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主题立意及范文:品质修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1-12-17 手机版


 一、材料作文

1.(2021北京朝阳高三期中)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谈到“尊严”。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需要“尊严”。关于“尊严”,你有哪些思考和认识?

请以“浅谈尊严”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浅谈尊严”是动宾结构。“浅谈”是指浅显地谈论,对事物进行简短的谈论,这里已经指向文体,应该写作议论文;“尊严”是话题,是谈论的对象。

材料中提到“尊严”涉及的范围,“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需要‘尊严’”,这就引导考生,本次作文可以由个人的尊严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尊严。

因为要求写作议论文,所以考生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构思立意。

从“是什么”的角度来看,考生可以思考“尊严是什么”。

“尊严”的内涵,一是庄重而有威严,使人敬畏,二是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和身份。“尊严”的外延,真正的尊严绝不取决于身份和地位,尊严是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奋斗的精神。尊严不是面子,所谓的面子,是物质上的掩饰,虚伪与欲盖弥彰。尊严是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高洁。

从“为什么”的角度来看,考生可以思考“为什么需要尊严”。

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

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考生可以思考“怎么样维护尊严”。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拥有思想,拥有实力,才会有尊严。

行文构思上,可以首先由一句名言和一个事例自然引入“尊严”话题,再简要论述“什么是尊严”;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重点论证“人为什么要有尊严”,可以先列举古代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再列举当今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借助正反对比来论证观点,最后由个人上升到国家,凸显“尊严”对于国家的意义。

立意:

1.尊严,为人生价值奠基。

2.尊严,不能碰,不可丢。

3.用实力赢得尊严。

4.尊严是自己挣来的。

2.(2021陕西蒲城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常常因为“相信”而使平凡成为卓越;有时也因为“相信”让坎坷化为坦途。相信一份真情,可以传递善良;相信一种预想,可以促进发展;相信一句忠言,可以矫正偏颇……

你对“相信”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相信的力量”为题,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

考生首先应该结合材料理解“相信”的含义。“生活中,常常因为‘相信’而使平凡成为卓越;有时也因为‘相信’让坎坷化为坦途”“相信一种预想,可以促进发展”是相信自己,“相信一份真情,可以传递善良”“相信一句忠言,可以矫正偏颇”是相信他人。“相信一份真情……相信一种预想……相信一句忠言……”更提示考生写作时可以将“相信”化大为小,化宽为窄。

标题是“相信的力量”,所以作文内容除了有相信的内容、过程外,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力量”,例如因为“相信”而激发内心深处的潜能,因为“相信”才全身心调动自己的信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相信”而成就了友谊等等。

最后,题目规定了作文的体裁为记叙文,考生注意文体要明确。

立意:

1.相信,让我们的脚步更坚定。

2.相信,让平凡成为卓越。

3.相信,让坎坷化为坦途。

4.相信,让世界充满真情。

3.(2021河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话,是人的本能,是交际的重要工具,看似可以随口而说,其实不然。古人就比较注重说话问题,要求说话要顾及对象、场合、时机、语境、气氛等要素。孔子曾经说过:“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大意是,抢着说话是毛躁、该说不说是隐瞒、不看对方反应一直说是盲目,也就是要求说话者要诚恳、坦率、有礼。

上述材料能给成长过程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材料先以“说话”切入话题,列举出“说话”要关注的对象、场合、时机、语境、气氛等内容,然后引用孔子的话讨论“说话”要诚恳、坦率、有礼;接着由点及面,从“说话”扩展到青年人成长中的性格、情绪、思想、态度、修养等。由此可以明确,材料要论证的观点就是做人要诚恳、坦率、有礼,要关注做人做事的对象、场合、时机等。

“上述材料能给成长过程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从这个提示语来看,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立足材料,从“说话”这个角度来谈,也就是说,在“说话”的时候应该“诚恳、坦率、有礼”。当然也可以由此引申出去,谈做人也要“诚恳、坦率、有礼”,这样就可以引发出很多相关的观点,如做人要真诚、坦坦荡荡才是真、做一个文明有礼的青年人等等。但是,如果只围绕“说话”去谈,比如谈说话是一门艺术,然后大谈如何说话,或者是怎样说话才能打动对方等,这样容易偏离话题或观点。再比如,如果从材料中断章取义,谈古人的说话艺术,这也是偏离材料的。

写作时,最好先由材料引出观点;然后再分成几个分论点,或者是采用材料并列的形式进行论证;最后可以照应开篇,做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立意:

1.少点儿套路,多点儿真诚。

2.真诚对人对事,方能成功远行。

3.坦坦荡荡,其道大光。

4.心怀坦荡,生活阳光。

5.文明有礼,从细节做起。

6.礼貌用语,助力文明生活。

4.(2021广西北海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举国哀痛。

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已获得了无数次突破,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造福了全世界人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而袁隆平留给我们的,却不止是吃不完的粮食。

袁隆平曾经说过他有两个梦,其中一个梦是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结的子有花生那么大,叫做禾下乘凉梦。

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大家都会熟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可有多少人真正去想过,我们所吃的饭菜经过了多少辛苦的劳动,流下了多少人辛勤的汗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没饭吃、吃不饱饭的事已成了遥远的故事,那已是爷爷辈的故事了。对我们而言,吃饭早已不再是一个难题。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却也增加了:宾馆、饭店里,许多高档饭菜被倒进下水道;垃圾桶、废品袋中,躺着整个的面包、整盒的饼干。也许有同学觉得这些与己无关,那么,躺在学校食堂地面或桌面上的白米饭又是谁的杰作?吃了几口的馒头又是谁扔的?也许有同学会想,这些饭菜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我想怎样处置就怎样处置,与他人何干?可我们何曾想过,“汗滴禾下土”的岂止是农民?难道我们倒掉的不是父母的心血吗?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们身处今天这个国力富强的时代,无须担心粮食缺少的问题,为什么要强调节约粮食呢?一方面,勤俭节约,不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现在粮食年年丰收,看起来供应丰富,但人多地少的局面也十分明显,中国的食物资源其实远远少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杜绝浪费粮食。

我想,节约粮食不能只是空谈,而是应该落实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让节约粮食成为人人自觉的行动。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节约粮食的坚定践行者。最重要的是,是我们内心里要坚定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的理念,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在家吃饭合理定量,坚持“光盘”;在外吃饭不讲排场,合理点菜,不贪求丰盛,养成剩菜打包的好习惯。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只有深知“一粒粟”到“万颗子”的不易,才能真正地尊重农民对于粮食种植付出的心血,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常言道,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三餐之盘,理当一干二净。对于粮食的珍视,应该落实于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的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粒粒应节约。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第一段材料交代了“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举国哀痛”,交代了袁隆平去世,突出了袁隆平对中国的重要性,这就让我们想到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的实现了人生价值。

材料的第二段,“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已获得了无数次突破,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造福了全世界人民”交代了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的重大贡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名言强调的是我们应珍惜粮食、懂得感恩。“袁隆平留给我们的,却不止是吃不完的粮食”这句话启发我们思考袁隆平给我们带来的多方面的思考,比如第三段中的“禾下乘凉”的梦想,正是有了梦想,才有了为梦想不断追求和奋斗的动力。

题干要求“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因此写作时应写一个感触最深的角度,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偏离题干的要求。

如果选择写议论文体,应注意观点明确,在文章开头亮明观点,然后深入论述这个观点为什么给自己感触最深,也可阐述这个观点的合理性,选用恰当的事例进行论证,使说理更透彻。

立意:

1.为社会做出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2.珍惜粮食。

3.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4.梦想的实现需要坚持。

5.(2021山东济宁市兖州区教学研究室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东京残奥会女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卢冬成功摘金并打破世界纪录。在领奖台上,看到亚军和季军坐着轮椅,卢冬主动单腿下蹲与她们合影。卢冬的举动赢得大家的一致赞扬,有网友说:“这一蹲体现中国人骨子里的温儒良善。”生活里的卢冬虽然没有双臂,但化妆、弹琴、书法、做饭……都不在话下,而游泳让她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卢冬说:“我也爱吃、爱玩、爱闹,可以自嘲,可以开玩笑。请大家把我看作一个普通的女孩。”卢冬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让自己站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蹲得下去”和“站得起来”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想成为一个既能“蹲下去”又能“站起来”的人并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青年既“蹲不下去”,又“站不起来”。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

首先要在材料的限定中理解“蹲下去”“站起来”两个概念,“蹲下去”对应的内容是“卢冬主动单腿下蹲与她们合影”、“中国人骨子里的温儒良善”,可以引申为放低身段、体贴他人、谦卑低调、平等待人等品格;而“站起来”对应的内容是“虽然没有双臂”却生活自立、“爱吃、爱玩、爱闹,可以自嘲,可以开玩笑”,可以引申为自立自强、战胜软弱、阳光开朗、乐观自信等品格。准确理解概念,既要有内涵的把握,即“蹲”与“站”两个不同的姿态所代表的谦卑与自立(自强);又要有外延的界定,即谦卑与自立(自强)具体表现。在喻体与本体之间建立可靠而清晰的相似关系,是审题的关键。

其次,要注意题目的写作提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双概念的写作,不但要分别阐释概念,还要把两个概念的关系说清楚,因此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材料进行细化分析。身为世界冠军(站),卢冬却能单腿下蹲与人合影(蹲);明明身残志坚,自立自强,十分了不起(站),卢冬却表示自己只是“爱吃、爱玩、爱闹”的普通女孩(蹲)。由此可以归纳:“站”是“蹲”的重要基础,自立自强甚至出类拔萃的人,更有底气、更有胸怀去放低姿态,谦卑待人;反过来,“蹲”也能为“站”提供助力,卢冬的谦卑、低调, 当然能让她更有人缘、更受欢迎,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所谓得道多助),也更能避免自高自傲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其事业更上一层楼。

2.“想成为一个既能‘蹲下去’又能‘站起来’的人并不容易”。

在认清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考 生要思考如何付诸行动,特别是解决两者无法统一的难题。

3.“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青年既‘蹲不下去’,又‘站不起来’”。

考生在正面立论的同时, 可以从反面批驳当今社会中青少年群体存在的一些不良之风。这些写作提示,要求考生结合现实来思考、分析问题,并在写作的深度、广度上有所优化。 总之,“读题如读文”,要把作文材料及要求当作一篇小短文一样进行文本细读,梳理文脉、提取要点,认清要求,才能为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行文时要紧扣材料和提示语,可以论述“蹲下去”和“站起来”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以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到“蹲下去”和“站起来”。写作时还要注意联系现实,对现实生活中“不少青年”的做法进行批判,纠正他们的错误做法。

立意:

1.“蹲”是“站”的重要基础,自立自强甚至出类拔萃的人,更应有胸怀去放低姿态,谦卑待人。

2.“蹲”也能为“站”提供助力,从而使事业更上一层楼。

3.既要能“蹲得下去”,又要能“站得起来”。

6.(2021浙江金华高三月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从含辛茹苦的拓荒者到苦学力文的先驱,从救苦弥灾的自发者到志坚行苦的自觉者,华夏民族苦尽甘来。

但“苦”在现代人身上更多地表现为精神层面:读书学习是忍受寂寞的苦,坚守本职是默默奉献的苦,创新创造是上下求索的苦……

对“苦”,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套作。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的关键词是“苦”,第一段的“苦”讲的中华民族的“苦”,中华民族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最后才苦尽甘来。苦是甘的基础,甘是苦的结果。正是有了拓荒者的含辛茹苦、先驱的苦学力文、自发者的救苦弥灾、自觉者的志坚行苦,才有了中华民族的逐渐强盛。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更需要亿万人民的吃苦耐劳。

第二段的“苦”讲的是现代人身上的“苦”,这种“苦”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二十年前的能吃苦,大多指的是体力上的苦,而现在的能吃苦,已包含了太多的意义和维度。读书学习——寂寞的苦;深度思考——脑力的苦;自律习惯——修行的苦;低头做人——尊严的苦。只有吃得了这些苦,才能真正拉开你和许多人之间的距离,才能赢得未来,取得成就。

这道题表面的关键词是“苦”,其实还隐含了一个关键词“甘”,论述的时候不能只谈“苦”,而是一定要把握“苦”与“甘”的辩证关系。只有吃得了“苦”,才能超越自己,获得成就。行文时建议写成议论文,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对吃苦的认识。

立意:

1.苦尽才能甘来。

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

3.能吃苦才能超越自我,获得成就。

7.(2021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脱贫攻坚以来,许许多多的扶贫人员用汗与泪铸炼了筋骨,也铺就了奋进不屈的精神底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在泰山压顶的时刻,白衣战士谱写了英雄儿女的精神凯歌;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上,我国航天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不曾熄灭,它激发了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的壮志豪情;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刚满十四岁的全红婵一跳成名,教练说这个孩子比别的孩子能吃苦……

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我们总能看到精神的火焰熊熊燃烧。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和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共两段。

材料中既有人物群像的精神评价,也有人物个体的精神赞美,分别呈现了近年来全国各条战线或相关重大事件中的民族精神,不管是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还是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无不是中国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具体展现,蕴含了非常深厚的精神意义,成为全社会各条战线的人们拼搏向前的精神灯塔。

命题者紧扣当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围绕当前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选择了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以点带面地试图引导考生去思考当代国人的精神谱系,引领学生在国家重大事件中通过具体的典型人物和一大批默默奉献的人物体味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从而呼应“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而考生读完命题材料,通过梳理关键词句“奋进不屈的精神底色”“英雄儿女的精神凯歌”“勇于探索的精神”“精神的火焰熊熊燃烧”“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我们总能看到精神的火焰熊熊燃烧”等信息,可以确定本次作文所要写作的核心话题是“精神”,是什么精神呢?是“脱贫攻坚精神”,是“抗疫精神”,是“航天精神”,是“奥运精神”,更是“中国精神”“民族精神”。

行文时在确立了命题材料的核心话题,初步明白命题意图之后,当紧扣经典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构思。

1.这种“精神”是什么?(概念界定)

2.为什么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的意义)

3.这种“精神”在当前对我们自己与现实有着怎样的意义或影响?(紧扣命题材料)

4.如何践行这种“精神”,我们要怎么办?

立意:

1.精神之火引领我们走向星辰大海。

2.青年人需要精神引领。

3.人生不息,精神永存。

8.(2021广东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刚刚落幕的东京奥运会上,我们致敬“勇夺首金”的杨倩,为她备赛阶段不断稳定心态、专注于提高自身而动容;我们亦致敬“无冕之王”的苏炳添,为他持续改进技术、执着于超越自我而喝彩;而此届奥运会中金牌榜的比拼更是激烈:中国代表队一度以34金领跑奥运金牌榜首,“中国第一”的求胜强音奏起;比赛收官之日,当美国队在金牌榜首以39:38反超中国时,“功亏一篑”的失落声阵阵。

材料二:《曾国藩家书》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当勤于自修求强,勿执于胜人求优

东京奥运会落幕,其间精彩纷呈,许多镜头深深定格在人们心中。人们致敬强者,也有人为金牌数达不到第一而遗憾。然而,我们更应当于自修处求强,而不执于胜人一筹、优人一等的虚妄。

于自修处求强,方能成就卓越,以自信、奋进的身姿鼓舞、感染众人。杨倩稳定心态,勇夺首金,令国人兴奋不已,交口赞叹。荣誉的背后是多少次的训练,是多少日的坚持?“无冕之王”苏炳添亦得到尊重,他改进技术,执着于超越自我,这份坚毅何尝不令人动容?可见,真正打动人心的不在于荣誉有多高,不在于奖牌有多亮。而砥砺奋进的志气、磨砺自我的坚韧、勇于拼搏的魄力,才是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于胜人处求优,往往导致喧嚣,被求胜心切的思绪缠绕,扰乱人心。在中国代表队高居奥运金牌榜首时,“中国第一”的求胜音奏响,在被美国反超后,“功亏一篑”的遗憾之叹长久不息。作为中国人,希望中国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是自然的,这本是我们对运动员的美好期望和祝愿。然而,不少人被金牌代表的荣誉蒙蔽了双眼,看不到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努力,看不到运动员追求提升的冲劲,而只被对奖牌的渴望占据了内心,如此焉能享受这场体育盛事的精妙绝伦,又焉能体会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进步?

自修与胜人,是两种不同的追求,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心态。“自修”关注自我。具体而言,是追求自身能力的提升,是在超越自我中享受突破的乐趣,这有助于我们建立自尊与自信,并不断走向自强。“胜人”紧盯他人,也就是以胜过他人为目标,与别人比较,以寻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虚荣心,这将致使我们迷失,而在虚妄的迷雾中漂流。

自修成就高度,开阔胸怀;胜人引致狭隘,消弭乐趣。曾经,我国还不够强大,努力在世界上处处证明自己,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更是背负重担出征;而今,中国已足够强大,且自信,不再需要执于胜人一筹,故而即便女排赛场失利,首先得到的是众人的关切与安慰。曾经,刘翔因失金而被辱为“国耻”,今天,苏炳添虽未摘金夺银却依然引人致敬。可见,国人正变得更宽容,胸怀更宽广。同时,我们也更鼓励运动员们自修自强,而非苛责他们必保第一。如此,体育之趣,众人可享之,乐之。

《曾国藩家书》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我们正要勤于自修处求强,迎接自我成长,而勿执于胜人求优以致狭隘怨叹。自修求强,吾辈自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共两部分。

第一部分呈现的是当下社会热点内容:“勇夺首金”的杨倩、“无冕之王”的苏炳添,我们致敬他们自修处求强,在自胜处求强;在奥运会金牌榜的比拼中,“中国第一”的求胜强音奏起与“功亏一篑”的失落声阵阵则体现了国人“胜人处求强”之心。

第二部分是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语,曾国荃受其母亲影响,生性刚直倔强,处处想胜人一等,曾国藩则告诫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不要争强好胜。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强大有两种。一是将仁义与谦虚集于一身的强大。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强大,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自修处求强”。二是斗智斗力的强大,这种强大就是逞强或逞能。他认为逞强斗狠,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从或尊敬。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胜人处求强”。

行文时一定要扣关键词,即“自修处求强”和“胜人处求强”,阐明“自修”和“胜人”的内涵,明确自己的态度。写作时除了有对奥运内容的分析之外,考生还要联系现实进行适当延展,如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企业以打压另一企业为目标,“大跃进”“赶英超美”等。

立意:

1.看重自修,看淡胜败。

2.常修己身,以求自强。

3.强不在胜人,弱不在居下。

9.(2021山东安丘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自《说文解字》)

小篆中的“德”字,左边“彳”字表示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14657;”,由直和心构成。在古文字运用中,“德”与“得”通用。

请整体把握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这道试题比较新颖,材料由一张“德”字图片和一段文字构成。图片上是“德”在《说文解字》中的写法,文字是对“德”的字形进行解说,而这恰恰是立意的地方。

左边“彳”字表示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14657;”,由直和心构成。由此我们结合起来思考,做人在行为上要正道直行,这样方能称之为“德”;或者说,内心是正直的,这也可以称之为“德”。

“‘德’与‘得’通用”,我们不妨理解为,只有有“德”之人才能有“得”。这样看来,文章的立意基本上就可以理解了。

从任务上来看,需要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并且要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这就是说,必须从“德”字思考,思考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立意】

(1)正道直行方为德;

(2)做一个有德之人;

(3)心正为德;

(4)有德方能有得。

10.(2021浙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心怀阳光,春暖花开

诚如孟子所言,“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根植于人性,是人类在百万年漫长进化史中选择的伦理。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他人的不幸总能触及我们的内心。我们天生善良,常为邪恶不公愤慨不已,对他人的苦难感到悲伤。这种情怀犹如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即使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也能心怀善念、坚毅起航。

恻隐之心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时代发展越快,恻隐之心的影子就越淡。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令人难过的新闻,有为一己私利而导致全车人命丧黄泉的事,有老人摔倒众人围观却不敢扶的事,我们在责怪当事人无理取闹的同时,不得不深思看客们应当承担的责任,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时代的发展真的会磨灭我们心中的善良吗?

不,不该是这样的。从古至今,有太多的人心怀温暖。孟子不满“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于是周游列国,游说君主,力图推行仁政,安定人民,进而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图景。杜甫痛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恻隐之心、博爱之情,让他一生致力于改变生灵涂炭、民生疾苦。而今,疫情之下,医护人员纷纷逆向而行;火灾面前,消防战士勇赴火场;洪水之中,国人纷纷伸出援手……其实,恻隐之心早已成为一个文化基因,流在我们的血脉中,经久不衰,生生不息。

如今,我们面对着这个有些冷漠和残忍的世界,不禁深思,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改变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唤醒他们麻木不仁的心?而答案就藏在林郑月娥与街头流浪汉们亲切的交谈中,藏在她拟定并推行的“露宿者实验服务计划”中,这是对社会、对人民温暖而可贵的关怀;答案藏在张渠伟帮助素不相识的百姓脱贫致富,六年即使身患疾病也一直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坚守中,这是对百姓无私而真切的爱。当善良不是一种刻意,而是一种习惯时,贫瘠的土地也能绚烂芬芳。

心怀阳光的人,奋斗便朝着充满阳光的方向;仰望星空的人,踏着的便是绚丽璀璨的道路;永葆善良的人,看到的便是人间的真善美。只要我们都心怀善良与同情,少一些事不关己的冷漠,多一些挺身而出的勇气,那么类似“小悦悦事件”“无良外卖”等现象就会销声匿迹,因为充满善意的世界永远清澈明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由两则名言组成。

首先分析每则名言的意思和侧重点。

第一则是孟子所言,“人皆有恻隐之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同情他人之心。何为“恻隐之心”?“恻”,悲伤;“隐”,伤痛;“恻隐”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在孟子看来,每个人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都会产生同情之心,都会有悲悯情怀。

第二则是卢梭所言,他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情怀”,并指出“怜悯”的意义,可以缓和只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

由此看来,这两则名言都与“恻隐之心”“怜悯之情”有关,展现了人类的“悲悯情怀”,展现了人类性格中的“善念”。这是博大的情怀,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具体写作中,考生可以考虑为什么要常怀恻隐、悲悯之心,应该怎样做,以及常怀恻隐、悲悯之心的意义;还可以考虑恻隐之心背后呈现出的人性本善,分析这善念的价值意义。

【立意】

1.常怀恻隐之心,让爱洒满人间;

2.心存善念,烛照世间温暖;

3.心怀怜悯,向善而行。

11.(2021云南昆明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奥运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盛宴,它总是吸引着无数的人,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巨大的魅力。有人说奥运的魅力在于体育竞技中人的突破、挑战与超越,给人以鼓舞;有人说奥运的魅力在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往往在没有希望时峰回路转赢得了胜利,这样的感觉真是太棒了;有人说奥运比赛中你能感受到运动员身后国家人民的坚实后盾;还有人说,奥运会的魅力在于那些感人的瞬间:不顾个人成绩而扶起摔倒的对手,真诚地为对手喝彩,贏得奖牌的热泪盈眶……那些瞬间展现了跨越国界和种族的人性之光。

阅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奥运会的魅力——定格于那些最感人的瞬间

奥运会是全人类的节日,不光因为每个国家的人都期待奖牌榜上数字的累积,都期待自己的国旗在世界的见证下升起。除去体育竞技的刺激,奥运会的魅力,理应是那些最令人感动的,永远是无关于胜负的人性的光辉。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这些动人的瞬间超越了年龄、国籍、伤病和种族在赛场内闪闪发光。

拼过死亡再战奥运

在奥运赛场背后,一些运动员要战胜的不仅是眼前的比赛。很多国家的奥运选手并不是职业运动员,伊朗选手福鲁吉就是一名兼职射击选手。41岁的他本职是一名夜班护士,2017年才开始射击训练。这些年里为了养家糊口,福鲁吉过上了双面生活,早上去训练、比赛,结束了马上跑回医院上班。正为东京奥运会做准备时,伊朗爆发新冠疫情。

作为一名抗疫前线的护士,福鲁吉不幸感染新冠。康复后他立马投入训练,但伊朗的防疫很糟糕,他竟然第二次被感染。训练中断了一个多月,他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活着,更不确定还能不能赶上人生中第一次奥运会。很幸运,福鲁吉痊愈了。7月24日,他站上奥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决赛的舞台,在经过了一系列风浪后,福鲁吉在世界首秀上波澜不惊,最终以一路领先的成绩打出244.8环,拿下冠军!

宣布成绩后,他激动地跪倒在地,为庆祝伊朗历史上的首个射击奥运奖牌,也庆祝作为医务人员和奥运选手的自己,终于战胜了格外艰难的2020。

跨越国界与奖牌的友谊

竞技体育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永远向着更高、更快、更强去闯的狠劲。但在紧张的比拼之余,选手们暂时放下输赢,跨越国界的惺惺相惜和互相鼓励,也永远让人动容。

我们看到了中国蝶泳女王张雨霏,在赛后静静等待白血病康复的池江璃花子,并给了她大大的拥抱和鼓励的话。池江和张雨霏曾是比赛中不相上下的对手,时隔两年,两人终于又能在赛场重逢。

女子羽毛球双打决赛结束后,印尼运动员在一场苦战后拿到了她们国家的首块女双金牌。在她们为半辈子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而痛哭时,我们看到了获得亚军的中国选手陈清晨和贾一凡上前祝贺,大家抱成一团的样子十分动人。

我们看到了中国乒乓球队的老朋友奥恰洛夫,在男子单打半决赛输给马龙后,真诚地祝福马龙决赛好运。

我们看到了,中国体操小将管晨辰在平衡木决赛中完成了完美的落地时。美国选手苏妮莎激动地原地跳起来鼓掌。比赛结束后一起自拍,一起为漂亮的动作激动不已。

我们看到男子800米半决赛中,美国选手和博茨瓦纳选手互相绊倒后,不但没有争吵,反是互相搀扶起对方,共同完成了比赛。

我们还看到巩立姣获得女子铅球冠军后,新西兰铜牌选手Valerie Adams跑来拥抱哭红眼的立姣。她曾是巩立姣的的最强对手,奥运赛场上两次赢过巩立姣拿到金牌。现在,她为她送上祝福。

成为对手不代表不能欣赏对方,他们互相尊重,惺惺相惜。奥林匹克精神,无关出身、年龄或者国籍。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坐在同一场转播前,我们会为人类最本质的东西触动——不光是凯旋夺冠,更是永无止境的奋力拼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材料作文的能力。

【审题】

所给材料关键词语为“奥运的魅力”,开头句为中心或者观点句:“奥运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盛宴,它总是吸引着无数的人,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巨大的魅力”,压缩后归纳为感受奥运的巨大魅力。接下来列举了四类“有人说”的内容,多角度多侧面提示了对于奥运魅力的解读,考生可以采撷其一确定立意角度进行写作,也可以综合四个或者其中的几个角度定题写作,结构上可以用平行并列式,以小标题的结构模式从两三个侧面或者四个视角来具体展示奥运的魅力。结合四个视角确定如下具体写作角度:奥运的魅力在于突破、挑战与超越,给人以鼓舞;奥运的魅力在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新鲜刺激变幻莫测;奥运的魅力在于你能感受到运动员身后国家人民的坚实后盾,即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一颗伟大的爱国、包容理解、豁达乐观的心,或者强大的经济基础;奥运会的魅力在于那些感人的瞬间:不顾个人成绩而扶起摔倒的对手,真诚地为对手喝彩,贏得奖牌的热泪盈眶……那些瞬间展现了跨越国界和种族的人性之光(感动、感恩、和谐等等)。

要求为“阅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可见文体不限,立意宽泛。

【立意】

1.年龄不能阻止前进,敢于挑战极限,这是奥运的魅力;

2.克服疫情、金钱等客观条件的阻碍,站上领奖台,这是奥运的魅力,信念助人成功;

3.我爱奥运,更爱奥运背后的故事,那是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那是超越自我跨越年龄、国界的大爱无私和勇敢担当。

【素材】

人物素材:

1.本届东京奥运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仅经历了延期、空场等不利因素,开赛后也深受奥运村内外人员感染、志愿者人手不足等问题的困扰。但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身姿,运动员间摇旗呐喊的激励,不仅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和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也为疫情之下的世界带来精神鼓舞。接连夺金的一众“00后”新星振奋人心,其战力超群让人慨叹后生可畏。东京奥运会中国首金得主杨倩以实力和招牌动作“比心”俘获无数粉丝,火爆出圈。为中国跳水队拿下本届奥运会第二金的张家齐和陈芋汐以无可挑剔的零失误,让中国跳水蝉联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台六连冠。这些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体育新星仿佛向体育世界宣告,从这届奥运会开始,体育舞台的中央正式属于“00后”。在国外赛队中,也有很多“00后”小将登上冠军领奖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跆拳道赛场上,在总共8枚金牌中,3位金牌得主是“00后”小将,而银牌和铜牌获得者中“00后”小将达到9人。

2.14岁的中国选手全红婵获得奥运会女子十米台跳水冠军,为什么能够瞬间引爆网络,感动无数人?我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第一,技术精湛,让人惊叹。全红婵在8月5号进行的奥运会女子十米台跳水比赛等决赛中,三跳获得10分的满分,让在场所有的运动员、裁判员、观众教练为之惊叹,为之喝彩,被称之为“水花消失。况且这还是她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她是东京奥运会中国队最年轻的运动员,人们称之为天才运动员。第二,小小年纪,承担责任。在全红婵获得冠军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谈自己的梦想,她说:想赚钱回去,给妈妈治病,赚很多钱,治好它。这个回答瞬间让人泪目,一个14岁的孩子,很多人还是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她却想到要挣很多钱,为妈妈治病,因为她的母亲在一次车祸以后身体受伤,现在还没有完全好,还需要经常吃药,她想让妈妈的病能彻底的治好。

她努力训练的背后,妈妈生病了,她说:“我不认识那个字,只想赚钱给妈妈治病”多么懂事的孩子。

3.今年是丘索维金娜的第八届奥运会。岁月对于女子体操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伤病和身体机能下降,很少有人能在28岁后继续站在赛场上,丘索维金娜除外。13岁她走上职业体操道路,17岁拿到奥运金牌,她本来想在悉尼奥运会后也就是25岁那年退役,不料儿子却得了血癌。为了儿子她重新开始训练,克服年龄和伤病的困扰参加各种国际比赛,33岁她仍然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奖牌。在儿子的病好之后,她决定继续挑战极限。伦敦奥运她没有获得奖牌,她同辈的运动员早就成为了官员和教练。人们都说她太老了这次总该离开了,但她没有。里约奥运会她又回到赛场,与比他的儿子还小两岁的美国名将拜尔斯同场竞技。那次她也没有得到奖牌,但努力完成所有项目的样子感动了全世界。主办方特别邀请她站上领奖台,在观众的欢呼下,屏幕开始播放她几十年来在赛场上的闪光集锦。这相当于是颁给了她终身成就奖,告诉她,你可以退休了。但是今年,46岁的丘索维金娜仍然奔赴了这场四年之约,在跳马比赛上她仍保持着令人惊异的高水准。难以想象,这样的年纪进行体操训练是多么痛苦艰难。但她已经不是为了别人重回赛场的丘索维金娜,她继续比赛是因为她可以。丘索维金娜说:“在领奖台前,人人都一样,不管你是40岁还是16岁”。

12.(2021吉林长春北师大附属学校高三月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②《老子》关于“善”的论述有:水善利万物而不言,上善若水。

③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等地突发滔天洪水,鸿星尔克作为一个平民品牌,自身生存状况堪忧,仍捐款五千万,胡彦斌买鞋支持,薇娅为其公益直播,消费者将其产品一扫而空。

以上材料引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上善若水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流淌,泽被万物。

陈光标高调做慈善众所周知。他的善举,撑起人内涵的标杆。他身形健硕魁梧,内心却像水一样柔软,细腻,体贴,看见比自己力量微弱之人便心生怜悯关爱。创业之初,陈光标就开始投身于慈善捐助活动之中。他曾经给盖茨写信说,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

曾几何时,我们的眼里只有人类自己,为了口腹之欲剥熊掌,断鹿角,蒸鱼翅;曾几何时,人心只向钱看,为了利益可昧良心制作毒奶粉、毒胶囊、毒豆芽;曾几何时,我们失去了原本的善良、仁义和诚信,老人倒地不敢扶,恶人抢劫不敢动,遭遇不公不敢言。

我们天空,何时才能成一片,何时能相连。等待在世界的各一边,任寂寞嬉笑一年一年。天空叠着层层的思念,但愿天空不再挂满湿的泪,但愿天空不再涂上灰的脸。

善良,不是人性的标签;行善,不只是口号。事无大小,只需我们真诚的行动,让美德永驻我心,人人献出一点爱,让人性的光辉普照四方,让道德的泉水奔涌不息。让放丑言、逞恶行的坏人如过街老鼠,永无遁形之处。人人鄙之,憎之,恨之,斥之,让其不得好报,不得好生。

若水人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水没有颜色,但它与墨相遇,便成了墨水;水没有味道,可它与茶叶交融后,便会充满淡雅的清香;水没有形状,当它与各式各样的容器拥抱之时,便会呈现出无限的姿态。

若水人生,独守时有清净的个性,和融时亦能随其波、逐其流。

就像美国莱特兄弟,齐心协力创造出第一架飞机;就像沃森和克里克,相互探讨建立了DNA结构模式;八年抗战,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华。

因此,合作是成功的土壤;团结,让人心不再孤单。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生活如此多姿多彩,世界如此和谐美好。

让我们像水一般涓涓流淌,将善举播洒到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像水一样合作起来,共创美好的明天。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这是一个多则材料的作文题,材料来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学》《老子》,也有最近的时事新闻,前面的材料是从我们的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节选,后面的材料是我们同学最近比较关心的新闻事件,创意是古今结合。

多则材料的作文题,审题的关键是要找到材料的同类项,即关键词,这也是阅读理解的一项要求,在不同的材料中找出相同的因素。这三则材料中前两则有相同的词“善”,比较显性,后一则没有出现,但这是一件事,彰显了“善”的感染、“善”的力量、“善”的回报。因此,综合分析,这三则材料都透露了作文的灵魂,即要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善”,基于此,本次作文的立意核心就很明确了。

【立意】

1.关于“善”的认识;

2.善的力量和感召;

3.善的途径和终点;

4.上善若水,让世界充满善意。

【素材】

1.上善若水,源远流长。老子说:“上善若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善行之无私,善心之博伟,正如水之清澈纯净,润物无声,源远流长。孟子言:“人之初性本善。”是啊,善乃人之本性也。如今的社会喧嚣浮华,纸醉金迷,人们追名逐利,争权夺势,弃善于不顾。但暗夜里总有星光闪烁,向“钱”看齐的队伍中亦不乏向前向上向善者。他们坚守本性不忘最初,穿梭于灯红酒绿的世界,奔波于红尘俗世,却始终怀一颗淡泊之心,寻觅一方净土,筑那一方乐园。

2.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光可以驱散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悠悠长水,不仅孕育了长水古镇,更孕育了长水先生——谭其骧清澈纯净的心。先生生活简朴,工作简单,寡于交游,疏于应酬,淡泊名利。在善行建造的世界中,你会发现,心空如雨后般澄澈空明。上善若水,可映鉴人生;上善若水,可潇洒一世。

善,走过五千年的风雨历程,见识了五千年的人生百态,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精神,在华夏民族源远流长。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善不再游离于形式之上,更深入人们的骨髓,融入人们的血肉,侵入人们的心中,汩汩流淌。一次次的承袭,一次次的延续,都在传递着这份善,因为有源,故可流长。上善若水,孕育出那清澈纯净的淡泊之人。上善若水,滋养出那润物无声的慈爱之人。上善若水,熏染出那源远流长的承袭之人。上善若水,源远流长,心心相传。

3.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便被喻为香港最高境界的慈善家。他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到民众。”“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

办好实业,回报社会。多少企业家担负着创造精神财富的社会责任啊,盖茨,李嘉诚,马云,陈光标……怀抱慈善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心都该是温暖的。心为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不完。水虽轻,仍可创造“水滴石穿”的壮举;水虽微,却可以喻大;平凡若水,却可滋润万物泽被后世。淡味水,细品却是多味人生。

13.(2021西藏拉萨中学高三月考)作文。

学校广播站有一个《心理驿站》栏目,经常收到同学们诉说内心困惑的来信,例如:“我和父母产生了矛盾,该怎么办?”“学习这么紧张,我该怎么处理兴趣爱好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老师要我们制定好生涯规划,可我真的不知道我将来适合做什么。”……

栏目组觉得应该倡导大家都来思考自己的困惑,分享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所以,决定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次以“成长有困惑,爱思才会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征文的要求:①写出自己的困惑,同时也要写出自己的思考,力争给人以启迪;②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③题目自拟,文体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消除交往困惑,和谐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面临一种困惑,老师不赏识,同学不理解,家长不满意,诸如此类的人际问题非常让人头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成长中的烦恼——人际关系呢?我觉得我们自身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第一,学会对人的宽容。宽容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如果凡是斤斤计较的话,没人愿意跟你相处,更不会愿意与你有任何往来,只有宽容,才能让大家喜欢你。能够换位思考对待别人。我们有时候遇到问题,总是感觉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者以为别人总是刁难自己,其实,这时候我们需要进行一下换位思考,让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好多了。要懂得去关心别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特别是遇到难题或者家庭有变故、身体有疾病等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去关心别人,让自己的心灵充满爱,把爱送给大家,这样才能让自己也得到大家的爱。

第二,要富有同情心。同情心是一个人的真情流露,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连同情心都没有的话,那谁还能真正信任他呢,老师能够放心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吗?同学能放心把伤心的事说给他听吗?要善于沟通协作。当我们在一个集体里面的时候,沟通协作是学习最重要的法宝,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个团体里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很多人就会离不开你,自然就会搞好人际关系。

第三,要始终保持诚信正直。人无信不立,这句话的意思是必须要有诚信,因为我们如果一旦给别人一个不好的印象,经常说谎话,不办实际的事情,或者人品有问题,那么,我们将失去很多朋友。要有乐于吃亏的精神。我们不要总是不愿意吃亏,凡事都想要拔尖,这样以来,别人会认为你不好相处,就会渐渐疏远你,所以,我们在一些不影响大局的事情上,要懂得谦让才行,吃亏是福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人际关系。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让它总终成为自己的习惯,成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

我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和谐人际关系离我们不会太远,成长中的一大困惑自然就融化消解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征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能力。

1.审题:征文的要求:①写出自己的困惑,同时也要写出自己的思考,力争给人以启迪;②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可见本次作文可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者哲理性散文。

征文的主题已定“成长有困惑,爱思才会明”,具体内容为倡导大家都来思考自己的困惑,分享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所给材料中展示了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可以作为写作的提示或者切入点。

2.要点:“我和父母产生了矛盾,该怎么办?”“学习这么紧张,我该怎么处理兴趣爱好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老师要我们制定好生涯规划,可我真的不知道我将来适合做什么”……

可见本次作文关键词语为“困惑”,即心理问题。中学生具有诗一般的年华,却伴随了成长的烦恼一样。作业之多“难为”了嬉戏之少,老师之严肃“阻抑”了欢笑之渺,压力之沉重,“造就”了在梦幻中的——成长的烦恼。一抬头“语数英”,一低头“物化生”“史地政”,沉重的负担压在稚嫩肩上,当然挥之不去的就是老师的叮嘱和父母的唠叨。父母常挂嘴边的的叮咛是:快写作业。老师当然也不让学生闲着,满堂灌后留作业发卷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使本应快乐无忧的天空有点阴。

父母和老师重视的是成绩、未来,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却没有注意到子女的感受。成长需要减轻压力,而现实却与心之需要矛盾。于是苦闷烦恼没完没了,这就是生活,逃不掉,就得直面困惑,想法排解烦恼,所谓“爱思才会明”,意即客观上的烦恼需要主观应对,写作时既要亮出困惑,又要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

常见的结构模式有: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使用小标题的结构模式写作时,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如何面对青春的困惑”这一中心论点,从三个角度列举困惑,比如来自家长的烦恼,源于师生间的隔阂,以及与同学交往的障碍等等,最后通过思考依次解决问题即可。

【立意】

1.都是学习惹得祸;

2.用沟通来消除交往的烦恼;

3.困惑是纸老虎,思考的心是战胜困惑的秘密武器。

【素材】

1.曾经因为妈妈的喋喋不休而倍感厌烦,出言不敬;曾经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深感羞耻,怀恨在心;曾经因为朋友的一时冲动而翻脸断交,誓不两立;曾经因为陌生人的一不小心而怒火中烧,大骂出口。的确,生活之中存在着太多的误会与鲁莽。人的心灵就好比河流的两岸,中间隔着浩浩流淌的河水,而河的两岸则是永远平行的延伸,不接触,不相交。然而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人的心灵需要彼此沟通,就好比河的两岸需要架起桥梁,才能越过河水的阻隔,由此及彼。架起心灵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才有理解;架起心灵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才有默契;架起心灵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才有快乐。心灵的桥梁,是情感交流的通道,是灵魂共舞的纽带,是美的连接,是爱的永恒。

2.不要总是感觉自己做得完全正确。其实,完美人是没有的,即便是一件小事,你自我感觉良好,但总不可能是无缺憾的。要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况且,好的思路往往隐藏在反对意见里。因此,面对批评应该持包容的态度,即使已经做得很好,也要多听取多方的意见;——“兼听则明”。二是不要太好面子,接受不得不理解。有人认为受到批评是丢人的事情,是伤自尊的事!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接受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自己的自尊没有一点点关系;如果真的要强,真的要自尊,那就接收来自多方的声音,既可以了解分析事情的另一些角度,又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如果不改正小错误,由小事酿成大错才是丢人的事。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不犯错误的人历来没有,有人给予你批评指正这是件好事情。对于那些批评和指责你的人,你的态度会是怎样的呢?愤怒?不屑?还是反驳?请不要这样做!因为能够指出你错误的人恰恰最应该感谢,因为他给你提供了一次可以改掉缺点、完善自我的宝贵机会。直面批评让你有机会承认自己的失败。一定要认真诚恳,也就是说,通过语言和热情来证明,你已经采取了你认为最好的办法,请不要为自己辩解!批评你的人,都是关注你的人。如果一听到有人说坏话,就急着替自己辩解,那你什么事都做不成。

3. 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碰碰的事情,但是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却不尽相同。一场小风波能在和平谅解的气氛中化解,也可以发展为双方唇枪舌剑,甚至大打出手。关键是人们是否本着理解之心 —— 推倒误会之墙,筑起理解之桥。

有人说,理解是对人的最大的善举。理解换来“晴空”,理解也能换来笑容。有了理解之心,即会有快乐之心。对别人的谅解,会换来彼此的理解,自然少许多不快,平添了几张笑脸。与其为纠纷伤神动气,不如本着理解之心对待身边的事。你会觉得身边充满了和睦、愉快的气息。

归根结底,为人需要理解,处事需要理解,社会的安宁发展更离不开理解,但是理解也要把握好度,如何做到真正的理解,它将是个永恒的话题。轻轻地挥挥手,潇洒地扬扬头,一缕柔和的春风将吹开所有繁琐的结。

14.(2021安徽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日,一组横跨13年的同款背影照片在网络上刷屏。据报道,一张拍摄于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照片背后写着“抗震救灾”;一张拍摄于2021年大连战“疫”一线,照片背后写着“金普加油”。这两张照片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辽宁大连金普新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安磊。10多年间,他从事志愿服务的初心并未改变。

材料二:每天我们都能在大街小巷看到志愿者们不厌其烦地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屑、烟蒂和瓜果皮,他们从不抱怨;每天我们都能看见身着红马甲、手挥小红旗的交通志愿者站在十字路口,协助交通民警和协管员共同维护繁忙路口的交通秩序;疫情期间,我们经常能看到志愿者们奔波的身影,引导居民检测,肩负起为社区居民买药送药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否也想加入或已经投身志愿者队伍?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的看法。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做一名志愿者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愿意把我的爱心化为行动,去关爱社会上的每一个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弘扬志愿者精神,与现代文明同行,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

在耀眼的阳光下,我曾经对着飘飘的国旗宣誓到:“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支援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通过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和,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社会和谐的建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意识的提高,奉献精神正慢慢得在社会人群中升华,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始终保留着文明意识,时刻准备着为这个社会做贡献。奉献精神体现着人们思想的飞跃,体现着人类文明又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在社会转变,历史飞跃的年代,更需要奉献精神。

在社会人群中,广大青年大学生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活跃在服务的第一线,本着“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原则,带头参与扶贫济困,敬老爱幼等社区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不仅是人的义务、责任,而且是人的权利,是现代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很辛苦,但人们参与热情很高,为人们服务,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学习、成长、充实、提升的收获。参加义务活动不但能帮助他人还能快乐自己,还能增长经验锻炼自己。可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志愿者的服务项目多数是义务家教,绿色环保、普法宣传、探望福利院或孤儿院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使团员青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还是一次能扎实推进学校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形式,充分体现了学校广大团员青年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青春的列车,一直向前驶去,我们不能选择停留,但我们可以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它在我们所经之处茁壮成长,能成为一把遮天大伞,为需要的人遮风挡雨。我们追求的并不多,只希望,能够尽我们的微薄之力,让天下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永远快乐幸福着,只因为,我们是中国的青年志愿者。

也许,我们微弱的力量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会发现世界在我们手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的;也许,我们能够做的的确很少,但是我们只要做了本应做的那一份,就会发现我们所获得的并不只是付出的那么多。

一个伟大的追求,一种伟大的理想,让我们扬起青春的风帆,把我们的热情奉献给这个社会,弘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做现代文明公民,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1.审题:第一个材料关键词为“志愿服务”,第二个材料关键词为“志愿者”,两则材料关系紧密殊途同归,启示我们要不改初心,坚持到底,困境中该出手则出手;做好每一件小事,不厌其烦毫无怨言,服务不分年龄不论职务岗位,哪里需要去哪里,用责任和担当助力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共创和谐社会。

2.要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否也想加入或已经投身志愿者队伍?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的看法。要求里明确了话题,“谈谈……看法”限定了文体为议论文。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志愿服务,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写作时扣到“爱”“平凡和伟大”“坚持”“责任”“无私”“默默”等正能量的品质、行为、思想、精神。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广大青少年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总结学习志愿服务活动和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经验,全面推进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和机制建设,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再上新台阶,引导广大青年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时代需要雷锋精神,人民呼唤志愿服务精神。让我们唱响更加雄壮的雷锋之歌,让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立意】

1.做一名普通的志愿者,用平凡成就伟大;

2.志愿者就是自愿加入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中,默默奉献大公无私;

3.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无数的志愿者加入,并且将志愿服务的精神进行到底。

【素材】

1.雷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也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公而忘私,爱僧分明,对技术精益求精。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对于他的精神,毛泽东曾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2.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群众性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城乡蓬勃发展,雷锋精神成为亿万人民的自觉实践。虽然时代已发生很大变化,但雷锋始终活在人民的心里,而今的志愿者就是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这种无私奉献的大爱无私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也一定要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的队伍中。

雷锋曾经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我们在新时期恪尽职守服务大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3.做志愿者,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共青团员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做志愿者,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与自己的理想及祖国的需要方面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做志愿者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努力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将来美好的生活。

做志愿者,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15.(2021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1月2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画面中,上海地铁车厢内,几名乘客与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子理论,指责其吃泡椒凤爪并将骨头扔在车厢地上的行为。女子不服,“舌战”乘客,并拿出手机与爆料者对拍。视频迅速传开,网友议论纷纷。据网友爆料,该女子竟然是一名小提琴老师。还有网友爆料,她曾参加过浙江卫视的相亲栏目,并在节目中牵手成功。先是这名女子的各种信息被网友人肉爆料;后有消息称,她迫于压力丢了工作,而她所在公司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比“凤爪姐”更堪忧的是“网曝”

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认知误区: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然后肆意去审判处于道德洼地者。上海地铁“凤爪姐”被“网曝”一事,正是这种认知误区的典型。

固然,在地铁车厢内吃凤爪、扔骨头,确实有违公德与相关规定,确实应该受到乘客、网友的批评和相关部门的处罚。但是,这种批评和处罚,只能在法律允许的权限范围内。比如,乘客、网友可以批评其不文明行为,地铁方可以依据相关条例对其处罚。除此以外,对“凤爪姐”的任何形式的扩大化审判,都是错误而且危险的。

“凤爪姐”之错,在于其在地铁车厢吃凤爪、扔骨头且不以为错。但她凭自身才学而成为小提琴老师、她参加相亲节目并牵手成功、她的各种信息并不是“错”,与她在地铁车厢扔垃圾一事无关。现在却被“网曝”们一一爆料,最终导致她丢失工作、所在公司业务受挫。

这种“网曝”其实是典型的“网暴”——网络暴力。它通过网络去搜索、曝光、散播各种信息,从而在舆论上对被曝光者施加巨大压力,来满足“网曝”者的猎奇心、表现欲和嗜血本性——以舔舐他人痛苦为乐。这种“网曝”者往往自居“道德高地”,对在某事上处于“道德洼地”者尽行“痛打落水狗”式的“网暴”。这种“网曝”常以“公心”的面目来行“私念”,表面冠冕堂皇,内里阴暗龌龊。但在当下中国,他却常常如愿以偿。他公开凌辱了“被网曝”者,不仅品尝到虐待别人的“快乐”,还赢得了“公众”的眼球与掌声。如材料中的“凤爪姐”,被“网曝”后丢了工作,失了生计。“网曝”们必然是很享受这一过程,很愿意看到这种结果的。只是我们曾否想过:因为在地铁车厢里吃凤爪、扔骨头就被辞掉工作,这合法吗?符合道德吗?

显然,这既不合法,也不符合道德。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只能依法处罚其扔垃圾的行为,而不能牵连、扩大至其它方面。对“乱扔垃圾”者进行教育和处罚,是为了维护和倡导文明,而不是为了迫使其失掉生计。“网曝”的所作所为,比“凤爪姐”更堪忧,对社会文明的破坏和毒害更甚。“凤爪姐”仅是个别现象,“网曝”却是集体行为。更且“凤爪姐”以“恶”的面目出现,极易被人辨别与制止;“网曝”们却以“善”的面目很隐蔽地行“恶”,煽导舆论、毒害社风,却不易被识破与惩处。两相比较,“网曝”之害远甚于“凤爪姐”者。2013年高中女生琪琪因被怀疑行窃惨遭“网曝”而自杀,这样的“血的教训”,似乎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刻反思。

“网曝”的盛行,有其诸多因素。一方面,“网络时代”是新兴产物,社会各界对其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道德塑造上正处于摸索期、模糊期。另一方面,当下民众现代公民素养的缺陷、“娱乐至死”社会风潮的肆虐,使得“网曝”这类“审丑”的“集体狂欢”不时上演。但更深层的因素,应该是我们的盛行“道德审判”的民族文化病弊。鲁迅笔下冷酷对待阿Q、孔乙己的民众,文革时期冷酷将“犯人”游街示众、围观侮辱的“革命群众”,与当今冷酷对待琪琪、“凤爪姐”的“网曝”者们,其精神面目何其神似。这种“道德审判”,总是以“卫道士”者自居,为了“卫道”,罔顾法律、人情,肆意践踏他人尊严、侵害他人隐私。这些,又与清代戴震所批判的“以理杀人”何其貌似。

要防止“网曝”变“网暴”,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建设、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与道德;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矫治“娱乐至死”的低俗社风;更重要的方面是对嗜好“道德审判”的民族文化病弊的根治。若能如此,则健康、文明之中国网络时代可待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时事类新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现实意义的时事类材料。

首先概括材料内容:①女子在地铁车厢吃凤爪扔骨头,引发乘客与之理论并相互对拍;②该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众网友对其人肉爆料;③女子迫于网络舆论压力丢了工作,所在公司业务受影响。材料的主要对象是“凤爪姐”“乘客”“人肉爆料网友”和网络舆论。

然后分析材料。

材料中的女子在地铁车厢中吃泡椒凤爪并将骨头扔在车厢里,且态度强横,知错不改,这是素质低下的表现。反对女子的做法,可以谈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需要从“我”做起。而大家指责女子的行为,表现出大家的文明意识,从支持大家做法的角度,可以谈文明素质的提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对不文明现象,很多网民给予的是集体鞭挞,从而营造网络“狂欢”氛围,这就成了远远超出法律之外的惩罚。网络,让人们拥有了更多表达自己意愿的空间。可是,在这个空间,也不能只想自己的意愿,而不顾他人感受。如果将这种追求与需求寄托于简单的以暴制暴、同态复仇,我们只能与正义渐行渐远,网络秩序也将越来越糟。从这个角度来看,考生需要展现出对网络时代“网暴”行为的理性思考:“网暴”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网曝”成“网暴”?

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立意。

凤爪姐角度:我们需具备现代公民素养(文明素养),恪守社会公德、公约,否则很难立足于现代社会。

人肉爆料网友角度:人肉爆料看似对不文明行为的鞭笞,实则是一种非法的、不道德的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舆论角度:网络具有舆论监督作用,但同时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时代”亟待加强对网络行为的引导、规范和监管。

立意:

1.文明环境需要共同维护。

2.以暴易暴不可取。

3.文明素质的提高,需要从自我做起。

4.恪守社会公德,方能立足于社会。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