境与大环境的思辨——人本身是小环境,是环境的一部分,改变自己也就是改变环境,人人从我做起,改变了小环境,大环境也会起变化,这就是改变自我与改变环境的辩证关系 。)

方法要领:寓言故事类作文,就是要抓住寓意;要细品故事情节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找准话题,得出观点。

结语:先有材料,后有作文;起源于材料,依据于材料。作文命题,最高含金量在作文材料。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作文材料就是一篇小文章,每字每句都有用,品读作文材料的能力,也是一种阅读素养的体现。材料是行文立意之本,精准的立意从材料中来;无论什么材料,都要抓住关键词,扣关键句;关键句中有命题意图,关键词中有作文话题;思辨型作文,要综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先精准找到或明或暗的思辨话题,然后确定观点立意。立意要学会从小角度切入,以小角度精准撬开大话题。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