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主题立意及范文:人文科技(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1-12-17 手机版


 一、材料作文

1.(2021湖南长郡中学二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培根

材料二 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

材料三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旅程。——高尔基

任务一: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心灵上、精神上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思考。请联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文章。

任务二:振华中学将举行“读书节”启动仪式,仪式上学校文学社张同学、团委陈老师、语文组王老师将分别以“开卷有益”“阅读是一段温暖的旅程”“读书是进步的阶梯”为题发言。学校邀请你担任启动仪式主持人,请你以“一路书香”为题,结合三位发言者的主题及三则材料,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选择一个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赫尔博特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十月,学校一如既往地让书香沁满校园,而一些同学却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作业太多,阅读浪费了他们的时间,甚至认为刷题也是一种阅读……正因此,今天我站在这里便是想告诉大家:书香可氤氲古今,阅读能受益终身。

同学们,书香氤氲,让你腹有诗书,气度非凡。古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认知,而今亦有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娴雅才女武亦姝。因自幼诵读诗文,她得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气定神闲,终得冠军。她波澜不惊,甚至连夺冠都不惊不躁,一如蒙曼教授所言,这是她久经诗书熏陶,骨子里的气质。与此同时,与她同台的主持人董卿——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姐,也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她能身体力行地传递读书的美好,她在朗读者里一次次气度非凡的开卷,便将书香中她的知性、温情、博学传递给了观众。

书香的熏陶,会使人的周身散发如何也虚假不来的过人气质。我们读书,吟诵诗文,也能在文字中涵养气质,提升自我。

诗书氤氲,令你犹药医患,立勇立学。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学业与读书并不矛盾,相反,读书能够益智、益德、益人。犹如欧阳修所言:“立勇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者传道授业,传播思想。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对话,都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读书可以锻炼思维,积累涵养,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得启迪;向无声的老师求学,最终会让我们在自己的学业上获益匪浅。

书香氤氲,使你年华盛放,实现梦想。新时代领路人曾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把读书爱好浸入灵魂,把读书习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定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为日后工作储备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读书可以静神养心,陶冶情操。现代人平出晚归、披星戴月,沉重的生存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沏一杯茶,读一本书,在书香中寻找一片清新幽静之地,让疲惫的心灵栖息下来,在藏于书中的大千世界与智者慧语,品味人生,感受生活,在凡尘俗世中寻找几分雅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篇多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审材料

所给的材料共三则,都是跟阅读有关的名言警句。材料一,培根提出对阅读的看法:阅读有益,读书能使人充实;材料二,余华用形象化的语言说出自己阅读伟大作品时的感受,他认为那些伟大作品能够引领阅读者追随、模仿、感悟,一路沉醉,融入温暖和百感交集的生命。生命中因为有了这些伟大的作品而倍感温暖。余华强调伟大的作品对人的生命的影响;材料三,高尔基指出读书的内涵是阅读者在心灵上精神上感悟、体验人类伟大智慧的一次旅程。三则材料都强调了读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积极影响,考生可以据此立意。

如果写成记叙文,就要记叙个人因阅读而成长的旅程(求学、学艺、体育训练)、收获的喜悦、得到的启迪。如果写成议论文,就要从个人的读书经历中感悟、思考阅读对人心灵、精神上的作用与意义。

(二)审任务

任务有两个:第①个是要求考生联系所给的材料,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写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或感悟、思考。

第②个任务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以“一路书香”为题,结合三位发言者的主题——“开卷有益”“阅读是一段温暖的旅程”“读书是进步的阶梯”,及三则材料,写一篇主持词,体现自己具体的阅读活动或阅读感悟。

两个壬戌考生要选择自己最有感触、占有论据最多的一个写。

【立意】

(1)阅读,益智、益德、益人;

(2)阅读给人带来温暖;

(3)感恩书香校园,读书修身强国;

(4)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5)书香校园,涵养人生;热爱阅读,继往开来;

(6)谈阅读的意义和作用;

【素材】

(1)朋友从德国归来,讲述了在德国的一些见闻。朋友说,德国人爱读书,在普道大众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德国还有一种“图书医院”,进入这种“医院”的“患者”一般都患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在“医院”里不吃药、不打针,医生开出的药方是:读书,且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出不同的书籍,让“患者”在“医院”里静静地读书,以抚慰心灵上的创伤。给人印象一直是严谨认真、严肃古板的德国人却想出了这样别出心裁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把读书当成药方,在喧嚣浮躁的时代里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可以去疾疗俗、兰智增寿。书是可以伴随一生的朋友。落寞时,可以在书中得到鼓舞、寻求慰藉;得意时,可以在书中反省自我、戒骄戒躁;烦恼时,可以通过读书放松心情、温暖心灵;孤单时,可以在阅读中导找心灵的知音,与书中主人公相伴,一起经历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有人说,打开你喜爱的书,就走进了心灵,开始了对话与交流。在我看来,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旅行”,阅读是开启人生智慧大门的钥匙。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3)阅读给我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百态;阅读能安慰我的心灵,使我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阅读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阅读可以使种种信念注入我的脑海,使我的脑海充满崇高快乐的思想,从而使我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志士赞美阅读的妙处,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都告诉我们阅读能启迪智慧,滋养心灵,人生正如一句话中说的那样“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在人生的起点上,应该多读书,在阅读中前行,增加自己的人生高度和宽度。

2.(2021广西柳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

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故乡焕新貌,归来不见愁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弹指间,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故乡面貌已焕然一新。作为您的后辈,以游子身份重返故里,眼见“鲁镇”新生活,感触颇多,遂提笔致信。

犹记少时习文,子瞻语歌女:“试问岭南应不好。”歌女却道:“吾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之处即为故乡。再读旧作,我从您笔下窥见血脉深处故乡的轮廓,虽有山清水秀之貌,却俱封建旧礼之锢,麻木愚昧之蔽。但今日重游,我见山清水秀如故,却有文明代蛮俗,有温情替等级,那道“可悲的厚厚的屏障”已经消弥,时代新风已照亮“鲁镇”的每一处角落。此情此景,怎能不令游子惊喜垂泪?先生,你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你们的后辈已经处于其中了。我万里归来,不见乡愁,只有喜泪。

故乡的新貌,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归乡”的人。我们很多人离开较为落后的农村,就贪恋在现代都市而不肯返身。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又一个像黄文秀这样“要回来的人”铆定深山,没有大学生毅然回乡助力扶贫,没有众多干部回乡奋战一线,又哪里有如今家乡的新面貌、新生活呢?先生,故乡不是自己变新的,而是千千万万个归乡奋斗的人为它换上了新衣。总要有人回去的,新时代青年亦需有志于此。

海德格尔说:“故乡位于大地的中央。”游子在外总是牵念着故乡。由此,乡愁就并非一个空间性而是时间性的概念,它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指向的则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先生,有时候故乡走得太快,他们将历史的记忆抹除,拆掉珍贵的民居建筑,一味地追求“现代美感”而遗忘自身特色,将乡愁的根拦腰截断。好在鲁镇并非如此,我立于酒店旁,还依稀可见孔乙己的身影;我行舟河上,仍可见两岸的稻香夹着豆香的水汽扑面而来。故乡焕发了新面貌,但仍保留了记忆中最深刻的情感体验,于是我可以说,我不见乡愁。

先生,我们的故乡行稳致远,您终于能看见新天新地了。我愿将故乡藏于心间,待来日学有所成,我必再次归来,让故乡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寻乡归根的游子再无“乡愁”。

您的后辈:周飞

某年月日

【详解】

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材料一:鲁迅自己的后辈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此前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材料二:黄文秀说“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材料三:很多人热爱家乡,又有人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通过对三则材料的提炼,可以发现,三则材料均指向有关于“乡愁”的主题,亦即:因为热爱,所以有乡愁;因为出走,所以有乡愁。从这个角度及题干中“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提示去思考立意,大体上可以按照这个方向走:出走或许是为了回归,所以要回去,建设我们美丽的乡村,让乡愁不再存在;或者谈而今乡村大焕颜,乡愁已经不复存在。

作文任务很明确:以鲁迅后辈周飞的身份,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主要展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从文体控制的角度看,写成一封书信,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至于信的正文部分,建议写成记叙文或抒情类、议论类散文。

参考立意:

()乡村旧貌换新颜,乡愁已经不复存在

(2)美丽的乡愁,终将成就最美丽的乡情

(3)与时俱进又要放慢速度,让乡村真正展现它的美丽

(4)所有的出走,正是为了归来,让乡村呈现传统下纯真的美丽

(5)今日乡村依旧在,新颜引得众人来

(6)伟大的时代和繁荣的国家给了乡村最美的期待

可用素材:

(1)这个城市繁华空旷,膨胀着虚浮的快乐,而我,满目荒芜,找寻陌生的熟悉。你的手伸过来的时候,我隐忍着的疼痛与柔弱,层层蕴开。你说,该回家了。这里虽繁盛喧嚣,却始终不属于我们。乡音袅袅,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泪。

(2)在一个停满了船舶的码头上,一座绿色的小岛正酣甜地睡去。路灯在黑夜里无声地战栗着。车站里开走了最后的一班车,夜归的人静静地走过乡间的小路。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的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

(3)有一些事情,经过了,留下痕迹,成了岁月,成了回忆。虽然有一点疼痛,钝钝的落在心里,会偶尔忽略,但决不会忘记。有一些情感,像少年简单的心事,经历过如一场劫数过后的思念,便会透出淡淡的蓝。而故乡,却永远留存在心得最顶层。

(4)夜夜那是一条梦中的彩虹,连接着心与故乡的距离。日日,那是一腔滚烫的江河,默默流淌着心灵的乡情。那是谁,在黄河边,声浑厚的豫腔,又将我迁回那片中原厚土;那是谁,在嵩山上,一句思乡的诗句,又将我带回心灵的故园。

(5)在那一缕缕的思乡,时光把我带向远方,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她那无忧的快乐和青春,在记忆里,它变得渐行渐近,又变得渐行渐远。刻下了留恋的目光,让我永久收藏。

(6)思乡的人啊!思乡是以无法抚平的伤痛。对于远离家乡的人,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家乡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家乡是一副永恒的画;家乡是一种浓浓的味道。我美丽的家乡啊!倾注了我无尽的思念。我也不知哪一年,哪一时,哪一刻才能回到家乡。然而那群山的树木会依旧在吗?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吗?是的!岁月的消逝中一切都有可能改变,然而我的思乡之情却永远不会改变。

(7)乡愁更是记忆,记忆捉摸不定,乡愁也就咂摸不够。在他乡流浪十几年几十年,记忆中的故乡却永远不会变,我们会很准确得说出每一个细节,但却在回到故土时发现已然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宁愿看到一个记忆中的村庄,不愿时光对其无情地篡改。但当我们失望地离开了,乡愁又开始积聚,开始发酵,于是我们又努力在记忆中抚摩故乡的门环。

(8)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有限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9)从“美丽中国”到“山水乡愁”,这些清新诗意的文字被写入中央文件,触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对未来中国的美好期许。中国要美!洁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当这些生存必须成为民生的最要关切,当这些个人追求汇成亿万人共同梦想的最大交集,保护生态 坏境、建设美丽中国,慢不得,等不起!农村更要美!

(10)美丽乡村,承载着人们对乡村所寄予的美好期望与幻想。抛弃过往乡村所在的诟病:垃圾围村、臭水横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古寨凋敝、文化遗失。让这一切沉浸在历史的长河 里永不复醒,顺应当时把大的号召,顺应广大民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规划中来,明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

(11)古谚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乡村的自然美和城市的现代美,不应割裂,也不应混淆,应当高度统一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成为一种和谐共生、相融相长的存在!农村和城市不能有巨大的反差,更不能没有区别;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有差异才有多样化。只有传承乡村文明 ,保留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只有城市与农村各美其美’和谐互补,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美与共,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

行文结构:

本文可以以“故乡焕新貌,归来不见愁”为题,然后以“弹指间,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故乡面貌已焕然一新。作为您的后辈,以游子身份重返故里,眼见‘鲁镇’新生活,感触颇多,遂提笔致信”开篇,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接下来以回忆形式写鲁镇的过去,再写鲁镇今日的大致状貌,这样承上启下,对比鲁镇新旧风貌,点明“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写作主旨。然后转入议论,指出故乡的新貌,离不开归来为家乡奉献的人,“故乡的新貌,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归乡’的人。我们很多人离开较为落后的农村,就贪恋在现代都市而不肯返身。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又一个像黄文秀这样“要回来的人”铆定深山,没有大学生毅然回乡助力扶贫,没有众多干部回乡奋战一线,又哪里有如今家乡的新面貌、新生活呢?先生,故乡不是自己变新的,而是千千万万个归乡奋斗的人为它换上了新衣。总要有人回去的,新时代青年亦需有志于此”,于承转合之间,由上文鲁镇新旧面貌的对比,转而想到为家乡做出奉献的人和事,说理进一步提升本文的立意高度,拓展写作视角。接着再次深入探讨乡愁的内涵,彰显题目“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主旨,“乡愁就并非一个空间性而是时间性的概念,它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指向的则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点明乡愁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最后,以“先生,我们的故乡行稳致远,您终于能看见新天新地了。我愿将故乡藏于心间,待来日学有所成,我必再次归来,让故乡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寻乡归根的游子再无‘乡愁’”结束全篇,展望未来,“再无‘乡愁’”的美好愿望寄托深远。行文中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叙事、议论和抒情。

3.(2021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们从美食中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在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等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饮食风俗,又有“孔融让梨”等做人应该懂得礼让的经典故事,还有“饮食贵有节,做事贵有恒”的人生智慧……有人认为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参考范文:

一碗一筷诠中华

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磁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墨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古来便有七俗:“茶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真谛。

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过年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们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然而,正如《月亮的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开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成为了苏丹红浆液的代名词,虾不只是虾,而是注胶虾……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目,食物难辨好恶,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眼里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实在是“利欲催人万火牛”,悲哉!

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暮浮云将被吹薄,也不再会因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手艺传承,历史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木筷,竹香仍溢,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臾。

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捧起一碗,执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歆享中国特色中国味吧!

【详解】

审题:

材料围绕“食”这一关键词展开,并引入“食育”的概念,着重将“食”这一平凡的生活话题与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等内核相联系,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教育回归生活,生活回归教育”的内涵,在理顺生活、教育两者的关系的同时,充分挖掘“食”在其间的重要作用。要求能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多个角度,并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展现“食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恰当解释“回归”之义。

参考立意:

1、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2、美食能让人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

3、美食能让人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

素材积累:

1、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一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可见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这些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2、食物,是凝聚家庭繁荣重要媒介。一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做饭,用三餐凝聚家庭,用食物慰藉家人,饮食,便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而中国,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乡村。所以要了解中国,就要从饮食开始,而要了解饮食文化,则要从中国的乡村开始。

相对于城市,中国的美丽乡村,因为手工技艺的传承,让美食更具人情和温度。中国广大的乡村,除了有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歌咏的山水田园,更有让人称奇的玉盘珍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广袤山村,农家小院,炊烟袅袅之地,往往拥有着独特的中华美食。今天《舌尖上的中国》、《乡土》等一些中央大型的记录节目,除了给我们呈现了一道道视觉的盛宴,更是以食物这种原始而纯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古朴而真实的美丽乡村。

3、我们要学习饮食礼仪,做到文明用餐。食育不仅仅在于膳食均衡,也在于餐桌礼仪。食可表意,也可传情。“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虽然是一张桌,一副碗筷,一顿饭,但其间却蕴含看深刻的饮食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饮食礼仪自古发达,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最晚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在食堂吃完饭后,同学们真的都能做到将剩菜剩饭倒进泔水桶,将碗筷整齐地摆放在蓝色的大筐里吗?然而大多数同学都只是把碗筷随手扔进筐里,剩菜剩饭倒的一地都是,更有甚者把餐具留在桌上就直接走人。食堂让同学们饱腹,我们留给食堂的却是一片狼藉,身为高中学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文明用餐。

我们还要传承饮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法国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众所周知,我天朝大国的“食”文化不可谓不丰富。我们要学习中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了解我国传统的饮食风俗和礼仪,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特点,从中培养爱国情怀,传承我国天人相应的质朴饮食观。我们要把饮食上升到立己、立国的高度,为我们成为“人中君子,国之栋梁”奠定基础。

层次分析:

本文的开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从胃开始,读懂中华”。然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写中华美食,赞美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接着叙写各地的美食,称赞美食样式丰富多彩,并提到人的“多元”。然后进一步挖掘美食及食具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到了美食背后的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得到了控制及整治,从而体现的中国人的精神。最后归结全篇,并进一步扣题,使主题得以升华。

4.(2021全国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媒体发起“我心中的时代”关键词评选活动,入选的关键词有:网购、初心、创新、家风、美丽中国、焦虑、知识付费、极简主义、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谈谈你对“心中的时代”的理解和认识。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中的时代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府报告表明,中国已经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就是我心中的时代!我们要应该做些什么呢?

心中的时代是不忘初习的时代。新时代的我们要不忘初心。初心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存的灵魂,如果我们连灵魂都没有,就相当于行尸走肉一样了。我们每个个体,每一个集体都是有初心的。于个人来讲,小到每天要做的工作,完成的目标,大到立下的种种誓言都可以是我们的初心。对于集体来说,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达到的生活水平、国家的GDP值等等都可以理解为是初心。新时代的我们必须不忘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我们才可以不负众望,担起国家的未来,只有不忘初心,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要时刻牢记心中的目标,不断前行。

心中的时代是一个传承良好家风的时代。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气。家风正了,那么一个家庭的思想品德也就正了,家庭的风气正了一个国家也将繁荣昌盛。  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的家训也就时时激励着岳飞为国杀敌。岳飞没有辜负岳母的期望,成为了保家卫国的大将军。我们普通人家的家风用简练的话语来总结就是朴素、坚强、自力更生。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脱离家庭,依旧依偎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但是我们要传承良好家风。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有担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们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家庭,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肩上扛起责任,做一个敢于勇于担当的少年。

心中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我们已经步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购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各种科技的诞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好好学习,利用所学知识,适应新时代,发展新时代,引领新时代。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所以,同学们,学好每一个英文单词,每一个化学公式,每一道数学题,打好基础,并且要勤动脑,敢于发问,敢于实践。

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初心,担当,创新只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必备品,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的使命,时刻将国家利益放于首位,继续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为建设美丽中国奋斗不止!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的关键词中,“网购”“初心”“创新”“家风”“美丽中国”“焦虑”都是我们熟悉的词语,其他的几个词语中,“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即"知识金钱化";“极简主义生活”是指放弃无谓、无益、无效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些对自身有益的事情,从而让自己迎来更大的快乐和幸福;“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本题要求考生“谈谈你对‘心中的时代’的理解和认识”,也就等于限定了话题,而“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意味着“心中时代”要具备这两三个关键词所代表的特点。因此写作中考生只要围绕“心中的时代”立意,从所给词语中选择两三个词来体现时代的特点,都是符合要求的。

立意角度参考

①心中的时代:传承良好家风,建设美丽中国。(关键词:家风、美丽中国)

②心中的时代:不忘初心,勇于创新。(关键词:初心、创新)

③心中的时代:不忘初心,建设美丽中国,重振文化自信。(关键词:初心、美丽中国、文化自信。)

④心中的时代:崇尚极简,理智网购。(关键词:网购、极简主义。)

点睛:关键词、关键句类型的作文是2017年高考作文新题型。此类型作文要写好首先是解读关键词句的意思,其次才可能结合关键词的内涵准确立意。而要真正理解关键词的内涵最好能结合关键词句产生的背景,以及材料中给这些关键词附加的限定来理解,如关键句的作者、创作背景,关键词产生的背景。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本题要求从所给的词语中,选择两到三个作为关键词确定立意,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可选出两三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词语确定出一个立意。具体写作时,如选择议论文,则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则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5.(2021宁夏银川一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李尚龙曾发文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哪三样呢?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有人看后则补充道:“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

对此,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选好角度,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用。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理充分,论辩有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心中有梦,诱惑可挡

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

你们好!

我方观点认为: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

周敦颐谓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纵使如今网络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青年心怀梦想,也能同莲一般洁净,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有了网络和电子产品,年轻人便会醉心于此,一蹶不振。

首先,网络内容丰富,适合青年阅读的内容也不在少数。如今,中国各大主流媒体已不单单只存在于报纸、新闻节目之中,而是活跃在大大小小的休闲软件之中。现在的刷微博已不再局限于各类娱乐新闻,而通过这些主流媒体的平台,青年可以更多地接触、了解社会时事,感受存在于身边的平凡英雄,致敬为国奉献的战土,景仰身处技术尖端的各类科学家,赞颂舍己为人的自衣天使。由此以来,青年们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快使社会风气更加优良,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其次,青年自身怀有梦想,有强大的自制力。在中国梦的大力弘扬下,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一位中国青年的梦想。当心中有梦时,即使面对网络和电子产品的诱惑,青年也是可以抵挡的,因为他们知道,“葛优躺”打游戏,追刷剧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甚至还可能能影响自己前行的步伐,而自制力便可帮助青年“不畏浮云遮望眼”。“3棋才子”柯洁年少就享有围棋天才的佳誉,在此之后,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纷至沓来,即使面对如此多的赞誉,他也依旧专注于自己的一方围棋天地。这难道不是青年自制力的体现吗?有如此自制力,而又心中有梦,电子和网络的诱惑又有何惧?

最后,身处积极的社会环境青年怎能不“择其善者而从之”?新冠疫情爆发,无数医生护士驰援武汉,这其中存在着大量青年医生,护土,他们用血肉之躯躯为我们筑起生命之墙。看到这些新闻,这些英雄事件,青年如何能再继续沉醉网络、继续“葛优躺”?如何能忘却心中的梦想,被诱惑所困?

李大钊曾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这样的青年,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又怎会被这小小的诱惑所困?

由此,我方认为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

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

×年×月×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作文,首先明确任务,是写一篇“辩论稿”。其次确定立场,“正方”或“反方”。

正方的观点是赞成这两个观点,即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能毁掉一个年轻人,在网络极其发达,手机无比方便,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年轻人确实比较容易沉溺于无所事事的玩游戏、刷视频、看各种以吸引人眼球为目的的信息,有人说,拿起手机,瞬间几个小时就没了,时间就此浪费,而工作、学习尚无进展,很多人意识到这种问题,也在尽量避免,但总是因为拿起手机习惯性的关注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而“破功”,所以有人把电子产品成为“精神鸦片”,一切让人沉迷的事物,都可能像毒品一样毁掉人。

反方的观点则是不赞成该观点,即电子产品并不会毁掉年轻人,持该观点的人可以客观地看待电子产品,它只是一种工具,跟任何一种工具一样,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因此,当年轻人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如利用电子产品学习、工作,让生活更便捷,让自己能更快速高效地投入学习工作中,它当然不会毁掉青年;相反,如果年轻人错误地使用了电子产品,如只知道拿来娱乐、购物,与其说是电子产品毁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毁了自己,因为,这样利用新工具的人,即使没有电子产品,也会因沉迷于其他老式娱乐而被“毁”。

在确定观点后,注意辩论稿的格式,标题直接点明中心,开头要有称呼,开门见山点出论点,主体结构要层次清晰、角度深刻,可分论点引领,使用典型材料,使听众认同;结尾要深刻有力,同时附上结束语“本方辩手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立意:

(1)远离电子产品等精神鸦片。

(2)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它并不会毁掉年轻人。

(3)会毁掉人生的只有年轻人自己。

(4)任何工具都要正确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素材:

1.疫情期间莘莘学子通过网课,学习知识,追求真知。寒假之际,一场疫情将众多本应去学校学习的学生阻断在家,无数学生担忧上课问题。可通过网课,学生们轻松的体验了即使在家,仍可不误学习的生活。老师们以直播的方式授课,学生们在手机或电脑前学习,通过网络,解决了上课问题并且保障了学生老师的人身安全问题。如果同学们有不懂不会的地方还可以回看再次理解。电子产品解决了青年的求知问题。

2.无数青年足不出户亦可遍观世界景,遍知天下事,了解全世界,开阔新眼界。热门的App“抖音”,考研神器“B站”,随时随地解答问题的“知乎”……哪一个不是生活必备?通过手机你领略了泰山的雄厚,长城的壮阔,巴黎圣母院的巧夺天工,埃菲尔铁塔的精妙绝伦……你知道了古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诗词经典的博大精深,世界历史的曲折辉煌;你体会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世界更替的日新月异,未来生活的波澜壮阔……电子产品满足了青年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欲望。

3.乡村女孩郭翠珠通过网课追求知识;电竞战队IG夺冠为国争光;无数青年因网络而改变人生,走向成功。是网络,让我们拥有了丰富的生活,有了展望未来的机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结构层次:文章开门见山地点出论点“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引用名言来证明,即使身处网络之中,年轻人也依然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年轻人不会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原因:网络内容丰富、青年有梦想和自制力、社会环境积极健康。最后再次总结青年的特点,以反问语气强化青年不会被电子产品所困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可明确自己的立意后按上述的方式行文。

6.(2021辽宁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展望中国,中国成就耀眼全球: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经济率先实现正增长,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中国北斗完成了全部组网卫星发射,火星探测任务实施,东京奥运会运动健儿屡创佳绩,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学校拟举办以“读懂中国”为主题的演讲大赛,请结合材料内容,就此写一篇演讲稿,谈谈自己对中国成就以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中国力量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我校“读懂中国”主题演讲大赛,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崛起,中国力量”。

中国是有千年文化的古国,千百年来风雨变幻,发展至今,今日你我安坐于此,所依托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在于今日的中国力量。中国力量不止于科技的硬实力,也在于国民团结的软实力。在科技刚起步时,是两弹一星的毁灭性力量,震慑住了欲冒犯中国的美帝国主义。正是武器无情的杀伤力和科技的巨大威慑,让中国有力量站起来。反观当下,天灾疫情凶猛而至,是公民之间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的斗志建立起了一股强大的“免疫力”,使这位“中国病人”康复在望,这又怎么不是中国内在最强大的力量呢?我们科技的硬核实力加上国民齐心的软实力,共同成就了如今的中国力量。

“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硬实力是防御外敌的立国之矛。在那段小米加步枪的悲苦历史当中,中国人民正是因为没有坚船利炮,以至于只能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的钢铁之刃,导致了他国不用吹灰之力,在无多少伤亡的情下,轻松攻占了大片土地。他们节节胜利,中国如待宰羔羊。反观当下,东风导弹在国庆阅兵式上闪亮登场,更有量子号在太空计算的种种战略布局。欧美在进攻前不得不权衡利弊,我国才迎来了一个个外交等方面的胜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软实力使国民安定。叙利亚地区有三派两流把握权势,以致民心分散,内乱连绵不止。假如他们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让流失的百姓团结起来,共同为这个“圣教”的发源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内也不会一片荒芜。百姓不忙民生忙斗争,流离失所,究其根本原因是不团结。中国今日即使面对非战争的毁灭性国难,都有“逆行天使”跨省份的协作,运输司机不计利益的支援。在此软实力的支撑下,国民明确自己的责任,还能协助他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什么恐慌的理由呢?

中国力量让我们屹立于世界东方,今日我华夏少年又怎能不为中国力量添砖加瓦,为明日中国力量燃起火炬!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内容是近年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经济率先实现正增长,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中国北斗完成了全部组网卫星发射……”从方方面面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可概括为“世界展望中国,中国成就耀眼全球”。

从写作任务角度分析,文体应写一篇议论体的演讲稿,目的是参与学校举办的以“读懂中国”为主题的演讲大赛。写作时必须体现“对中国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的认识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对于材料中体现的中国成就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从中国成就的角度分析,可以抒发自己的自豪感和对祖国成就的赞美,可立意为“中国成就,我为你自豪”“中国成就耀眼世界”“中国成就奠定大国地位”“中国崛起,中国力量”等;从中国成就对世界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要理性论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可立意为“大国责任,中国担当”“中国智慧,引领世界”“中国的新征程引领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立意:

1. 中国成就,我为你自豪。

2. 中国智慧,引领世界。

3. 大国责任,中国担当。

4. 中国崛起,中国力量。

7.(2021山东新泰市第一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1993年,美国集齐了国际最顶尖技术,联合欧盟、日本等开启国际空间站计划,中国申请加入,却惨遭美国拒绝;之后在美国主持的诸多国际航天交流上,中国的学者、航天企业都被拒之门外;美国还出台相关法律,切断中美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交流,避免中国从美国获得关键技术。

25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航天技术科学家们发愤图强,自主研发。从无到有,中国已先后实现了第一次载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并发射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2号”。中国航天,后来居上,一雪前耻。

2022年前后,中国首个自建空间站“天宫”将正式建成,而且中国将成为世界唯一拥有独立空间站的国家。

美国诸多媒体已经开始呼吁美国加强与中国的航天合作;欧洲宇航员也已经开始学习中文,希望未来上中国空间站能用上……

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置之死地而后生

看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感触颇深。这一历程告诉我们: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靠别人是天真的,只有自身强大才能生存。

西方的封锁和打压,是我们的耻辱,但也正是我们中国航天的动力。中国航天人知耻后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终于一雪前耻,扬眉吐气。我们以自己的强大,傲立于世界之林,谁还能小觑?

历史上,中国受“巴统组织”和“瓦森纳协议”限制,航空航天、军事技术、微电子、船舶航海等高端技术领域一直被封锁,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出来了两弹一星、核潜艇、北斗导航、量子加密通讯、超级计算机、歼-20隐形战斗机、高铁等等尖端技术产品。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东方雄狮。”这头狮子,遭受了万般磨难,终于从沉睡中醒了过来,站了起来。中国是一个在战争的硝烟中崛起的国家,就像电视剧的主角一样,一次次让世界惊叹,绽放出无限光彩。

绝境,也能成为成功的一种元素。有的时候,我们被逼上绝路,因为情非得已,我们已经无法再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时,如果我们想要做某些事情也是最容易成功的。这时人会破釜沉舟,成功的几率大增,方到此时,能体会出这绝境的作用。

科学家搞试验,对一颗南瓜做了不断加压实验,最后这颗南瓜用刀砍不破,斧劈不开,最后只能用锯锯开。结果发现这颗南瓜为了抗拒不断增加的压力,适应生存环境,在不断的压力下分泌一种抗体,出现了质的变化。由此看来人类也一样,在逆境中生存,也会逐渐适应并激发其与困难抗争的能力,使自己逐渐地强大起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自然法则造就了一个恒定的食物链,鳄鱼在成长中经历了艰辛,为了适应生存它最后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所以说,遇到困难和打击,关键是不要把自己的遭遇给别人当反面教材,使别人在感悟你挫折的同时,吸取教训,而自己却成了悲剧生活中的主角。

面对打压,只有强大;面对封锁,唯有奋起。美国技术封锁的力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追赶的速度令他们害怕,我们日渐强盛,我们正在形成与强者对话的能力。未来的强国俱乐部里,中国一定是主角!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文字类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概括地叙述了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历程,侧重点落在结果(建成自己的世界唯一的空间站)及原因(美国等西方的打压封锁/发愤图强自主研发)上。

任务方向一一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的启示意义,即我们从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中能得到哪些感悟和思考。应该从材料的因果关联中思考和感悟,西方封锁技术,打压中国发展,而中国航天事业却取得非凡成就,这是为什么,其中蕴含什么哲理?

关键词句:中国  打压封锁  核心技术  发愤图强

通过材料间的因果联系,可有不同角度的立意,选择其一写作即可。

【立意】

国家层面:

①中国在封锁中崛起。

②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

③中国崛起,震惊世界;中国,伟大的民族。

④中国精神一一知耻后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立自强等。

哲理层面:

①置之死地而后生。

②自身强大了才有尊严。

③没有人与弱者合作。

④世界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⑤知耻而后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立自强。

【素材】

1. 强大的国家会给我们的记忆留下强力印迹,我们不再羡慕别人航母,今天的我们想造航母就造,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我们不再羡慕所谓的F22而无可奈何,今天我们性能更优异的歼20已开始保卫祖国的天空;强大的国家还有很多标志,天宫二号遨游太空,火星开始迎来中国人的身影,北斗导航卫星服务全球,风云四号不仅会助力微信变脸,更会让你把全球看清……

2. 美国制裁加速中国技术崛起。从去年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再到今年,芯片企业必须要得到美国许可才能向华为出售产品,这几条路看似都将华为等企业的出路给彻底切断了,但是时至今日华为仍然没有妥协,没有像美国希望的那样一蹶不振,甚至是彻底完蛋,这些中国企业正在用中国人的风骨向美国证明,中国企业靠自己也一样能行。

3. 这种反向加速的作用,在美国限制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提供高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供应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让这些中国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出路。所谓天无绝人之路,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中国人,从建国伊始都是从这种打压和封锁当中走过来的,中国有这样几句老话,求人不如求己,别人有不如自己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有着尖端的技术,但是却常常翻脸无情,动辄就将这些技术作为威胁手段强迫中国就范,只有技术的崛起,自主研发的实现,才能够彻底摆脱这些。

8.(2021黑龙江肇东市第四中学校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三月,窗外的世界花红柳绿,春意盎然,很多孩子却隔离在家,无法出门。为了引领学生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困境,深圳光明区东周小学美术科陆续推出12节线上微课,给学生们提供了高质量的线上美育课程。这些课融合绘画、文学、科普、手工、平面设计等多种元素,对学生进行非说教式的生命教育,在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2)近日,在教育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要防止学校美育功利化倾向,“取消艺术特长生加分,是美育真正面向人人的前提条件”。王登峰表示,美育功利化的情况之所以出现,原因在于学生的成长、升学的评价体系里美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考在即,树人中学就高三后期是否应该继续开展艺术课教学,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经历见闻,以一名本校高三学子名义,给校长写一封信,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要求:态度明,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尊敬的校长:

您好!

提笔给您写信,内心既激动又兴奋。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这封信,也感谢您对我们学习的关心、鼓励和指导。对于我们学校高三后期是否应该继续开展艺术课教学的问题,我想跟您谈谈我的想法。我认为美育是一种刚需,高三学生更需要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您或许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这就需要美的教育。如果取消艺术课,就无异于切断美育的途径啊!

首先,美育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经历了美的教育,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自然万物,无一不美。东晋的谢安一次在雪天举行家庭聚会,便问子侄:“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哥哥的女儿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女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女诗人谢道韫。试想,由漫天白雪而想到春日飞絮,若非经历了美育的熏陶,又怎会如此诗意盎然呢。因而,我们需要美育,美育可以让我们在未来庸俗的生活中留一点浪漫想象。

其次,美育能给我们更加健康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与美相对的是丑。一个人如果能从小接受关于美的教育,那么它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的人,成为一个心怀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人。相反,一个人如果生长在诸如自私、野蛮、剥夺遍地的环境里,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那么他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坏人,给社会的安宁和谐带来隐患。孟子的母亲就知道学人哭丧是不美的,而学人读书是美的。所以她在学堂边定居,让孟子学习礼义教化,经历美育的熏陶。在这种过程中,孟子慢慢成为一个具有高贵人格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最后,美育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

当今社会,相比于“正能量”,人们似乎更加喜欢“毒鸡汤”。所以说,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美育。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需要知道,用地沟油是丑,卖假药是丑,给孩子打毒疫苗是丑,官员贪腐是丑;我们需要知道疫情突袭,逆向而行是美,恪尽职守是美,无私援助是美……经过美育,让人得以知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是当今社会的刚需。

也许有人会说,高三时间紧迫,艺术课会加重负担影响成绩。我想,从大的方面看,美育的宗旨是塑造全面完整的个体,将情感提升到一个可以超脱自如的地步,其本质就是感受和感动的能力,而缺少美育的感染,有再多的知识也只会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不是完善的人。从小的方面看,劳逸结合,既接受了美的熏陶,又愉悦了身心,这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啊!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最希望我们的学校有美的环境,有丰富多样的学习生活;有竞争的激烈,有健康向上的正气;最希望每个学生都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未来之幸!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XXX

X年X月X日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有感触的观点来写。解答这个作文题,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材料部分包含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是写在居家学习的特殊时期,深圳光明区东周小学进行的线上美育课程,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第二段材料是写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关于美育功利化的论述。综合两段材料内容可知,作文话题应是“美育”教育问题,材料提示:美育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改革美育评价方式、远离功利化势在必行。然后明确作文的具体任务要求:联系材料展现的美育的独特价值和现存弊端,对高三备考阶段是否应该继续开展艺术课表达个人的看法。作文文体为书信,收信人是本校校长。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文的关键内容在于理由的阐述。既要做到立场鲜明,论据充分,同时要体现辩证说理,语言稳重得体。

参考立意:

如果选择支持继续开设艺术课,可从“艺术课让被疫情封闭在家的学生感受生命之美”“艺术教育有助于缓解过大的心理压力,助力学习效率提升”“美育符合高考改革方向,也是备考重要内容”“美育提升个人素质,有利于长远发展”等角度来谈;如果选择反对在高三后期继续开展艺术课,可以写“美育虽然重要但收效较慢,高三后期应该多学其他见效快的科目”“美育具有非功利属性,不应占用功利性较强的备考时间”等。

可用素材:

1.教育是理智,意志,情感的统一,三者对教育的意义缺一不可。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正是有了理性和感性的协调、平衡和发展,人才能是一个全面的个体存在。“五育”正好对应着人发展的五个方面,德育是方向,智育是基础,体育是保障,美育则是升华,劳动技术教育则是为人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2.就美育来说,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早在民国期间,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美育兴国”的理念,兼容并包,融合中西,承继传统,面向未来,创造出当代的美育体系。王国维则是将中国的美育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美育学说就像“一颗耀目的钻石,每一个晶莹剔透的切面都闪烁着令人心旌摇曳的光彩”。可见,美育从未被人遗忘,这是一种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3.美育的现实状况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无视,从而导致艺术断层。在刚落幕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中国艺术家们的品味受到国外媒体的群嘲讽刺。难堪之余,这不禁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水平。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老一辈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旧时中国的文化审美状况,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谁有精力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猛烈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社会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物质主义泛滥,长期以来美育教育的缺失,导致国民整体素质呈现出病态化的发展。但现在,我们不仅拥有地上的六便士,更有了看天上月亮的机会,就更应重拾对美育的重视。生活不仅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更要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4.我们的社会中那些能沉下心来研究美学的学者反而遭到嘲讽,有些人对淡泊明志嗤之以鼻,对宁静致远不屑一顾,对艺术不求甚解。为什么在资源技术匮乏的年代能打造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红楼梦》,如今却很难拍出一部好电影?是因为当时的剧组追求质量,力求完美。为什么顾恺之能作出飘逸浪漫,诗意盎然的《洛神赋图》,而如今连小小教科书的插画都饱受吐槽?是因为顾恺之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的成就。

5.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6.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

参考结构:

第一部分:顶格写称呼“尊敬的校长”,空两格写问候语。

第二部分:正文。(1)引入问题,提出看法:我认为美育是一种刚需,高三学生更需要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2)首先,引述报道,概述“发现美,就需要美的教育”;然后论述美育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接着论述美育能给我们更加健康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最后论述美育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3)针对反面观点进行驳斥。(4)提出希望。

第三部分:空两格写祝颂语。

第四部分:右下角写上署名和日期。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