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审题训练之202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取与舍》《得与失》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1-12-19 手机版 | ||||
【2021年高考浙江试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训练】 一、读材料,找准思辨话题 找出材料的关键句、关键词 1.关键句:在题目中勾画 2.关键词: 1.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2.得失 起点 终点 过程 二、扣概念,深挖话题内涵 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你对话题概念的理解,并用一句话表明你的中心观点。 3.概念理解: 4.中心观点: 3.①“得失”可以理解为世俗中的“名利、权势、成就”。 ②起点:把“得失”看成是人生的“起点”,可以解读为把“得失”当作对自己现阶段成绩的评价,以激励自己奋发努力。 ③终点:把“得失”看成是人生的“终点”,可以解读为把“得失”当作自己生命的终极目标,也可以激励自己奋发努力。 ④过程:把“得失”看成是人生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看淡世俗人生的功名利17973;,重在人生追求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这实在是对生命意义之最深刻最通透的洞察。 4.立意参考:可以在“起点、终点、过程”中任选取一种观点,也可以三者兼顾有之。观点如上面的②③④。 三、重思辨,要有主客轻重 5.话题涉及有哪两个或哪几个方面? 6.话题的重点你偏向哪一方面? 5.得与失 起点、终点、过程 6.①偏重“得”;(要在与“失”的论证明中说“得”,重在论证“得”) ②偏重或起点或终点或过程(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多重、多种关系中确立观点进行思辨,如谈“得失是人生起点”,在这一偏重的同时时,文章还要有“终点”“过程”的补充论述,以体现出思辨性)。 四、明构思,搭好主体框架 7.本次作文正式文行文,采用的方式是: A 层进式 ( ) B 并列式( ) C 其他( ) 8.请列出你的正文写作提纲(注意:正文至少要有三个主体段) 在横线上用一句话填写你每一层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层:① 第二层: ② 第三层: ③ 第四层: ④ 7.略 8.示例参考 【结构1示例】(递进式)观点:得与失是一个转换的过程 ①得与失是相互转化着的矛盾过程; ②得与失贯穿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③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得与失这个过程。 【结构2示例】(并列式)观点:(得失是起点,是终点,也是过程。) 人生在世,人在江湖,人在社会,得失成败,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判断的标准。是故,得失寸心知。得失是起点,是终点,也是过程。 ①得也罢,失也罢,把得失看作过去时并当成起点的,往往是花开花落云淡风轻者; ②得也罢,失也罢,把得失看作完成时并当成终点的,往往是患得患失宠辱若惊者; ③得也罢,失也罢,把得失看作将来时并当成过程的,往往是享受体验幸福生活者。 【结构3示例】(并列式)观点:(得失是过程)功利者重结果,斤斤计较得失,不够大气; 执着者求索永无止境,一山更有一山高,稍欠从容;旷达者看破人生起点终点都相同,珍惜当下,感悟过程,也可能沉溺于自我的小天地,忘了责任。 ①得失是终点,也是起点,生命就是不断得到又失去,失去又得到的过程; ②得失之间,有努力的结果,有起点处崭新的开始,也有岁月的美好过程的沉淀; ③得与失的过程之间,得与失随时在转换,随时会是终点,随时可能是起点。 【结构4示例】(递进式)观点:(得失是过程)只有看淡得失,把它当成人生的过程,才能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①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错把得失当终点; ②把得与失当成过程来看,你就会发现得与失既是终点,更是起点; ③人生就像一辆列车,得失都是过程,不痴迷于某一个站点的得失,才能到达终点,赢在全程。 五、有章法,写好主体段落 微作文训练:请你拟写正文的某一段内容。 9.这一段话的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10.请严格按照这一构思,完成这一段话的具体内容(200至250字) 9.略 10.参考示例:观点+观点解读+事例1和解读+事例2和解读(拓展)+总结论述 我认为得与失是人生的过程。(观点)人生如那寒宫婵娟一般,得一份圆满便失一份风华。人生哪来的十全十美?有得必有失。(观点解读)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失宛如一对双生子,形影不离。重光(编者注:南唐后主李煜字“重光”)天纵英才,诗词横震古今,却非为明君,郁郁而终;元亮(编者注:陶潜,字元)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种豆采菊的佳话。(事例1)得失之间,得亦是失,失亦是得。陶潜失了荣华,得了灵泉,可他却失了凡尘的繁华,而去追求漱石枕流。所以得失已是起点也是终点,起点起于新的得的追求,终点终于对旧的失的告别。(就事例解读观点)就如这个时代,木心笔下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社会一去不返,为日新月异的发展取代,问及得失,我们得到的是飞速发展的人类文明,失去的是鸡犬相闻的那个闲适的社会,这是终点也是起点。(事例2和解读(拓展))而于过程,得失只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块磨刀石,得无法诱惑我们,失无法挫败我们,以得失笑对人生,不忘初心。(总结论述) 六、炼语言,语言有表现力 11.请围绕中心观点,写一至两句富有表现力的话来。 11.精选10句示例参考 ①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不会一成不变,会经常遇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场景,在得与失的矛盾碰撞中,就要看我们如何对待得与失了。 ②“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③能融入伟大事业忘我奋斗,也不失人生趣味,看淡得失,功成不必在我,看重得失,功成必定有我。 ④少问一点个人得失,少求一些物欲满足,多寻一分生命价值,牢记一种家国情怀。 ⑤我将无我,然后成就大我。 ⑥得失无法预料,充实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始终如纪伯伦的诗行一般,是“摇摆于忧愁与欢乐间的一架天平”。 ⑦陶醉于一城一池之得,或惆怅于一时一事之失,都属于一叶障目,不见远方的星辰大海。 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得与失不过是河流中的朵朵涟漪,河水不会因为涟漪而停留脚步,人生又哪能因为一时得失裹足不前。 ⑨我们选择踏上自己的千山万水,是为了完成人生的终极答卷——成为自己。而任何的得失,不过是这份答卷中的一个逗号,句号,感叹号,或省略号…… 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七、添素材,有力证明观点 12.这次作文,配合你的观点,你准备运用哪些素材?含事实素材和理论素材,简要写出主要内容即可。 13.请选择其中的某一个素材,结合中心观点,进行论证。(100字左右) 12.略 13.参考示例: ①面对得与失,或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起点,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或以“上车睡觉,下车尿尿”为终点,直奔目的地,各种拍照与炫耀或叹息;或以“不在乎终点,在乎沿途风景”为过程,诗情画意,享受生活,创造美好。 ②我之所得,未必不是他人所赐。一往无前不慕名利,如袁隆平,稻养天下; 悠然自得任凭风波起,如苏子瞻,美文传世。绞架上,李大钊失去了生命,为赤旗插遍的世界奠基; 疫情中,无数人最美逆行,换来了山河安宁万家团圆。作为人类个体,我们当然有权利求得美好生活,但绝不能以占便宜的态度度过这一生。 ③方仲永年少名扬万里,却在乡人的喝彩中泯然众人;王阳明中年失其荣华,反于贵州龙场收获“心外无物”的顿悟。成长的万花筒中,得失之光交相辉映;现实的荆棘丛里,芳馨与尖刺处处联结。得失无法预料,充实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④毛姆笔下“堕落”的爱德华,甘愿放弃芝加哥车水马龙里精英式的生活,前往人们心中没有未来的塔希提岛,却在慷慨的阳光和粉红色的晚霞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灵魂”。因文采春风得意又因诗言数次获罪的刘梦得,亦是在几十年的大起大落中练就了“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乐观情怀。得中有失、失而复得,恰如海浪拍击礁石,得失的转变会带来珍贵的起伏与磨炼,充实并推动我们的人生过程。 ⑤若不是心无杂念,渔樵于江渚之上,苏子瞻何以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叹?若计较于一时富贵,则“一箪食,一瓢饮”万不能不改颜回之乐了。正因一切都只是过程,我们可以剥去功过的茧,抽离得失的丝,于寂静中探寻世界万物和你我灵魂的内核。当我们能够不数数然于世,不再将得失变化作为人生的定功章,而去珍惜当下体验的分秒,一切便会为我们展开最纯粹的美好。 ⑥得失的囹圄中,困着很多人。有人为得一沓纸币,日拼夜拼,忘了背后的亲情;有人为得学术盛名,剽窃钻营,抛弃尊严和道德。可得失的天平之下,也涌动着幸福而满足的人潮。就如叶嘉莹教授捐去全部财产,得传诗词绝学,育桃李天下;袁隆平院士用一生的坚守,去换得真理和一个“禾下乘凉”的美梦。 ⑦继月光族、啃老族、低头族之后,又有一族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兴起,名曰“躺平族”。他们在内卷之下,选择佛系人生,不争是非对错,不问过往得失,将自己放松到一种真空状态,似乎深得老庄真传。然而,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看不到生活的热力,更看不到星辰大海。而“不问得失”的清流人设仿佛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囿居一隅的挡箭牌。我想,在当今时代,相较于“患得患失”的功利,更可怕的是“得失心”的缺位。 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被很多人奉为人生至理。这样的人,一定会把荣华富贵看作是得,把贫穷卑贱看作是失。这样的人为了获得功名利禄,可以不择手段,直到到头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