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翻译的采分点解读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2021-12-11 手机版 | ||||
考点: 1. 《鹿畏貙》 2. 《史记李将军列传(节选)》《汉书苏武传(节选)》与《汉书李陵传(节选)》 3. 苏轼《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4. 《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节选)》 5. 《明史陈选传(节选)》 6. 《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节选)》 【考点研究】 一、“拆”解词语,逐词对译 考虑到文言文多单音节词,且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所以拆分词语是准确翻译语句中词语的最直接方法。 二、“留”专有名词和熟语 1.需要“留”而不译的内容包括:①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②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熟语,比如成语或习惯用语。 2.避免保留过多。可以把某个词语拆分一下,看拆分后是否可以翻译或者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此判定是否保留这个词语。 三、“删”无意义的成分 1.删去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连词“而”、句末语气词“也”“耳”、形容词词尾“然”等。 2.注意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同义复词只翻译其中一个即可,翻译偏义复词时应把起陪衬作用的那个词删去,否则译文就会显得啰唆或不合文意。 四、“换”古代说法为现代说法 1.翻译时需要“换”的情况:①将古代汉语词汇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②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等。 2.避免遗漏和译错。首先,要注意每个词都应翻译到位,避免文白混杂,不伦不类;其次,要保证替换的词语是正确的。 五、“套”固定句式 “套”,即套用固定句式的翻译。比如“此……之谓也”一般翻译为“这说的就是……”,“无乃……乎”一般翻译为“恐怕……吧”等,遇到语句中有这种固定句式的,就按照一般的翻译内容套用。 六、“调”倒装句为现代语序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直译的基础上,将古文倒装句的语序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使译文通顺。 调整语序的情况 序号 类型 解析 1 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 2 定语后置 翻译时要将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定的中心语之前; 3 主谓倒装 翻译时要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 4 宾语前置 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弗之罪也”,翻译时应将宾语“之”移到动词“罪”之后。 七、“补”齐省略成分 1.在翻译时需要增加或补充成分的情况 序号 类型 补充解析 ①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等; 如果句子成分的省略影响句意的表达,翻译时要加上省略的内容,并加上括号。 ② 补充文言文中省略的内容,如介词、关联词等; ③ 数词后面补充量词; ④ 词类活用中的省略部分应补全,比如使动用法就要加“使”“让”等词,意动用法就要加“感到”“认为”等词。 词类活用必须按活用后的意思翻译,不得加括号。 2.解决翻译时遗漏省略成分应注意的问题 序号 注意点 ① 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翻译时不要仅仅“就词译词”,而要联系上下文,做到“瞻前顾后”; ② 翻译完要重读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遗漏的成分。 八、“转”字面意义为比喻义和借代义 考点解读 序号 类型 示例 (1)不能过度意译。 比如“甘丰”,可以翻译为“甘甜、丰盛的食物”,不能翻译为“好吃的东西”“又甜又多的食物”等。 (2)不要解释词语。翻译时不能解释习惯性用语。 “脂膏”“揭竿”都不能从字面上翻译为“油脂”和“举起木杆”; “下车伊始”可以翻译为“刚刚到任”,不能把“下车”翻译为“从车上下来”。 【考点对接】 一、《鹿畏貙》 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惑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④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⑤也。 【注释】①貙(chū):兽名。②罴(pí):兽名。③罂(yīng):瓦罐。 ④捽(zuó)搏挽裂:揪住,撕裂。⑤食:食物。 1.翻译句子。(2分)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发人立 B.为鹿鸣以惑其类 为坛而盟 C.虎亦亡去 且秦灭韩亡魏 D.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 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3.下列各选项,与“发火而射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辍耕之垄上 B.楚人怜之 C.肉食者谋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4.从这则寓言故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一、《鹿畏貙》【答案】 1.(2分)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 2.(2分)A【解析】A项中的“被”都通“披”,可译为“披或穿在身上”。B项的“为”前者可译为“模仿”,后者可译为“做,造”。C项中的“亡”,前者可译为“逃跑”,后者译为“灭亡”。D项的“善”前者译为“真本领”,后者可译为“好”。 3.(3分)B【解析】A项中的“之”为动词,译为“去,往”。B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他”。C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这件事”。D项中的“之”为助词,译为“的”。 4.(2分)凡事都靠真才实学,没有内在功夫,想要耍手段靠欺骗,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解析】“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的意思是: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有这句话可知,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 【译文】鹿害怕豺狗,豺狗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样站着,非常有力而且会严重地伤害人们。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药的罐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豺狗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豺狗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他、搏击他、捉住他、撕裂他,最后把他吃掉了。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二、《史记李将军列传(节选)》《汉书苏武传(节选)》与《汉书李陵传(节选)》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 , 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②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史记高祖本纪》)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B.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C.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D.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狹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贰师将军,指中国古代的一种武职官衔。汉武帝命李广利到大宛国贰师城取良马,所以委任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B.曹柯之盟,指建立功勋。典出春秋时齐鲁作战,鲁国失败后与齐相会于柯,盟誓时,曹沫持匕首胁迫齐桓公归还了失地。 C.转斗千里,成语,指时间流逝、岁月变迁,走过遥远的路程。 D.得当以报,成语,指得到一个适宜的机会来作出自己的报答。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善于射箭,爱护士卒,有着很好的名声,再加上汉武帝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出于信任,让他带兵,李陵深入匈奴探查地形,并顺利返回。 B.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射手出征,准备分散敌人的兵力,以迫使敌人不能全力对付李广利,但是,军队陷入了单于主力的包围中,最终寡不敌众。 C.李陵向苏武袒露心曲,羡慕他功名显扬,称自己当时投降本来另有打算,但是汉廷绝情地杀戮他的亲友,这种仇恨让他彻底决绝,再无顾念。 D.李陵长途行军,以寡敌众,虽然失败,但其间奋不顾身杀伤敌军,堪称英勇,他投降匈奴有他的苦衷,他的苟活应该是在等待机会再作选择。 5.有人说,史传忠于事实,但作品中往往也包含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思考。 二、《史记李将军列传(节选)》《汉书苏武传(节选)》与《汉书李陵传(节选)》【答案】 1.①单于得到李陵以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打仗时又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②不要让诸侯军进来(接纳诸侯的军队),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2.A 3.C 4.C 5.同意。《史记》和《汉书》都如实地记录了李陵投降的事实。但是,记录中都对李陵的遭遇流露着同情和理解,比如写他寡不敌众的情势所迫,写他“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的苦衷,写他被汉廷杀害家人后的情非得已等。 三、苏轼《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绍圣元年①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②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④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⑤,有悬水⑥百仞,山八九折⑦,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②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③汤池:即汤泉。④殆:大概,恐怕。⑤少北:稍向北。⑥悬水:瀑布。⑦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循山而东 洞庭之东江水西 B.折处辄为潭 造饮辄尽 C.度数谷 孤不度德量力 D.复与过饮酒 非复吴下阿蒙 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器皿……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的感情较复杂,请从不同角度写出两个要点。(3分) 三、苏轼《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答案】 1.(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2.(3分)【解析】A项中的两个“东”,前者译为“向东”,后者译为“东边,东方”。B项的两个“辄”,前者译为“都是”,后者译为“就”。C项中的两个“度”,前者译为“过,越过”,后者译为“估计,衡量”。D项中的两个“复”,均译为“再”。 3.(2分)A【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是”。A项“为”是动词,意为“是”,B项的“为”是语气词,表疑问。C项中的“为”是介词,意为“被”。D项中的“为”是介词,意为“跟,同”。 4.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解析】通读全文,从“掬弄珠璧”可以看出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从“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可以看出作者的身世之悲,这篇游记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四、《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节选)》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 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叱毖令出,于外斩之。靖惧诛,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袆。袆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 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或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选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有删节) 1.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2)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2.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B.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C.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D.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弟,旧时以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轻者为从弟。 B.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 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洁之士。 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D.五品,即“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靖年少成名,却遭排斥。他善于评判人物,受人称赞,但与从弟不协,受到排挤,生活艰辛。 B.许靖仁义宽厚,慷慨善施。他以仁厚之心对待他人,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 C.许靖临危不乱,先人后己。避难交州时,他让随从及亲属先走,自己最后离开,在场的人莫不赞叹。 D.许靖奇伟不凡,才干盖世。刘备攻克蜀地后,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四、《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节选)》【答案】 1.(1)举贬升降天下官员,淘汰清除腐败昏庸之官,提拔举荐怀才失意之士。 (2)你一定要勤勉啊!持之不倦地布施仁德,以满足我的心意。 【解析】 (1)显拔:提拔举荐;幽滞:形容词作名词,怀才失意之士;(2)其:一定;称:满足。 2.C【解析】本划线句的翻译是:你们都说应当选拔任用品行高尚之士,我董卓听从你们的计策,不愿违背天下人心。而你们所录用的这些人,上任之日,就掉头来攻击我。我董卓为何要起用这些忘恩负义之徒!句中“善士”作“拔用”的宾语,不要断开,排除AB;“用人”和“所”构成“所字结构”不要断开,排除BD;“天下人心”作“违”的宾语,不要断开,排除A。 3.A【解析】本题中A项,从弟,旧时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4.D【解析】D项,“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张冠李戴,原文“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 【译文】 许靖,字文休,是汝南郡平舆县人。他年轻时就与堂弟许劭一同成名,并且都有喜好评品人物的声名,但两人私下感情颇不融洽。 许劭官任本郡功曹,排斥许靖并使之不得被录用,许靖只好替人赶马磨粮来养活自己。颍川人刘翊担任汝南太守,就举荐许靖为掌管簿籍并负责上计的官员,负责察举孝廉,后又任职尚书郎,掌管官员的选用。汉灵帝死后,董卓专权,以汉阳人周毖为吏部尚书,让他同许靖共同商议,举贬升降天下官员,淘汰清除腐败昏庸之官,提拔举荐怀才失意之士。于是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人孔伷为豫州刺史,而许靖本人则被提升为巴郡太守。他不就职,被改任为御史中丞。韩馥等人到职后,纷纷举兵反攻京城,打算杀掉董卓。董卓怒斥周毖说:“你们都说应当选拔任用品行高尚之士,我董卓听从你们的计策,不愿违背天下人心。而你们所录用的这些人,上任之日,就掉头来攻击我。我董卓为何要起用这些忘恩负义之徒!”喝令将周毖推出,在城外斩首。许靖害怕董卓诛杀自己,于是逃奔孔伷那里。孔伷死后,许靖又投靠扬州刺史陈袆。陈袆死后,会稽太守王朗向来与许靖交情深厚,因而前来保护许靖。许靖出于仁厚之心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 孙策东渡长江,人们纷纷逃往交州躲避战乱,许靖自己坐在江岸上,让随从人员乘船先走,亲属族人都出发后,自己才起身随后跟去,当时看到这一场景的人莫不赞叹。到了交肚郡,交肚太守士燮对许靖格外敬重厚加款待。陈国人袁徽也寄身交州,他给尚书令荀或写信说:“许文休乃英才伟士,智谋策略足以参与国家大事。自他流落交州以来,与众人生活在一起,每当遇到忧患危急之事,他总是先人后己,与亲族内外的人同饥共寒。他以人伦纲常对待同类,仁义宽厚,都很有收效,只是无法一一陈述而已。” 后来刘璋派遣使者征召许靖,许靖由此入蜀,刘璋任命许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人宋伸子在荆州给蜀郡太守王商写信说:“许文休风流倜傥奇伟不凡,有盖世之才干,您应当以他为楷模。”建安十六年,许靖调任蜀郡。建安十九年,刘备攻克蜀地,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刘备为汉中王,许靖又被拜为太傅。刘备即位称帝,即册封许靖说:“朕得以承嗣帝业,君临天下,日夜惶惶不安,惟恐不能平定四海。百姓未能亲附,五德不彰,你身为司徒,应当谨慎地布施五常教化,使其弘扬光大。你要自勉啊!持之不倦地布施仁德,以满足我的心意。” 许靖虽年过七十,仍然喜爱人才,奖掖后进,品评清谈不倦。章武二年,许靖去世。 五、《明史陈选传(节选)》 陈选,字士贤,临海人。选自幼端悫寡言笑,以圣贤自期。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时人语曰:“前有韩雍,后有陈选。”广寇流入赣州,奏闻,不待报,遣兵平之。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鸿胪卿齐政,救修撰罗伦,学士倪谦、钱溥。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已,督学南畿。颁冠、婚、祭、射仪于学宫,令诸生以时肄之。作《小学集注》以教诸生。按部常止宿学宫,夜巡两庑,察诸生诵读。除试牍糊名之陋,曰:“己不自信,何以信于人?”成化六年迁河南副使。寻改督学政,立教如南畿。汪直出巡,都御史以下皆拜谒,选独长揖。直问:“何官?”选曰:“提学副使。”直曰:“大于都御史耶?”选曰:“提学何可比都御史,但忝人师,不敢自诎辱。”选词气严正,而诸生亦群集署外。直气慑,好语遣之。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囚多所平反,囹圄为空。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然受赂百金以上者,坐六七环而止。或问之,曰:“奸人惜财亦惜命,若尽挈所赂以货要人,即法挠矣。”历广东左、右布政使。肇庆大水,不待报,辄发粟振之。二十一年诏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奏乞均徭户六十人添办方物。选持诏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剌使臣欲入贡私市易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撒马儿罕使者自甘肃贡狮子,将取道广东浮海归,云欲往满喇加更市以进。选疏言不可许,恐遗笑外番,轻中国。帝纳其言,而眷憾选甚。至南昌,病作。竟卒,年五十八。 (《明史列传第四十九》)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持诏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 怒选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剌使臣欲入贡/私市易/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 B. 选持诏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剌使臣欲入贡/私市易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 C. 选持诏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剌使臣欲入贡/私市易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 D. 选持诏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剌使臣欲入贡/私市易/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试,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户部主持;因考试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 B. 巡按,官员巡视制度。明永乐年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 C. 尚书,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主管文书奏章,也叫掌书。明清时是朝廷各部的最高长官。 D. 小学,文中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因为古时小学先教六书,所以有这个名称。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选为政尚简,严惩贪官。他为政崇尚简易,唯独对贪官污吏绝不宽容。巡按江西时,将贪婪凶残的官吏全部罢免。 B. 陈选不畏权贵,让人敬畏。宪宗即位后,他曾弹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鸿胪卿齐政等人,人们敬畏他的声威名望。 C. 陈选教学认真,富于创新。他到南畿督学时,颁布冠、婚等方面的礼仪让学生练习,创作《小学集注》来教授学生。 D. 陈选坚持原则,正气慑人。他在南畿担任督学政时,汪直出巡,都御史以下官员都下跪参见,唯独他只作个长揖。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按部常止宿学宫,夜巡两庑,察诸生诵读。 (2)奸人惜财亦惜命,若尽挈所赂以货要人,即法挠矣。 五、《明史陈选传(节选)》【答案】 1. D【解析】句意:陈选拿着诏书和他争辩,皇帝命令给他一半,韦眷由此怨恨陈选。番人马力麻谎称自己是苏门答剌使臣,要入朝进贡,私下里做贸易。韦眷看中他丰厚的贿赂,将要批准他,陈选立刻将他逐出。 原句中“马力麻”是人名,“番人”表领属,作“马力麻”的定语,属于偏正短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 “眷”指“韦眷”,是人名,出现在“眷由是怒选”句中,在第二处出现的内容中“眷”同样应作句子的主语,因此与“私市易”连用句意不通,故应在“眷”前断句,“眷由是怒选”中“眷”作主语,“私市易”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排除B项。 2. A 【解析】A.“由户部主持”错误,会试应由“礼部”主持。 3. D 【解析】 D.“在南畿担任督学政时”错误,原文有“立教如南畿”,“如”说明地点已非“南畿”。 4. (1)陈选出巡所辖地区时,常常在学宫中留宿,晚上巡视两侧的厢房,考察学生诵读情况。 (2)奸人珍惜财物也珍惜生命,如果尽将所收受的贿赂去买通显要人物,那么法律就会受到扰乱。 【解析】 (1)“按部”,出巡所辖地区,之前省略主语“陈选”,“按”,巡视;“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庑”,厢房;“察”,考察。 (2)“挈”,拿;“所赂”,所收受的贿赂;“货”买通;“要人”,显要人物;“挠”,受到扰乱;“即”,那么就。 【译文】 陈选,字士贤,临海人。陈选从小正直诚谨,不爱说笑,以圣贤为榜样来要求自己。天顺四年会试考取第一,成为进士。授官为御史,巡按江西,将贪婪凶残的官吏全部黜退。当时人们说:“前有韩雍,后有陈选。”广东贼寇流窜到赣州,他上奏朝廷,不等朝廷回复,就派遣士兵讨平了他们。宪宗即位后,曾经弹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鸿胪卿齐政,救助修撰罗伦,学士倪谦、钱溥。他的意见虽然没有完全被采用,但人们一时敬畏他的声威名望。不久,他到南畿督学。在学宫中颁设冠、婚、祭、射等礼仪,让学生们按时练习。创作《小学集注》来教授学生。出巡所辖地区时,常常在学宫中留宿,晚上巡视两侧的厢房,考察学生诵读情况。(他)废除了在试卷上糊住姓名的陋习,说:“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取信于别人?”成化六年,他升为河南副使。不久改任督学政,仍如在南畿那样订立教规。汪直出巡,都御史以下官员都跪拜参见,唯独陈选行长揖礼。汪直问:“你是什么官?”陈选回答说:“提学副使。”汪直问:“比都御史大吗?”陈选曰:“提学怎能与都御史比,只是忝为人师,不敢自己使自己遭受耻辱罢了。”陈选语气严正,而学生也都群集在官署外面。汪直为他的气势慑服,好言送他出来。很久以后,他晋升为按察使。判决遣发了几百名罪行较轻的人,重罪的也多有平反,监狱为之一空。他为政崇尚简易,唯独对于贪官污吏绝不宽容。但是受贿一百金以上的,他只罚六七环。有人问他,他说:“奸人珍惜财物也珍惜生命,如果尽将所收受的贿赂去买通显要人物,那么法律就会受到扰乱。”历任广东左、右布政使。肇庆发大水,他不等朝廷回复,就分发粮食赈济百姓。二十一年,诏令减免各地的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上奏请求按与六十个人的税收相同的钱来添办地方特产。陈选拿着诏书和他争辩,皇帝命令给他一半,韦眷由此怨恨陈选。番人马力麻谎称自己是苏门答剌使臣,要入朝进贡,私下里做贸易。韦眷看中他丰厚的贿赂,将要批准他,陈选立刻将他逐出。撒马儿罕使者从甘肃进贡狮子,将取道广东从海上回去,说要前往满喇加一边做生意一边回去。陈选上疏说不能答应他,恐怕被外番嘲笑,从而轻视中国。皇帝采纳他的建议,而韦眷更痛恨陈选了。到了南昌,陈选疾病发作。陈选最终死去,终年五十八。 六、《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节选)》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5分)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5分)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C.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人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 六、《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节选)》【答案】 1.(1)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一直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逃跑了。(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度”“数”“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诚”“任”“何所”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B【解析】原文标点: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3.D【解析】 “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说法错误,檄是中国古代官府用以征召、声讨和晓喻的文书。 4.A【解析】 “并责罚了萧何”错误,从文中汉王听取了萧何封韩信为大将军的内容可知说法错误。 【译文】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善行,不能被推选担任官吏。汉王刘邦进入蜀地之后,韩信又逃离楚军归属到汉王,韩信数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不同寻常。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一直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汉王报告,自己便去追赶他。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萧何的离去如同失去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恼怒又惊喜,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臣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又骂道:“逃跑的诸将们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为什么专去追韩信,你纯粹是在骗人!”萧何说:“汉王如果您只是想在汉中称王,必然不会用到韩信;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其他没有人能和您共谋大业。这就看汉王您的选择了。”汉王说:“我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闷在这里长期久居呢!”萧何说:“如果您计划向东发展,就能用到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用他,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你的面子任韩信为将军吧。”萧何说:“只任他为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想召见韩信任命他官职。萧何说:“汉王平日向来傲慢无礼,今天要任命大将军,如同招呼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汉王如果任命他官职,必须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置坛场拜将,举行授职的仪式才行。”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韩信被拜为大将军的仪式结束后,坐在上座。汉王说道:“丞相多次向我说到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来教导我呢?”韩信谦谢了一番后,便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如果向东去争夺天下,您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汉王说:“对。”韩信接着说:“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在勇敢、强悍、仁爱、刚强等方面您与项王相比谁更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处事吧。项王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的部下有人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已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给予封赏爵位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们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去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羽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