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举例论证之事例的概括与运用写法指导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1-11-28 手机版 | ||||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分类】 1、事实论据(实——具有说服力),指典型事例、中外史实、统计数字等; 2、理论论据(虚——富有权威性),指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原理定律(自然科学、哲学)等。 【运用】 (1)论据的选择。真实、典型、新颖、丰富。(从教材课文、课外阅读、现实生活中择取) (2)论据的概括。围绕论点概括论据(语言简洁) (3)论据的分析。紧扣论点分析论据(关键词语) (4)论据的呈现:同类事物并列组合;正反事例对比组合;主次材料详略组合。 【方法】 1.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归纳分析;因果分析;假设分析;对比分析;让步分析。——举例论证 2.分析理论论据的方法:直接引用; 间接引用; 巧妙化用。 ——引用论证 ——————————————————————————————————————————— 记叙文与议论文的不同“叙” 1.比较两段同题作文《崇尚俭朴》的片段,试分析它们语言风格的不同。 片段一: 我妈要去香港出差,临行前兴高采烈地列着购物单,我瞄了一眼,伸手去摸她的额头:“妈,你疯了?买那么多奢侈品干吗?”“哎呀,不是我要买,你刘阿姨和王阿姨听说我要去香港,让我帮忙带的。” 我斜眼看她:“你自己真的不要?”“有合适的包也买一两只好了。” 母亲大人春光满面,我默默退出房间,帮她把门带上了。 打开储物柜,里面有些杂乱,十来只女式品牌包挤在角落。还要买包吗?母亲大人你想开个女式包博物馆吗?难道现代女性的宿命就是赚钱和买奢侈品的无限循环吗? 片段二: 有的人不能始终如一地崇尚简朴,挥霍无度后是身败名裂的恶果。《悯农》的作者李绅本是体恤民情,感喟民生疾苦的读书人,本来生活简朴,但在他科举高中并如愿做官后,却摒弃了原先简朴的生活方式,奢靡至极,最终被削官,家财亦耗尽。正如一朵朴素的花能常开不衰,而被纷华浸染了的生命,只能逐渐凋零。简朴如果不能作为原则常住心中,人最终还是会沦为物欲的奴隶。 【分析】 片段一以记叙为主,记叙详细具体,并使用多种描写手法(语言、)。 片段二以议论为主,虽有记叙,但记叙简明扼要。 2.《付出就有收获》作文中有这样的叙例片段: (1)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是一个懂得付出的人。他刚开始的时候成绩不是很好, 有一次老师找他谈话后他就开始变得勤奋起来。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借着马路上微弱的灯光把老师当天要讲的内容自己提前预习。到了晚上他是最后一个睡觉的同学,点着蜡烛不管天气多么炎热或寒冷,他总是坚持不懈地复习老师所讲的知识。没过多久,他就从班上倒数第几名变成了班上第一名,最后还出国留学。这难道不是“欲取之,必予之”最有力的事实论据吗? 选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证明论点。本段选例典型,但叙例太详细具体,不够精练概括,不符合议论文文体特点和叙例要求。拟改为: (2) 没有人是不付出劳动就获取成功的。多年前一个又一个夜晚,那个叫童第周的少年在厕所的灯光下读书。别人都进入了梦乡,他却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他从前的物理成绩一塌糊涂,可他却证明了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成功。 【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议论文的语言,要力求概括、简练、准确、严密。 【积累素材】——论据的概括 契诃夫说:“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 同理可得,概括论据也要在叙述材料时,学会紧扣论点,坚决剔除材料中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将材料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简述出来。 阅读材料——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争吵不休,各不相让,甚至要剑拔弩张,大动干戈。张老夫人修书向张英告状,希望张英凭京城官吏身份向对方施压,逼其让步。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也成就了桐城“六尺巷”的传奇。 概括材料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的材料,使之成为可用素材。格式:标题+内容。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张叶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向儿子张英告状,张英见信后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还可以更精简,要点:对象、事件、结果。如: 让他三尺又何妨 张叶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英用“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的态度而使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注意】 我们积累素材,就是需要对素材简洁概括后再做整理,这样不仅便于记忆,而且便于运用。整理过程中,融入了你的思考,在运用时才会更游刃有余。 如果材料内容很丰富,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整理。 【阅读材料】——《孙膑与庞涓》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旻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概括材料】 庞涓陷害孙膑 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妒忌他比自己有才干,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设计陷害他,剜去他的膝盖骨。 孙膑展示才智 孙膑忍受着酷刑之苦,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回到齐国。孙膑隐居在田忌幕下时就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田忌赛马”),后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成为齐国的军师。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在这场战役中,孙膑运用非凡的才智屡出妙计,最终使得魏军大败,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围赵救魏”的光辉战例。 孙膑逼死庞涓 后来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齐国派兵救急。孙膑与庞涓斗智,庞涓最后智穷兵败,自杀而死。 【运用素材】——材料的变通运用 一、紧扣论点,裁剪材料。 只有内化成自己能用的才叫素材。切合题目、观点的需要,对材料保留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删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有深入的分析、深刻的思考。 1.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的运用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张叶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英用“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的态度而使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1)当与叶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英没有斤斤计较,而是主动退让,后退三尺;没有以权相压,而是宽宏大量,义结邻里。 因为他知道,忍一时邻里和睦冰释前嫌,退一步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2)当与叶家因院墙发生纠纷,若无张英的通情达理,主动出让,怎会使两家冰释前嫌,义结邻里?若无张英的宽宏大量,仗义大度,怎会有桐城“六尺巷”的传奇? 二、思维要活,视角要广。 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必须在叙述角度和重心上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论据与论点的高度统一。 【例1】《孙膑与庞涓》的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论证需要,进行不同角度的转述。 1.论证“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观点: 孙膑之所以抱稀世之才而惨遭膑脚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奸诈的师弟庞涓所致,同窗手足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无法理智地看到庞涓阴险的用心。 2.论证“嫉妒使人走向毁灭”的观点: 孙膑与庞涓师出同门。当初,两人同拜一师,同习兵法,共论天下,情同手足。按照常理,他们都会成为叱咤风云的将才。然而,遗憾的是,心胸狭窄的庞涓却无法容忍师兄比自己聪明。在嫉妒心作祟下,他把孙膑骗到魏国,残忍地剜掉孙膑的膝盖骨,而自己最终也难逃兵败自刭的可悲下场。 3.论证“轻信他人容易受害”的观点: 聪明如孙膑者,却恰恰忘了一句重要的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他对庞涓有一点戒备之心,如果他意识到轻信他人会有潜在的危险,那么,他便不会陷入庞涓设计的圈套,从而招来髌骨被剜的大祸。 4、论证“忍者无敌”的观点: 面对师弟陷害、惨遭膑刑的重大人生打击,孙膑忍住了——他忍罪责,容侮辱,装疯卖傻,坚持信念,终于找到机会逃出魏国,而后施展才华,围魏救赵,诱敌深入,大败魏军。杀庞涓,雪前耻,成大业。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孙膑的经历充分地证明了这个道理:忍者无敌;善忍,方能取胜。 【例2】 材料: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翻译: 文王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 1.转折 如果生活没有巨大的波折,人生就不会有重大的转折。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构成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人生的重大转折,成为他们成就伟大人生的重要助力。没有转折,周文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伟大的哲人;没有转折,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活跃的政客而非伟大的文化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令起草人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会更迅速地迎来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2.忘记与铭记 只有于茫茫岁月中学会理性忘记,永恒铭记,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不负此生。暂时忘记拘囚的处境,铭记穷究天人的使命,周文王才能推演出《周易》;暂时忘记困厄的遭遇,铭记追索历史的责任,孔子才能编撰出《春秋》;暂时忘记流放的痛苦,铭记心系家国的情怀,屈原才能吟诵出《离骚》。。假如,这些伟人斤斤计较眼前的困局,不能忘怀一己的得失,而轻易抛弃人生的责任——假如这样,他们,还能成为被千秋万世景仰的人吗? 三、叙议结合,水乳交融 在转述材料时,一边对材料进行叙述,一边分析说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可用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可用反问,促使读者思考。 历史常给人以警示: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假若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告,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反过来说,假若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呢?假若当初秦孝公不听商鞅之谏而实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假若当初唐太宗不听从魏征的劝谏,又怎么能有“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见,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 考场议论文写作,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考生缺乏深度思考。要么没有对作文材料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无法选好同质论据;要么堆砌论据后加上假设、因果等复句来敷衍搪塞,这种单向思维和单层思维的方式相当肤浅,使作文缺乏纵深感。要让论证过程有深度,我们首先要对作文材料进行剖析,抽丝剥茧,找到核心理念的本质;进而选择同类论据,辨析其内涵差异和彼此关系,使其无缝连接,做到论证有据;再大胆质疑,自我辨析,小心求证,以“辩证思维”的眼光,从现象中挖出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因事论理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构建起文章的结构思路,文章才会逐渐变得深刻有层次。 【附录】——【事例展示法】 1.人物引用法:将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广为人知的事迹或细节用简洁的语言排列出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理性的认同。 直接叙写: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罗投江,让忠臣垂泪。 诗意展示: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2.情景再现法 (1)历史情景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典型历史人物的情景、著名文学形象的情景。 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写王昭君出塞后怀乡,再现昭君月夜弹奏琵琶的情境 (2)诗词情景再现:诗词意境的情景。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对王维的《渭城曲》,再现原诗意境 【练笔】 以“种植阳光”为题,写一个议论语段。要求:选择一个或多个历史人物,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阳光”,一个比喻。美好的追求:理想、信念……;明朗的心境:自信、乐观…… 1.是灿烂的阳光照亮了黑暗的世界,是美好的心灵点燃了光彩的人生。在心灵里种下一棵阳光的种子,让这颗小小的种子孵化出生命的磅礴光亮。孔子,在动乱的时代,播种仁爱的种子,他的生命光辉照亮了整个中华文明;庄子,在黑暗的年代,守护心灵的种子不熄不灭,成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个永恒的坐标。 2.只要在心中种下一片阳光,生命就有执着向前的力量。夸父,种有一片心光,于是有不懈向前追求的执着;李白,种有一片心光,于是有迈向青崖名山的决绝;屈原,种有一片心光,于是有对抗沉沦世俗的人格;陶渊明,种有一片心光,于是在一个污浊的世界上找到了灵魂的方向。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