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风向标: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审题新模式探讨与实践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1-12-19 手机版 | ||||
一、2021年高考作文风向标 :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审题很重要 2021年全国高考,有8套试题,分别是全国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以及自主命题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卷。其具体适用省份如下: 全国甲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全国乙卷: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新高考Ⅰ卷: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 新高考Ⅱ卷:海南、重庆、辽宁 地方自主命题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 2021年高考,8套试题中有5套作文呈现出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如下: 试卷 主题 共性 全国甲卷 有为与可为 ①作文话题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②都没有情境化要求,以增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独创性;(这一点转变最大) ③考生分析质疑,多元解读,思辨能力极为关键。 全国新高考Ⅰ卷 强与弱 北京卷 生不逢时 安分随时 生逢其时 上海卷 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 浙江卷 取与舍 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关系型、思辨型作文占主体。2021年全国高考八套试卷,五套试卷作文题目含有思辩性。 2021高考作文,一定程度指向了2022年高考作文风向标——关系型、思辨型作文。这可以说是对过去几年“新材料情境化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次大变革,可以称作为新高考作文改革元年。 值得关注的是新高考作文。2021年新高考卷的写作试题,对材料的理解难度比2020年的时政材料加大,今年的材料(Ⅰ卷:体育之次,Ⅱ卷:写人与做人),多有辨证意味,更需要感悟思考,富有哲理,思辨意味浓,思维强度加大。高考作文材料的变化也印证了命题打破套路,破除模式的走向。 二、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审题训练建构新模式 面对关系型、思辨型作文,最难的是审题。在审题过程中,针对这一类型作文的共同特点,笔者设计出了以下七大重点: 1.读材料,找准思辨话题(审题) 2.扣概念,深挖话题内涵(立意) 3.重思辨,要有主客轻重(构思) 4.明构思,搭好主体框架(构思) 5.有章法,写好主体段落(论证方法) 6.炼语言,更富有表现力(语言表达) 7.添素材,有力证明观点(作文素材) 设计理由:七个方面涉及到作文的材料审读、话题的把握、立意的选取、构架的确定、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炼、素材的运用,已经涵盖了一篇作文的全部内容。 设计理念:这一审题训练重点在于专攻学生的审题思维能力。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实现学生“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一道理作文题目都会让考生对某一个话题展开论述,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就是“知识”。而如何写好这篇作文,就是学生的“能力”。作文备考,“知识”当然重要,但重点是训练和培训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样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正所谓“流不完的长江水,写不完的作文题”——长江唯一,流水无尽。题目千千万,能力是关键。 训练重点:1.以思考为主,不求动笔成篇,重在作文思维布局过程;2.以查漏为主,不求面面俱到,在训练过程中学生能找到自己某一不足项,亦是成功;3.以能力为主,重在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审题过程中的所悟所得,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训练要求:教师要优选精选作文题目,备好每一节作文审题训练课;学生要对点认真思考,然后根据老师的请讲找到不足之处;教师要总结学生存在的普遍共性问题,抓薄弱环节集中火力重点突破;全新模式,长期坚持,日积月累。 三、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审题训练新模式操作范例 为完整讲解这一审题训练模式,下面就以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为例 ,完整演示全过程。 【作文题目】【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训练】 下面的审题训练问题设计,需要老师提前备课,做足功夫。 一、读材料,找准思辨话题 画出题目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 1.关键句:①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 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2.关键词: 强与弱 【简评】对材料核心内容把握精准。不要小看这一步,如果在审题过程中抓不住材料中最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后面写作就会“一步下错,满盘皆输”。 【提示】材料是行文立意之本,精准的立意从材料中来。材料要细读,每一句话都不放过,从命题人角度来思考,材料的每一句话都或明或暗地透露出命题立意取向。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作文材料就是一篇小文章,作者就是命题人。试问:你读懂了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吗?比如:这道作文题目一出来,很多走出考场的学生都说,今年的高考作文主题早就训练过了,是写体育话题的。一听,就知道审题不准。体育是引子,毛泽东所言“体育之效”,这个“效”你注意了吗?关键句“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这句话,是说体育的吗?“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明显已经引申到另一个层面,也就是精神层面,是人生处世态度话题。如果不细审材料,粗放审题,草草下笔,写作偏离了大方向,叫你搬砖你运瓦,这不是白费力气吗? 二、扣概念,深挖话题内涵 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你对话题概念的理解,并用一句话表明你的中心观点。 1.概念理解: 表层上是体育的强与弱,也就是身体的强与弱;深层是由体育的强弱引申出更广泛的强弱之变,如:由体育锻炼写到生命意志的磨练,或写到人生思想的成长,或写到家国奋进的富强。 2.中心观点:(示例)①发扬体育精神,磨练顽强意志;②生命成长,当以强者面世;③国家富强,当有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民话精神………… 【简评】立意精准。从话题概念理解,到话题立意观点表达,都合此次作文要求。 【提示】观点是多样的,立意是开放的,这也是高考作文的特性。考生只要生能由体育之强弱引由到或人生或社会或国家层面,谈强与弱的辨证关系,把道理说清楚即可。 三、重思辨,要有主客轻重 1.话题涉及有哪两个或哪几个方面? 两方面:“强”与“弱” 2.话题的重点你偏向哪一方面? 重谈“强”,“弱”是论证“强”。 【简评】能考虑到话题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强与弱;能掌控话题的一个方面的偏重。 【提示】关系型、思辨型作文有一个共性,话题有两个或多个方面的关系,它们互相关联,有时还可能是对立存在。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注意把握好二者或者多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辨证关系,还要突出这些关系中论述的主体对象,切忌:平均用墨,中庸论调。如本次作文题目,重在论述“强”,在论述“强”中,写到“弱”,以“弱”反衬“强”之重要。也就是说:作文中一定要主谈“强”,还要体现出“强”与“弱”的思辨关系,才合要求。 四、明构思,搭好主体框架 1.本次作文正式文行文,父采用的方式是: A 层进式 (√) B 并列式( ) C 其他( ) 2.请列出你的正文写作提纲(注意:正文至少要有三个主体段) 在横线上用一句话填写你每一层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层:① (示例) 一谓身体之强。【身体健康,人生之福;体魄强健,强者之基。强者的第一重境界,肉体的强健是基石。这是自然境界。】 第二层: ②(示例) 二谓意志之强。【强者之谓,躯体乃为表面,意志方为深层。强者的第二重境界,肉体强健之上的意志顽强,是强者的硬度。这是社会境界。】 第三层: ③(示例) 三谓道德之强。【从对抗的力量上讲,仁者无敌,仁者才是真正的强者。强者的第三重境界,基于肉体之强、意志之强而攀升的道德之强,是在硬度上加有温度的最强内核。这是道德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第四层: ④(示例) 无 【简评】能提练出“身体之强”“意志之强”“道德之强”三个分论点,分论点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全文纲举目张。 【提示】孔子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这里的“文”,不是文采,是思想。写议论文,这个“文”,思想性体现就是重在把某一道理说透彻。正文部分说理的过程特别重要,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理说得够不够深刻,这是文章的看点,也是阅卷老师能打到50+的关键。分数越往高处走,主体构思的“缜密、精准、深刻、创新”要求越高。作文构思表现出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通俗一点就是看问题全不全面,客不客观,深不深刻。更多的时候,与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度有关。同学们要记住:作文的思维训练,是要入心入脑的,也就是在训练我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终身受用,与作文有关,也与作文无关。 审题进入搭构架这一步骤,则进入作文实质性阶段,其重要解决的是一个“写什么”问题。确定好文章主题立意,接下来要迅速思考,如何从面上铺开,把这一话题立意清楚、具体而充分地表现出来。构思的难点:能发散思维,多元思考。思考的核心: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正文主体段有哪些内容?各段在全篇各承担什么论述任务?构思的重点:段与段之间意思的连贯性是否文从句顺?话题衔接的紧密度是否紧凑?主体段之间的逻辑顺序层次是否合理得当?最后一个重要提示:当你的构思完成后,想一想,再相一想,这几个方面的构思是不是足够成熟?从深刻性角度思考,你的构思深度够不够?可不可以作必要的补充修整? 三、有章法,写好主体段落 微作文训练:请你拟写正文的某一段内容。 1.这一段话的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示例: ①→ 提出观点 ②→观点解读 ③→举例 ④→就例子结合观点分析 ⑤→ 总结拓展 【简评】段内构思文脉清晰,逻辑严密。 【提示】很多学生写作文时,一段话废话很多,套话不少,读来索然。那么怎么避开这些问题呢?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按一定章法来写,这个章法说穿了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认识写好一段话的意义。一段话在文中是要表述一个主体内容的,那么脱离全篇来看,这一段话可以是一篇独立的小作文,也是微作文。段不离篇,写好一段,就不愁写好一篇文章。一段话的训练,就是在练基本功。这就是此项训练的意义所在。 解决作文无章法的问题。想好一段话的结构层次,就能避免作文无章法的问题。因为这一结构层次从宏观上来看,要论证上具有严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比如上面示例的五个层次步骤,一目了然,立场、观点、素材、方法兼具。平时写作言不及要点、文不对主题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的写作实践,强化自己在段落上的构思能力,逐步达到行文有章法。 解决作文无章法的问题。一段话是有字数限制的,兼顾全篇不少于800字的要求,一个主体段文字在200至250字这宜。这就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对字数进行合理分配,不能好说的多说,不好说的少说,或不说。 段内结构层次是多样的。文无定法,但并不是说文无法可偱。段落内的结构模式是多样的,灵活多变的,但不管怎样,都得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不可能信马由缰。请同学们反思自己平时的写作,在写正文内容时,是不是有清晰的构思,这一段话是如何一步步、一句句写下来的?有没有清晰的思路?如果有,那么说明,那你一定会感觉到自己的作文写得有底气。如果没有,那么你一定会感觉到自己的作文写得敷衍有压力,对得高分没有“底”。 2.请严格按照这一构思,完成这一段话的具体内容(200至250字) 二谓意志之强。//(观点)强者之谓,躯体乃为表面,意志方为深层。肉体强健之上的精神顽强,是强者的硬度。//(观点解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事例)蚯蚓、蛇蟮在肉体上都无螃蟹之强,但螃蟹“弱”得连个窝都不会造,主要是内心躁没有顽强毅力。//(“事例+观点”解读)同理,一个人躯体强壮而意志虚弱,外强中干,那他还是一个字——弱!一个人躯体弱小但意志坚定,毅力顽强,那他配得上一个字——强!自古以来,再强的肉体终将化尘入土,“惟有强者留取名”。正所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总结论述,强化观点) (249字) 【简评】全段内容思路清晰,按五个构思步骤依次有序行文,字数控制恰到好处,表现出高水平的构建思维能力。 【提示】如果从高考作文字数要求角度来分析,优秀作文850至900字为宜。考虑到开头和结尾,正文通常有三个主体段,那么主体段250字最标准。250字好写,但是写好了难。在有限的字数内,要想明确地表达并证明自己的某一观点,就得想好字数分配问题,因为这一段话是立体的,不是某一方面的,其内容布局有多方面的元素。比如上面的构思“①→ 提出观点 ②→观点解读 ③→举例 ④→就例子结合观点分析 ⑤→ 总结拓展”,这一段内结构思维模式好处就在于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具体行文,解决“胸有成竹”问题;同时这五点构思,每点写一句话,250字就差不多了,写起来就非常轻松。 四、炼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题目材料: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体育锻炼能让一个人身体变强。请结合材料,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富有力度,兼顾文采,150以内。 示例: (示例)体育之效,首先表现在强身健体。明亮的双目,能助我们登高望远;强健的臂膀,能助我们搏风击浪;矫健的步伐,能让我们走向诗和远方。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有了健康才有可能赢得希望的一切。今天,体育课纳入中考,全民健身运动遍及社区和乡村,体育强国步步崛起……有健康,才有小康!(131字) 【简评】这段话语言表现有力度,有文采。首句直接表明观点。接下来扣住材料中“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进行发散思维,运用排比句,写出了体育的强身健体之效。结尾处回归现实,“有健康,才有小康!”知句收尾,“康”韵和谐,朗朗上口。 【提示】海明威站作写作,写成“电报体”小说,就是为了让自己尽量不写废话,其“冰山理论”精髓也在于此。就学生写议论文而言,在语言构建与表达上通常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全篇重点不明,详略不当,掌握不了文章论述的着力点;二是段内重点不明,隔靴瘙痒,语句的表现力、感染力不够,语句软绵绵,轻飘飘,说理绕来绕去,一段话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议论文的语言锤炼是一项真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用最省的笔墨,表达最精准的意思。训练的前提,还是要多读,培养语感。每次训练,让学生写几句精彩的话,就是成功。 五、添素材,有力证明观点 1.这次作文,配合你的观点,你准备运用哪些素材?含事实素材和理论素材,写出主要内容即可。 示例:材料中的句子,①“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② “不以强喜,不以弱悲”, 名言警句:③“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毛泽东: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报刊:⑤“健康是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系于1的坚实。”(《人民日报》) 课文: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⑦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事例:⑧二战时的德国战斗力爆表,最终灭亡; 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⑩中方代表在诸多场合的硬气发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精神之强! 【简评】全上面的列举的10个素材,不可谓不丰富。有直接引用材料,有名言警句,有课本素材,有报刊摘录,还有事例素材。这些素材一看,就知道其与本次作文主题高度契合,能有力佐证中心论点。 【提示】考场作文,素材是评分项,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关素材的项目要求:基础等级中有“内容充实”这一条,发展等级中有“丰富”(材料丰富)、“有创新”(材料新颖)这两条。其实,写论议文运用素材有四点看得到的好处:一是作为论据,能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二是避免说理单调,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三是丰富文章内容,说直白点,可以凑字数;四是鲜活的素材能为文章增添时代气息,说理联系实际,紧贴当下,使文章具有启发作用,更具阅读价值。可以这样说,妙用素材是考场作文提分的“法宝”。高分作文,素材必不可少。素材运用要遵循“真实、典型、时效”三原则,注意不要在故纸堆里做文章。平时作文素材积累,要丰富信息获取渠道,学会从媒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准备一个素材摘抄本或搜集整理一个素材资料库,这既是写作丰富笔头的需要,更是我们立德树人、成才成人的需要; 加强对素材的背诵记忆,唯有考前大量作文素材积累,考场作文才能从容应对。 2.请选择其中的某一个素材,结合中心观点,进行论证。(100字左右) 示例1: 材料:二战德国失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论述1:二战时的德国战斗力爆表,希特勒战争狂人野心勃勃,实力不可谓不强,意志亦不可谓不强,可最终“强得快,亡得早”! 论述2:无论是个体、组织还是国家,有强的力量做恶的事情,蛮横霸道,滥用其强,其结局必然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至强转至弱,至弱转衰亡。 示例2: 材料:“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论述1:毛泽东还有一句名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体魄”“精神”和“文明”。毛主席把“文明”放到首位,他在告诉我们,代表文明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论述2:这世界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但还有一个文明良知的人类真理。在人类社会,强者的最高境界是文明道德。没有文明做底色,没有道义做底蕴,一切的强大都是虚弱的必然。 示例3: 材料: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论述: 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史,我们当初的小米加步枪,与国民党飞机加大炮相比,哪一个更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由弱变强,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代表了正义,代表了人类共同的道德与正义。 【简评】上面三个素材运用示例,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在引用素材时,能结合所要表达的观点进行精准的对点论述。论述时,既然就材料本身的观点内涵的解读,也有由材料发散拓展,将观点引向深入论述,体现论述的深刻性。 【提示】素材这一块,对于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四点:一是平时没有素材积累,作文时拿题目材料当素材;二是平时有素材,但积累不够,可选用的较之又少;三是运用素材不得当,不典型;四是素材运用时“叙”多于“议”,或者说只是简单地堆砌素材。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平时积累素材外,还有一点就是如何运用素材的问题。素材运用要坚持一个原则:服从和服务于论证需要。引用素材笔墨从简,概述为主;运用素材一定要结合所论证的观点,展开论述,这一点尤其重要。多针对素材析现象,找原因,看本质,也就自然能发表些议论来。要围绕具体作文主题表达需要,巧妙地艺术地转化,一材多用,就看你脑袋够不够灵光;这是素材训练的关键能力点。 三、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审题训练题目展示 下面的作文训练可以每周一次。 【作文题目】【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二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与人相处,没有谁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回望历史,中国曾领跑世界,令他国景仰;但也曾因国力衰弱,仰人鼻息,被列强俯视。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此,文化与文化之间亦如是。视角,取决于站位与定位,也取决于姿态与心态。百年变局,面向未来,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 “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并以“拒绝俯视,共创未来”为主题发言。请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训练】 一、读材料,找准思辨话题 找出材料的关键句、关键词 1.关键句:在题目中勾画 2.关键词: 二、扣概念,深挖话题内涵 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你对话题概念的理解,并用一句话表明你的中心观点。 3.概念理解: 4.中心观点: 三、重思辨,要有主客轻重 5.话题涉及有哪两个或哪几个方面? 6.话题的重点你偏向哪一方面? 四、明构思,搭好主体框架 7.本次作文正式文行文,父采用的方式是: A 层进式 ( ) B 并列式( ) C 其他( ) 8.请列出你的正文写作提纲(注意:正文至少要有三个主体段) 在横线上用一句话填写你每一层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层:① 第二层: ② 第三层: ③ 第四层: ④ 五、有章法,写好主体段落 微作文训练:请你拟写正文的某一段内容。 9.这一段话的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10.请严格按照这一构思,完成这一段话的具体内容(200至250字) 六、 炼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11.请围绕中心观点,写一至两句句富有表现力的话来。 七、添素材,有力证明观点 12.这次作文,配合你的观点,你准备运用哪些素材?含事实素材和理论素材,简要写出主要内容即可。 13.请选择其中的某一个素材,结合中心观点,进行论证。(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关键句:①没有谁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②视角,取决于站位与定位,也取决于姿态与心态;③ 因国力衰弱,仰人鼻息,被列强俯;④视百年变局,面向未来,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 2.关键词: ①俯视 ②景仰 ③视角 ④姿态与心态⑤拒绝俯视,共创未来⑥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 3.概念理解:①俯视:居高临下,态度傲慢;人人均有独立人格、权利与自尊心,需要得到尊重,故情感上不愿意被他人居高临下地俯视;②景仰,也就是仰视,是一种崇拜,带有看轻自我的意思;③视角,也就是从哪一个角度去看,俯视与仰视就是视角,这里还有一种视角,暗含题意中,值得探讨的就是“平视”。 ④姿态与心态,这一点谈到时了话题的本质内容。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有俯视、仰视和平视;从造成这些不同角度的原因来看,就是不同的姿态和心态造成的。那么,哪一种视角才是正确的呢?⑤“拒绝俯视,共创未来”,这是演讲的主题,已经给出了答案。⑥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材料中加上这一句,是指引我们考生探讨的对象、范围,有个人,有国家,还可以是谈不同文化的交流。 4.中心观点:(参考) 姿态高高在上,心态妄自尊大,则会惯于以俯视的视角看一切;姿态卑微低下,心态不自信,则会习于以仰视的视角看世界。唯有以友好、相互尊重的姿态与不卑不亢的心态平视他人与世界,方能赢得尊重,收获和谐。 5.话题涉及有哪两个或哪几个方面? ①俯视、仰视与平视 ②拒绝俯视,共创未来 6.话题的重点你偏向哪一方面? ①平视是论述重点;②文章不仅要写拒绝俯视,还要落笔共创未来, 7.略 8.示例:(并列式) ①拒绝人与人之间带偏见的俯视,是共创和谐社会未来的活水源头。 ②拒绝国与国之间不平等的俯视,是共创国际新秩序未来的永恒动力。 ③拒绝文化与文化间恶意的俯视,是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未来的海上明灯。 9.示例(参考)观点+观点解读+事例+论述 10.(参考示例)俯视是来自压迫的视角,象征着强势一方的自负与无知。(观点)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因压迫的俯视视角会给对方带来不适,所以没有人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在座的各位,有谁愿意被他人俯视吗?(观点解读)中国历史上有过因强盛而受景仰的时期,也曾因一时的衰弱而受列强俯视。而如今,中国重新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难道又要被仰视或俯视了吗?(事例)中国从不以这两种视角审视其他国家,因为中国所秉承的理念是海纳百川的包容,而不是自恃过高的自负与无知。同样,其他的国家也不应以睥睨的角度看待世界,而是应该采取平视视角。(论述) 11.参考示例: ①视角取决于站位和定位,也取决于姿态和心态。 ②俯视者的上位者姿态无形中给双方构建了一层壁垒,一道鸿沟,使俯视者与被俯视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③不仅拒绝被俯视,也拒绝俯视他人。 ④当今世界,贸易壁垒仍肆意立起,文化霸权渗透仍变本加厉。 ⑤因国力、种族的差异而抬起头颅俯视他人,必在国际交流间树起隔阂,也必将失去远眺世界未来的全真视角。 ⑥俯视,源于高站位和高姿态,源于心态上的自恃甚高和定位上的骄傲自负。 ⑦应是摒弃以国家偏见为主观色彩的俯视。 12.略 13.参考示例: ①放眼到国家之间和文化之间,也是概莫能外的,因为尊重、平视,王安石与苏轼即使政见不同仍能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因为尊重与平视,疫情期间,各国对深受病毒侵扰的中国施以援手,中国也通过“中欧班列”、“一带一路”等形式回援;因为尊重与平视,敦煌壁画吸纳佛教融入中华文化,成为文化界的一朵奇葩。 ②我国领导人曾说:“中华民族千百年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以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如今,中国已实现全面小康,综合国力日益强盛。(但这会让中国以俯视的姿态低看其他国家和民族吗?不!恰恰相反,中国以平等的视角去对待世界各国。中国的强盛,是让我们有力量去援助他国,而不是有资本去践踏别国。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疫情肆虐的当下,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这些都是最有力的论明。 ③国有位大学者费孝通先生曾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放眼当下,我们坐在这里,不分国界。平等地交流分享,也是对此最好的实践。世界的青年们,我如今站在这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表明了中国的立场,更希望能听到属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声音,见到世界文化不同的色彩。 ④世界文化多种多样,文化上的俯视却一直存在。或如二战中的犹太人,因法西斯对自身的高视角定位而惨遭屠杀;或如殖民时期的非洲人民,因殖民者种族主义而被败卖至另一个大陆做奴隶,他们的文化也惨遭破环。在如今浪潮汹涌的百年变局之下,我们身为新一代的青年,更应阻止这样文化与文化的俯视,防止历史的再一次重演。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