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素材:中国的活力与韧性令人敬佩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2021-11-26 手机版


 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123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67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400397亿元,增长0.4%。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7%。

【点评】

稳中向好,中国经济风浪中坚定向前

10月18日,中国2021年三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出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相关数据一出,为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发展拍板定性,也为接下来的第四季度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国民经济目前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中国经济还需在风浪中继续坚定向前。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6.4%﹔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5.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5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同比扩大23.7% ……前三季度的一系列数据,展现了一幅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图景: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尽管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面对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验,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显现。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更要守住。

新出炉的经济数据中,有“喜”也有“忧”。今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9%,比二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9%,比二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这一情况备受关注、引发热议。需要看到,三季度经济增幅回落是事实,但事出有因,需要科学看待。这主要源自于进入三季度后,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恢复势头有所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国内部分地区受到疫情、汛情的多重冲击,经济转型调整压力有所显现。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的客观现实,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冲击。

全面看待经济发展,要看“形”也要看“势”。对待国民经济不能只看单个数据,不能只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要纵览全局、看清大势。目前来看,前三季度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三驾马车”拉动下的经济恢复有支撑,产业提质升级态势不变、产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以及创新驱动持续增强、创新活力加快释放,从中可见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基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济持续恢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我们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任务。

有信心,但也别忘保持警惕﹔有底气,但也需要继续努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我们仍需要直面挑战。如何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充分发挥社会稳定的红利﹔如何进一步促进各方协同配合,充分提振消费、释放需求﹔如何继续用好宏观政策工具,应对好结构性问题﹔如何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做好能源供应、保持就业稳定、推动农业发展等……这些都是四季度乃至2022年经济发展的必答题。

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今年,主要国际组织预期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在8%左右较高的增速,这个速度不仅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也高于主要经济体的增速。不负期望,不断前行,以中国经济之发展持续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贡献、注入信心,是我们的心之所向,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还需要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等各方步履不停。

“唱衰”论调干扰不了中国经济稳健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这一成绩是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胀预期高涨背景下取得的,实属不易。

不过,一些西方媒体却紧抓“第三季度增速为4.9%”大做文章,极力放大不确定因素,认为是缺电、疫情散发、房地产市场受恒大影响等原因造成经济疲软、增速下滑,甚至妄言中国经济“丧失复苏动力”。这种“搅浑水”式的报道颇具迷惑性,也引出一个问题——9.8%和4.9%,哪个数据更真切地反映中国经济运行情况?

从全球角度看,无论是9.8%还是4.9%,中国经济增速都让西方政客羡慕不已。当前,受全球疫情反复、通胀压力上升、国际海运紧张、供应链不畅、新冠疫苗分配不均等多重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成为全球普遍现象。即便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仍然给出了中国8%的增速预期,不仅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也高于主要经济体的增速,体现出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良好预期。

从长期发展看,中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恢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没有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3%;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7%。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中国长远发展动能正持续增强。

从国际上看,去年以来美国无视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拉升经济,直接推升了全球能源、金属、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跳涨,同时美国抗疫不力并大搞政治操弄,抹黑他国、甩锅推责,引发了国际供应链紊乱等风险,也直接给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

从国内看,第三季度增速出现回落,不是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是受阶段性因素影响,具有偶发性。一方面,国内疫情散发和汛情冲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正常生产与消费活动;另一方面,近期拉闸限电和多领域整顿出现的“一刀切”现象,客观上影响了市场主体的经营积极性。不过,这些都不是结构性矛盾,只要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成长中的烦恼”,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面对这些困难,中国积极采取保供稳价措施,目前在一些领域已经见效,比如铜价、钢价涨幅有所回落。尽管国际环境不利因素较多,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表现仍好于预期,同时消费“压舱石”作用显著,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8%,比上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受到全球密切关注,这将是今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常态,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论调干扰不了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进程。对目前的中国经济而言,设定增速目标既要考虑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更要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是颇具科学性的。

至于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设置关于中国经济增速的“话语陷阱”,不妨一笑了之。毕竟,比起某些国家通货膨胀高烧不退,罢工潮愈演愈烈,供应链危机难除等现状,不仅“唱衰”中国经济别有用心,而且中国经济真不是“唱衰”得了的。

【拓展点评】

中国的活力与韧性令人敬佩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阴云逐渐消散,中国各地正有序复工复产,复学复课,人们出行及消费日渐回升,生产生活秩序正全面有序恢复。中国社会展现出的蓬勃活力和强劲韧性令许多外媒由衷感叹,“中国经得起摔打!”

“中国经得起摔打”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窗口。今年全国两会会期确定后,迅速成为各大外媒热议的话题。美国石英财经网认为,“中国重大政治活动回归,是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最明确信号。”法新社指出,“中国社会正在回归正常。”

校园重新热闹起来。日本《读卖新闻》关注到,5月11日,北京市初三学生开始复课。法新社报道,“武汉高三的学生们于5月6日重返校园。他们戴着口罩,排成一列接受体温检测。在中国其他地方,自1月以来只开放在线教学的学校也逐步复课。”

5月,不少外媒关注到中国蓬勃的旅游与消费热潮,从中感知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人民币。

“中国旅游业出现了鼓舞人心的复苏迹象。”路透社称,游客人数超过了此前市场预期的9000万人次,且是今年清明假期游客人数的2倍多。据中国旅游服务商携程发布的数据,假期自驾游成为主要选择,“90后”游客成为主力军。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游客数量的增加使人们更加相信,中国经济正在逐渐摆脱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拉美社称,“除旅游业外,实体商店和电商平台的销售额近日均创新高。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已经通过了经济复苏和预防疫情反弹的严峻考验。”

外贸数据同样备受瞩目。据路透社近日报道,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中国4月出口同比上升3.5%,中国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逆势增长。英国《金融时报》综合经济学家观点分析称,外贸数字表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证明,自己经得起摔打”。

“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

外媒观察到,中国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逐步恢复的情况下,仍坚持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时刻紧绷这根弦。

近日,中国多地下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路透社指出,尽管应急级别调降,但并不意味着防控工作标准降低、防控力度减弱,反而是对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人的生活率先迈向正常化,但对新冠病毒的追踪及相关防控措施一直没有松懈。”

法新社近日称,“中国各地致力于提高核酸检测产能。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线上平台,个人可以预约检测。企业仍然处于警惕状态,一些企业专门开辟房间用于检测。在北京,不下车检测服务帮助人们待在车里就能完成检测。中国的目的是不惜代价防范第二波疫情出现。”

“中国恢复正常的措施正在谨慎中逐步推进。”据埃菲社报道,在中国,学校仅部分年级在严格的防护措施下返校复课,社区和商场仍进行体温监测,在餐馆用餐的顾客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口罩仍广泛使用。英国广播公司也在近日的报道中提到,中国各学校采取了与工作场所相似的卫生防范措施,例如错峰开学、进校检测体温、要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路透社称,随着中国旅游业复苏,智慧旅游成为各地旅游业一项重要的服务和管理手段。各地利用智慧平台统筹景区各项管理和游客接待工作,降低人员聚集风险。

“中国朝着疫情防控常态化迈进。”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近日报道,中国没有放松警惕,继续采取安全措施来防止疫情反弹。在这一前提下,中国正在恢复活力。”

“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5月13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2020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预计将在2020年萎缩3.2%,这标志着世界经济发生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强烈的经济收缩。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疫情阴云笼罩下的世界带来宝贵的信心和经验。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称,中国的商业活动正在恢复,复苏表现令人鼓舞。新加坡外长维文表示,中国成功应对疫情挑战,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给世界各国战胜疫情带来了希望,令人敬佩。

前东盟秘书处公共事务主任李键雄表示,中国对全球市场起到了“定心丸”作用。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中国传递出经济复苏的信号,意义重大。

“当西方世界陷入衰退之时,中国这个亚洲巨人逐步恢复了力量。”法国《挑战者》周刊网站近日刊文称,中国几乎全部中型企业以及3/4的中小企业已经复工。一些信号灯已经恢复为绿色,如煤炭消费、地产交易数量等。“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将延期到今年秋季举办,正好替代了因疫情而从日程表上消失的巴黎国际车展。”

外媒认为,中国常态化防控疫情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报道,一些跨国企业正通过近几周的在华经营经历来获取经验——如何使紧张不安的消费者和员工恢复信心。“随着在华工厂和零售商陆续恢复运营,许多外商企业都将在中国学习到的安全规程输出到世界其他地区,如无接触服务、网络销售等。”某外企的上海合伙人还表示,“就应对欧美重启经济时面临的挑战而言,中国经验非常宝贵。如今一些在华高官被要求帮助公司总部带领全球业务重启。”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能够准确打捞某一年份的公共记忆。互联网时代,这些事件便汇聚成年度的热搜词。2020年末,热词榜单正式出炉: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全面小康、中国火星探测、直播带货、国内游……

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份榜单中的中国,就是“韧性”。韧性,是根植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品格之一。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华儿女具有这种韧性。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会经历坎坷,但有这种韧性在,中国就会永远昂首前行。

作为时代接班人,高二(1)班学生就此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请你以发言代表的身份,以“赓续中国韧性,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承“韧性”,砥砺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高二(1)班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在此次班会上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承‘韧性’,砥砺行”。

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性。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湖北、武汉保卫战,成功阻击本土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零星散发疫情被精准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成功阻击疫情,彰显着中华民族性格中长久以来的韧性传统,这是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的重要原因。

韧性,在我看来,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提到我们的文明,绝不仅仅指那些可知可感的宏伟建筑或是遗留下来的璀璨的文艺瑰宝,最值得为人道也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劳、善良、奋进,最重要的是,百折不屈的韧性。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不敢想象,在元朝骑兵已经问鼎中原,对汉文化进行“蚕食”时,那些汉文化的捍卫者们,是忍耐着多大的痛苦与不甘,但为了文化的传承而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的坚持,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被侵蚀、被毁灭;我更是为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之时,即便已经濒临绝望与崩溃,但仍可以重新起立,复兴中国的精神与毅力所动容。很多西方人曾用“中国人没有信仰”为名对我们大肆批驳,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铿锵有力地回复他们——我们没有统一的宗教,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心理纽带,这种文明的指引,就是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的最崇高的信仰。作为文明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值得这份殊荣。

几千载漫漫风雨征程,中华民族逆风前行,在无数外力以及内我的挑战与威胁中,保持中国人的品格、文化与意志岿然不动——这就是我们的韧性的光辉。

除了历史沧桑变迁中中国于世界所展现的坚韧,于中华民族的内部性格而言,这份韧性更是在民族发展中最本质的精神基石。若勇敢被定义为抵御外部困难时的不放弃与勇于面对,那韧性较之更为伟大的是对个人所长期坚持的理念的否定与价值观的重塑。这可能再外在看来是一种对过去的放弃与抛弃,看似微不足道甚至令人惋惜,但事实上,敢于直面自身的缺陷、并且敢于动摇自身以换取更强的生命力以及社会更加积极正向的发展,这份心,就是我所赞颂的“韧”。我们不能否认,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先于时代而不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或吞没。

韧性于中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又后天不断坚定的信念。正因这种坚韧不屈,我们的文化才能至今愈加灿烂;正是这种柔中带刚,让我们的人格完善而强大,得以构成更加美好的家园。作为时代的接班人,让我们承“韧性”,砥砺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审题】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是一道反映时代气象的作文题目。材料的设定是对2020年热搜词的归纳与整理,列举的这些热搜词,集中表现出的主题就是“中国韧性”。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这种韧性贯穿于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始终,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华儿女具有精神上的韧性。也正是这种韧性,让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次危难,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韧性。

题目要求以“赓续中国韧性,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情境是高二(1)班主题班会,身份是“时代接班人”“发言代表”。组织写作内容时,可以联系古今,选择典型的事例,对中华民族的韧性进行深人解读,表达昂扬健康的思想认识。

【参考立意】

(1)中国韧性。灾难来临时,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没有被打败,而是以强大的韧性带动社会于困境中继续前行。

(2)时代记忆的角度。透过2020年热搜词,展示出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气象,能够让人留下对这个时代鲜明的记忆——韧性。

(3)民族精神的角度。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历史进程中,坚韧的民族精神始终支撑着整个民族的信心,并产生强大的精神推动力。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