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秀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11-13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的论证思路 2、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3、理解文章的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学习过程】 一、导入:英国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说:读史使人明智。杜牧读六国之史,明白了骄奢暴虐可以亡国;苏洵读六国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敌才可以兴国。那么欧阳修读五代之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就一起去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去回到历史现场,鉴往知来。 二、检查预习效果 1、合作诵读文章。读清节奏、读准字音。 2、检查整理的一词多义、虚词、词类活用 3、检查句子翻译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聪明果敢的人往往被自己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是伶人吗? 三、理清论证思路 思考1:文中的观点句有哪些?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总结:从同学们的分析来看,“兴国”“亡身” “智勇”“祸患”是盛衰的一个具体体现; “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因此,上述两个论点,既是中心论点的深化,又是其具体化。古文观止也有陈述,“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思考2:画出本课的论证结构思维导图 四 、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 思考3: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 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明确: 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②主人公27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③主人公38岁时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④主人公4l岁时的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思考4:清代沈德潜评论此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庄宗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人生,感慨遥深。请你找出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欧阳修深切的情感?试着读出这种情感。 明确: ①“盛衰之理,虽曰人事,岂非人事哉” 用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②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 ③感叹句“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 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④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读给同学听。 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反问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五、探究主旨 思考5: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 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思考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让你产生什么联想? 明确: 历史: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等等。“岂独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独伶人,万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却能够使庄宗迅速灭亡。欧阳修借伶官之祸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教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有永恒的价值。 总结: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拓展 模仿第三段的对比论证结构,写一段文字。 例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实为人事!上世纪柯达独霸胶片市场,拥有8000家胶卷彩扩点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而物联网的时代到来,柯达仍固执地经营投资,扩大市场,却不与时俱进,研发创新,及至亏损破产,何其衰也!古语云:变则通。创新可以兴盛,固守只能亡身,自然之理。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