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一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1-11-09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

3.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4.能联系已学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5.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理想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不懈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

2.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在《史记》当中,《屈原列传》是抒情议论最鲜明的作品之一。在这篇传记里,司马迁一改“客观实录,隐藏观点”的修史传统,边叙边议,一唱三叹,把对屈原才华品格的无比赞美敬仰,和对其命运遭遇的满腹悲悯怨愤诉诸笔端,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感染力。今天读来仍令人顿足、扼腕。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这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作为《史记》当中一篇较独特的纪传体散文,本文有着独特的叙事艺术。仔细品读,感受作者于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叙评结合,论中有情的叙事艺术,理解作者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上的情感,培养我们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第一课时

三、学习活动

(一)我们了解的屈原

1.基本信息: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出生于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曾任楚国左徒,后因小人谗言离间,被流放长达六十二年,晚年看到楚国前途无望,抱石自沉汨罗江殉国。

2.文学:创造了“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抒情诗《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此外还有《招魂》《天问》等代表作品。

3.形象:正直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4.传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就是老百姓为了表达对屈原的纪念。

(二)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他才华过人,首创纪传体,编写首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又命运坎坷,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获赦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了解背景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三)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正音断句

(四)梳理文本结构:不同于一般传记以叙事为主的写作方式,司马迁在写本文的时候,融入了大量议论,且论中有情,直抒胸臆。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感受这一特点,区别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并完成以下任务。

【思考1】叙事是这篇文章的骨架。请大家找到直接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的内容,以时间为序,用五个字概括他的一生。

明确

1. 再次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找到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的相关语段为第一、二段、第四到七、第九到十段。

2.从每段中找一个字,概括屈原一生:“任”(1)——“疏”(2)——“绌(黜)”(4)——“迁”(9)——“沉”(10)

(五)文本研读

【思考2】第一段首先简介基本信息,并说此时怀王对屈原“甚任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1.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注:左徒,楚官名,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2.“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注: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思考3】阅读第二段,思考楚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上官大夫 “争宠而心害其能” “谗之”。

【思考4】屈原被楚怀王“怒而疏”之后,司马迁在第四至七段并没有接着记录屈原的遭遇。而是写了楚怀王三次被秦国欺骗,最后自己客死秦国的历史。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回答这个问题。

第四段: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第一次楚怀王惑于群小,为张仪利诱而与齐国绝交,导致外无强援。接着,怀王盛怒,大举伐秦,兵败,丧失汉中之地;又悉发国中兵伐秦,被魏国偷袭,楚国“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第二次,楚怀王被骗,放走张仪。最后造成了诸侯共击楚,大破之。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第三次的教训非常深刻,直接导致楚怀王客死秦国。

明确:

这大段叙述中涉及到屈原的只有两处,一是劝怀王杀张仪,未果;二是劝止怀王赴秦王会,不听。堂堂一国之君被张仪玩弄于股掌之,足见楚国上下昏聩;屈原虽被疏远却直言进谏,显示其精忠尽职,思虑周祥。粗看起来,似乎有跑题之嫌,细究之下,却是很高明的写法:

1.把屈原的生平放在楚国兴亡的大背景之中,表现出屈原这样的优秀人物在历史滚滚车轮中的无力感,寄寓着浓重的悲剧意味.

2.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怀王昏聩贪婪以及靳尚、郑袖、子兰等人的谄媚奸邪造成的,从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和爱国精神。

3.张仪受秦王重用,一人胜过百万雄兵,侧面凸显了张仪、屈原这样有才能的人在国运兴衰中的价值。

这样写,正是司马迁构思精巧之处——前文的正面描写和这里的侧面烘托相结合,用史实说明了“屈原用,则国兴;屈原绌(黜),则国衰”,更加充分地展现出屈原的人格风采。

【思考5】司马迁采用的这种把屈原的命运放在楚国兴亡的大背景之中表现,从而凸显屈原的个人价值的写法,还可以在哪里找到?

屈原“自投汨罗以死”之后,第十一段写“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把屈原的去世和楚国的灭亡结合起来,再次凸显了屈原的价值。

楚国一次次被秦所骗,屈原却一直被流放在外,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日趋于亡,其痛心疾首无以言表,最后选择自沉汨罗江,与祖国共存亡。接下来我们看看屈原投江前的所思所想。

【思考6】阅读第十段,屈原临死前和渔父的两次对话,你怎么理解这两次对话的内容?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 如何理解屈原和渔父这两次对话的内容?

①先细致描绘了久被放逐的屈原潦倒到极点的外表:被发行吟(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回答渔父的问题,也是对屈原不合理遭遇的解释,更是屈原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

③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不必“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死亡已经成为屈原的唯一选择。 

写下《九章怀沙》再次表露心迹后,屈原投江殉国,希望能以自己的死警醒世人。

2.屈原与渔父的这两次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结构: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

(2)内容:本段内容取材于《渔父》,几乎照搬,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赞美和礼敬,可以说是寓评于叙。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的“志洁行廉”的高贵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的赞扬和景仰,揭示出屈原抗争的社会意义。也表露出作者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六)反馈与评价

1.读准字音

惨怛(     )    齐桓(      )        皭然(      )

毋行(     )         濯淖(     )       枯槁(     )          

汨罗(     )            餔其糟(     )       啜其醨(    )

明确:惨怛(dá)  齐桓(huán)    皭然(jiào)      毋行(wú)   濯淖(nào) 

枯槁(ɡǎo)   汨罗(Mì)      餔其糟(bū)    啜其醨(chuó)

2. 文章第11段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屈原已逝,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寓评于叙,将宋玉、唐勒、景差这些楚辞的后继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对楚国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七)拓展阅读,思考讨论: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作者在回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拓展阅读《报任安书》(节选),仔细体味司马迁的情感思想历程,并思考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形象与作者经历之间的关系。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在节选部分,司马迁先向朋友说明自己受辱不死,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想让自己的“文采表于后世”。再向任安表述遭受腐刑后,自己沉痛愤懑的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

2.屈原的形象与司马迁的关系

参考观点:

司马迁与屈原的遭遇惊人的相似:直言进谏却遭君王打击和小人排挤,精神受到异常沉重地打击,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在司马迁的笔下,无路可走、憔悴不堪的屈原对渔父的回答依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绝望的屈原至死不愿与众小同流合污,自投汨罗,选择清流做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司马迁饱含感情的书写着屈原,其实也是在写他自己,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心中块垒。当他和屈原一样叩问生死,虽然最终选择殊途:一个毅然赴死,一个隐忍苟活,但同样“重于泰山”(《报任安书》)。正是因为司马迁对屈原有着这种跨越时空的惺惺相惜之感,才会慷慨激愤写下这篇更像人物评传的《屈原列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囿于文献材料不足等现实,本文仅仅粗线条地勾勒屈原的生平事迹,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司马迁巧妙地把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了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另外,还化用《渔父》的内容,让屈原自述其志,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表达出作者对屈原的高度赞美和悲叹。

五、课后作业

1. 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这篇传记,别具一格,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赞颂、同情、悲叹之情,请大家仔细体味,各举一例,并具体分析说明抒发了什么感情。

2.请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可结合课外资料,为屈原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

六、结束语

传世的与屈原相关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出屈原一生大体的轮廓。但是司马迁巧妙地把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了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看看司马迁为屈原立传,还运用了其他的什么手法。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