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预习学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11-08 手机版


  【预习指导】

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使用说明】

1.阅读整篇文章,结合导学案完成完成学习目标。

2.要求字迹工整,思路清楚。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情景导学】

他为梦而生,梦尽的那天,他将离开这个世界,却不离开那片神奇的土地。那是哺育了他的生命,给他灵感源泉的故乡。那里,有他景仰的神明,有他效忠的君主,有他挚爱的人民和国家。一旦离开楚国的大地,他的灵感将会枯竭,如同干涸的泉水。他,就是屈原。

【预习】

一、走近作者

(一)历史背景: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三)字词:

1.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

(2)人穷则反本(            )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5)靡不毕见(              )

(6)屈平既绌(               )

(7)厚币委质事楚(                 )

(8)亡走赵,赵不内(               )

(9)齐与楚从亲(                )

(10)被发行吟泽畔(          )

(11)乃令张仪详去秦(            )

2.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

今义:

(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

今义:

(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颜色:古义:

今义:

形容:古义

今义: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博闻强志(       )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王怒而疏屈平(      )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



争宠而心害其能(      )

邪曲之害公也(      )



屈平属草稿未定(     )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举类迩而见义远(     )

举贤以自佐(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楚诚能绝齐(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4.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

②蝉蜕于浊秽(         )

(2)名词用作动词

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3)意动用法

①惠王患之(       )

②同死生,轻去就(            )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离骚”者,犹离忧也(           )

此不知人之祸也(           )

(2)省略句

遂绝齐[           ]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

(3)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

为天下笑(      )

是以见放(           )

不凝滞于物(           )

(4)倒装句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大破楚师于丹、淅(                )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第4-9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10-1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第12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第9课 屈原列传探究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分析屈原的形象,领会其独特的人格风采。

2.分析文章艺术特色,学习叙议结合、虚实相生的写作方法。

【使用说明】

1.阅读整篇文章,结合导学案完成完成学习目标。

2.要求字迹工整,思路清楚。

【重点难点】

1.素养目标的审美鉴赏与提高。

2.素养目标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情景构建】 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士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精读析文合作学习

一、学习课文

1.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

2.课文在叙述屈原遭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明确:

3.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明确:

4.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渔父与屈原的对话,他想要表达什么?

明确:

5.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投汨罗江”?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明确:

6.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中的“志”指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明确:

7.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已家喻户晓,司马迁又是怎样展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呢? 

第三单元第9课  屈原列传

训练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群读培优拓展学习

吊屈原赋

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ㄙ猓探朴隍饕稀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

问题:请用精练的语言,分析概括这篇赋的主题。

四、技法点拨—夹叙夹议

【技法指引】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是叙述介绍《离骚》的内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写法指导】夹叙夹议“三要点”

(1)以记叙为基础。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

(2)以“议”为灵魂。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叙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例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

【迁移运用】

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你心目中的屈原,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200字左右。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屈原:无路可走

鲍鹏山

①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掺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

②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屈原爱君、恋君.这只是因为只有楚怀  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他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尊的人。他的作品是“发愤以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所标揭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因则只承认屈原“忠君”。而不满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由“忠君”(班固)到“忠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我这里要恢复屈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良心!

③《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内心的柔情。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应该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无奈的遭遇。《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活来。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诚的热病不要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着我们的事业!

④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容:项羽决不宽容秦人。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乡愿活着,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⑤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⑥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屈原是一个心性褊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褊狭的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点上他又有真坚定,真强大。他也浮躁,因为他执着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看,以至有时失却了现实感。但我总以为像屈原这样的人往往有真性情。

⑦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

⑧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问题1:屈原为什么会“无路可走”。

问题2:标题“屈原:无路可走”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素材积累—屈原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5、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8、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9、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

10、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