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主题立意及范文:文化与交流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1-12-17 手机版 | ||||
一、材料作文 1.(2021全国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京奥运会结束才10天,东京奥运会女子标枪银牌得主,波兰运动员Maria把她的银牌拍卖了。她把拍卖所得4.4万欧元,全部捐给了一位与她素未谋面的8个月重病男婴。这是她唯一的一块奥运奖牌。Maria说:“银牌可以救人一命,好过在橱柜里积灰。”此外她还募捐了3.5万欧元给了这个男婴。 扬州发生新冠病毒疫情后,80后扬州女孩武文婷与家人一起向江苏省捐了一辆负压救护车。据了解,武文婷在扬州市公积金中心工作,是年收入约5万的上班族。疫情发生后,她因为在酒店隔离,无法参加志愿者队伍,可是她一直想为抗疫做点什么。当了解到负压救护车可以用于隔离转运,于是毫不犹豫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10万多元,与堂哥、父母合买了一辆价值25万元的负压救护车,无偿捐赠给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对于两人举动,网友们欣赏点赞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质疑批评者亦有之。 读了以上材料,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以复兴中学学生秦臻的名义,给题目中横线上所填对象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淮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半命题作文。 材料所述情境,关涉两类对象,一类是材料中两个故事的主角波兰运动员Maria、扬州女孩武文婷;另一类是对两位女子行为给予评论的广大网友。材料的主体内容是两位女子的义举。材料的核心意涵是两位女子的善举所传达出来的善良之心和网民们对她们这种善心爱意的评判。这种善心爱意可以从多角度作出多方面的解读:如善良具有超越一切的普适意义;善良具有温暖人心的现实意义;善良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这个世界需要爱心与善良,予人以善,必有回报;行于人世,走在天地间,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等。 如果给两位女士(中的一位)写信,可以概述其事(引子)、点赞其行(论点或主旨)、析其动因、揭其意义、号召学习。 如果给持不同观点的网友们写信,可以概述女子之行、点明网友的不同态度,说明自己对两位女子之行的态度,表明自己肯定网友的某一观点(与上述态度,必须一致),结合两位女子之行的实质,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应当指出,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两位女子的善举均值得肯定,材料中所举网友对其“不以为然”或“质疑批评”的态度,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写作中想为他们站台是不容易的。常识是,并非所有的命题都有逆命题。但是,如果剑出偏锋、反弹琵琶,也是有可能的,这对考生的思维素质、思辨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之下,并不提倡。 写作的是半命题式书信,又要就善良这一论题(主旨)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所以本文以写作带有一定抒情性的议论类文章为佳。行文中要注意三点:一是正确体现书信的格式要求,收信对象、行文中的用语都需要符合书信格式要求;二是给对象甲写信时,也可提及对象乙,但是,主次要清楚,不能与文题相悖。 立意: 1.善良具有超越一切的普适意义。 2.善良具有温暖人心的现实意义。 3.善良要落在行动上,而非语言上。 2.(2021广西北海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举国哀痛。 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已获得了无数次突破,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造福了全世界人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而袁隆平留给我们的,却不止是吃不完的粮食。 袁隆平曾经说过他有两个梦,其中一个梦是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结的子有花生那么大,叫做禾下乘凉梦。 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大家都会熟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可有多少人真正去想过,我们所吃的饭菜经过了多少辛苦的劳动,流下了多少人辛勤的汗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没饭吃、吃不饱饭的事已成了遥远的故事,那已是爷爷辈的故事了。对我们而言,吃饭早已不再是一个难题。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却也增加了:宾馆、饭店里,许多高档饭菜被倒进下水道;垃圾桶、废品袋中,躺着整个的面包、整盒的饼干。也许有同学觉得这些与己无关,那么,躺在学校食堂地面或桌面上的白米饭又是谁的杰作?吃了几口的馒头又是谁扔的?也许有同学会想,这些饭菜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我想怎样处置就怎样处置,与他人何干?可我们何曾想过,“汗滴禾下土”的岂止是农民?难道我们倒掉的不是父母的心血吗?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们身处今天这个国力富强的时代,无须担心粮食缺少的问题,为什么要强调节约粮食呢?一方面,勤俭节约,不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现在粮食年年丰收,看起来供应丰富,但人多地少的局面也十分明显,中国的食物资源其实远远少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杜绝浪费粮食。 我想,节约粮食不能只是空谈,而是应该落实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让节约粮食成为人人自觉的行动。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节约粮食的坚定践行者。最重要的是,是我们内心里要坚定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的理念,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在家吃饭合理定量,坚持“光盘”;在外吃饭不讲排场,合理点菜,不贪求丰盛,养成剩菜打包的好习惯。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只有深知“一粒粟”到“万颗子”的不易,才能真正地尊重农民对于粮食种植付出的心血,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常言道,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三餐之盘,理当一干二净。对于粮食的珍视,应该落实于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的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粒粒应节约。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第一段材料交代了“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举国哀痛”,交代了袁隆平去世,突出了袁隆平对中国的重要性,这就让我们想到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的实现了人生价值。 材料的第二段,“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已获得了无数次突破,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造福了全世界人民”交代了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的重大贡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名言强调的是我们应珍惜粮食、懂得感恩。“袁隆平留给我们的,却不止是吃不完的粮食”这句话启发我们思考袁隆平给我们带来的多方面的思考,比如第三段中的“禾下乘凉”的梦想,正是有了梦想,才有了为梦想不断追求和奋斗的动力。 题干要求“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因此写作时应写一个感触最深的角度,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偏离题干的要求。 如果选择写议论文体,应注意观点明确,在文章开头亮明观点,然后深入论述这个观点为什么给自己感触最深,也可阐述这个观点的合理性,选用恰当的事例进行论证,使说理更透彻。 立意: 1.为社会做出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2.珍惜粮食。 3.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4.梦想的实现需要坚持。 3.(2021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爱妻儿,但戎马倥偬,团聚的方式只剩下见字如面:“分离二十一个月,何时相聚?念、念、念!”“我虽如此爱太北(女儿),但是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为追寻救国之道,父兄母子十数年分离。将军告谢叔父:“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将军吿禀母亲“恐十年不能回家”“将全力贡献革命”。然而,直到牺牲,将军都未能履行与母亲的“十年之约”。解放大军入湘作战,绕道醴陵看望英雄母亲,母亲才知道日思夜想的儿子已为国捐躯多年。母亲请人代笔写下“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的祭文。 所谓家国两难,忠孝难全,但总有人能够将“两难”完美诠释,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赤子之歌。 天地有大义,千秋尚凛然。在新时代,怎样让“两难”得到完美诠释,值得时代青年深刻感悟与认真思考。 要求:以“孝义与忠诚”为主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孝义与忠诚,两相要并重 屹立在东方五千年的泱泱华夏,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忠、孝之说。在那个禅让制的时代,唐尧选择了虞舜做他的接班人,虞舜不仅日夜照顾他双目失明的老父亲,对待三番五次想要害他的弟弟和继母也极其和善。当娥皇和女英嫁入他家,他亦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并不因为身份高贵而迁就她们。当唐尧命其掌管行政事务,他十分注意选拔人才。后来成了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君主。 可见,在那时的中国,人们就将“孝”作为“忠”的前提,正所谓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我看来,当一个人将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同时给予一个国家,一位君主时,孝,便是忠,均为不可舍弃的大义;而当一个人为百姓祈福,为苍生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便又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忠。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难道其父母还要受穷苦不成?故这便又是孝。就是这样,“忠孝”一词就被流传下来。有人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其实,当忠孝一词流传开来的时候,我们就已说不清什么是纯粹的“忠”,纯粹的“孝”,忠孝均为大义,两相必须并重。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大同”的社会,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如此说来“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而是要对全天下的父母。这时,“孝”便成了一种责任,全天下都尊敬老人的`责任。唯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所以,“孝敬老人”便成了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条道德准则。 古往今来,中国的统治者都注重以孝治国。故忠孝之人往往被委以重用,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原本就受人尊敬的忠孝之人,若能再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那便赢得了生前身后名,成为万世歌颂之英雄。 如今,“孝”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人所称颂的爱。历年来,感动中国节目评选结果都会有“孝老爱亲模范人物”的一席之地,他们与爱国无私、奉献牺牲的科学家、英雄人物等一起站在央视的领奖台上,可见,当今对于“孝”字的尊崇。当读完那些催人泪下的忠孝故事,我感谢所有做到至忠至孝大义的人,是他们用忠孝节义,诠释着生活的真谛,是他们用忠孝的操守告诉我世上有着这种超越平凡的勇气。 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忠孝之人的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而我们也会将它这样传承下去,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忠孝均为大义,举足轻重。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审材料 所给材料讲的是一代名将左权的忠孝故事。自古以来家国两难,忠孝难全,但一代名将左权却将“忠”“孝”诠释得感人至深。为了追寻救国之道,与父兄慈母十数年分离,“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为了抗击日寇,与爱妻娇女只能见字如面。最终以身殉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左权毅然决然选择了“大我”,舍弃“小我”。英雄母亲说他“死得其所”。从英雄和英雄母亲的言行中,能够让人理解“忠”与“孝”的辩证关系——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亦即“天地之大义”。 结尾段总结为:所谓家国两难,忠孝难全,但总有人能够将“两难”完美诠释,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赤子之歌。 引语说“天地有大义,千秋尚凛然。怎样让‘两难’得到完美诠释,值得新时代青年深刻感悟与认真思考”,显而易见暗示考生要辩证思考,不可片面定论。 文章立意,必须紧扣材料情境,围绕“为国尽忠乃是大孝”“忠孝体现家国情怀”展开,阐释“忠诚”“孝义”与“大义”的辩证关系。如果仅仅只从“忠”或者只从“孝”的角度立意,都属于不符合情境与要求。具体写作时可以结合立意选择两相并重,亦可以选择其一为主,或者作辩证分析。 (二)审任务 本次写作任务是以“孝义与忠诚”为主题作文,时代青年学生应该理解新时代“忠”“孝”的内涵,以及“孝义”与“忠诚”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忠孝”观,树立学生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敢于舍生取义的责任担当意识。 【立意】 1.忠孝面前大义为先; 2.忠孝均为大义,并不矛盾; 3忠孝须两全,大义不可弃; 4.孝顺诚可贵,忠诚价更高; 5.既要孝义,也要忠诚。 【素材】 (1)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其父率兵迎敌战死沙场,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2)《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忠孝两全的故事。楚国有一个叫直躬的人,为人正直,善于思辨。一次,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一只羊,他将此事告诉了楚国国君。国君立即派人调查,情况属实后便把直躬的父亲抓了起来,按照当时的法律,偷羊将判处死刑。直躬请求替父受刑。临刑前,直躬对执刑官说:“我父亲偷了羊,我向官府告发他,这是对国家的忠诚;父亲因偷窃罪而被处以极刑,我替父亲去死,这是对父亲的孝道。既忠且孝,忠孝两全。如果我这样的人都要被处死,那么全国就没有不该杀死的人了!”楚国国君听说后,便下令不杀直躬,还免了他的罪。 (3)“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在古代,就有了“忠孝”一词。如果你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要让你在“忠”和“孝”之中选择,你会怎么选呢?或许对某些人来说,孝是最重要的,因为国家失去你一个臣子不重要,可对父母而言,你是他们的全部。也有些人会说,忠最重要,如果“大”家不存在了,小家还会幸福吗?更多人在这个问题前犹豫不决,始终无法做出选择。相信无论是谁,无论是选择了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能给自己一个完美的答复。这就是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吗?出生在北魏的花木兰,因为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骚扰,所以皇帝命每家派出一名男子上前线。由于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年纪有小,所以木兰替父从军,为国为家,忠孝两全,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尊敬。 4.(2021湖南永州市第四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著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文纳百川,亲历为佳 各位亲爱的小伙伴: 大家上午好,非常开心在我们的国际游学即将结束之时,代表我的祖国——中国,进行交流分享。听了大家关于中国文化的各种思考,我想说: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全世界都能与当地文化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同时,如果大家想要感受更深,来到中国去亲身体验,就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文化足够友好宽和,与各国文化融合出更好的画卷。从小,我就爱喝可乐,长大些更是品尝到咖啡的香醇。而近些年,我发现可乐的包装发生了变化,红色的罐子上描绘着“锦绣成都、欢畅青岛、醇厚西安……”,包装上人物或吃着火锅,或身着旗袍。标准的“洋饮料”走起了中国风。而这,不仅没有影响可乐的销售,反而人气大增。 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了中国文化如水般的包容和融合能力,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收益。更巧合的是,当我将可乐罐秀给爸爸妈妈,也惊喜地发现,爸爸的国外品牌运动服上绣着祥云,妈妈的国际大牌化妆品也换成了宫廷风的包装。 我坚信,中国文化能够与各国文化和谐共存,共荣互惠。也期待,更多的融合交流。 说起交流,中国文化也早就与各国文化交流千年,国内各地,满是交流的印记。 就在我发言前,欧文说自己最喜欢的是敦煌,那里是多种文化交流的见证。何止是敦煌,故宫里的钟表、广州沙面的洋房、哈尔滨铁路博物馆中的老式火车……,中国的文化走了出去,而中国也是向来敞开怀抱,期待着各类文化的到来。 我们期待的不仅是这些事物,更期待各位友人的到来。人,才是文化交流的最好载体。 在中国青年人中,有一个流行词叫做“亲测有效”。所以如西塞同学所说,来到中国的街头巷尾亲自实践,就是最好的感知方式。其实,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先生就是文化交流的实践者。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实践了17年,因此《马可波罗游记》才会传扬四海,流传至今。在这几年,中国有一个知名节目叫做《汉语桥》,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汉语达人”在汉语桥中比拼中文水平。当记者问起,你的汉语是怎么学的?他们的回答总是说:“多跟中国人交流,了解文化,会学得非常快,会爱上中国。” 各位亲爱的小伙伴,唐三彩载丝骆驼俑唤起丝绸之路的古老记忆,西方说唱混着古诗词唱出今日交流的鲜活动力。感谢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称赞,欢迎大家对中国文化深入探索。 伸开双臂欢迎你,谢谢大家! 文佳 2020、5、1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材料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两句话,但是含意非常丰富。这一句话交代了写作的背景,设置了一个展开写作活动的情境。这是一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是“游学”活动,就是开展旅游开展学习的活动。活动有多个国家的高中学生参加,这暗示了写作对象,发言要面对的是参加这次游学活动的多国高中学生。发言的主题应该是跟游学的主题“文化之旅魅力中国”相关的。这个活动主题,其实也有暗示作用,“魅力中国”,中国的魅力在哪里?是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第二句话交代了写作者的身份,名字叫“文佳”,是男性还是女性,没有限定,你可以自由选择。他(她)参加了这次游学活动,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不是旁观者。这句话还交代了写作目的,写这篇发言稿是要在活动结束的分享会上作发言用的,目的非常清楚。这句话还交代了写作者为此次写作所做的准备,采访了小组里的成员,采访的结果就是下面接着的材料。这些采访内容是要作为写作者写作的材料用的,这是写作者立意、发言的依据。 第2-4自然段都是“文佳”采访的结果。 第一个采访对象是欧洲的欧文。关联的是敦煌的莫高窟,其思想内容,重点是要突出不同文化的融合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我们可以提炼为中国魅力来自于多种文化的融合,或者说是中国对各种文化的包容。第二个采访对象是美洲的珍妮。关联的点有两个,一个是北京故宫,历史遗迹和文物,是中国魅力所在。拓展开去,到第二个关联点,是“灵感中国”特展,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提炼一下,可以认为中国魅力,来自于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第三个采访对象是非洲的西塞。关联的点是现实生活,提炼成为生活相通,世界共融。 三个采访内容的内在联系是“文化交流发展”,取自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敦煌研究院座谈中提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精神引申而编制的。 能够读出习总书记的意思,这是最高明的。不能读出来,通过这三个采访案例的文字表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大致的“魅力中国”中国的魅力在于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传统的保护,对于时尚的贡献,任何人在中国都找到自己相通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的朋友。这也是可以的。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这是本道作文题的写作任务。写作任务落实的程度直接影响这道题的评分。结合材料的内容,就要结合题目所设置的写作情境,要在这个情境中展开写作。同时,可以有自己的体验。这个情境还有很多可以丰富的地方,在不改变情境的前提下,部分的细节是可以根据自己相应的体验来进行拓展和细化的。“以文佳的名义”就是说你要代入到这个写作者身份中去,写作者要设计好这个身份和相关的体验基础。写作的文体要求是“发言稿”,“发言稿”,我们可以理解为类似演讲稿,要注意发言面对的对象,要谈一些大家都熟悉的话题,语言要亲切。“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这是对发言内容的限定,这个限定是比较宽泛的,文化交流发展,认识与思考,两个点涉及就应该是符合写作任务要求的。能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那就更能够落实好写作任务了。 这道作文题的矛盾冲突点在哪里?在于游学主题“文化之旅魅力中国”中的“魅力中国”,这是对参与游学活动的朋友提出的一个问题,从材料来看,集中在文化上来阐释中国的文化魅力在哪里。假如考生的作文可以扣紧“魅力中国”,从文化的角度解说中国的魅力所在,展开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那就是比较好的立意。 参考立意: 1.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得到世人的认可; 2.文化需要交流,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3.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不仅在名胜古迹里,更在街头巷尾,关键是要亲身感受。 参考素材: 1. 博采众长,中国文化是世界多种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文化的发展壮大不是苦行僧孤独前行的苦吟,而是由世界多种文化精髓的荟萃与濡养形成的。看我们的敦煌莫高窟,世界多种文化在此融汇、撞击,形成文化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此相遇,促成了中国文化的蜕变和新生。换句话说,是世界文化成发展了中国文化,成就了中国文化,辉煌了中国文化。因此,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集大成者。 2. 引领潮流,中国文化正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灵感。通过游学活动,我们时常被中国文化震撼。北京故宫、皇家建筑、还有那么多珍贵的中国文物,都一一阐释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参观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我们发现,中国文化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成为世界时尚的灵感,在许多展品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文化的思维与痕迹,中国文化在推动着世界文化前行。显然,中国文化已被世界认可、接纳、并化为己用。 3. 风月同天,中国文化与世界发展水乳交融、并肩前行。如果想要了解异域风情,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我们之中很多外国朋友非常享受在中国生活的日子,中国同龄人喜欢的生活也很容易被世界各国同龄朋友接纳。如今,世界一体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快,正所谓环球同此凉热,中国文化在融入各国人民的生活,正在成为他们认知里面的一部分。在巴黎,在里约热内卢,又或者在非洲贫民窟,如果有人在那来了一段中国武术,来一句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我们并不觉得奇怪。 4. 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文化曾经被世界影响,如今影响着世界。中国文化使中国人自豪,也在使异国文化得到发展,真真切切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发展共呼吸!我们真诚欢迎朋友们来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也真诚感激朋友们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结构:题目是《文纳百川,亲历为佳》。开篇概述游学交流,发出号召:如果大家想要感受更深,来到中国去亲身体验,就是最好的选择。然后以自己日常生活的经历阐明,中国文化足够友好宽和,与各国文化融合出更好的画卷。接着说开去,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了中国文化如水般的包容和融合能力,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收益。然后自然说到文化交流,列举了故宫里的钟表、广州沙面的洋房、哈尔滨铁路博物馆中的老式火车等。再进一步说,人,才是文化交流的最好载体。有“亲测有效”到《马可波罗游记》到《汉语桥》,阐明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性。最后再次感谢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称赞,欢迎对中国文化深入探索。 【点睛】 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5.(2021江西赣州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论语》 材料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材料三:饱暖思淫欲,饥寒起道心——《韩湘子全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触?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物质与精神 社会发展迅速,物质资源丰富,我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但不同的人对价值有不同的观点。精神胜于物质,还是物质胜于精神? 生活中,有的人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上却充实饱满,并不贫乏。他们,清贫,但是精神生活充满了乐趣。而有的人物质富有,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汨罗吧。他立在江边,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是什么“摘”去了他的峨冠,“剪”去他的博带?是谁让他“消得人憔悴”?这个叫屈原的男子曾是那样的风华绝代啊。怀王已死,郢都残破,他抱起石块,自沉汨罗。汨罗从此流进了中国的文化史,至今仍是迤迤逦逦,在漫长的春秋中,清了又浊,浊了又清。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保留了自己的精神。 千年一瞬,刹那芳华,两千年后,我们已然明晓,在屈原心头凝聚的是对家国的无尽的思念,无边的忠愁。屈原决然放弃的是丰富的物质。若他像勒尚、郑袖、张仪那样趋炎附势,他完全可以过富有的生活。但他追求的并非物质的富有,物质再多,也压不跨屈原那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于是,当他的精神之碑倒塌,他就只能以死殉国。 雨果说过:“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精神的高度,远不是物质能达到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颜回的安仁乐道展现的是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孔子弟子三千,但最为欣赏的是颜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淡定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颜回勤奋好学,被尊为“复圣”。颜回之所以有他的成就,并非他的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富,而是因为他的精神生活的高尚。倘若他不注重精神修养,流连于物质世界,他又怎会得到老师孔子的赞扬,受到后世的敬仰? 然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的极大贫瘠形成这时代最鲜明的对照。某些“首富”因商业贿赂锒铛入狱,某些明星因逃税声名狼藉,某些巨头因为利益而代言虚假广告。对物质的无度追求让他们失去了为人的基本准则,他们精神的花园早已是枯枝败叶,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得到真正的成功,享受真正的快乐?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精神。物质世界离我们很近也很远,绚丽的精彩在于拥有永存的精神。让我们追求永恒的精神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由三则名言材料组成,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材料一的意思是: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民区一间破房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称赞颜回在贫困的生活中却能够淡泊处之,坚守道义。这里突出了精神的重要性。 材料二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得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里强调了物质对精神的正面影响,对于一般人来讲,物质是基础,有了丰厚的物质生活,就能有丰盈的精神追求。 材料三意思是人富裕了往往容易产生纵欲的念头,人贫寒时反而会激发淡泊的志向。本句强调了物质对精神的反作用。 三则材料都围绕着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陈述观点。学生可紧扣材料一强调精神的重要性,没有丰厚的物质,一样可以有丰盈的精神;也可紧扣材料二强调物质对精神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紧扣材料三强调过分追求物质导致精神的贫乏,物质不丰富反而使人的精神追求更纯粹;也可综合三则材料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做辩证思考。总之,不能脱离物质和精神立意。 立意: 1.物质丰厚才能精神丰盈。 2.一个人的伟大在于精神的伟大,而不在于物质是否丰厚。 3.物质往往对精神有反作用。 6.(2021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不同价值观、喜好、职业特点、地域文化等等,催生了无数个独立“圈层”。每个圈会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不同圈层之间,有着厚厚的壁垒,不易打破。 破圈,即打破固有的形象或圈子。这几年,“破圈”一词,似乎已然成为各行各业的常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利识,“破圈”指的是破除传统的舒适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靳桥认为,“破圈”是让很多人走出自己所谓的小圈子,走到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圈里去。 材料二: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57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17.3%的受访青年只想待在原有圈子里,71.4%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圈”,尝试多元文化。 对于“破圈”,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足,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这个作文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一:第一段主要讲“圈层”的形成及“圈层”不易打破。第二段主要讲不同的人对“破圈”有不同的理解。材料二:则是中国青年报社会社会调查情况,情况显示,超过70%的人受该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圈”。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破圈”进行阐释分析。 从两则材料来看,侧重于“破圈”,材料一中张利识及靳桥的观点即可以作为文章的观点,张利识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舒适圈,走出以前自己的小天地,去追求更广阔的天地,这对自己是一个挑战和突破。靳桥认为,不要固守小圈子,应该到更广阔的大圈子里去。材料二中调查的结果,主要是更多的人认为应该勇于“破圈”,尝试多元文化。以上的分析都可以作为文章的观点。 写作时,可以先对“圈层”进行阐述分析,让读者明白这一较新鲜的概念;然后分析突破固有“圈层”的好处,这个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最后分析如何才能打破固有的“圈层”。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层进式的结构,有利于对问题的认识。如果采用对比式论述也是可以的,“破圈”与不“破圈”的何不同,通过对比,分析“破圈”的好处,这样可以做到观点更鲜明。 【立意】 1.坚守“圈层”,守望相助。 2.突破“圈层”,领略世间万千美。 3.心底无“圈”天地宽。 4.勇于“破圈”的人生更精彩。 7.(2021河南中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代对儒学的解读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或言“立功、立德、立言”,或言“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宋代程颐、程颢兄弟向理学家周敦颐求学圣人之道时,周敦颐便让他们“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意思是看看孔子、颜回所谓的快乐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孔颜乐道”的来历。 究其根本,儒学就是让人顺应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内在潜质,以达到完美人格,最终积极实现自我,乃至超越自我。 上述材料能给认真求学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由引语式材料、具体任务和要求组成。 材料部分分为三层:“历代对儒学的解读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为万世开太平”为第一层,介绍人们学习儒学的一般态度,就是把儒学放到极高的地位上去研究,最终让学习的人成为人人敬仰的君子、圣人,强调修身和治国两个方面的重要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人要有信仰,应该有理想和抱负,应该继承先进的圣人思想,为天下人谋永福; “而宋代程颐、程颢兄弟向理学家周敦颐求学圣人之道时……来历”为第二层,介绍周敦颐的做法,就是让程颐、程颢二人寻找孔子、颜回的具体快乐,即为何孔子、颜回能够一生坚守高贵的品质,周敦颐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孔颜乐道”,向学生阐述追寻“道”的重要性; “究其根本,儒学就是让人顺应发展规律……乃至超越自我”为第三层,介绍学习儒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顺应规律、发展自我,最终达到完美人格、成就自我。 作文的任务是要求考生以青年学子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具体要求十分明确。文题中材料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学习儒学不需要有特别高的要求,就是从自身入手,养成完美的人格。写作时应结合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塑造青年人的人格来写,不能仅论说儒学的特点,应结合青年人的自身实际谈对儒学的认识。 立意: 1.追寻真理,寻找学习的快乐。 2.学习先辈修身之道,成就自我。 3.制定目标,要符合自己能力。 4.有理想和抱负,为天下人谋永福。 8.(2021陕西渭南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已经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中国探索器“天问一号”备受关注。“天问”一词来自屈原创作的长诗《天问》,作者从自然现象一直追问到神话和历史,体现出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中国的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作为地月通讯和数据中转站的卫星叫“鹊桥”;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叫“鸿蒙”……这些高科技工程的命名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魅力。 我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就其建筑文化来说,过于现代而少了传统特色。中国一些有着古老历史的城市也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记忆,湮没在千城一面的现代化中。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传统与现代”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穿越古今的中华文明 黑格尔曾说:“假如我们从上述各国的国运来比较它们,那么,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一个帝国。”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 尽管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重新成为世界经济文化重要大国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又将走向历史的未来。在过去与将来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 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天问”“嫦娥”等航天领域的命名是对古代先民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纪念,尽管古人只是在文学和神话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他们无法看到火箭和飞船已经将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但不要小看我们的先民,正是他们的可爱和执着,让我们今天的成就找得到前行的力量和精神的寄托。从某种程度上说,难道我们不是继承了古人的想象甚至困惑,在现代文明的征途上不断前行吗? 现代文明高歌猛进,传统文化也熠熠生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如饥似渴的发展现代文明,建设美丽而富强的国家,从科技到文化,无不以包容四海的胸怀,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高楼大厦、高铁飞机、互联网+……一切都在改变,但中国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忘记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二十四节气歌仍在传唱,传统节日我们仍然为了团圆奔忙在路上,西餐厅开的再多,仍然随处可见传统的早点铺子,西洋文化我们不排斥,但古典艺术依然在传承。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基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华民族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如此,文明在走向一致,但文化一定要存异。 因此,美国有“挑战者”号、“奋进号”、“好奇号”,我们敬佩他们的开创精神和科技实力。而我们有“长征”“天问”“嫦娥”“鹊桥”,这就是民族特色,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何以既拥抱世界又显示自我,古人的智慧穿越时空回答了我们。 诚然,古老的农耕文明不会孕育出现现代科技,漫长的中国历史也不乏黑暗和穷困。这就需要我们甄别和思考,在走向未来的路途上,放下历史的羁绊,保存民族的精魂。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认识自己、也不断塑造自己。带着更多的期待和梦想,穿越古今的中华文明一定会继续在世界历史上走出自己的辉煌。 让传统和现代在碰撞中交融,和谐,共赢。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关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材料第一段告诉我们中国一些高科技工程的名字来源于传统文化,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魅力。材料第二段讲述我国的一些大学和城市却丢失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记忆。 材料引导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记忆,在现代化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 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写一篇以“传统与现代”为主题的文章,要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立意: 1.传统文化精神为现代科技文明助力。 2.科技需要传统文化中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 3.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完美融合。 4.尖端科技领域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寻到根脉。 5.传统文化中怀疑和探索精神是现代科技的打开方式。 9.(2021河北安平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国潮”是一种现象,它需具备两个要素:其一,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其二,要与当下潮流融合,更具时尚感。 材料二 “90后”“00后”是生活在国富民强时期的一代,拥有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们不再视国潮国风为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 近年来,消费市场上涌动起一股“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老字号品牌焕新,传统品牌升级,新锐品牌崛起…… 对于“国潮”,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悠悠国潮风,浓浓自豪情 近年来,消费市场上涌动起一股“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老字号品牌焕新,传统品牌升级,新锐品的崛起。老字号一次次走新,“潮”出一种时尚潮流,也“潮”出民族文化自信。 近年来,五粮液与冰激淋合作后大火,大白兔奶糖唇膏一支难求,回力甚至与迪士尼跨界联名,医馆“同仁堂”,继承了中医的妙手回春,坚守了中医的医者仁心,更是逐步把中国医学文化带向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潮流结合,守住经典的同时亦当得了“网红”。如今,“90后”“00后”对国粹、国货的重新追棒,是促进传统商业文化新兴的动力,他们的自我风格、生活态度,抑或是对文化认同都体现在国潮的流行过程中。国潮是中国品牌的新制造,更是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的产物。 国潮国风不再是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随着怀旧国潮风的兴起,北京故宫文化推行许多文化产品,受到国内外民众追棒。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重视和挖掘我们深远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自信、自觉无比重要,国潮“新”起,亦是文化复兴的一种表现。盲目崇外已成为过去,人们对国货、国粹、国风等“国”字号的热情,更是当下的人们对中华文化认同并充满信心的体现。 “国潮”是国人的文化认同,更是文化自信。 过去,一批批老国货百般落寞,甚至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大约有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本土品牌一直缺乏自信和骄傲。虽然“国货当自强”的呼声不断,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国潮的兴起,在我看来,各大传统老字号应把握机会,以自身的“老牌”为优势,挖掘出深层的文化底蕴,以现代的包装方法予以展现,彰显我民族文化,赢得更广市场。 悠悠国潮风,浓浓自豪情,“国潮”是中国年轻一代在追逐文化潮流中寻找到的精神契合,“90后”“00后”是生活在国富民强时期的一代,身为炎黄子孙,应传承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推陈出新,以已之新而立文化之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目提供了三则关于“国潮”的材料作为引发考生写作的真实情景,第一则材料是概念的提出,准确厘定“国潮”的内涵;第二则材料由“国潮”谈90后00后的文化自信,他们之所以不再视“国潮”“国风”为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国际的文化潮流,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中国国富民强的时期;第三则材料谈近年来消费市场上的国货新潮流,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谈文化自信。考生要从材料出发谈自己对“国潮”的认识和感想。 对于“国潮”,三则材料互为关联又各有侧重,考生可以侧重任何一则材料立意构思,比如扣住第一则材料可以谈“国潮”中的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扣住第二则材料,可以谈“国潮”中的文化自信及原因;扣住第三则材料,可以赞“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也可以谈国货如何既守得住经典,又当得了网红;当然考生也可以综合立意…… 考生必须落脚在对于“国潮”的认识和感想。如“国潮”中有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它如何将传统与当下潮流融合,有什么样的时尚感……还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生活中的“国潮”涌动,以及大众对其认知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感受,既结合材料对“国潮”有准确的认识,又要写出“国潮”的与时俱进,从而突显文化自信。 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选取“国潮”在大众视野中的变化,及取得不菲成效的有意义的事件,来讲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就“国潮获得大众认可”发表自己的议论,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思考写成散文,抒写感悟和思考。 立意: 1.迎国风之潮,扬文化之帆。 2.探秘国潮热,守住经典魂。 3.续文化密码,创国风新潮。 4.“国潮”与时进,我辈复前行。 5.继往来之经典,开现代之国潮。 10.(2021江西南昌市实验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去年春节的时候,一部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点击量接近200万。没有大牌也没有小鲜肉,就是这样一部波澜不惊的片子,却可以通杀70后到00后,片子火了之后,近2万年轻人向故宫投来简历。不少年轻的网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王师傅(片中钟表修复组王津师傅)还收徒弟吗,上过大学的那种!”“我只想安静地在故宫扫扫地就行,求收留!”众多年轻人有了这样的向往并作出这样的选择。 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何评论?请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过程;不要套作,宿构。 【答案】例文: 传统文化,寤寐求之 自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后,不少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并且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对于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崇洋媚外的态度普遍存在的今天,这个现象无疑是令人欢喜的。毕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而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亦要去继承与弘扬。 作为梅派的传承人物,梅葆玖,八十多岁的高龄依旧登台演出且扮相不倒,身段不倒。面对传承梅派,传承京剧的巨大、艰难的任务,他积极开办梅派艺术班,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名家京剧会演,继承中创新,将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传承了京剧文化。正是由于梅葆玖对京剧的创新与发展,才使京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使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百年老店取洋名的事情又带给我们思考。“天津狗不理”将自己的百年老店的英文名字从汉语拼音的“gobuli”改为“gobelieve”,译为“去诚信的地方”。“狗不理”的洋名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上的争议。有人认为很有创意,有利于提高其知名度,使之融入全球化,也有人认为此举丧失了“狗不理”原本的文化含义,是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是“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崇。对此,我认为老字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起洋名要体现文化特色,这样的行为是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长此以往,老店也会失去原有的历史特色。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思考,现阶段出现的扎堆去故宫修文物甚至去故宫扫地的现象到底是一种热爱传统文化想继承传统的行为,还是一种跟风从众的心理。若是人们真的认识到了传统文物之美,想要去学习传承,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随大流,一时兴起,那毫无意义。保持内心的宁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相信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对于修文物这类职业都不够了解,而只是因为看了纪录片,看到修复师傅日常生活的光鲜亮丽的一面,便下决心也要进故宫,哪怕只是扫扫地,殊不知,修文物需要高超的职业技术,必须是专门的修理师才能担任此职。 因此,在面对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要喜,因为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想为之作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理性看待,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但愿大家能够保持住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将其发扬光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则时评性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可以从以下角度审题立意。材料中年轻人热捧这部以文物修复为题材的纪录片,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应聘故宫文物修复工作,从浅层次可以立意,“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热爱,并积极传承,加以坚守”值得肯定;从反向角度也可以得出立意,“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遭受冷落要引起重视”。从深层次来看,反映了在浮躁的社会现实面前,年轻人追求内心的宁静,渴望拥有恬静的心灵家园的美好愿望。可以立意为“追求内心宁静,活出充实自我”“远离浮躁,回归生活本真”“生活因内心纯净而实在美好”;当然,作为年轻人面对自己的选择也不能冲动,要理智,为人生负责,也可以作为立意角度。 【立意】 1.坚守传统,热爱文化; 2.传统文化遇热引发的思考; 3.在世俗的忙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素材】 1. 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使修文物让许多年轻人来了兴致。表面上看,是文物修理这个冷门的职业受到关注,有了接班人,然而细想之下,不禁想问问那些网友,你真的对修文物感兴趣吗?你了解修文物是怎么一回事吗?你知道在故宫修文物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吗?几番发问,相信会让许多大脑冲血的年轻人冷静下来,进行自我深思。 2. 你想过要在故宫修文物吗?或许在此之前你做梦都未想去干这份工作。可继最近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走红网络后,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更有近两万年轻人向故宫投来简历,在令人莫名惊诧的同时,不禁让我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就我看来,他们大概是在追求满足的物质生活而备感身心疲惫的同时,茫然若失,想停下脚步转而去找寻他们失落的精神“伊甸园"吧?若此,我要想让你给自己服下一颗“静心丸”。 3.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失落的精神家园呢?我想当然是首先要做到“静”。“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只有依靠内心的宁静,才能修养身心;只有以俭朴的作风才能培养自己的德行。舍此不能明志和致远。因为做到了心静,你便不会汲汲于功名与富贵,一切世俗的问题便不会阻碍自己回归本真,如果你开悟了,那么你便可以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你便会明白“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道理,你便会懂得你拥有的不仅仅是充满铜臭的金钱,而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 11.(2021江西丰城九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是人生的瑰宝、时代的精华,是情感的凝聚、想象的放飞,更是它赖以诞生和流传的文化传统所绽放的璀璨花朵。 以下所列的篇章,都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庄子逍遥游》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一曲经典唱古今,一段情思扣心弦 当时节如流,光阴瞬逝,鸿图霸业尽化为过眼云烟之际,当沧海桑田,白衣苍狗,朱门豪户都变作断井残垣之时,我仍然相信,那穿越千年历史风尘的诗文经典依旧熠熠生辉,虽千淘万漉而光芒不减,纵时移世易而璀璨如昨。那红笺墨香里,那狼毫寸管下,那蝇头小字间,写满的是人之情思,世之大爱,至真而至美,至善而至圣。 我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可不独是浩邈历史时空里一个空洞的神圣符号而已,而是缘于对真情的演绎,对大爱的书写。因其饱蘸深情,因其是情之文字,故千载以下,百代以来,感人肺腑,撼人心魄。故曰:一段情思,扣人心弦;一曲经典,传唱古今。 经典,书小我之私情,融悲欢与离合为一炉,至真而至美。煮一壶清茗,在香气氤氲间,恣意游弋于诗文经典的情感之河。那《蒹葭》里满蘸的是求索的执著和怅惘。那粼粼江水,白露清霜,是追慕者寻寻觅觅求索未得的连珠落泪;那芦苇摇曳,秋意瑟瑟,是追求者衣带渐宽矢志不悔的悠悠低吟。那一页《蒹葭》停驻了人生的轻轻叹息,一如西楼残月晓风拂柳,婉约而动人;而诗文经典里也有另一般的沉郁深愁,一如汤汤江河茫茫荒野,凄怆而心伤。试看,少陵野老的宏大忧愁,郁结于心,挥洒为文,便成冠绝千古的七律绝唱。落木萧萧,纷飞不绝的是潦倒经年颠沛流离的羁旅之愁;长江滚滚,流逝不尽的是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迟暮之叹。那一曲《登高》,便将浩浩愁,深深忧,不如意,不得志,尽倾吐于字里行间。那古代诗文经典,或是书写飞花丝雨般的闲愁,或是刻画霜寒彻骨般的悲情,皆是这般感人以情真,情真而意切。 经典,书家国之大爱,系个人与家国于一线,至善而至圣。温一壶烈酒,在酒香浓郁里,往那诗文经典里,重温千年未熄的激烈壮怀和偾张热血。两宋诗文,灿若繁星,永不能忽略的是词中之龙辛稼轩的经典。那是纤弱文风里异军突起的豪情之作,那是婉约词坛里惊世骇俗的悲壮之曲。那经典不全然留恋于儿女情长,而是将情怀放至九州,放诸家国:叹只叹,那神州破碎,山河沦陷,烽火狼烟,不堪回首;忧只忧,那舞榭犹存,英雄无觅,谁似仲谋,匡卫家国;恨只恨,那朝堂偏安,不思进取,佛狸祠下,神鸦社鼓;悲只悲,那长缨在手,报国无门,廉颇老矣,凭谁过问……那一曲《永遇乐》,一片丹心,日月可鉴;七尺昂藏,已许家国;满腔赤忱,光照汗青;盈盈热泪,尽洒故土……在浩如烟海的著作里,书写家国大爱的诗文经典,为热血者写心,为报国者吐气,志笃而情深,情深而至善。 反观当下,或有漠视经典鄙夷诗文者,“满口芬芳”粗俗不堪,或有矫糅造作虚情伪意者,巧言令色夸夸其谈。呜呼!人心之不古,世风之日下,诚不可不使有识之士痛心而伤怀矣!当此之时,何妨重提中国古代诗文经典之义,以诗文经典涵养人心,以诗文经典救赎世风,以使社会好学重道向善求真蔚然成风。 故曰,吾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无论是写小我之私情,抑或书家国之大爱,其必是写情之字,情深之文。缘其有情,因其情真,故而扣人心弦,传唱古今。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首先审读材料,材料的第一节是对“经典”的解读,主要是帮助考生理解“何为经典”,也有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的意图。“人生”“时代”“情感”“想象”“文化传统”等,都可视为与确定文章主题与写作角度有关的元素。 材料的第二节列出了8篇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作品,这8篇古代诗文作品均选自考试说明的《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中初中3篇,高中5篇。考生首先要分析材料中列举的8篇作品,分析其情感内容,找出相关点,然后再进行立意。 考题要求“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来谈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考生不能只简单地复述、默写诗文内容。在谈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时,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评述角度,选择一个适宜的介绍方式,从所选定的“两至三篇”经典作品中提炼出一个统摄作文全篇的主题。 因为可供选择的作品有8篇之多,所以具体组合的类型、结果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学生作文的立意也会各有不同,只要没有逾越考题规定的写作范围,都应视为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 (1)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忧国、报国、救国的情怀 (2)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入世与隐逸的矛盾 (3)《庄子逍遥游》、苏轼《赤壁赋》: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4)《诗经蒹葭》、李商隐《锦瑟》:爱情与人生追求的艰难与美好 (5)《庄子逍遥游》、李白《行路难》、苏轼《赤壁赋》 :浪漫的想象与深邃的哲思 (6)《诗经蒹葭》、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情景交融的手法 (7)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典故运用的佳妙 (8)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百变人生,造就不朽经典 行文结构: 本文拟题为“一曲经典唱古今,一段情思扣心弦”,首先以《蒹葭》和《登高》为例,阐述“经典,书小我之私情,融悲欢与离合为一炉,至真而至美”,再以《永遇乐》为例,阐述“经典,书家国之大爱,系个人与家国于一线,至善而至圣”,然后反观当下漠视经典的现象,最后以“吾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无论是写小我之私情,抑或书家国之大爱,其必是写情之字,情深之文”收束全文。 参考素材: 李白的爱情是徒手摘星,爱而不得。他在初遇杨玉环后,便有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千古绝句。可是,两个不同境遇的人终不会有太多的交集,触怒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高力士,他的下场只有被贬谪,被流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他的情,是可望不可及。 纳兰容若的爱情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明明两情相悦,却不得不被残酷无情的现实拉扯开来,可是堂堂一介三尺男儿,他能做的只有将哀思与感伤寄托在字里行间,希望有情人可以读懂“人生若只如初见”。他的情,是无尽的哀叹。 李商隐的爱情是得而不惜,追悔莫及。在他拥有佳人在侧的时候,他像每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一样,去追求那件金镂衣,他得到的只有两处闲愁。最后,爱妻离去,让他追悔莫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他的情,是弦断有谁听。 穿行灼灼其华,落英缤纷的桃林,在良田美池与桑竹的平淡与安静中,耕作于平旷的土地上,回家后再热情地接待误入的“源外人”,与战乱苛政再无关联。只愿世代安静,繁衍生息。元亮记述的故事作为经典世代流传,与其神秘,不如美丽。我心目中的古代诗文最包容之处则是这般承载了无数如五柳先生的对于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穿梭千年,这份经典镌刻的祈盼与现代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梦想并无两样,纯粹的生活是镌刻在经典上共同的信仰。 昭君天生丽质,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却甘心为国,坚持出塞,元帝挽留,挥泪拒绝。于是,她负重任,别长安,出潼关,度黄河,过雁门,嫁匈奴,自此,汉匈两族“三世无犬吠之警,黎戌望干戈之彼。”祖国,欣慰地绽开了笑容。西汉时,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分道北上,青行进千余里,穿浩瀚沙漠,于漠北同匈奴激战一天,临近黄昏,青乘狂风大作,包抄匈奴单于营阵,大胜而归。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击匈奴,汉获大胜,记录在了华夏五千年的光辉史册上。岳飞刺精忠报国,始结发从戎。漫漫黄沙中,横刀跃马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不惜与金抗战到底,给后世留下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不朽传奇。浩浩千年的历史长河,细读,仍可发现没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勇士,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这些人的爱过的情丝,早已融化,渗透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光辉史册中,永不褪色。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听钟乐和鸣,八方共饮复兴酒。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创未来,看龙狮劲舞,四海同吟发展歌。然后,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经历了汉唐两朝的强盛富足,经历了宋元明清的民族大融合,还经历了四大发明的伟大成就……因为中华儿女的爱过情怀,今天,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一个改天换地的崭新纪元。 那个注定不平凡的2008年。奥运会首度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成功举办。举世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下,获得前所未有的佳绩,也使来自全球204个国家全方位认识了一个开放、自信、伟大、充满凝聚力的真实中国。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灾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是,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加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在灾难的考验下得到强有力的证明。是的,从华夏子孙在漫漫历史中得到爱国情怀开始,从接二连三的民族英雄的诞生开始,从1949的新中国开国大典上开始,中国人民就注定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段狭溢而漫长的岁月里,祖国得到了蜕变,但那爱国情怀,依旧还在。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12.(2021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不时会遇到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如何应对呢?有人说,嘴长在别人身上,耳朵在自己身上,根本不必听。也有人说,经受流言蜚语和赢得赞誉一样,是生活的常态,不如淡然处之。也有人说,面对恶意侮辱抹黑,不能做“沉默的羔羊”,必须勇敢反击。也有人说……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保持战略定力,行稳致远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蜚语,就有诽谤甚至故意抹黑。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是如此。只要我们坐得正,从人生和战略角度考虑分类对待,保持战略定力,才能行稳致远。 淡然处之流言蜚语,谣言就会不攻自破。面对不实的流言,淡然处之,便可行稳致远。流言蜚语是搬弄是非者在熟知人群中散布流传的,只要淡然面对就无伤大雅。淡对流言,让流言不入耳更不入心,才能坚定自我,行稳致远。譬之以水,即如鲁迅所言:“纵令一湾浅水,可以学学大海:几滴秽水,任他们从头顶泼来就是;几粒石子,任他们从背后掷来就是了。”流言好比秽水、石子,尽管难看难听,但并不能造成内心的损害,更不能改变一个人一个民族坚定的信念。由是观之,淡看流言,方能行稳致远。 若对流言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只会自乱阵脚,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一旦让流言占据自己的生活,会成日怀疑自我,亦可能沉浸在对流言的反驳中无法自拔。重视每一句流言,反击每一句流言,不仅浪费大量时间精力,也容易让自己在此过程中忘了初心,负了韶华。 对于恶意诽谤者,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机会在适当的场合予以澄清,让诽谤者无地自容。诽谤属于歪曲和捏造事实诋毁攻击他人的行为,是出于自私利益目的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恶劣行为品质。四川女孩李子柒,做视频本为谋生,但其中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而走红,面对质疑,她以一视频自证清白,并未受诽谤之众左右。在坚定中奋起,是面对诽谤时可取的。 对于抹黑者,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揭露故意抹黑者其背后的险恶阴谋。但凡故意抹黑他人者,必有其背后险恶的不正当利益诉求,他们通过抹黑他人迷惑不明真相的人群。就如美国故意抹黑我国,先是抹黑中国大量窃取美国的先进科技,后又通过发动全面贸易战、科技战妄图阻止我国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抹黑不成,又通过新冠疫情首先爆发于武汉,再新冠病毒源头尚无定论的情况下,把新冠病毒说成是“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意图纠结其敌视我国的少数国家向中国割地索赔,美国甚至想赖掉我的上万亿美金的债券。面对美国的抹黑,我们必须给予坚决回击,向世界揭露其背后的恶毒的战略目的,唤醒全世界共同警觉,团结起来共同阻止美国的险恶用心。 我们处于矛盾纷繁的世界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任何时候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为人处世公平公正,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战略定力。对于恶意抹黑者,我们必须态度鲜明地揭露抹黑者的恶意目的,坚决予以回击。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就会行稳致远。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命题方式: 审题要点: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对“流言蜚语”的看法。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过程: 所给的材料属于思辨型议论文材料。材料的第一句话是说“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第二句提出怎样应对生活中的“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第三句分别列出人们面对“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的几种不同看法或态度:一种是根本不必去听;一种是淡然处之;一种是勇敢反击。当然,材料中“……”表明还有其它不同的看法。 给材料提示,注意关键词:(1)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个人、国家;(2)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三种不同层次的关键:流言蜚语(个人层面,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诽谤(人民内部矛盾或国与国非战略层面矛盾)、抹黑(国与国层面战略性矛盾)。 参考立意: 淡然地面对流言蜚语; 保持战略定力,行稳致远; 对于恶意诽谤者,必须选择恰当的机会在适当的场合予以澄清; 面对抹黑,不仅要坚决回击,还要揭露其背后的恶毒目的; 高姿态面对流言蜚语,不屑理睬; ……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保持战略定力,才能行稳致远”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淡然处之流言蜚语,谣言就会不攻自破”,然后论证“对于恶意诽谤者,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机会在适当的场合予以澄清,让诽谤者无地自容”,进一步论证“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揭露故意抹黑者其背后的险恶阴谋”。最后拔高论点,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 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家唐纳埃德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谣言的反应决定该谣言的命运。埃德花了三年时间听取了79个女孩的谈话。他发现,如果听到谣言的人支持或保护被非议的人,这种谣言的诋毁作用就消失了。正如古希伯来箴言所说,“没有木头,火会熄灭;没有谣言,争吵就会平息”。 电视主持人凯瑟李吉福德在生活中通常都遵循相同的早间仪式。早餐之前,甚至在她的脚落地以前,她就祈祷:“上帝啊,请帮助我。别让我的嘴伤害到任何人。”在她的自传《不敢相信我如此说》中,她就写到了这一点。正如她的许多追随者所知,凯瑟李说话很快而且滔滔不绝。每天早晨,在她的节目中,热情活泼的女主持人都会拖出一条椅子,谈起丈夫和儿子的故事,而且似乎永远都会说下去。通过这些闲谈,这位女主持人将她的日常生活给我们勾勒出来,她有信心将这些呈现在公众面前。奇怪的是,凯瑟的这种直言不讳却使她免受流言蜚语之害。撇开她的明星地位不说,小报的专栏作者基本上都没有针对她。在她所处的那个充满是非的圈子里,她能将闲言碎语化于无形。 如果你够直率,你也可以粉碎当地的传闻。一旦你突破了自我,你就不会激起诽谤者行动了。虽然这个策略并不适合每个人,但是做一个开放的人可能会使流言蜚语者远离你。流言蜚语者通常对于城府深的人比较感兴趣。而一旦你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了流言蜚语者却可以使你获得私生活的平静。 1985年春,罗马天主教的一位大主教在罗得岛的普罗维德斯发现他自己成了传闻的主角——尽管这是毫无根据的,但是这则传闻却危害颇深。当地的小道消息说,这个主教因为性方面的不轨行为已被逮捕并被警察提审。事实上,这不是真的。但是主教相信传闻最终将会消失掉,因此他就忽略了这一点。然而,传闻并没有平息,它的势头更猛了,而且每个人都添油加醋。俗语说“坏事传千里”,这位大主教没有做出反应来澄清谣言,他任由谣言散布而不加制止,他的沉默意味着承认。最后,当主教被迫在当地新闻发布会上揭露传闻没有根据时,传闻实际上早已消失了。如果你是一起严重的传闻的受害者,你应当立即行动。为了帮助你这样做,你应当考虑建立一个可靠的同盟。 钱钟书所说:“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有个佛陀,他在路上碰到了一个人 ,那个人一路上都侮辱他,而佛陀却面不改色,反而问那个人:“如果有个人送你礼物,而你却不想接受,那么这个礼物属于谁呢?”那个人答道:“当然属于那个送礼的人。”佛陀又说:“如果我不接受你的侮辱呢?这侮辱属于谁呢。” 结果那个人羞愧的走了。 流言飞语如过你不去在意它,它就不属于你。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13.(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近期一项中学生课外文化娱乐生活调查,中学生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网红、直播、智能手机、经典阅读、热播剧、动漫、手游、创客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生活,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文化行囊 彭丽媛说:“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卒成丰富的内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大碗喝酒,畅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经典阅读、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养育情怀。情感丰富来源于文化的底蕴。 正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的灵性。这种无法否认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忧伤。武亦姝在诗词大会上的崭露头角,呈现出经典阅读的脉脉馨香。 文化是一个人的魂魄,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沂蒙小调或是闵音,都在生命里唱响。 《雅舍谈吃》中,梁先生大谈令他魂牵梦绕的正阳楼的烤肉,薄如纸的烧饼和一鸭三吃的北平烤鸭。老北京的文化符号连同胡同与冰糖葫芦刻到了他的脑海里,在内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叶子说她发了疯地想念南京,想念路边摊的虾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马路上油沆气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将车站修在周围绿得不像话的群山。这是石头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让生活丰富且安详。 所以说,鸿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灵气。 传统教育中《颜氏家书》更是以“令熟读经史子集”为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我们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说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而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夏怀骂虫,玩物成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凤凰古镇,是莫言传奇魔幻的山东高密乡。今生今世,定时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离不弃。 而罗素感概“参差百态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鲜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 【详解】 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选准词语,形成联系,然后进行阐释论证,在立意方面,需精准地阐释、辨析核心概念,在行文过程中能够注意阐释、辨析概念,保证论证走向深入,避免“贴标签”现象发生。关键词的组合必须能够反映某种现象,得出某种结论,体现某种思想,不能停留在对概念表面化的解释。可以进行的组合有:(1)诗词大会经典阅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经典阅读。选用这连个关键词时,切记脱离概念,偷换概念,如将“诗词大会”偷换为“古诗词”,将“经典阅读”偷换成“读书乐”。(2)经典阅读+游戏+热播剧;静心阅读和思考,适度娱乐。切莫让浮躁的娱乐代替经典阅读。对于游戏和热播剧要辩证的看待,不要“一棍子打死”。(3)创客+网红+直播:培养创新精神,拒绝低俗,活出风采。创客的“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创客”本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这个词译自英文单词“Mak-er”。还可有其他组合,只要词语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即可。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8218;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