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1-11-12 手机版 | ||||
【学习指引】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二篇课文。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体会本文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的特点。鉴赏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的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欧阳修以及《新五代史》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3.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习重难点】 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 ,号 ,晚年又号 ,庐陵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 。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了解《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3.相关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4.解题 ①伶:乐工,艺人。 ②伶官:乐工作了官。 ③传:传记,史书编写的一种体式。 ④序,一种文体。 5.了解文体 “书序”作为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6.了解“伶人” 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 7.了解“李存勖” 庄宗李存勖[xù]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的曲子到处都能见到。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伶官( ) 契丹( ) 与尔三矢( ) 系燕父子( ) 仇雠( ) 所溺( )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①理: ②岂: ③人事: ④原: ⑤(之)所以: 活动二:问题探究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①矢: ②立: ③约为: ④遗恨: ⑤其: ⑥乃: ⑦从事: ⑧少牢: ⑨盛以锦囊: ⑩及: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晋王赐给庄宗的三支箭有什么含义? 【思考3】研读第四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①方: ②以组: ③函: ④仇雠: ⑤何其: ⑥抑: ⑦本: ⑧兴,亡: ⑨逸豫: ⑩举: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2.第三段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思考4】研读第四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①夫: ②于忽微: ③于: ④所溺: ⑤作: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第四段的作用。 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思考5】鉴赏作品的论证方法,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 1.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思考6】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思考7】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问题: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揭示道理比本文更深刻,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 本文和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的语言史学味浓,而《五代史伦官传序》的语言文学味更浓。 四、技法点拨—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技法指引】欧阳修的这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以“得天下”之“盛”,与下文写“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写法指导】 (1)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总有一个主次之分。 (2)要找出抑扬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相通的桥梁,才能完成由抑到扬或由扬到抑的转换。【迁移运用】 请你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花”“鸟”等,恰当地运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不因迁谪岂能来 郭彦 北宋诗人欧阳修被贬夷陵之初,因其“地僻而贫,民俗俭陋”,他很不习惯。渐渐地,他开始感觉到此地“风俗朴野”“江山美秀”,“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即所谓,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人至此而喜。他多次向老友梅尧臣谈到他在夷陵的感受:“修昨在夷陵,郡将故人,幕席皆前名,县有江山之胜,虽在天涯,聊可自乐。某居此久,日渐有趣。郡斋静如僧舍,读书倦即饮射;酒味甲于淮南,而州僚亦雅。”并写下了这首《黄溪夜泊》: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后来,欧阳修贬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闲暇时徜徉山水,宠辱皆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 欧阳修在贬谪地表现出的通达和自娱,源于他对官场的无聊和倾轧有痛切的认识,也因此有对人生更为现实的理解,虽在天涯,聊可自乐。 欧阳修对被贬后如何自处以不失尊严有十分理性的认识。他非常欣赏韩愈的文章,却并不欣赏韩愈这个人,他对韩愈被贬后急急忙忙向皇帝写悔过书一事多有微词,说韩愈到了贬所,期期艾艾,不堪于穷愁,其行为完全无异于庸人。这是欧阳修的清醒意识,他随时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去重复前人做过的不堪事。 欧阳修性格中的刚烈,让他有种不肯认输的执拗,不排除他在贬谪地的悠然愉悦有故作欢愉的成分:即使苦,也不能低头,也要佯装快乐给你看,至少不能将不快乐的一面让你看到。这也是促使欧阳修到处寻乐的一个动因,除了四处寻觅“江山之胜”之外,还随时发现“州僚亦雅”,主动去发现美,体会其中妙处,遂成为他降低身段、融入当地生活的一种刻意为之的方式。 在中国古代,贬谪是朝廷加强中央集权、制衡各派势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到了宋代,采取如分权制度、台谏制度以及职务频繁更换和地域迁徙等措施来约束和监督官员,以最大限度达到权力的制衡,所以,官员沉浮出入的几率很大。在某些通达者看来,贬谪既是一件无力回天的事情,就索性把贬谪之地当成一个临时避难所和休养生息之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还借此获得了参禅悟道的清静机会和游山玩水的额外补偿。 历史总是这样的乖张暴戾,它无端地让一些人受苦受难,又无意间给了后世的人很多福分,让我们得以在这些受尽苦难的身体中感受到他们灵魂的挣扎和精神的特质,也得以通过他们艰难的贬谪之路瞥见那些不曾跃入主流的地域和山水,那些隐藏在僻地角落里的风光和韵致。正如欧阳修所言,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他们去了,我们才能看得到;他们去了,我们才能听到。 但是,这些被呈现的僻地绝域的山水和风物,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被描述和被状写,而是深深烙上了贬谪者特殊的际遇所派生出来的印记。与其说这些贬谪诗歌是一种蛮荒远地的地域发现,毋宁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观照所呈现出来的内心景观。绝域对通途,僻地对中心。欧阳修的豁达乐观,是知识分子在无奈环境下反放逐的一种特殊形式,而那些异峰突起的绝域山水也是对帝都苑囿那些主流风景的无声对峙和挑衅。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23日,有删改) 问题:如何理解“那些异峰突起的绝域山水也是对帝都苑囿那些主流风景的无声对峙和挑衅”这句话的含义? 七、素材积累—欧阳修名句 1、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2、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3、清明时节散天香,轻染鹅儿一抹黄。 4、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 5、苟不自满而中止,庶几终身而有成。 6、敢道人之所难言。 7、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 8、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9、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八、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 一、1.永叔,醉翁,六一居士,文忠。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伶官(líng) 契丹(qì) 与尔三矢(shǐ) 系燕父子(xì) 仇雠(chóu) 所溺(nì)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①理:道理 ②岂:难道 ③人事:古今异义,文中为,人力所能做到的事 ④原:推究 ⑤(之)所以:……的原因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①矢:箭 ②立:统治者确立即位 ③约为:订立盟约,结为 ④遗恨:遗憾,古今意义 ⑤其:语气词,表祈使,一定 ⑥乃:你,你的 ⑦从事:官名,泛指属官; ⑧少牢:古代祭品,一猪一羊。补充:“太牢”,即牛羊猪全备。 ⑨盛以锦囊:状语后置,“以锦囊盛”。 ⑩及:等到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①内容: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②作用:承上叙事,为第三段的议论做铺垫。 2.明确 代指晋王的三个遗憾,分别代指对梁、燕王和契丹的仇恨,并借此来激励庄宗要励精图强。 【思考3】研读第四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①方:当,正 ②以组:介宾短语后置,组,丝编的绳索 ③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④仇雠:仇敌 ⑤何其:多么 ⑥抑:或者 ⑦本:推究 ⑧兴,亡: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⑨逸豫:安乐 ⑩举:全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明确 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正面叙说兴盛的原因,第三段反面叙说灭亡的原因。 【思考4】研读第四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①夫:句首发语词 ②于忽微:状语后置,忽微,形容词作名词,微小的事 ③于:被 ④所溺:所溺爱的事物 ⑤作:写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2.明确 因为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思考5】鉴赏作品的论证方法,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 1.明确 ①例证法。本文论点来自史据,在论证时又重点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史实,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②对比论证法。全文以“盛”“衰”二字贯串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明确 ①语言委婉,气势旺盛。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文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发人深思;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各种句式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②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③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思考6】明确 不是,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思考7】明确 A 分析:A项,两篇文章的立足点一致,庄宗失败的原因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体现也是一致的。 四、明确 我对花的感情,一直很淡漠。虽然说爱花的父母在院子里养了很多花,使得不大的庭院一年四季都孕育着盎然的生机,但我还是没有因此而对花产生好感。尤其是那株去年才移植来的兰花,由于它太柔弱太不起眼了,我几乎忘却了它的存在。没想到今年,兰花竟绽放了不少,院子里也弥漫着清香。这个情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对花的认识由这一株兰花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五、明确 《〈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在于“人事”的道理,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明确 偏僻贬谪地的不被人知的山水与地处中央朝廷为仕途通达者欣赏的风景无声地对峙着。贬谪者寄情山水将其写入诗文使之扬名后世是对中央朝廷无声的对抗。贬谪者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对抗挑衅朝廷的放逐。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