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任务导向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11-13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任务一:在得天下的过程中,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908年,23岁,受命继志。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 1.写受箭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2.23岁袭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何等的雄姿英发。其意气之盛,又是何等的壮阔!以至于举天下之豪杰,都莫能与之争!思考: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参考: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忧劳可以兴国”。 任务二: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作者写得很详细,可见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艰辛。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思考:为什么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就身死国灭?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参考:后唐庄宗获得成功之后,没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贪图安逸,亲近伶官,导致身死国灭。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逸豫可以亡身”。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参考: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2.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是心忧国事的政治家机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劝谏艺术。 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例论述,最后得出了结论。 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宠幸。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不拘文本,延伸拓展 1.探索兴衰成败的规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壁音)于妇人妲己”,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 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于不顾,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 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亡国奴的悲惨命运。 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场。 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 一个个王朝如四季般不断轮回,一幕幕悲剧如连续剧般不断不演,让人唏嘘!历史就像一位老者,时时警醒着我们!所以,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而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 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已经告诫我们,要保有对安乐生活的一颗忧患之心,才能够让精彩岁月长存。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这一点,以史为鉴,止于至善。最后一起齐读这几个警句来共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满招损,谦受益。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