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框架之“尹氏八段论”四大版本详解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3-05-08 手机版


文/尹瑞文

尹氏八段论1.0版

第一段:引出话题;

第二段:论点单独成段;

第三、四、五段:三个分论点;

第六段:辩证段;

第七段:重申论点。(30字以内)

分论点四种模式PK

一、并列式

分论点1:XXX是......

分论点2:XXX是......

分论点3:XXX是......

1)欣赏是一种美德。

2)欣赏是一种智慧。

3)欣赏是一种力量。

1)欣赏别人,是欣赏自己的必由之路。

2)欣赏别人,是善待他人的一种方式。

3)欣赏他人,是给自己点燃一盏明灯。

1)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2)自嘲,是直面的勇敢。

3)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1)中国人的骨气,体现在不屈于外侵,忠于自己的民族。

2)中国人的骨气,也体现在不附权贵,对人格的尊重。

3)中国人的骨气,还体现在不违灵魂,对国格的维护。

1)坚持有为有不为的原则,是人生走向辉煌的坦途。

2)坚持有为有不为的原则,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3)坚持有为有不为的原则,是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

1)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

2)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

3)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

1)浇灌文明之花,提升个人修养。

2)浇灌文明之花,改善社会风貌。

3)浇灌文明之花,提升国家形象。

1)尊重如明媚的阳光,照亮冷漠的心田。

2)尊重如纯净的泉水,浇灌美好的心灵。

3)尊重如和煦的春风,吹散心底的阴霾。

1)人要有意气,就要坚韧不屈,不畏风霜冷雨。

2)人要有意气,就要勇敢不惧,不怕牺牲挫折。

3)人要有意气,就要自信乐观,笑对人生坎坷。



二、递进式

分论点1:XXX是......

分论点2:为什么要XXX......

分论点3:怎么样才能XXX......

1)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只有一种模式。

2)生活丰富多彩,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3)生活丰富多彩,要会工作,也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1)风度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美德。

2)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生活更加睦。

3)必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才能培养良好的风度。

三、对比式

分论点1:XXX是......(正面立论1)

分论点2:XXX是......(正面立论2)

分论点3:然而......(反面立论)

分论点1:A很可怕......(反面立论1)

分论点2:B也很可怕......(反面立论2)

分论点3:所以要C......(正面立论)

论点:人生在世,必须活得有骨气!

1)骨气是一种不屈于他人的精神,是一种折不断,压不弯的精神,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有时甚至是一个国家国格的标志。

2)“铮铮铁骨”固然值得景仰,先忍而后起,忍辱负重,也是大丈夫,也是有骨气的人。

3)然而,生活中却不乏得了“软骨病”的人。

四、杂糅式

1)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2)阅读有时又很轻。

3)“无用”的阅读有更大作用。

【实战演练】判断下列分论点结构类型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3)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4)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辩证段写法:

所谓辩证段,是指对论点进行辩证式分析,以使论点更深刻,逻辑更严密。

辩证段写法有两种——以退为进、同义辩析

以退为进式辩证段写法的三个步骤:

1)先承认己方观点有不足之处

2)再肯定反方观点有可取之处

3)最后再回到己方,重申己方观点的正确性。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一次演讲中的言论“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风靡网络。80后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三年套现15亿的传奇,及其引发的金句“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你呆在原地或者缓慢前进,都是一种退步”,更刷爆朋友圈。

有人斥责此类言论是在“贩卖焦虑”,但类似的“焦虑”似乎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常态。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假如己方观点为“贩卖焦虑不可取,退一步海阔天空”,辩证段可以这样写:

贩卖焦虑固然不对,但一味放松、逃避焦虑的行为同样不可取。适当的焦虑并非没有意义,相反,还有积极的意义,就如水箱中恐惧梭子蟹的沙丁鱼一样,生存的焦虑反而促使其更有活力。相反,放松一旦沦为放纵,等待沙丁鱼的必将是迅速地腐朽消失。然而,焦虑所给予的力量难以持久,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计,长久保存沙丁鱼最好的办法是将其放回大海,人也是如此。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里的辩证写法: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201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文章和人品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范文:品格成就作品

如果纵观古今中外,细数那些名人名家,仔细的研读他们的作品及他们的品行,就不难发现作品与人品之间总会存在着某种相互牵连的绳索,或许很隐秘,或许一眼就能发现,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将他们个人的痕迹印在作品的某个角落,才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如果说作品和人格的关系,那就要追溯到人格和人本身的一种关联。这让我想起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看一个人做事的动机、目的或者是行为举止,他的品格是无法隐藏的,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啊,想要隐藏住一种品格是极其困难的事,一举手一投足,如同作品中的一字一句,一笔一画,你的措辞、语气,或是构思、想法,无一不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细微的品格。

我们都说作品其实是拥有生命的——其中的道理蕴含于此。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作品,他们的形式仅是构成一种语言,而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个充满魅力和生机的世界,这个世界看似虚构,但它并不曾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始终折射出人们精神里的某个层面,再而联想、散发,在一种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加丰富绚烂的世外桃源。

然而反过来,一个艺术家与它的作品完全断绝了某种联系,这件作品也将会失去生命力,因为它并不会生动,它无法体现一个人——一个真正生命个体的内心更加深层次的东西——这也是一种灵魂,是纯粹的作品无法达到的境界,这会使作品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这都是失去了品格作为支撑的后果。(思辨段,肯定对方观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之所以伟大,是奥斯托夫斯基在经历战争后,面对过无数的磨难而催生了他人无法达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再由作品传达给世人。未能经历相同的困苦与挫折的世人,当然无法成就这样的作品。

然而对于我们,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第一步,便是树立起完整而独立的人格,那些积极的、历经万物洗礼后得到的美好心灵,才能赋予作品真正的灵魂。

--------

辩证段第二种写法——同义词辨析法

观点:人生当自律。

辩证段:自律不是作茧自缚,不是墨守陈规,更非循规蹈矩;而是高度的责任感,是对这个世界的敬畏,更是仁者爱人。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人有刚强如铁的时候,也有润物无声的瞬间;有坚持原则的果敢,也有灵活变通的达观;有时依靠理性推演,有时擅长感性沟通……

如何对待你生命中的坚硬与柔软,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

八段论2.0版

第一段:引出话题;

第二段:论点单独成段;

第三段:驳论段;(联系现实,分析反方观点的危害)

第四、五、六段:三个分论点;

第七段:辩证段;

第八段:重申论点。

驳论段的两种写法:

直接反驳——直接指出对方观点、论据、推理上的漏洞。

间接反驳——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对的,以此为前提,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间接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归谬推理)

(1)假如....

(2)试想一下....

驳论写法示例详见《务虚》《拿来主义》《六国论》《过秦论》《谏逐客书》《得与失》《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守望现实,涓涓不壅》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有人预言,以后只要装一个虚拟世界的设备,就可以足不出户感受虚拟世界的真实场景……

当虚拟世界里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里的“现实”,你是选择拥抱这个世界,还是可以远离他或者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怎么看这一现象呢?应该是接受,还是拒绝,或者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述。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自二战中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在一个被视为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的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做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这个事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究竟区别于其它的地方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该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虚拟、真实。

------------

尹氏八段论3.0版

第一段:引出话题;

第二段:论点单独成段;

第三段:肯定段——肯定反方观点,指出其积极之处;

第四段:否定段——驳斥反方观点,指出其危害;

第五段:立论1;

第六段:立论2;

第七段:辩证段;

第八段:重申论点。

注意点:段落之间要注意过渡和衔接——尤其是第二、三段之间

守望现实,涓涓不壅

  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与现实的这堵墙即将被打破,人们正被裹挟着步入这个新奇而充满未知的领域。

  在这个虚拟即将照进现实的时代,我要说:且慢虚拟成现实,守望现实,一切方可涓涓不壅。

  不可否认,虚拟现实技术的到来必将带来诸多便利,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正如乔布斯说:“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人们正通过技术一点点地将世界改变,征服不可能的野心如人类文明壁炉中的火焰,源源不断地为文明发展提供光与热。虚拟现实技术,正是这样一束升腾的火苗,仿佛已经做好了点亮未来百年的准备。

  然而,我们有必要过早地拥抱虚拟现实营造的新世界吗?答案是否定的。虚拟现实技术需要我们更冷静地思考。

  虚拟,只是一种仿真的手段。在蒂利希《存在的意义》中指出,现代人的焦虑指存在性焦虑,即对无意义和空虚的`焦虑。不难想象,让虚拟深入地与现实结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这种存在性焦虑。哲学家奥伊肯最感忧虑的也是物质成果与人们心灵要求间的尖锐矛盾。换言之,有了诸如虚拟现实的先进技术,并不意味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分实现”。在我们尚未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拥抱虚拟的世界未免言之过早。虚拟向现实渗透——如果这种渗透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无切实益处,反而隐藏着加剧解构的危机,那么这种渗透需激起我们的警觉。

  还记得米兰昆德拉在《缓慢》中感叹,现代人已失从容不迫的生活乐趣,外部工具是多么可怕。微信创始人之一张小龙也曾言,微信一类的技术解决不了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问题。同样地,虚拟现实也逃不出这个怪圈。借用周国平的一句话:面对这个无所不能的怪兽,赞美声与质疑声此起彼伏,而它依然迈着它目空一切的步伐。因此,守望现实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事。守望现实,是我们永久不易的立足点。

  刘亮程曾这样说:“人已经远远地走在其他生命前面了。停下来,至少,放慢些脚步。”是啊,我们真的需要用技术开拓一切?我们真的需要无限逼真的虚拟吗?难道我们一定要一切事物都变为“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材料”吗?

  还记得千年前屈原面对浩渺的天河发出了如孩童般天真的《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角宿未旦,曜灵安藏?”试问:我们能虚拟出千年前屈原叩问过的夜空吗?守望现实,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之根,守望我们本来的面目。

  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最后手迹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

  而我说:守望现实,人类文明的长河方能涓涓不壅。

尹氏八段论4.0版

第一段:引出话题;

第二段:驳论1

第三段:驳论2

第四段:驳论3

第五段:正式提出中心论点,一句话单独成段

第六段:立论

第七段:辩证段

第八段:重申论点。

假设我方观点是A对,则二三四驳论段写法如下:

1)如果是AB型材料作文——B错1、B错2、B错3

2)如果是A型材料作文——B错1、B错2、B错3(或者B错、C错、D错)

3)如果是ABC型材料作文——B错、C错(第四段提出论点,第五、六段改为A对1、A对2)

当下的我愿与老子同行

第一段:引出话题——诸子百家,谁值得我同行?

第二段:驳论1,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非智者所为,不值得与之同行。

第三段:驳论2,法家严刑峻法,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我不屑与之行同行。

第四段:驳论3,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理想丰富然现实骨感,我也不愿与之同行。

第五段:唯道家“无为而治”“无用之用”深得吾心,我愿与之同行。

第六段:何哉?.......

第七段:辩证段

2022温州市一模: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说:“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后多借书生之见来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然而若书生不见,或书生无见,也未必是时代之福。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见解,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16年浙江高考卷)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有人预言,以后只要装一个虚拟世界的设备,就可以足不出户感受虚拟世界的真实场景……

当虚拟世界里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里的“现实”,你是选择拥抱这个世界,还是可以远离他或者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怎么看这一现象呢?应该是接受,还是拒绝,或者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述。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2016浙江卷)

  自“二战”中一台图灵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在一个被视为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并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将会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七彩的人,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地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做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本段驳论采用间接反驳)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究竟区别于其它的地方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该在VR的帮助下,更好地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虚拟、真实。

-----------------

守望现实,涓涓不壅

  虚拟,指人通过技术手段营造的虚构事物或场景,与现实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与现实的这堵墙即将被打破,人们正被裹挟着步入一个新奇而充满未知的领域。

  在这个虚拟即将照进现实的时代,我要说:且慢虚拟成现实!守望现实,一切方可涓涓不壅。

  不可否认,虚拟现实技术的到来必将带来诸多便利,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正如乔布斯说“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人们正通过技术一点点地将世界改变,征服不可能的野心如人类文明壁炉中的火焰,源源不断地为文明发展提供光与热。虚拟现实技术,正是这样一束升腾的火苗,仿佛已经做好了点亮未来百年的准备。

  然而,我们有必要过早地拥抱虚拟现实营造的新世界吗?答案是否定的。虚拟现实技术需要我们更冷静地思考。

  虚拟,只是一种仿真的手段。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中指出,现代人的焦虑是存在性焦虑,即对无意义和空虚的焦虑。不难想象,让虚拟深入地与现实结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这种存在性焦虑。哲学家奥伊肯最感忧虑的也是物质成果与人们心灵要求间的尖锐矛盾。换言之,有了诸如虚拟现实的先进技术,并不意味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分实现”。在我们尚未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拥抱虚拟的世界未免言之过早。虚拟向现实渗透——如果这种渗透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无切实益处,反而隐藏着加剧人们的存在性焦虑的危机,那么这种渗透需引起我们的警觉。

  还记得米兰昆德拉在《缓慢》中感叹,现代人已失去从容不迫的生活乐趣,外部生活是那么可怕,工具也是那么可怕。微信创始人之一张小龙也曾言,微信一类的技术解决不了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问题。同样地,虚拟现实也逃不出这个怪圈。借用周国平的一句话:面对这个无所不能的怪兽,人们兴奋而又不安,欢呼声和谴责声此起彼伏,而它对这一切置若罔闻,依然迈着它的目空一切的有力步伐。因此,守望现实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事。守望现实,是我们来之不易的立足点。刘亮程曾这样说:“人已经远远地走在其他生命前面了。完全没有理由再急死忙慌地奔跑了。停下来,至少,放慢些脚步。”是啊,我们真的需要用技术去开拓一切?我们真的需要无限逼真的虚拟吗?难道我们一定要让一切事物都变成“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材料”吗?

  还记得千年前屈原面对浩渺的天河发出了如孩童般天真的《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角宿未旦,曜灵安藏?”试问:我们能虚拟出千年前屈原叩问过的夜空吗?守望现实,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之根,守望我们本来的面目。

  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最后手迹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还有家园?如何才能有家园?”

  而我说:守望现实,人类文明的长河方能涓涓不壅。

------------------

理论上,议论文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有无限种可能性,这一无限可能性意味着任意段落的段内结构和段间结构不再是唯一,而是可选并且可替换。如果把一篇议论文比作一台不算精密的机器,那么段落就是可以任意替换的零件,这些零件的质量和精密程度固然有所差别,但还是可以保证机器的顺利运行,这意味着即使言语能力薄弱的学生也有可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议论文。

[实战演练]

根据下面的材料,拟定八段提纲,并写出开头两段。

甲同学说:暑假那么长,那么无聊,没有wifi和智能手机,怎么能熬得过去呢!

乙同学说:何奶奶待团团这么好,讲故事唱歌还为他做美食,这样太伤她的心了!

丙同学说:子不教,父之过。团团的任性妄为、网络成瘾难道他父母没责任吗?

丁同学说:我觉得网络成瘾何止团团一个?你看看我们周围的同学......

以上事件和议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论述文。

立意:恪守中庸之道,善用网络科技,而不沉迷于网络。

子曰:“中庸,至德也。”

开头两段:

孔子曾言“中庸,至德也。”个人认为,在科技发展的时代里,中庸之道是驾驭科技的最好方式。

团团过于依赖网络乃至成瘾,甲乙丙丁对此事的看法各有不同。可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我们,但若太过依赖,则会沉迷于此。我们只有恪守中庸之道,才能正确驾驭网络,而不沉迷于网络。

驳论1:网络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可供我们休闲放松,消磨时间...

驳论2:但过分依赖于网络会让我们疏远了亲情,让亲人之间产生隔阂。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会令我们回避现实,封闭自己的内心。网络好比人参,营养丰富,少吃养身,多吃伤身,不吃可惜。那么我们如何对待网络呢?有没有一种既养身又不伤身的相处方式呢?答案就是中庸之道。

立论1: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

立论2:中庸之道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之道是一种不走极端的处世态度。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待虚拟世界也是如此,总是把握不好自身与虚拟世界的合适尺度。如果把虚拟世界比作一场盛宴,那我们就是参加盛宴的宾客,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供我还是大快朵颐,作为宾客,我们是放开肚皮胡吃海喝,或者滴酒不沾?还是有所节制?显而易见,答案是后者。胡吃海喝会吃撑甚至撑死,如果滴酒不沾那何必赴这场宴会?只有节制才有益身心,而中庸之道就是节制。可见,对于虚拟世界,我们要接受,或者利用,但不能沉迷于其中。

中庸之道不止是一种良好的处世态度,更有助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为下面两则材料拟定八段提纲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60分)

1月,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一次演讲中的言论“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风靡网络。

近日,80后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三年套现15亿的传奇,及其引发的金句“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你呆在原地或者缓慢前进,都是一种退步”,更刷爆朋友圈。

有人斥责此类言论是在“贩卖焦虑”,但类似的“焦虑”似乎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常态。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论述类文章。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焦虑时代,学会放松

常有人感叹,我们走得太快,常常要停下等待身后的灵魂,我曾不以为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我已逐渐有了种“灵魂跟不上”的错觉。

所以,究竟是选择放松,沉浸于慢节奏的生活?还是加快前进的步伐,跟上其他前进着的同龄人?笔者认为越是焦虑的时代,我们越要学会放松,放松心灵,放缓灵魂的步伐。

选择放松,可以得到心灵上满足。曾有一段时间,网络上被“诗和远方”刷屏,许多年轻人受此影响,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施行,也收获了无数难忘的回忆,改变了生活方式。慢节奏的生活,代表着充实、自由、幸福,再加以诗人的渲染,变得无比诱人。

选择前进,可以得到物质上的殷实。如若不努力前进,很有可能被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淘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曾说:“你的同龄人正在正在抛弃你,你呆在原地或者缓慢前进,都是一种退步。”这绝不是“贩卖焦虑”,而是事实。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掌握一种职业技能是万万行不通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但是,一味地享受放松而不知焦虑为何物和只知不断前进而不加以放松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如若不努力,必然不会取得成功;相应的,过分的“上进”会让人来不及享受生活的美好,来不及思考自己究竟想要得到什么。所以,纵然对自己跟不上时代的焦虑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常态,我们也要偶尔停下脚步,等待身后的灵魂。

只知进取而不知思考会让人缺乏深度。如此的例子数不胜数。西方有句谚语:“只知学习不玩雪,聪明孩子也变僵。”对儿童来说尚且如此,更不必说成人了。一个一味工作的人,即使他的物质条件再优越,也不会懂得“满足”为何物,因为物质无法填补心灵中的空虚。如果不了解所求为何物,再多的努力也只会成为无用功。

这个时代是焦虑的,时代下的人也是焦虑的。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放松,品味生活的美好。

2019年7月16日,没有微博账号的周杰伦再次登顶热搜头条。有网友质疑周杰伦:周杰伦的微博超话数据显示他没有多少粉丝,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那么难买?

这张帖子引发了周杰伦粉丝与蔡徐坤粉丝之间“微博榜单大战”,最终以周杰伦大胜而落幕。没开过微博的周杰伦,在歌迷粉丝的努力下,其“明星超话”不仅在几天之内升到第一,同时打破纪录成为第一个超话影响力破亿的明星。

有网友表示周杰伦的粉丝通过策划和制造噱头让周杰伦“上位”,没什么意义;也有媒体认为这起“微博超话”事件证明周杰伦影响仍在。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如何把就事论事变成就事联想——金蝉脱壳

1、因果式联想:因为.....所以.....

2、转折式联想:虽然.....但是.....

虽然周杰伦胜出,但是____

虽然蔡徐坤超话落败,但是____

虽然周杰伦依靠策划和制造噱头胜出,但是____实力才是立身之本。

虽然这种比试没有任何意义,但是____

子曰:“知其不可而为之。”人活着是要有信仰的,只要有信信仰,生活就有意义。

周杰伦与蔡徐坤之间的微博大战让我看到了无数大龄粉丝为了偶像而深夜T榜,这是他们的青春,这是他们的信仰,这件事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已经妥协,但青春的信仰不可以被嘲笑。

周杰伦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老粉丝们的热情没有衰减。生活虽然已经妥协,但青春的信仰不会老去。人们依靠种种理由支撑自己活下去,所以做人就应该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有值得坚守的信仰。

驳1:肯定“不为”或者“放弃”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是一种生存的手段。

驳2:可以“放弃”但不可以自暴自弃。

立1:信仰有什么好。

立2:深入一层。

论点: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通过炒作和策划获得名声,不值得称道,实力才是立身之本。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新旧更替乃是天道,周杰伦的时代已经过去,知其不可而为之,非智者所为。

(3)做人就应该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生活虽然已经妥协,但青春的信仰不可以被嘲笑。

(4)深则厉,浅则揭。既然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做人不可以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斗鱼女主播乔碧萝一直被观众粉丝视为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然而就在近日她与另外一位女主播连麦PK时用来挡脸的图片突然就不见了,“二次元美女”瞬间变大妈。看到乔碧萝的真容后很多观众难以接受心里的反差,据说礼物榜第一的土豪也因为一时接受不了而销号了.....

这次事件带动了乔碧萝的人气,很多人凑热闹,特地跑到她的直播间想要一睹她的真面目,因此有人认为这起事件是一次精心的策划。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立意:

米兰昆德拉有言:“人类的博爱都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爱心不过是媚俗的产物,对此我们要有所反思。

论点:只有精神文明跟上物质文明的步伐,社会才会和谐。

先哲有言:“善良比质疑更重要。”

论点:君子求诸人,小人求诸己。遇到问题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在浮躁的时代里,请少一些怨怼和质疑,多一点担当与包容。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卑鄙的手段永远实现不了高尚的目的,功利主义的人生是可悲的。

论点:追求成功不可以不择手段,而是要守道义,讲规则。

【尹氏八段论终极版】

第一段:名言+概括材料+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定要呼应标题);

第二段:驳论段A,先揭示关键概念,再联系现实,肯定反方观点,指出其积极之处

第三段:驳论段B,驳斥反方观点,联系现实,指出其危害(危害要多写几句,允许举例)

第四段:过渡到中心论点C(可见,.....)

第五段:分论点1,具体论述(引用、比喻、接龙、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

第六段:分论点2,具体论述(引用、排例)

第七段:辩证段或联系现实指出论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第八段:重申论点,呼应标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