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主题立意及范文:哲理思辨(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1-12-15 手机版


 一、材料作文

1.(2021四川绵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互融,势不可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必将携手,彼此“互融”才可“发展。”

诚如海纳百川、川纳百湖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包容型”社会,正是如今开放政策下的“互融型”社会。国家之间互融互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吐故纳新,也为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可见,彼此的“互融”必将助力其发展,行稳致远。

那么在这如今时代,我们该何为?这个几世纪前就被荷尔德林提出的诘问跨越漫漫长河,于时光的洪流中仍有警醒世人的力量。或许在不绝回响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找到答案。

曾几何时,我们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被列强践踏于马蹄之下,却仍洋洋自得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肯走出国门,亦不肯纳谏从流,如此阻碍融合发展之路,岂不痛哉?唯愿后人哀之而又鉴之,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再看如今,博物馆的文物鲜活起来,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融后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上新了,故宫》刷屏,大胆地启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形式,融合多元素,使故宫活跃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之间,让人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600多岁的故宫越活越年轻的气息。

传统文物如此,传统诗歌亦如此。诗言志,歌咏言。《经典咏流传》采用了以歌和诗的方式,将歌与诗紧紧相融,在朗诵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典咏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在这交融的文化形式之中,我们真切地领会到了文化的真正内涵。

所谓“独木难成林,一花难成春”,今天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并深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可谓发展离不开融合,融合将助推发展。

由国至家,由己及人,我们青年一代要学会融合,敢于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相融更要相容。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在各领域广泛融合的大势之下,努力争做前5%的时代领跑者。

千年来风雨同舟,万里内鹏程正举。一人行,是茂林修竹轻摇时的绰约;百人行,是惊涛骇浪过后的彩虹;万人行,是千万民族高歌下的灵动。你我“互融”,以数万人的壮举奏响时代的最强音,互融——势不可挡!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中给出了两种观点,要求考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强调“分寸”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亲人、爱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保持距离,拥有各自的边界并懂得适可而止。但有时,过分看重“分寸”又会错失很多机会,甚至会阻碍成长与发展。

“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强调“融合”,“融合”意味着开放、丰富,意味着取长补短,意味着创新、发展。集体需要成员之间的融通才能发展,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也需要多向融合才能行稳致远……但不得不承认,不是所有的“融”都能“通”,也不是所有的“破”都“立”,更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融”、需要“破”,“融合”需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更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

两种观点各有千秋,考生写作时可同意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进行立意写作。

立意:

1.边界感,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2.“融合”助力发展。

3.融通也要讲分寸。

2.(2021贵州罗甸县教育研究室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它可能发出灿烂的色彩,绚丽一方;可能发出巨大的热能,温暖世界;它也可能能量有限,却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分电,哪怕只是点亮一两个灯泡。只要燃烧充分,就不留遗憾。如果它受了潮或者发生了霉变,那就不但燃烧不好,而且会留下大量的一氧化碳与各种硫化物碳化物,发出奇奇怪怪的噪音,带来对人类环境的污染,乃至成为社会的公害,这实在是非常非常遗憾的。

阅读上面材料,你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所思所想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题,材料来自于王蒙的《人生即燃烧》。这段文字把人的一生比作生命的一次燃烧,富含哲理,发人深省。

那些“发出灿烂的色彩,绚丽一方”“发出巨大的热能,温暖世界”的生命的价值是巨大的,就像毛泽东、钱学森、袁隆平、抗美援朝战士、居里夫人、霍金……他们或者拯救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解决了世界的粮食问题,或者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祖国,或者他们的发现、发明有益于整个人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行,这样的生命就是色彩绚丽、温暖世界的。

但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普通的,难道这样的生命就不能“燃烧”,没有价值了吗?不,一个人的成就有大有小,然而你应该尽力,那些能量有限,“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分电”的生命同样值得点赞,正如习主席在2021新年致辞中所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那些在疫情中勇敢奔赴一线的逆行者,那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志愿者,那些在脱贫攻坚战中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党员干部……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哪怕发出的光和电只“点亮一两个灯泡”,这样的生命同样是在“燃烧”,同样不负此生。

但是也有生命不仅“燃烧”不好,还留下有害气体或者噪音,这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受了潮或者发生了霉变”,比如社会上一些因思想受到诱惑而步入歧途的青年。我们当引以为戒,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潮不发霉。这就要求我们端正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有高远而正确的理想,并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小心保护,才能让生命健康,让“燃烧”充分。

总之,考生要在材料引导之下展开联想,充分挖掘生命“燃烧”的价值,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发光发热,尤其是对当下的新时代青年。

立意:

1. 让生命充分“燃烧”。

2. 不一定灿如烟火,但要照亮生活。

3. 尽情燃烧,不负此生。

3.(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来,“硬核”成为网络热词,被人们广泛使用,如“硬核科技”“硬核妈妈”“硬核防疫”“硬核人生”……有人说“硬核”体现了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有人说“硬核”是甘于平凡的默默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题目聚焦具有时代感的“硬核”一词,展示当前的使用情况以及人们对“硬核”一词的多维度理解。

硬核,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为“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审题时应首先明确对“硬核”一词的基本认知,然后顺着“硬核”这个词在当下的使用情况拓展思路:“硬核”是隐性还是显性的?是集体表现还是个体特征?

同学们可结合所学所知,补充对”硬核“的认识,比如材料中说硬核“体现了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是甘于平凡的默默奉献”,考生据此也可引申出“硬核是敢于尝试的胆量”“硬核是去伪存真,拒绝‘丧文化’”等。

立意:

1. “硬核”不是硬干,它有智慧和爱相伴。

2. “硬核”个体的默默付出,才造就坚不可摧的集体信念。

3. 心藏“硬核”,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亮剑”。

4.(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据悉,天问一号在飞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会产生轨道偏差,需要测定探测器实际飞行轨道与设计轨道之间的偏差,完成对应的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适当的轨道上。

人生也是如此,需要预设,更需要不断调整。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人生需要预设,但更需要不断调整

天问一号在飞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会产生轨道偏差,需要测定探测器实际飞行轨道与设计轨道之间的偏差,完成对应的轨道控制。我们的人生亦如此,我们需要预设,但更需要不断调整。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生活中,总会出现一种现实与理想差距很大的失落感。造成这一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会习惯性的对一件事情,进行了一个完美的预设和想象。然而真正面对事实的时候,却发现这一切和完美的预设偏离如此之大。

有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我们去开车的时候,从启动的那一刻,我们的双手是不能离开方向盘的。即便是在一些你看上去很笔直的路上,开车的时候你仍需要不断的去调整方向盘,并面临着偏离的一个危险。也正如《清醒思考的策略》这一本书中就说:生活的运转方式,就像飞机和汽车一样,尽管我们希望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可以规划,可以遇见,无干扰,但是总会偏离。

在《纸上谈兵》故事中,赵括在讨论书法的时候头头是道,这个就是具备了所谓的提前预设的一个能力。但是他在真正实战打仗的时候却遭遇惨败,是因为在预设之后真正进入一个模式的时候,无法进行调整和微调。

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进行微调和修正,就是因为会把每一次的调整作为一个计划失误,潜意识的会告诉自己,自己的计划失败了,害怕因此产生的影响。但是事实上,每个人所预设的计划大多都不会实现,如果得以实现了,也只是一个意外之举而已。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说过:计划本身一文不值,计划的过程才是一切。很多人总是在抱怨着事实与幻想不符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只是在一件事情上构建了一个完美的预设,但是却缺乏了一个适当调整的能力,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遗憾。

明白了仅仅有预设,是无法保证拥有一个正确完美的人生,就要在预设后不断地调整,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就如蝴蝶经历了破蛹的艰难和痛苦,只有褪去过去的躯壳,才可能有新的成长,达到新的高度,才能自由地飞翔在这美丽的世界上一样。

人生需要不断前进,那么,我们在需要预设时,更多一些不断调整,让人生更富有幸福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材料第一段主要讲天问一号在飞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会产生轨道偏差,需要修正航线,第二段直接点明材料的意图,由天文一号联想到人生,人生需要预设,更需要不断调整,注意“预设”与“不断调整”之间构成递进关系,写作时要侧重写不断调整。

“预设”是说提前规划,规划人生理想,规划短期目标,“不断调整”是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观察,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缺点,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社会的需要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规划与目标。

写作时文体特征要明确,记叙文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思想感情;议论文要通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文体杂糅,似是而非,简单概述,缺少描写,以叙代议,不讲道理等情况是大忌。

【立意】

(1)人生需要预设,但更需要不断调整。

(2)人生的精彩就在不断调整中产生。

(3)我们预设人生,又不断调整,才有新的成长。

【素材】

1.鲁迅弃医从文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2. 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为了修身养性,不惜放弃家庭,放弃一切亲情、友情,最终创立了影响人类社会数千年的佛教。还有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为了改造中国国民的灵魂,挽救民族的危亡,追求独立自主,毅然放弃了就要学成的医学,拿起了文学这把快刀,刀刀刺向敌人的心脏。

3. 当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无法一展鸿鹄之志,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人所传颂。他们改变自己,不经意间也改变了时代,虽不被当时之人钦慕,但却被后人所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闪闪发光。

5.(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乐趣无论平凡还是不平凡,都属于可以感觉到的人。——米兰昆德拉

平凡人的最大缺点,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富兰克林

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生存而战斗。——《平凡的世界》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平凡与伟大

浩瀚宇宙里,每个人都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又璀璨夺目、独一无二,闪烁着伟大的光芒。

人生来就是平凡,黑头发、黄皮肤都由黄帝遗传下来,智力都随着一代一代的基因延续发展下来。平凡到我们看到路边的小花一定会忍不住赞叹,听到商店里播放的歌曲一定会心旷神怡……每个人都是如一的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在漫漫的人生路里成长,归根。

芸芸众生,我们何其渺小;浩瀚天地,我们何其脆弱。然而渺小的我们,脆弱的我们,依旧可以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成就伟大。扫雷战士杜富国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守护边疆的士兵之一,在一次巡访排雷的任务中,因为战友不慎触雷,杜富国立马把战友推开,自己却受了重伤。在这个平凡人身上,发扬了深刻的奉献主义精神,成就了人类道德源远流长的精神成果,成就伟大。无臂“飞鱼”许庆不分昼夜苦练游泳,夺得奥运会冠军,在这个残障人士应得到社会救济的时代,他用自身平凡打动了伟大,成就伟大。董明珠从基层业务员打拼到格力总裁,在这个女性不被人看好、女性不具备取得如此高成就之能力的社会里,她用实力、用努力生活的信念,成就伟大。

未来不能期许,前方道路荆棘。但真正的伟大,就在于拥有脆弱的凡人之躯却拥有不可战胜的神性。平凡人的努力、向上与不屈,正在昭告天下:平凡成就伟大。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伟大需要平凡的孕育和积淀,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默默平凡。我们无不赞颂《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光辉成就,但身为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作出不平凡的贡献。身处于山西煤矿的矿工们,因为他们的默默奉献而无问西东,推动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我国需至少十年发展取得的不朽成就;制造我国开国大典时国旗升起的电力装置——英雄林治远,还有许许多多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科学工作者们……他们也许无名,他们也许平凡,但他们都被载入中国史册,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平凡,伟大由他们奠定。

“平凡”与“伟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像周杰伦所唱的《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蜗牛如此弱小,平凡,但它依旧随着藤条一步一步前进,追寻自己的伟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平凡正如鸿毛,伟大便是泰山。向着伟大,不忘自己初心的平凡,砥砺前行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

【审题】

材料为三句富有哲理的话。第一句强调要善于感受乐趣,乐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无论是平凡的还是不平凡的。第二句指出平凡人的缺点。要常怀一个谦逊的心,正确认识自己,不能自负。第三句强调奋斗。人生需要不断拼搏努力。平凡应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平凡”即平常,普通。于人来说,它是指人普通,可以表现为外貌不出众,衣着不华贵,岗位、工作不耀眼,还可表现为人生目标不是特别高远,为人生活并非“高调”,但要强调的是,“平凡”绝不是平庸甚至低俗。普通中有着伟大,平常中有着非凡。于事来说,它指事情平常,但其中必包蕴深刻,或简单中寓含丰厚,或浅显中有着深意,或揭示真理,或彰显哲理。

需要抓住关键词“平凡”“感受”“战斗”等关键词语来审题立意。

【立意】

不断奋斗,感受生活的真谛;

平凡是一种风度,但不能自负;

平凡人的奋斗与爱等。

【素材】

1.花草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的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美感。而我用辛勤的汗水默默的侍弄着大自然的宠儿。我认识到了平凡生活的厚重。原来一个人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人们乃至人类做出有益的事情,尽了音符的责任,那么,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平凡的工作,也是无愧人生,也会在精神世界中产生令人认同的自豪感。一个人终生能在什么岗位上做出贡献,则是很难测的未知数,但无论在哪里都要为社会努力奉献。

2.纵观天下,古今中外,多少英雄伟人的背后无不隐藏着许多默默奉献的人们。当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时候,有谁知道许多秦军的士兵已是伤痕累累,甚至战死沙场;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纵马驰骋在中亚辽阔的草原上时,有谁可知道多少蒙古勇士为征战四方而告别家人,甚至马革裹尸;当欧洲霸主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时候,有谁了解成千上万的法兰西青年打仗,为领袖开辟一条通向巅峰的血路。试问,当以上几位伟人身后缺失那些平凡普通的人,他们怕无法留辉于史册。正如某位名人所说:“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可见,伟大来自平凡。

3. 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相似,因此,每个人其实都是不平凡的。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都离不开平凡的人谱写乐章。是平凡的建筑工人,让一层层大楼伫立;是平凡的清洁工人,让城市的街道美化;是平凡的人民警察,让居民的生活安全有了保障。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平凡人的作用,他们平凡而精彩,每个平凡的人相似之处就是:他们平凡但不平庸。有几人能成为龙头?有几人能成名?有几人能成功?我们都平凡,但只要做好自己,我们在生活中将不平庸,我们在平凡中留有无限的精彩。

6.(2021四川石室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1925年,王淦昌考上清华,选择了特别喜欢的化学。1926年,“大沽口事件”爆发,日军军舰炮轰大沽口。王淦昌问老师叶企孙:“科技救国,您觉得我读什么专业比较好?”叶企孙说:“物理。”王淦昌于是放弃了喜欢的化学,毅然转到了物理系,后来成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奠基人。

2020年,湖南农村留守女孩钟芳蓉在高考中取得湖南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绩。网友纷纷祝贺她,同时建议她选择待遇高的经管类专业。钟芳蓉说,我从小喜爱历史和文物,我决定报考考古专业,中国考古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潜心研究。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班级计划举行以“个人爱好与国家需要”为主题的班会,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个人兴趣融入国家需要,方成大器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有幸参加以“个人爱好与国家需要”为主题的班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个人兴趣融入国家需要,方成大器”。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1926年,“大沽口事件”爆发,日军军舰炮轰大沽口。王淦昌的老师叶企孙告诉他,要想科技救国,读物理专业比较好时,王淦昌毅然放弃他最喜欢的化学专业,转到了物理系,后来他成为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奠基人。同学们,当个人兴趣和国家需要二者取其一时,个人兴趣只有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

诚然,作为“寒窗苦读十载,只为一朝一夕”的高分段考生,选择就业待遇高的专业固然无错,但冷静思考之后发现,这种行为并不可取。专业与大学毕业后的工作行业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倘若只因前景好而非个人兴趣又有何益。人生短暂,何必让自己的年华流逝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行业之中呢?2020年,湖南农村留守女孩钟芳蓉在高考中取得湖南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绩,她拒绝待遇高的经管类专业,依着自己从小对历史和文物的喜爱,报考考了古专业,因为中国考古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潜心研究。钟芳蓉把自己的个人兴趣融入国家的需要,将来必成大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国命运与个人成长是不能分割的。追求物质基础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精神支柱,家国情怀。两弹功勋、科学大师杜祥瑞院士,曾有数易专业的经历,他始终坚持个人的兴趣服从国家、民族、社会的需要的思想让人折服,让人敬佩,她终将成为中国考古专业的“大器”。

从古至今,成大器者皆不拘小节,心系国家,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面对中国人的麻木不仁,鲁迅原本怀着从医救国的理想远赴日本留学,后又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唤醒国人,驱逐社会的混浊。鲁迅同王淦昌一般,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豪”。

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可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融入到一起会使自己以后的路更艰辛,但凭借个人的努力,推动国家某个领域进步更值得。

同学们,茫茫戈壁滩上,无数科技人员为祖国航天航空事业辛勤付出,他们中一定还有很多人和王淦昌一样,因为国家的需要而改变个人的爱好。同学们,我们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爱好,把个人兴趣融入了国家命运,干大事,成大器,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给的材料是两则叙事类材料。第一则讲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面临日本侵略,年轻的王淦昌本着科技救国的想法,放弃自己特别喜欢的化学,毅然选择了物理,终成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奠基人,为中国的中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个人爱好与国家需要”两者中,放弃自己所爱,选择了国家的需要。考生可以从让个人喜好服从国家的需要这方面立意。

材料二讲的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湖南农村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分成绩,放弃待遇高的经管类专业,选报考古专业这样冷门专业,完全是出于自己对考古的喜爱。考古专业虽然冷门,未来可能面临待遇低的问题,但是“中国考古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潜心研究”。这则材料命题人实际上是让考生思考“尊重自身的兴趣”与“个人服从国家、民族和社会之需要,心怀家国”这两者间该如何做出选择。

从以上材料中,专业的选择要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又要与国家、时代的需要相结合,而不能将待遇是否高作为专业选择的唯一标准。我们择业不否定个人兴趣的必要性,更要符合国家的需要,如此,才能做出无愧于个人和时代的选择,才能发挥个人最大的价值。正如王淦昌,他能有今日之伟绩,与其心系国运、有伟大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考生可以从个人爱好应融入国家需要的角度立意。

考生须注意两点:第一,要在个人兴趣和家国意识两者中有所权衡与侧重,切不可言此弃彼;第二,须清晰明了地阐释好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并突出某一方面。

【立意】

(1)心系国运,乃成大器;

(2)个人兴趣重要,国家需要更重要;

(3)择业既要尊重个人兴趣,又要符合国家需要;

(4)个人兴趣发展也需融入国家需要;

(5)个人爱好要服从国家需要。

【素材】

(1)1952年,欧阳自远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里想让他学医,他自己想学天文,但那时国家要发展重工业,而发展重工业就需要找到矿产资源,因此,“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出无尽的宝藏”成了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他被这句口号打动了,响应国家对地质人才需求的号召,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今,他成为中国的“嫦娥之父”。

(2)一本科学杂志上登了很多星际、太空知识,让杜祥琬立志探求宇宙的奥秘。高考时,他报考了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然而,他被国家选中到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大的宇宙没研究成,学了小小的原子核。”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带领团队让我国核武器向小型化、精准化迈进了一大步。

(3)今天的时代 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勇于展示个性张扬的自我,他们更愿意因为兴趣爱好而不懈追求努力奋斗,无疑折射出社会的巨大进步。毋庸讳言,兴趣对学习成长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牵引着青少年成才之路。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然而,这样一群面壁者又真实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昭示着人生成长路上另外一组关键词:社会需求、国家使命。或许有人会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新时代没有必要再重复往日的话题。但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会有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永远是一个人青少年时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

7.(2021天津和平三模)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诸子百家到琴棋书画,从笔墨纸砚到诗词歌赋,从饮食服饰到建筑民俗……这些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塑造着我们的性情和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成长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文化自信。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新时代的精神之钙

若将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自信即如人的精神之钙,你无法从身体发肤间捉摸到它的踪迹,然而一旦缺乏,则顿见其形神萎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远古至今,历史见证了无数繁荣文化的覆灭,四大文明古国,何以唯华夏文化能泱泱五千年,弦歌不绝?

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唐朝儒释道三教合一,汉人积极吸纳胡人文化,遂成就了一代六国来朝、八方觐见的文化盛世。近代蔡元培兴办北大,实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方针,于是有大师辈出,见证了北大最辉煌的历史。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文化自信,不是唯我独尊的高处不胜寒,而是在心怀自豪的同时,仍能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唯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文化之长河才能汇入新鲜的支流,绵延不绝。

中华文化,穷且益坚。清末,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列强疯狂的瓜分与掠夺,使曾经那傲立东方的雄狮,顷刻化作他人刀下的鱼肉。可这雄狮纵然遍体鳞伤,也不曾放弃生的希望。反观同样遭遇殖民的印度,却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丧失了信仰、丢失了语言和文字,最终被彻底改造。评价一种文化是否伟大,固然要看它创造了怎样的辉煌,但更应看它能承受怎样的黑暗。

正是这样一种中国文化,鲜活在从古自今的中国人心中,生生不息,正如陆放翁那一声长啸:“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震彻古今。而新时代的到来,也赋予了文化自信更加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两极化的加深,经济是发展的手段,而文化是立足的根本,唯有在这空前的文化大融合中坚守自我,才能和而不同,彰显大国本色。

令人欣喜的是,当今社会并不缺乏文化自觉。君不见那层出不穷的文化节目,如《国家宝藏》《信中国》,都洋溢着中国文化的自信?更有以余秀华、赵日初为代表的很多农民们,也开始积极投身入诗歌、绘画等文化事业,自下而上,颇有“洛阳纸贵”之气象。正如建大楼要先打好地基,下层才能作用于上层,文化自信的建设,也应如是。文化自信不是少数知识分子对前沿理论的自信,而是广大群众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认可与热爱,文化不仅是诗词歌赋,也是黄土和青天。

精神之钙,铸就中华脊梁。文化自信,看似宏大,实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热爱。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段主要列举了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且这些文化成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了我们血脉之中,对于我们的性情和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段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重点讲文化的意义及提出关于文化创造的希望。

在此基础上,要求写作内容要围绕“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文化自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一个关键话题“文化自信”。写作要紧紧围绕“文化自信”展开。如可以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论述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就如何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论述;还可以就如何培养文化自己论述等等。

【立意】

1. 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之根,是民族的精神家园。

2. 强大的文化,成就强大的国家;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的伟大复兴。

3.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

4. 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没有未来。

【素材】

1. 一直以来,故宫给人的印象是古老、庄严,甚至“高冷”,让人感觉难以亲近。而如今的故宫已经成为一个“网红”,它开发的文创产品已经突破了一万种,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9.4分,超过当年最红的影视剧。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大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宫的“网红”之路,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有力践行。通过一系列文化创新,故宫的面孔不再呆板和僵硬,而是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亲和力,从而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双赢。像故宫这样,把传统文化变得好看、好听、好懂,让它们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最爱,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传承和发扬!

2. 李子柒,90后美食视频播主,当今中国第一“网红”。李子柒在海外的人气比在国内还高,从她沾满烟火气的田园生活中,西方人体会到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美妙,并为之深深折服。央视称赞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李子柒的海外爆红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且也让我们认清了一个道理:融入生活的文化更能打动人。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李子柒这样的“网红”越多越好!

3.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热播,是因为它在传统文化升温的背景下,迎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我们这个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路传承如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昂首挺胸的资本。曾几何时,我们心浮气躁,盲目追求,总感觉外来的东西更好,外国的月亮更圆。有一天,突然回头,才发现身边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必将带来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

8.(2021全国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这艘“红船”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初心,沿着井冈峰顶、遵义城头、延安宝塔、天安门上的灯标前行,驶过惊涛骇浪、万水千山,最终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串联成一幅动人心魄的大潮行舟图。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其概括为“红船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振华中学团委举行“红船印初心”座谈会。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参会,并以“弘扬红船精神”为主题发言。请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弘扬红船精神  牢记初心使命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弘扬红船精神  牢记初心使命”。

1921年夏,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被称之为红船精神。

纵观党史,“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品格、优良作风的优秀开端,是共产党人需要传承和弘扬的“红色基因”。由“红船精神”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

“红船精神”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传承“红船精神”,重温共产党人烽火岁月里的革命斗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不仅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应对各种挑战的有力武器,成为能够激发共产党人内在价值自省的精神源泉。

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奉献精神是本质,是德政之基。奉献精神的关键在于党的一切决策和措施都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保持根本性质、恪守根本宗旨、牢记根本使命,才能巩固长期执政的地位。

伟大的党培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使我们党由小变大,从弱到强,推动中国革命在艰难中奋进、在曲折中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一条红船见证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创建历程,引领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前进方向,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光辉起点。

在红船精神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辉煌的成绩,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备考的宏大主题。所给材料共四句话,最后一句话是习总书记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因此写作的关键是考生要能根据前面三句话提炼出“红船精神”。“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可以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初心”可以概括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而“沿着井冈峰顶、遵义城头、延安宝塔、天安门上的灯标前行,驶过惊涛骇浪、万水千山”,则可以概括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写作中,考生可抓住其中一个内涵生发开去,也可兼及其他内涵,但是不能泛泛而谈。注意要始终扣住“弘扬红船精神”这一主题,“‘红船印初心’座谈会”这一情境,要体现发言稿的文体特征。为提升论证的思维层次,可进行深度追问:怎样从一个小巧角度切入?写什么样的初心?“红船精神”与“初心”是怎样的辩证关系?新时代为什么要弘扬“红船精神”?应如何弘扬“红船精神”?失却“红船精神”后“初心”会怎样?等等。文中要能体现大时代中面对宏大主题时小我的个性化思考,要能结合“两个一百年”这一历史交会点下的热点话题,如“脱贫攻坚”等。拟题时最好用一个对称结构,或使用修辞来拟题,插入材料关键词,表明自己的观点。

【立意】

①红船依旧,精神永恒;

②弘扬“红船精神”,为时代明德育人;

③坚定信念,当好新时代“摆渡人”;

④敢闯实干,奋斗拼搏;

⑤弘扬“红船精神”,赓续千秋伟业。

【素材】

(1)理论素材

①奋斗这一件事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

②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

③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蜇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

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

(2)事实素材

①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毛泽东同志称之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董必武题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②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顺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创精神。

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风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周文雍“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焦裕禄“活着不能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治好”;改革开放时期,杨善洲“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不相信这山绿不起来”,李保国“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着初心和使命,用行动为时代明德和立功。

9.(2021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盛时不遇,诗人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

(3)《尚书》有云:“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早,用汝作甘霖。”

(4)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标注,更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某报社开设了“青年论坛”栏目,讨论的主题是“平台与人才”。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发表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欲穷千里目,先具百丈楼

为何昔日才华横溢者,哀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为何今朝寒门出贵子,变得不那么艰难?归根结底,在于好平台。想要极目千里的有志者,必先身登百丈高楼之平台。

人才没有平台,便如离水之鱼,很难施展才华。鲁迅先生曾说:“天才的出现,不仅需要天才的种子,更需要天才成长的土壤。”《尚书》中记载傅说的故事,若非商王武丁全力提拔,他又如何做砺金之石,济川之舟楫,大旱之甘霖?没有朝廷这个平台,他怎能走出“版筑”之命运?或许也只能如陈子昂一般,前不见明主,后不见圣君,一腔才华化涕泪,空有远望之志而不见高阁之门,由此可见平台之于人才的重要性。

后人哀于前人,更当以此为今世之鉴。众所周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则是及时稳固之前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平台不同,人生迥异。构筑平台的典范,有近代嘉兴南湖上的那艘红船,它为无数仁人志士、“民族脊梁”提供了共商国是、谋求大业的平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特区,为企业家们提供了一展宏图的平台;更有当今华坪女高等组织,圆了一个又一个梦想。正如张桂梅告诉学生们的话:“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沟壑。”她让大山里的孩子也有了能够远眺世界的平台。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平台,微观上,个体撬动了各自的人生价值,宏观上,我们撬动了民族腾飞的希望。

人才不仅需要百丈高楼,也需要登楼之勇。青年一代,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重任,站在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当有“更上一层楼”的勇气与毅力。便如前段时间火遍全网的博士《致谢》,向我们揭示了真相:来自寒门的少年一步步登上更高的平台,终于在多年以后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新时期,平台已经在眼前,只等待有志者去攀登。诚然,当今时代浪涛汹涌、挑战不断,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中国精神,必会激励青年一代勇攀高峰。可以想见,未来的青年人才们会站在更高更广的全新平台上,亲笔续写祖国更绚丽的新篇章。

雄鹰展翅,需要一片长空;蛟龙遨游,需要一片瀚海;青春之花绽放,需要一片沃土。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欲穷千里目,先具百丈楼。而欣逢盛世的青年们,要做的就是乘势登台,一展凌云之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所给的材料共四则。材料(1)突出了平台的重要性,可立意为人才的成长需要平台。

材料(2)以陈子昂的例子反面证明了平台的重要性,即没有平台英雄无用武之地,由此可知才华的施展需要平台。

材料(3)引用《尚书》中的语句,意思是,比如铁器,要用你做磨刀石;比如渡大河,要用你做船和桨;比如天干大旱,要用你做霖雨。武丁这句话,连用三个假设句,向傅说提出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的要求。一是要傅说像磨刀石,帮助自己敬身修德;二是要傅说像渡船的舟楫一样,扶助自己管理国家 ;三是要傅说像大旱中的霖雨一样,解除全天下老百姓的痛苦。有了傅说这位贤相后殷国大治,从此走向繁荣昌盛。这里强调了个人才能的重要性。

材料(4)是从时代的角度讲的,“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标注,更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青年要把握国家与时代的机遇, 可以立意为新时代处处皆平台。

这属于常见的“A与B”关系型材料作文,考生必须写出“平台”与“人才”二者之间的关系,至于二者中谁更重要,考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看法,不过,结合当今的社会实际,最佳立意还是:平台成就人才。

(2)审任务

写作任务要求在某报社开设的“青年论坛”栏目发表看法,那么,就必须要考虑“青年”这一对象,自己(说话者)的身份也必须是青年。

【立意】

1.人才的成长需要平台;

2.才华的施展需要平台;

3.是人才,可自搭平台,展现自己;

4.不同的才华需要不同的平台;

5.好平台成就真人才;

6.新时代处处皆平台;

7.不同的平台造就充满个性的人才;

8.平台最多,也要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9.平台最好,不善于定位也难以成才。

【素材】

1.很多人错把平台的强大,当作自己能力的强大。大公司总是自带业务光环的,很多时候个人能力是其次,公司和平台才是决定业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平台能让你加速进步和成功,离开平台,你甚至什么都不是。正如白岩松曾说,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很可能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2)相比千百年前的古人,今天的大平台无疑更加开放包容。在古代,人生舞台更多的是朝廷与君王搭建的。一道圣旨,一纸手谕,就是一个平台,来去、任免、升降,皆由不得你。人才进阶的通道是单一、逼仄的,无怪乎有人说,古人除了读书就是造反,其它别无选择。而现在,时代大平台呼唤各路英雄登场,更有各类小平台,衍生于大平台的周围。你面临着大小不一的机会,也拥有了自由选择的可能。

(3)新时代的大平台,已吹响了人才的集结号,呼唤多样化人才。政界精英,科技骄子,商业名流,大国工匠,演艺明星,以及各行各业身处基层的“最美奋斗者”,都依托了这个大平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老话,被今天这个多元时代,诠释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各种网络平台的兴起,让很多隐没民间、无用武之地的草根,借助一根网线,一台手机,走进了大众视野,从而实现了各类附加价值。而且,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小家与大家,小我与大国,个体与平台,也越来越紧密相连,命运依存。每个人的萤火闪烁,汇集成时代的光芒万丈。每个人的点滴成就,凝聚成时代的磅礴河道。正如《尚书》有云:“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甘霖。”在今天,不仅仅是平台成就人,还有个体成就平台,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国有召,必有应,这样的“舟楫”“甘霖”并不鲜见。

10.(2021湖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是变局中最大的自变量。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但是中国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内部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面临核心科学技术引进受限等难题。

纵使时代变迁,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亘古不变,值得我们坚守,比如勤劳善良、温厚朴实的美好品质,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勇气,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道义、担当……

面对世界百年难遇的时代大变局,中国应如何应对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应如何处理变和不变的关系?请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任他七十二变,依然齐天大圣

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但内心依然住着齐天大圣;风会堆积沙子的形状,却不会改变沙子的本质;水可以气势滚滚、波涌浪叠,也可以为云为雨、为虹为霞,但它依然是水……

时代变化如何之快?日新月异、白云苍狗、“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都发生在霎那之间。人们费尽心机捕捉它,可它转眼就无迹可寻了。而所谓成长,其实就是适应这个时代。

七十二变,改变的是一具皮囊。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2020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充满变数的一年。它既是我国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决胜之年也是人们被新冠疫情侵袭的一年。可以说它是迎接幸福的一年,也可以说成是充满苦难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可以暂缓经济建设,动而后谋定,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不计代价。所以我们能在短短数月之内,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当然我们面对的变化还有很多,我们的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内部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面临核心科学技术引进受限等难题。所谓兵无常势,就是在风云莫测的战场上,我们能够顺势而为、因时而变。若我们能“因敌变化而取胜”,我们就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从而抓住机遇、不战而胜。

这个时代总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柯达的破产、诺基亚被收购、实体店面临的危机,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这个不争的事实。改变意味着与辉煌的昨天告别,意味着拿拥有的现在去赌未知的明天。但改变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成为无根之萍,我们依然有要坚守的东西。

齐天大圣,不变的是一颗丹心。

杜甫有诗:“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不管是鲲鱼还是鹏鸟,不管它身处北冥还是背负青天,它都有图南的志向。叶嘉莹曾说:“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正如古时的人们向往月宫的嫦娥,今日的我们追寻奔月的梦想。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对皎月的探索从未停止。处于新冠疫情中的人们,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外卖小哥,虽然处境不同,但都有一颗献与亿兆生灵的丹心。电影《熔炉》中有一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的,时光夺去我们的容颜,磨去我们的锋芒,但我们仍要坚守我们的初心, 比如勤劳善良、温厚朴实的美好品质,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勇气,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道义担当……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人只有坚守初心方有随世推移的力量,才能在历尽干帆后找到曾经的少年。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我辈青年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应深深扎根土中,修剪内心招摇的枝桠,方能不断汲取营养,成为参天大树,此时才能有不凝滞于物的眼界和乘时之变化的能力,花果山的美猴王才会成为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段是从“变”的角度进行阐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做法和态度在变,中国的国家实力在变;国家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要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变……

第二段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述: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不能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不能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美德不能变;终身学习、勇于探索的求知态度不能变……

构思上,“变”与“不变”的思辨关系需要呈现。思考“时局之变”和中国应对的“变”或者“不变”之间的关系。

行文中,考生需要结合国内外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否则流于宽泛空洞。

【立意】

1. 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2. 非“变 ”无以为进,非“不变 ”无以为守;

3. 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4. 固守战略,顺势而为;

5. 变体现着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心性和信念;

6. 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7. 改变或是坚守,皆是民族复兴之帆。

【素材】

1.苏武牧羊,爱国之心未变

当苏武身陷异国,不得归。当苏武面对敌人逼利透,坚持不叛国,彰显在他身上的変与不变清晰可见。在敌国,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便摆在他面前的是高官厚禄,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为什么?这正是他那永恒不变的国精神啊!身处的环境虽然变了,但那爱国精神永不变!这种不変的精神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不管国际国内环境如何变化,不变的应是我们的爱国之心。

2.白芳礼生活艰苦,助人之心未变

每天蹬三轮载客的白芳礼,把仅仅的微薄的收入都积攒起来,捐给贫困的孩子们上学。随着白芳礼老人年龄的增长,他做工作越来越吃力,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帮助孩子们。直至他病倒后,躺在病床上的他,仍不忘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将留给自己治病的钱全部捐出。白芳礼的行为,让我看到他助人的精神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的精神感染了全国的人,他的精神永载史册!世界瞬息万变,国内外的形势并不容乐观,但是不变的却是一颗助人之心。

3.比尔盖茨成功创业,奋斗之心未变

作为世界著名IT企业——微软公司的创立者,他身价上亿。管理公司的理念是“不断创新,再创新……”比尔盖茨本可以享受豪华奢侈的生活,但他以一颗平常人的心,一直在奋斗,努力经营他的公司,使微软不断扩大不断变强,始终屹立于行业前锋。他那不变的精神正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外界的変化永远摧毁不了他不变的精神!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精神亘古长存。若想成功,必须要保持一颗奋斗的心。这种精神转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使自己永站在时代前列,不会被潮流所掩盖。

11.(2021黑龙江哈九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遥远的古人屈原用一首长诗《天问》对天地自然发出追问,两千多年后,火星探测器升空,它叫“天问”,带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自然的探索升空。

材料二: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3月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本次考古团队首次使用了3D打印技术来提取文物,同时网友可以实时见证考古过程。此次考古发现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世界为之震惊!

人类叩问与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没有强大科技支撑,又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请以“文化自信科技创新”为话题,在“2021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上,以中国青年学生代表的身份发言,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泱泱大国有自信,科技助力展文明

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我代表中国青年在“2021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上发言,深感荣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泱泱大国有自信,科技助力展文明”。

“天问”长空,三星堆惊醒,科技让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从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宏大发问,到李白“嫦娥孤栖与谁邻”的神往与迷惑;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探秘火星的“天问一号”……这些想必各国友人也都清楚。中国航天人探索人类文明的步伐从未停止。

文明的演进,需要树立坚定的自信。这样,探索与创新的动力才能充足。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疫情来袭,如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化危机,应变局,是给世界出的一道难题。此时,中国人民依然没有被疫情击倒,而是在惊涛骇浪中挺立潮头,以强大的科技力量,带动经济发展,在栉风沐雨中书写华章,让国运振兴。“一村一品”直播带货助力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大山,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产业模式和就业机会;课堂搬到“云端”,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极大地提升了教育质量;“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五菱在全国汽车生产企业中第一个转产口罩生产,弥补物资缺口,彰显了民族品牌的使命与担当。因为自信,我们不断进取;科技进步,将人类的文明又向前推进一步。

科技兴则民族兴,文化亮则时代亮。当今社会,物质发达,文化繁荣,“文化+科技”让时代变得更加精彩,让文化更加自信。打开电视,在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下,各种文化节目闪耀荧屏,绽放出文化的光芒,展示出民族的自信。2021年,《典籍里的中国》便以科技为支撑,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手法,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用时空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让典籍活起来,让文化亮起来。还有《唐宫夜宴》运用的5G+AR的技术,还有“云游敦煌”中的小程序,背后都反映着强大的科技支撑。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是中国特色的保证,是中国道路的基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当前我国已转向新发展阶段,只有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才能让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更加稳健,才能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试想,如果没有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的目标怎能即期完成?教育的不均衡性怎能发生显著改变?疫情物资短缺问题怎能解决?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是时代呼唤,是青年使命。

泱泱大国有自信,科技助力展文明。我们国家愿意与各国人民一起分享我们的文明,更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用文明和科技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一直坚信:美美与共才是世界发展的王道。当然,作为中国的时代青年,我们也会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探索,学好本领,绽放生命精彩。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1.审材料

这是一则复合材料作文,整个材料包括两则具体材料和一段提示语。材料一以“天问”探索火星表达对科技创新精神的认识,材料二以三星堆发掘突出科技助力文化的现象。提示语则从探索这一出发点,引出对文化自信、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等问题的思考,突出文化与科技的关系。

2.审任务

要求部分,则明确了写作主题是“文化自信科技创新”;写作身份是中国青年学生;写作对象是与会的各国青年友人;写作使用场景是“2021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上;写作时,就可以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突出其在文化文明发展,国家历史进程等方面的强大支撑作用,表达青年在文化传播方面应该担负的责任。考生须围绕“文化自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话题行文,完成相关具体写作任务。

【立意】

1.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先进性文化的自信;

2.以科技创新支撑文化文明的发展;

3.青年应该担负起科技文化的历史使命。

【素材】

1.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有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方法,对传统文化不仅要进行形式上的创新,也要从内容上改进。随着数字技术浪潮席卷而来,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融合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势正兴,也正是如此,才让东方文明得到重塑、文化自信得以回归。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以及元宵晚会上的表演,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AR技术巧妙融合,再有吹、拉、弹样样精通的方锦龙老师这样的老艺术家们的参与,可谓精彩纷呈。他们的乐声不仅带我们回到那个时代的脉搏里,同时也将感情牢牢地扎根到每位观众的心中,展示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2.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3.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大胆创新,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又是跨行业、跨领域产品创新的两大动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新技术的革新迭代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登上话剧舞台,舞台利用3D、纱幕成像、视听特效、虚拟现实元素、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进行幻觉设计,一流的视听效果、极致的舞美设计颠覆了传统舞台剧的呈现方式。青少年是极具创新活力的典范,科技元素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关键,《哈利波特》让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让无法实现的愿望在虚拟世界得以实现,从而风靡全世界20年余年,畅销至今。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