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11-15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的个性化台词,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 2.理解戏剧冲突的层次、原因,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探究金钱观、爱情观等因素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影响,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整理课文中的词语,易卜生及其重要作品的戏剧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写作背景及人物和剧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选文的戏剧冲突, 鉴赏主要人物形象,舞台说明的作用。分析并领悟娜拉出走的原因。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讨娜拉出走后的结局, 并思考《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 难点:分析《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一个“易卜生专号”,使中国人知道了西方有个女性名叫“娜拉”,她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了受制于夫权束缚的“玩偶”命运。于是一时间,“女性解放”之声不绝于耳,“娜拉”不仅成为了中国女性的效法对象,同时更为处境尴尬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一针令人兴奋的强心剂。今天我们走进易娜拉,听听她向社会发出了关于“人的价值”的呼喊:我不是玩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易卜生(1828-1906)世纪后半期挪威著名的戏剧家。 1828年3月,生于挪威希恩小镇的一个富足家庭。1936年,父亲破产。迫于生计,16岁时经由父亲安排,到一家小药店当学徒。工作之余,自学希腊文。1848年至1849年期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凯替莱恩》。1850年,研读古典文学。1906年5月23日逝世。 主要作品:《彼尔京特》《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海达加布勒》《野鸭》《当我们死而复醒时》等。 (二)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前者激发了他写 《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挪威强大的女权运动, 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已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三)题目解说 《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该剧共三幕, 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 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现实。 (四)课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娜拉在海尔茂的责骂之后突然觉醒。 第二部分:柯洛克斯泰突然退还借据使海尔茂在“转危为安”之后再次露出丑态。 第三部分:娜拉对海尔茂提出独立宣言。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娜拉一向爱自己的丈夫,并且为他不惜牺牲自己,为什么后面变化会这么大? 她与海尔茂的谈判合理吗? 娜拉的变化是因为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她的幻想。她突然觉醒,想要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人”。 在娜拉和海尔茂的谈判中,话题安排得非常自然而又合乎逻辑。首先是海尔茂提出“我不了解你”,引出娜拉说明八年来朝夕相处的夫妻其实并不了解彼此。其次是海尔茂谈到今后的生活,说是“玩耍的时侯过去了,现在是受教育的时侯了”,娜拉就提出“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一个要求独立人格的妻子离开她的“玩偶之家”,是不容易被人谅解的,因为她这样做就等于是对当时那种虚伪社会的一种抗议。海尔茂听到娜拉说“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种人”后,认清了娜拉和自己是两种不一样的人,这才不得不伤心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尖锐激烈的冲突的最后结果,导致惊心动魄的关门一响,娜拉终于走出“玩偶之家”。 2.联系全剧,谈谈你如何理解娜拉这个人物形象? 娜拉是一个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她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同时又具有敢于反抗、勇于追求人格平等的独立精神。她为救丈夫的性命而伪造父亲的签名,暗中借了巨款,面对债主柯洛克斯泰的威逼恐吓,她也并不屈服,当伪造签名一事即将暴露时,她决定以自杀来挽救丈夫的名誉。随着事态的发展,她对丈夫虚伪、丑恶的面目和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她的反抗意志也越来越坚定,叛逆精神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不愿屈辱地留下继续当丈夫的玩偶,而是毅然同丈夫决裂。她是易卜生塑造的“精神反叛”的典型。 3.分析海尔茂这一人物形象。 海尔茂是一个以男权思想为中心,维护资产阶级的秋序和道德的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市侩形象。 在家中,他像娜拉的父亲一样,也把娜拉和孩子们当作玩偶,满嘴甜言蜜语。然而,当他认为娜拉的行为“危害”了他的名誉地位时,他便火冒三丈,表现出他的卑劣和自私。当看到用甜言蜜语无法让娜拉回心转意时,他便搬出道德和宗教来阻止娜拉出走,甚至企图用法律的威力,迫使娜拉继续屈居玩偶的地位。正如他讲的:“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 4.舞台上动作无处不在,有时候连人物的语气词和音响也具有动作性。萧伯纳说过:“娜拉身后‘砰’的摔门声比大炮还要响亮。”易卜生用娜拉“砰”的一下关门声结束全剧。认真体会娜拉“砰”的关门声对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的作用。 有时声音和音响在戏剧中不仅是一种声音效果,更是一种对人物、情节、场面等起强化作用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动作性。 《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她留给海尔茂的最后“一句话”,是出门后一记有力的关门声。这“砰”的关门声表达了人物的心声,成为有力的戏剧动作,包含丰富的内涵,不仅表达了女主人公改变自己“玩偶”身份的决心,同时也是作者对娜拉出走的肯定,更让人联想到作者打破资产阶级不平等家庭关系、倡导妇女争取独立人格的思想。如果说这部戏是“妇女独立的宣言书”,那么,这关门声便是宣言书结尾有力的感叹号,给观众巨大的心灵震撼。娜拉出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它的重大意义可与拿破仑用军事手段荡涤欧洲封建势力相比。 5.《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请谈谈《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以及社会意义。 (1)思想内涵:易卜生提出的问题超越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婚姻中的几种常见的悲剧因素,诸如男权社会中的法律习俗观念(丈夫可寻花问柳,妻子必须忠贞)、父母权力造成的选择不自由、门第观念里衍生的婚姻悲剧,极其尖锐地提出了家庭中妇女地位的问题。因此,人们认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2)社会意义: ①女主人公娜拉对男权社会的叛逆。在《玩偶之家》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一致的男子结合;本文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 ②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的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 6.请简要分析《玩偶之家》戏剧冲突的特点。 (1)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2)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 (3)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观念等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2.赏析本文写作特点 (1)戏剧场景高度集中。 将戏剧场景高度集中于海尔茂和娜拉的家中,有利于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展现。 (2)运用“突转”的手法。 第一次“突转”是借据事件暴露,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暴露无遗。第二次“突转”是收回借据,灾祸解除后,海尔茂尽力掩饰自己希望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家庭地位,维护原有的男权主义。两次“突转”深化了戏剧的悲剧主题。 【资料拓展】 《玩偶之家》主要人物 托伐12539;海尔茂——娜拉的丈夫 娜拉——海尔茂的妻子 阮克医生——海尔茂和娜拉家的老朋友,娜拉的爱慕者 克丽丝蒂纳林丹太太——娜拉的同学,丧夫孀居 尼尔柯洛克斯泰——银行职员,海尔茂的同事 安娜玛丽——保姆 海伦娜——女佣 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本文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海尔茂形象和美丽、善良、具有牺牲精神、敢于追求平等自由的娜拉形象,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立场。 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娜拉出走”是戏剧史上经典的一幕,很多人都曾设想过她出走后的结局。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找来读一读,看看鲁迅持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试根据人物的性格逻辑,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你的设想和理由。请写一段不少于 200 字的文字, 阐述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凝练为中国精神_______的一部分。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叫作《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令世人_______。这一巨作是如何穿越近千年的历史,近乎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从材料物性的角度分析,一是载体的质量上乘,二是颜料及绘画手段的独特性。( );大众则会惊叹,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如此鲜艳美丽、绚烂多彩,和脑海里出现的水墨山水、梅兰竹菊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的色彩观深受老子与庄子的影响。他们认为,_______令人眼花缭乱,深蓝并不是天空本来的色彩,只是因为太远了无法看到尽头。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将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我们如果不能从技法和材料的视角领悟古人,就难以领略双林寺_______的彩塑,难以理解《游春图》和《千里江山图》内在的美学意蕴与独特的表达技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或缺 叹为观止 五光十色 精彩绝伦 B.举足轻重 叹为观止 万紫千红 精彩绝伦 C.不可或缺 拍手称快 万紫千红 出神入化 D.举足轻重 拍手称快 五光十色 出神入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专业人士看到这幅画,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B.对于这幅画,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被专业人士看重 C.看到这幅画,专业人士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D.专业人士着眼于这幅画的技法揣摩、色彩渲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B.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使中国人过早地导致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C.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D.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5题。 文艺学家诺思罗普弗莱如此解释喜剧的运动方式:喜剧冲突是新旧两种道德力量或社会势力的冲突,是从一种社会形式走向另一种社会形式。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也曾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揭露假、丑、恶的东西,以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对社会生活中腐朽、落后的现象进行无情鞭挞或者善意批评,喜剧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对现实的敏锐力和巨大的勇气。幽默,轻松,诙谐,喜剧所呈现出的外在形式特点,更表明喜剧精神所达到的拈花微笑的态度。乐观主义精神是喜剧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认识生活,更勇于承受,善于反思,相信人的力量,以更高的智慧在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难以摆脱的烦恼中,保持清醒,保持理性,在嬉笑怒骂中传达一种更为深沉的快乐。 喜剧不应仅仅是滑稽逗笑、语言嘲弄或对社会表象简单夸张的再现。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著名戏剧大师陈白尘先生的作品《升官图》,把官场交易、官僚政治的复杂与丑恶揭露无遗,相对于角色人物可笑的言行举动、故事情节的荒唐与巧合,作品的生命力更基于对国统区官场现实深刻的思考,它甚至揭示了永恒的人本困境。当前,争论谁才是舞台的“一代宗师”,哪部片子堪称“喜剧之王”,何种表现形式为观众所接受,以及哪句“俏皮话”容易出彩,都或多或少偏离了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喜剧作品要保持对现实的敏锐程度,对复杂现象的认识能力,保持更高的机智与理性,才能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赢得观众认可,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4.喜剧精神指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5.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行文思路。 【课后训练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1)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用于“中国精神”,“不可或缺”更合适。(2)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用来形容仇恨或公愤得到消除,正义得到伸张后的快意。此处是对绘画作品的赞美,应用“叹为观止”。(3)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根据后面的“眼花缭乱”判断,此处应该主要是说颜色的丰富多彩及变化,故“五光十色”更恰当。(4)精彩绝伦:精彩美妙到了极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出神入化”的对象应当是人,此处形容“彩塑”,故选“精彩绝伦”更恰当。 2.答案:C 解析:联系选项内容和括号后的内容分析可知,整句话是在描述专业人士和大众看到这幅画时的不同反应,故“看到这幅画”是前提,应放在最前面,据此排除A、D两项。分号后面为“大众则会……”,根据句式的协调一致原则可知,括号内也应为“专业人士……”据此排除B项。故选C。 3.答案:C 解析:A.语序不当,应是“一切终极概念”。B.“使中国人过早地导致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句式杂糅,可删掉“导致”。D.成分残缺,可在“一切”前加上“把”或“将”。 4.答案:现实主义(或:针砭时弊);乐观主义。 解析:“揭露假、丑、恶的东西,以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对社会生活中腐朽、落后的现象进行无情鞭挞或者善意批评”“乐观主义精神是喜剧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这两句话即可得出喜剧精神的两个方面。 5.答案:最后四句描写了李陵送别苏武的情景,“怆”“泣”“血”等字表现了李陵和苏武一样,也有浓浓的爱国情怀。这样,将分别之情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概括段落的行文思路,应在通读段落的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据此梳理行文思路。第二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喜剧不应仅仅是滑稽逗笑、语言嘲弄或对社会表象简单夸张的再现”,承接上一段喜剧精神的两个方面;第二部分为“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它甚至揭示了永恒的人本困境”,从正面举例说明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第三部分为“当前,争论谁才是舞台的‘一代宗师’……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反面分析当前喜剧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的办法。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