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11-09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2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衔接】 

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属(zhǔ)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举类迩(ěr)   濯(zhuó)淖(nào)     蝉蜕(tuì)      滋垢(gòu)    浊秽(huì)       皦( 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   既绌(chù)   商於(wū)    屈匄(gài)      既咎(jiù)     眷(juàn)顾     相随属(zhǔ)   唐昧(mò)     憔(qiáo)悴(cuì)      啜(chuò)其醴(lí)   汶汶(mén)者乎   罹(lí)难     枯槁(gǎo)    温蠖(huò)      汨(mì)罗     渔父(fǔ)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写屈原遭谗被疏后“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心理状况,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并对屈原的人品作出了“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罢黜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10---12)叙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二、学习第一、二部分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糜不毕见(“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    

(5)、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      (8)、 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9)、 其文约(简约)               (10)、其词微(含蓄精深)   

(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         (12)、治乱之条贯( 条理,规律 )    

(三)、词类活用 

(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   

(2)、 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3)、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      

(4)、  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  

(5)、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6)、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   

(四)、 文言句式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    (2)、 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3)、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4)、 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5)、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6)、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  

(7)、  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句)   

(五)、 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一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表现的旨意却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是人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却极深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三、文本探究: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答: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写的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的情况。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答:(1)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以下几个方面: 

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风格: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习课文4--9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如何理解屈原的被疏与楚国的日益衰败。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诵读理解: 

1、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学案疏通文意。 

2、 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第三部分的大概内容。 

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 屈平既绌(“绌”通“黜”)  

(2)、齐与楚从亲(“从”通“纵”)   

(3)、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  

(5)、使于齐顾反(“反”通“返”)   

(6)、 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 

(二)、 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 惠王患之(担心、畏惧)         (2)、齐与楚从亲(合纵)  

(3)、楚诚能绝齐(如果)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全部)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   (6)、臣请往如楚(往、到)    

(7)、奈何绝秦欢(断绝)                 (8)、屈平既嫉之(憎恨)   

(9)、人君无愚智(无论)                 (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 全部)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12)、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一件接着一件) 

(三)、词类活用 

(1)、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   

(2)、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破)    

(3)、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做状语,在宫内; 在外面)   

(4)、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 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5)、 身客死于秦(名词做状语,像客人那样)  

(6)、 秦虎狼之国(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   

(7)、  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四)、 文言句式  

(1)、 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句)   

(2)、 遂绝齐(省略句)   

(3)、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   

(4)、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5)、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6)、  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五)、翻译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说了,就说:“拿我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汉中的大片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番骗人的鬼话。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原当然更憎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国,惦记着怀王,始终没有忘记有一天能够回到朝廷来,并希望君王能彻底的醒悟过来,一切坏的习俗全都改变。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没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文本探究】 

1、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答: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实写楚国的命运,其实是写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都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2、 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1)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 

(2)既强调屈原的忠贞不渝和九死未悔,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愤愤不平和深切同情。 

【互动探究】: 

一、被动句的表现方法总结: 

1、无专门词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介词“于”      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3、介词“见”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见……于”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介词“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为……所” 夫直议者 ,不为人所容。      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为所”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8、介词“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语气词,表反问       

竟为秦所灭          介词,被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变为,变作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因为 

闻秦王善为秦声          弹奏           我为赵将                表判断 

为刎颈之交          成为               怒而迁之——迁,放逐。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四、疏通11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江滨——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皓皓之白——温蠖——《服鸟赋》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    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     温蠖——尘垢。)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五、疏通12、1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以赋见称——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日以削——过屈原所自沉渊——贾生吊之——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自令若是——同死生——轻去就——爽然自失矣

2、提问交流

以赋见称——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从容辞令,委婉文辞。

日以削——日,一天天削弱。

过屈原所自沉渊——过,经过。

贾生吊之——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怪,感到奇怪,意动。

自令若是——若是,像这样。

同死生——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意动。

轻去就——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轻,意动。

爽然自失矣——爽然,茫然。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探讨

(1)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2)司马迁在本文末尾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忠”是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富强国家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司马迁“悲其志”,就是对屈原人格和追求的肯定,是对腐朽朝廷和黑暗社会的鞭挞。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