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精选之心理学效应术语大全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2021-11-12 手机版 | ||||
资料整理者:尹瑞文 心理学效应术语解释与应用(一) 囚徒困境——局部最优导致全局最劣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局部最优),而不是同守沉默(全局最优),最终导致双双重判(全局最劣)。囚徒困境理论揭示,有时候,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局部最优可能导致全局最劣。 零和博弈: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幸福毫无意义,合作双赢才是正道。 零和博弈又被称为零和游戏,源于博弈论。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而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也可以说: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零和博弈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平衡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获胜的一方和失败一方的收益或损失是相互抵销的。零和博弈在形式上表现为冲突和对抗。因为零和博弈的参与者需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幸福”即所得,“痛苦”即所失,并且一方所得即对方所失,相加结果为零,因此零和博弈的参与者之间不可能达成合作关系。 零和博弈揭示的道理——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幸福毫无意义,只有利己且不损人的“双赢”才是正道。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认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他的一切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也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差,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 归因偏差理论:成功归自己,失败怪别人。 你一般是如何看待你们班上的学霸或学神的?大家在谈论到这些人时一般更加关注的是他们的智商和能力,却忽视了他们的努力程度。这就是归因偏差。人们在对自身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的难易程度等。简单来说就是:成功归自己,失败怪别人。 马太效应——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圣经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80%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只有20%的财富供剩下的那大多数人使用。为什么少的人反而拥有更大的金钱总量?而多的人却拥有更少的金钱总量呢?这是因为强者原本所具有的优势能够作为他下一次交易的投入,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样形成一种积累优势,使得强者愈强,富者愈富;而弱者本来就拥有较少资源,变强的资本和机会也就少了。 “马太效应”揭示的道理:与其去仇富,不如正视自己现有的资本,利用这些已有的财富,努力超越过去的自己。毕竟,与自己赛跑远比与那些已经站在金字塔顶峰的人赛跑要更有意义。 鸟笼逻辑——惯性思维不利于改革与创新,谁能突破习惯思维,谁就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乙家中有只空鸟笼,只要客人看见那只鸟笼,就会问乙:“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死了啊?”不管乙怎么解释,客人还是很奇怪,如果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 最后人们开始怀疑乙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乙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这样比无休止地向大家解释要简单得多。 为何会出现这个情况? 很简单: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采取的惯性思维方式。惯性思维方式决定了来乙家中的客人,会觉得不养鸟挂个鸟笼是很奇怪的事情,他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鸟笼就是用来养鸟的,有鸟笼,就应该有鸟。这种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 鸟笼逻辑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孩子必须进学校读书才叫学习,人应该有个稳定的工作,上学考不上大学就不是好学生,结婚必先置办新房,社会必然分三六九等等。这种惯性思维的益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然而,过犹不及,如果把惯性思维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会成为一种刻板思维。反而会阻碍我们创新,影响我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 破窗效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羊群效应——人要有主见,不可人云亦云,随大流。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甚至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羊群中所有羊都跟着一只头羊走,只要这只头羊奔走起来,其它羊就会盲目地一哄而上,根本不会考虑前面是否有天敌——狼,即使附近有更好的草场它们也不会停下脚步,这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就被称为“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群众的眼睛并不都是雪亮的。在一个普通的大众群体中,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想法和行为,并朝着群体行为靠近,比如喜欢凑热闹、跟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等等。 劣币驱逐良币理论——坏人淘汰好人是时代的悲哀 在一个社会里,当有一小撮人因为投机取巧而先获得利益,此时如果社会的惩罚和价值体系不能使他们付出代价,那么剩下的大部人必然也不会再坚守自己原则:聪明人会把才华用在利益的争夺上,平庸的人为了争取利益则会铤而走险。 在利益面前,当大家都在不择手段,那些守规矩的老实人,反而被淘汰,剩下的都是投机取巧者。同样,那些投机的炒房客,积累的财富,往往也远远超过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实干主义者。 时乘公交或地铁,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而不守秩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能抢到一个座位;而当我们在一群人里打车,站在路边规规矩矩等车的人,总是被强行站到马路中间的人抢去机会。做真货的,比不过卖假货的;做科研的,比不过做金融的;做文艺的,比不过做娱乐的; 沉锚效应——先入为主贻害无穷,人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沉锚效应也叫“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的观念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生活中的“沉锚”比比皆是:商场购物,导购小姐会诱导地说:“反正今天是出来买鞋的,甲或者乙都很适合你的气质,选一双吧。”事实上,你出门不过是“随便逛逛”,并没有带着“非买不可”的决心。 女孩跟人约会,对方问,“出去玩儿好吗?”女孩当下的反应会是“下次吧”,而不是“好啊”,即便她内心并不排斥。但是如果对方说:“出去玩儿玩儿吧,逛街或者逛书店,随你。”那么,女孩很可能选择一个她比较喜欢的“节目”陪男士出门。 虚伪?不,这叫“沉锚”。如何避免或减少“沉锚效应”呢?首先,你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其次要学会集思广益,多听取别人的建议与方法。 超验主义——相信直觉,相信自己 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其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 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如果将木桶比作人,短板就是我们身上的一些短处,可能是一些缺点,可能是一些不好的习惯,还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不擅长,所以它们的存在,都会给我们带来限制,要想全面的发展,就不能被短处牵着走。 木桶效应的理论延伸: 1.新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应该是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短板决定水量,第二是木板与木板之间是否有缝隙,第三是有一个好的桶底。 2.反木桶原理:这一理论刚好与木桶效应表达的意思相反,认为木桶最长的那块板才是木桶的特色所在,人不能只盯着短板,而忘了自己的长处,只有将优势发展成为特色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径。 “木桶效应”提醒我们——加强自我的短板,但是也不能被短板限制。 登门槛效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这个效应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人一旦答应了别人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对方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他为了避免给人留下前后不一致的印象,即使心有不愿也会爽快地答应,因此也被称作“得寸进尺效应”。这种现象,犹如一步步地登门槛,循序渐进地达到最终的目标。 “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 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多受他们的影响,能让你变得更优秀。如果你已经很优秀了,再与优秀的人交往,那么你们就能产生共生效应,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走到一起并创立了微软就是最好的例证。 首因效应: 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影响。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蝴蝶效应: 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一个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鲶鱼效应: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墨菲定律:由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必定会出错”。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极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心理学效应术语解释与应用(二) 手表定理: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酒与污水定律: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烂苹果理论: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破坏者能力非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蘑菇定律: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发定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蝉”理论:一只蝉在地下至少需要7至15年的时间来度过黑暗而又潮湿的生活,才能变成幼虫从土壤中破土而出,趁夜色爬上树梢,随着黎明慢慢地脱掉浅黄色的蝉衣,从而羽化成蝉,见到天日。这是蝉的生命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但它从不为自己所度过漫长的黑暗岁月而悲伤哀叹。在阳光下,它在那仅有的几十天短暂的生涯里,不舍昼夜,舍生忘死,不知疲倦地尽情引亢高歌,演绎出一曲曲自然界最宏大醇厚的天籁之音,献给大地,献给光明,也献给自己。 “竹子”理论: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高。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做人也是如此,需要扎根,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3cm! 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当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就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种效应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用标准的学术语言说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边际效应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对于一个需要4个馒头才能吃饱的人来讲:吃第一个馒头可以使他直接缓解饥饿感,因而其边际效用是最大的;吃第二个、第三个馒头的边际效用依次递减;到吃第四个馒头时,他已八九分饱,几乎是可吃可不吃的了,故边际效用最小;等吃到第五个时,馒头就有可能产生负效用。 学习上也是如此,因为特别喜欢或擅长某一学科,而特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其实是不值得的,学科均衡发展才是效益最大化。 边际效应告诉我们,“锦上添花”固然轻松而美丽,但“雪中送炭”更有价值。对待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老师大动干戈,立即找来学生大加训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不妨采取延迟评价的方法,冷一冷后再与学生去谈,有时效果会更好。即便是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 冰山理论: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冰山理论提示我们,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低调是真正的强者。 剧场效应: 在一个剧场里,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 “剧场效应”效应告诉我们,破坏规则者,最终损人不利己。 跳蚤效应:生物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将能跳一米多高的跳蚤,放在一个只有一米高的容器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之后,不管有没有容器,跳蚤都不会跳到一米。 这是因为当跳蚤在容器里不断尝试跳跃的时候,发现自己总是到了一个高度便上不去。于是,下意识以为自己没有办法跳到更高,时间长了,掌握了自己发力的关键,便永远无法突破一米这个高度。类似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跳蚤效应”,用来指那些被心理高度限制,从而让自己没有发展可能的人。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