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2021-10-27 手机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题

像山那样思考

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在四野的山崖间回响着、然后滚落山下,渐渐地隐匿于漆黑的夜色里。那是一声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一切活着的生物(也许包括很多死者),都留心倾听那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近在咫尺的死亡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预测半夜里格斗后留在雪地上的流血预言;对野狼来说,就是要来临的一种有残肉可食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那是银行帐户里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那是獠牙抵御子弹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奥的含义;只有山知道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长久地活着,可以客观地去聆听狼的嗥叫。

不过,无法理解那声音所隐藏的含义者,仍知道这声嗥叫的存在,因为在整个狼群出没的地区都可以感觉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一匹驮货之马深夜里的嘶鸣,岩石滚动的刺耳声,鹿群逃命的跳跃声,以及云杉下道路的阴影。只有不堪造就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或无法察觉山对狼怀有秘密的看法。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坚信不移,要追溯到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耸的峭壁上吃午饭。一条湍急的河流在崖壁下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它正在涉水渡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当它爬上岸朝我们走来,并甩动着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那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狼,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着,玩耍着。

在那些日子里,没有人会放弃一个杀狼的机会。瞬间,子弹已经射入狼群里,但我们太兴奋了,无法瞄准:我们总是搞不清楚如何以这么陡的角度往下射击。当我们用完了来福枪的子弹时,老狼倒了下来,另外有一只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山崩造成的一堆人类无法通行的岩石中去了。

我们来到老狼那里时,还可以看见它眼中那令人难受而垂死时的绿光渐渐熄灭。自那时起,我明白了,那双眼睛里有某种我前所未见的东西——某种只有狼和山知道的东西。我当时年轻气盛,动不动就手痒,想扣扳机;我以为狼减少意味着鹿会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那绿光熄灭时的情景,我明白: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出现许多鹿刚踏出来的纷乱小径。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然后便衰竭枯萎,不久渐渐死去。我也看见每一棵可吃的树,在马鞍头高度以下的叶子全被鹿吃得精光。看到这样的一座山,你会以为有人送给上帝一把新的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事情。到了最后,人们期望的鹿群因为数量过于庞大而饿死了,它们的骨头和死去的鼠尾草一起变白,或者在成排只有高处长有叶子的刺柏下出腐朽。

现在我猜想,就像鹿群活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之中,山也活在对鹿群的极度恐惧之中。而或许山的惧怕有更充分的理由,因为一只公鹿被狼杀死了,两三年后便可以得到替补;然而,一座被过多的鹿摧毁的山脉,可能几十年也无法恢复原貌。

牛群也是如此。牧牛人清除了牧场上的狼,却未意识到他正在接收了狼的一项工作:以削减牛群的数目来适应牧场的大小。他没有学会像山那样来思考,因此,干旱尘暴区出现了,而河流将我们的未来冲入大海里。

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的生活,鹿用它轻快的四肢,牧牛人用陷阱和毒药,政治家用笔;而大多数人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但是,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件事:这个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然而,就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当梭罗说“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时,或许他正暗示着这一点。或许这就是狼的嗥叫所隐藏的内涵,山早就领悟了这个含义,只是大多数人依然没有感悟。

1.文章第1段写狼嚎的特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叙述文章的写作思路

4.有人说,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思考,是人存在的基础,请你写一段文字,论述“思考”的重要性(不少于80字)

(2)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5-9题

在那看不见的时光背后

程宇瀚

大四冬天,我开始找寻实习单位,几番辗转,终于落脚。入职前,人事部给了几张表格,让我按照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并再三嘱咐我小心些,一定不要填错。我为人事部的过度谨慎感到好笑,诸如姓名、年龄这些信息陪伴了自己二十一年,可谓闭上眼睛都能信手拈来。

却不料,刚填写几栏,我就遇上了拦路虎,笔尖悬在“母亲出生年月”那一栏,迟迟不敢落下去。我头脑中一片空白。

是的,我要尴尬地承认,自己的的确确不知道母亲的生日,就算曾于户口本上浮光掠影地见过几次,稀疏的记忆也很快被岁月风尘尽数掩埋。

小学升初中考试,因为自己不争气,冲刺名校考试惨遭折戟,寄来的录取通知书盖着城郊学校的刺眼邮戳。那个夏天下了雨,打湿了窗外的人间万物,也打湿了屋内的唉声叹气。一向和善的父亲难得地生了气,连胡子尖儿上都颤动着怒火。父子俩在家中僵持,看对方的眼神是两柄尖刀,仿佛有千斤重的炸药将要被点燃。

若非是正出差的母亲星夜兼程赶回来,我们都忘了这一天是我的生日,是一个该扫去戾气、喜气洋洋的日子。你提着肉菜米面回家,一边朝父亲嚷嚷着别生气,一边满面春风地走进厨房。当天煤气出了故障,靠着电饭煲和一双巧手,你硬是蒸出了一个素蛋糕,炖出了排骨汤。三人围坐在炊烟中,嚼一口蛋糕,甜蜜从舌头传递进心底,将落榜的阴霾一扫而空。

母亲还给过我很多不同形式的生日,十五岁时的游?吩埃?二十岁时的全鸡宴,年年岁岁,盛装莅临,从未缺席。而母亲的生日是何月何日呢?这些年来的那一天,我是在上网,还是在旅游?彼时的你,是在和菜贩讨价还价,还是在电视剧的广告插播中疲惫入睡?

算了,先把这栏搁一搁吧,却又卡壳在了“父亲单位及职业”这栏。我只知道父亲在电视台上班,而诸如部门、职位这些更详尽的信息,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人生风雨再交加,父亲也总给我一副神神秘秘、日子红火的印象。

有一次,我跟同学打架,我一拳出去,击中他的唇角,鲜血长流。闯下如此弥天大祸,我自然吓得不轻,回家后就捂进被窝中,颤抖着等待长辈口中的警察叔叔抓我去坐牢。父亲掀开被子一角,狠狠地弹了一下我的脑袋,然后用云淡风轻的语气说:“别怕,爸爸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也不看看我是谁,警察怎么敢来抓我的儿子?”

是的,听了父亲这番豪言壮语,不知情的人定会吓出一身冷汗,猜测你究竟是何方神圣。后来的后来我才逐渐明白,你不会降龙十八掌,也不会七十二番变化,你只是一名普通的父亲,斩荆棘为王冠,带领儿子用力地过着每一天。

我继续纠结地填表,又被一栏给难住,初中班主任的联系方式。手机里存了上百个电话,有送外卖的、做促销的,却独独没有你的联系方式。若非是这一栏对记忆的激活,我已几乎快将你淡忘在大风中。

初中那三年,我恨班主任恨到骨子里。

你是班主任,教数学,藏在镜片后的一双眼睛能洞穿每一张课桌里的手机和零食。因此没少跟你斗智斗勇,堪称一场三百集的猫鼠大战。

想象中的梁子,结在某堂数学课。你从乡村调来县中不久,一口方言我们听不懂,便尝试着用普通话上课。你磕磕绊绊地讲了四十分钟,我就捂着嘴笑了四十分钟。下课后,你端着茶杯,脸色铁青地走出教室。我忽然预感不祥,仿佛听见你的茶杯碎裂在地上的?音。

此后,你每一次惩罚我或批评我,都被我视为公报私仇。而把你的名字写在纸上,再用红叉狠狠划掉,是我剩余的初中阶段常玩的阴暗游戏。一旦有了偏见,人看残月如钩,都似一把淬毒的尖刀。

这些年,走过太多路,遇见太多人,却再没能碰到香他一样,为了自己的责任不惜忍辱负重的人。

在人事部的催促下,只得匆匆将这四栏胡乱填上。母亲的出生年月依据她苍老的容貌推算在1960年,父亲的职位根据他牛里牛气的样子便匹配了个局长,赶紧向老同学打听得来班主任的联系方式,连猜带蒙,大功告成。

交表前,我忽然一万个不放心,决心还是亲自打电话给上述三位本人求证清楚。

打完电话,我愕然心碎。

母亲哪有那么老?她分明是正当盛年的“70后”;对我慷慨又大方的父亲哪是什么局长?仅仅只是加不完班的小科员;而班主任的号码打过去,早已是无人认领的空号。

这些年,我野心勃勃,远离家乡,动辄要吞食天地,动辄想掌纳乾坤。原以为情感丰盛的自己掌握了一切,却不料在那看不见的时光背后,细雨如针,轻轻落地,消失无踪,甚至寂静到敲不醒一位午睡的归人。这一场笔尖下的回溯,让我认清了自己的凉薄与亏欠。

看着表格,我泪流满面。

5.本文写“我”面对人事部的个人信息表,分别回忆了关于母亲,父亲初中班主任的一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6.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子俩在家中僵持,看对方的眼神是两柄尖刀,仿佛有千斤重的炸药将要被点燃。 

这些年来的那一天,我是在上网,还是在旅游?彼时的你,是在和菜贩讨价还价,还是在电视剧的广告插播中疲惫入睡? 

7.有人说父爱如山,读了本文之后,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说一说

8.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9.说说题目的妙处

【题组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题

水口的血性乡愁

庄振加

再见你,已是过了九百年风雨。

那块残立的淳湖地名石碑,一截入土,一截断裂,矮矮地守望在村口,像仍挥舞着干戚的刑天般顽强坚韧;那年念叼的话语镌刻入石,在无边的轮回里,渐渐模糊湮灭;再次走近你,依稀可辨“宣和三年”的字样,让人怦然心动的出乡关猛志,和归故里的乡愁辗转千年如梦。

我更相信,这位于德化水口镇东北部最边远的村庄不叫“淳湖”,而是之前的“船湖”;只是海水退去,干涸成湖,船只沉静成如今的村落;即便海枯石烂,即便沧海成了桑田,山头高处巍峨的天后宫仍是浪迹天涯,四海漂泊打拼的游子心中那座不灭的灯塔,香火延绵,为远航的人们祈求出入平安。

中原几经战乱,烽火狼烟恣意蔓延四方,逃难迁徙的难民像海水般朝闽越僻壤一浪浪涌来。较大规模南迁的:第一波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逃,林、陈、黄、郑、詹、邱、何、胡等“八姓入闽”;第二波在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率领中原五十八姓入闽;第三波唐末五代时,王审知兄弟率光州固始子弟入闽,此后,宋元鼎革及明清交替,都有成批或零星游民不断迁入,或与天灾、或与人祸有关,血泪心酸的筚路蓝缕,只为求得一隅栖身之所。浮生,往来皆客。

德化水口位于浐溪和涌溪交汇处,因山高林深,自然资源丰饶,又与仙游、永泰、尤溪三地交界,易守难攻,成了避难者的乐土,迁徙者休养生息的世外桃源。宋、明、清时,水口隶属永宁乡清泰里;民国时期隶属德化县,设水口乡;时光流转,至1992年7月撤乡建镇。

千百年来,这里高悬于各府第、宗祠、庙堂的匾额,时时警醒着后代与生俱来的衍派、“我来自哪里”的血脉、“我是谁”的丁号子孙、以及宗功祖德的荣耀所期盼的传芳,还有那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悠悠故园情,籍着大块水口鲶鱼的鲜美,昂头一碗碗糯米红酒入愁肠,望断天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暮冬时,我们到达水口境内。漫山遍野的腊梅凌寒盛开,热烈的繁花茫茫如雪,点缀其间的红褐花萼甚是醒目,香气袭人,与蓝天上飘浮的白云,溪流畔扑腾的白鸭相映成趣。我们朝着预先约好的几处村庄匆匆赶路,弯弯绕绕的山道旁,壮阔的梯田在山间如海浪般荡开,层层叠叠翠翠;时不时有几座木构白墙灰瓦的屋舍,缀于高低错落在林野深处;山坡无人看管的牛群、羊群悠然自得,隐隐听见鸡鸣狗吠声时,车已跑远了。

啸聚山林,占山为王。德化多山,早时交通闭塞,地瘠民贫,加上政治腐败,社会极其黑暗,土匪无处不有,掳掠勒索,杀人放火,肆无忌惮。因匪乱,全家被屠杀,全村被烧为灰烬的不计其数,乡人一时谈匪色变。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生存和自保,家家习武,村村构筑防御营寨。堡寨四周用极厚实的夯石生土筑建外墙,设有成排对外的统眼,城墙上有瞭望台和御敌的角楼,环卫着中心合院的民居安全。家族共存亡的防御建筑,沸腾着同宗血脉里生死与共的彪悍基因,在自卫与抗争中凸显出共荣辱的民族大义。其中,建于上世纪初的德隆堂、兴隆寨保存较为完好,外以厚重石基夯土墙围合,一层不开窗,二层对外开漏斗型窗,可射击,对角线上炮楼矗立,前低后高,壁垒森严;德隆堂内部是典型的五间张三落带双护厝,护厝屋顶层层跌落,造型独特。虽年深日久,有些墙体倾圮,构件斑驳,但仍屹立于飘摇岁月中,成了一代代人的心灵原乡。

生死事大。我们正在前埕看半月池旁开着浓郁的茶花,评论着旗杆石的主人功名时,突然听见从西湖堂内传来了一声惊恐万状的惨叫,便急忙向里堂冲去。只见后堂的两侧静静地摆着数十口棺材,阴森森地放在长凳上,几束幽光从窗棂射下来,照在棺上和着飞尘共舞;被吓到的文友,看到我们时,才稍稍缓过神来。当地向导郑老先生解释道:“这些是寿棺,自从丧改火化后就没用了,闲置在这里。每年儿孙们来祭祖时,好给他们讲讲这寿棺的原由,懂得要珍惜时光,生敬畏命。”“人们常说“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呀?”这"三长两短"和棺材有关,棺盖棺底分别称天地,左右两侧叫日月,这四块是长木板,但在未盖棺前为"三长",与前后两块四方形叫彩头彩尾的短板合起来,就是"三长两短",指发生意外、作死的意思”。 

民间有谚语“师傅不做倒地木”。“倒地”指已经去世的人,而“木”则是棺材。意思是说,好的做棺材师傅不为已死去的人做棺材。人死了,才想起做棺材,表明这家人缺乏计划,忽视天道人伦;所以在殡改之前,很多地方都会在老人50岁后开始购置寿棺,选吉时将棺材迎回家“冲喜”,以防万一。

对着尘封的棺木,我想古人以这种向死而生的丧葬文化传递给我们的,除了要对生死心怀敬畏外,是否还要告诉我们,无常迅速,人不能白活一辈子,每个人都赋有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应当对自己的生命有所交代和担当。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而保家卫国,为美好家园浴血奋战却是这方红土地上不变的主题,也凝结成永恒的血性乡愁。

水口镇是革命老区,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永难磨灭的。

1943年,中国抗日从相持转入反攻阶段,国民党无视中华民族利益,悍然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其福建军政当局对闽北地区发动第三次军事围剿,中共福建省委在时局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南迁闽中的重大决策。

水口坂里地处闽中要塞,山高林密,又是个偏僻的小村落,民风纯朴,有较好的革命群众基础;在打通水口毛厝、漈头十字格、曾坂山茶、尤床半山五个地下交通线和水口溪头红色渡口,以及做好群众工作后,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于1944年3月陆续转移到坂里牛寮沟。

为了保守18间竹棚的秘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坂里村陈氏家中,焚香缭绕,一张八仙桌上22只粗碗依次排开,围坐22人是全村每户一名代表,谨慎聆听着公约宣布,旁边一只被捆绑的大红公鸡正奋力挣扎着;隆重庄严的签名立誓、燃公约入酒、倒酒入碗、杀鸡沥血、歃血为盟,与会者每人端一大碗,一饮而尽,同心同德、誓死保护省委机关,永守盟约。

省委机关驻扎在这里的100多个日子里,没有损过一兵一弹,当地百姓不仅主动送来情报,还积极承担运送粮食和生活物资的任务,村民被盘问拷打,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使这里一度成为全省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

战争是血腥残酷的。

我们忘不了,革命老妈妈黄冬。闽中地下党到毛厝村发展时,她积极支持自己的儿女先后投身革命洪炉,积极为地下党提供情报和物资。黄冬同志把准备给三儿子毛票娶亲作聘礼的钱,全部拿出来帮助解决游击队的活动经费;为了支持革命,把儿子成亲的大事置之度外,延误婚事,致使未婚媳妇另嫁他人。

漫长而艰苦的斗争岁月里,革命群众常遭抓捕和残酷迫害。黄冬老妈妈曾三度被捕关押,受尽灌辣椒水、压竹扛、太子吊,夯土地公拐等种种严刑拷打,在敌人的百般摧残下,黄冬老妈妈始终坚贞不屈,从不吐露地下党的任何一点消息。后来在逃避抓捕时,她不慎跌伤,被敌人用粪箕抬猪般地抬进南埕警察所,关在一间脏臭潮湿的暗室里,被一条忽地腾起,弓身吐信的大蛇吓到,精神失常。

我们忘不了,红色妈妈曾稳。她的丈夫惨遭土匪杀害,三个心爱的男孩也被抓去,下落不明。她化仇恨悲痛为力量,积极参加革命,把家建成游击队的重要交通站,广泛联络穷苦群众,秘密为游击队送粮送钱送情报。

1947年曾稳被捕,敌人见吊打、灌辣椒水的毒刑达不到目的,竟无耻地撕去她的衣服,把她的手脚反绑成团,用烧红的铁线生生地穿透她的双乳,发出滋滋声响,血水在肉糊烧焦中滴淌,那是如何撕心裂肺的疼痛;敌人奸笑着,再用绳子缚住铁线,硬将她吊离地面,让她生不如死,可怜两只柔弱的奶子怎受得了一个人的重量,在半空晃动,结果双奶在烧烤拉扯的悲惨声中崩裂,人从空中摔落地上,失去了知觉……。敌人的残酷,没能动摇红色妈妈的革命意志。革命胜利后,红色妈妈曾稳积极投身剿匪、反霸、土改和劳动生产建设,把一切献给党,为人民奋斗终身,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我们忘不了,还有无数为建设和平、美好家园而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

在水口,以省委旧址陈列馆为核心,把昆坂、毛厝、承泽等红色革命老区连成一片,收集和保存了当年的革命文物、历史文物及战争史迹,形成了以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革命遗址、岐山堂革命旧址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讲好革命故事,弘扬老区革命精神。

在水口镇党委政府旁的两座旧粮仓,也改建成党员“先锋驿站”和党建文创“星火基地”;在这里,我们可以观看一部红色电影,聆听一段红色故事,共唱一首革命红歌,再重温一次入党宣誓……。

当牛年的石牛山上第一缕曙光,照耀八闽大地时,我看见了氤氲于水口的血性乡愁,与燎原的红色文化、与新时代的绿色风光交相辉映。

茫茫群山中,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1.说说题目的内涵

                                                                         

2.作者开头怎么写的作用是什么

3.说说结尾的含义

4.赏析文中画线句

                                                                         

(2)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5-9题

那一段宁静的记忆

周火雄

那是露水最重的早晨,阳光肯定还没有出来。我静静地走在寺院的草地上,没有声息。“你好”,她说。她在菜地里蹲着,背向我。我不知道她的模样,年轻抑或苍老,清秀抑或丑陋。她留给我的只是灰色的一身袈裟和一个剃得很是光亮的脑袋。

那是进门左侧的一块菜地,很大,也很肥沃。黄瓜的藤蔓看起来鲜嫩而碧绿。不经意似的就抽出柔弱的蔓来,在竖立的竹竿上攀爬。花开得极其鲜艳,那是黄瓜的花朵。它们一朵一朵缔结在禾杆底部,十分随意,似乎无心打理,慢慢地就露出倦态,色彩定然是淡了,一点一点地,漫不经心地退去当初的鹅黄,却叫人惊叹地在花托下生出毛茸茸的瓜儿来。

这是东禅寺里的一幢建筑,不大,但四合院似的结构看上去极其紧凑。院中空旷的平地上,有一座青灰的石塔。这座建自唐代的石塔至今完好地保存着,端端正正,精致如初。后人为了保护它,在石塔的四围建了更大的亭台,以遮风挡雨,抵御风寒。

阳光慢慢地散落在寺院的空地上。鸟儿嘹嘹扇着翅膀,悠然地落在飞檐的砖垛上。它们的歌唱在这充满阳光的早晨显得悠远而嘹亮。阳光明亮起来,温暖的色彩落在香樟树、铁树、斑竹上,生机和妙趣就一点一点地多起来,像极了水墨画师的轻涂慢抹,优雅而自在。

“今儿起就在这办公吗?”还是一袭背影,但是,那声气儿很脆,亦很嫩。它带着长长的余音,很耐听。

“嗯那”,我应着,找了一把椅子,坐下来。我应宗教局朋友的邀请,将要来这里工作一段日子。也就是为前来办理资格认证而年龄又偏大的僧人、尼姑、道人、道姑填写表格、照相。对于将要接手的工作我是极其乐意的,因而很爽快地就答应了,我希望藉此更多地了解出家人。

菜地里的蔬菜长得不算好,豇豆苗稀稀拉拉,蔓儿萎靡地皱缩在一起。上面沾满糊拉拉的东西,那是虫子的分泌物。你这样种不出好菜的,得治虫,我说。我们......不能杀生的。她回过头,轻声说,那一瞬,我看到她的脸。那张脸很年轻,也还算俊秀。只是她的俊秀让出家人的光头掩没了。女人的美需要秀美的头发装饰。我想起母亲用蚊香灰治虫的样子,立即告诉了她。但是,她坚决地摇了摇头。蚊香灰大约也是能够杀生的。

阳光热辣起来。时间还早,我踱步到竹林的阴凉里。那是一片斑竹,茎杆粗如拇指,高约丈余。黄色的泥土地上,稀稀落落地有竹笋挺立,淡黄的笋尖还挂着透明的露珠。也有些迟来者,刚刚把土地刺破,刺出几道纵横交错的裂痕,甚至还来不及探出脑袋。春深似海,这莽撞的迟来者大约不敢再懈怠了。

这幢建筑其实就是尼姑庵。在这里修行的都是比丘尼和一些沙弥尼。八点刚过,两个五十多岁的比丘尼拿了小铲子,带了小板凳,不声不响地在花圃里除起杂草来。

宁静、肃穆、庄严,没有人高声说笑,没有人抽烟。所有人都是脚步轻轻,想必佛是喜欢清静的。“坐吧,你坐,站客难当呢。”那个年龄跟我的母亲差不多的比丘尼这样说,同时将一把没有靠背的椅子递过来。我说,我的母亲常常来这里敬佛,她一笑,张开手掌,举在胸前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寺院的大门开启了。渐渐地,有挂着布袋身穿法衣的出家人赶来。今天是第一天,来的都是佛教人士。你不要让他们在寺院里抽烟,那个和我母亲年龄差不多的比丘尼第二次嘱咐我。我点头应着,心里在想这些僧人该是怎样的呢?

主持早已为我们腾出了一间寮房。寮房不大,也就三五十平米,但装修得很精细。办公桌椅似乎还散发油漆的清香味。办公桌纤尘不染。湿漉的毛巾折叠成方形摆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干净、整洁、舒适,这是进入寮房的第一感觉。推开纱窗,外面是一片绿色的植物,很大的花盘里栽种的是铁树,原本应该散开的枝桠被修剪一净,唯留一蓬蛋黄的芯儿箭一样指向苍穹。铁树与铁树的空挡里种满草本植物,我认识它们,俗名“端阳景”。五月的阳光照耀它们,五月的雨露滋润它们,于是,这些灵性的植物尽兴地绽开了枝叶和花朵,在风中,在天光下,在禅的乐音里,悠然舞蹈。舞蹈是展示,也是回报,对天地雨露的回报,对柔和温暖的佛乐的回报。佛说天地万物皆有因果,结善缘,得福果,花枝草叶亦如此吗?佛说: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无语。

十年、抑或二十年前,曾经固执地以为寺院是灰暗的地方。现在回想,应是出家人灰暗的衣着和面颊加深了这一印象。当我一步步接近他们,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我知道,我的臆想真真切切错了。

打扫得干净整洁的走廊里被放上了开水桶。一大叠饭碗倒扣着摆放在桌子上。开水桶上贴了一张16K白纸,上面用毛笔清秀地写着“滴水不易,请节约!!!”貌似冷漠,内心热情,扑面而来的人情逼真在纸上,让人生出暖意。

探出头往外望,一个熟悉的背影悄然消失在走廊尽头。那是早晨在菜地认识的年轻尼姑的背影。我不能因为年龄断定她是沙弥尼抑或是比丘尼,在寺院,年龄的大小与修行的深浅无关。我多么想跟她深入交谈,但是,我不敢造次,尽管我知道她的背影里有很多动人的故事。谢谢!我说,但是,话到口边却没有声息。真的是有点奇怪,自视一向过高的人今儿变得卑微了?

寺院的脚步多起来,一点一点地多起来。布底鞋蹭在石板路上,寂寂的,荡出悠远的清响。他们走在悠长的寺院走廊里,衣装飘逸,古怪而神秘。

人声繁杂起来,脚步亦繁杂起来。

一只穿了布鞋的脚踏进寮房,但是,犹豫了一瞬,又立马折转:“我该向菩萨行个礼。”

青色佛袍在门前荡了一荡,不见了。

再次出现在寮房,是几分钟后的事情。她笑着,露出满口细密洁白的牙齿。“我是一宿庵的出家人黎高崇”。一宿庵,就是五祖送六祖慧能去南方,在江边留宿一晚的那个一宿庵?“是哦,是哦,”,眼前的年轻出家人快人快语。

眼前有一幅画,水墨一样地浮现:扬子江轻歌曼舞。紧随着江湾的臂膀,一带柳烟慢慢地,慢慢地袅娜,成为青灰,成为嫩绿,成为浮躁人心的安定。树影深处,飞檐回廊,经文回响,这一处幽静的建筑就是一宿庵。

特定的环境,成就了别样人生。

这是一个忙碌的上午。

临近吃午饭,扶着携着的僧人还在往寺里赶。他们是一群年迈的出家人。黎高崇活跃在他们之间。很热络地打着招呼,为他们填写表格。她该是佛教协会的头儿,我窃想。但是,接下来的几天,她都来,来了就忙碌,仿佛一只鸟儿,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

您喝水,她把水杯递给我。

谢谢!我从表格里抬起头,看到一双清澈的眼睛。

您客气了,填表、照相,一上午没抬头,还分文不取,您在做功德,就不兴我们也学一学?能碰在一起,这就是缘分。黎高崇很会说话。

一宿庵远不远?照相的小姑娘跟黎高崇混得熟了,话也多起来。

说远也远,说近也近。你若心里没它,再近也隔山隔水。

慢慢地,从纸堆里抬起头,一幅画,一幅水墨画朦胧地浮现,一个青年女子头戴灰色帽子,风吹着她的宽松的佛袍,发出寂寥的声响。

午饭开得有点早。

哎,你说奇不奇怪,寺庙开饭敲木板,为什么要敲木板呢?照相的小姑娘提醒我。黎高崇笑了,说,这是佛祖传下的规矩,我们庵里开饭也差不多。

斋堂在寺院的东面,大红的廊柱上刻有楹联:“试问世上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也不过认得田自心来”。看完,有些不明白。我把楹联讲给黎高崇听,她笑了,说,斋堂又叫五观堂,五观就是僧人吃饭时应该想见的五种境界: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吃的饭菜,都是由农民种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然后由小商小贩贩卖,再淘洗、炊煮,最后送到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当我们用餐时,应当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这只是表达了其中的一层意思。

哦,简单的吃饭竟然蕴含如此深奥的学问。

斋堂里寂无声息。哦,有的,那是电扇运行发出的咝咝的响声,极细微,极清凉。那个早晨在菜地见过的年轻的沙弥尼正襟坐在上座,手里拿着铜质的敲击能发出清脆响声的器乐,十几个年长的沙弥紧傍主持依次坐下来。于是,我们也坐下来。在我的面前,并列摆放两只饭碗,饭碗上横放一双筷子。

寺院碗筷的摆放跟俗间竟然有很大的区别。

那个年长的沙弥尼盛上一碗饭来,举过头顶,敬献在斋堂的佛像前,之后,唯唯退下。无边的虚空中,我双手合掌举在额前。我知道很多人已然在这样做。在我似有所思,似无所思时,锐声的一响,主持手中的响器发出了悦耳的乐音——“啊......”主持一边打击器乐,一边优雅地唱起了供养咒。依稀记得她念的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其间穿插着佛号。

无边的虚幻中,一个声音告诉我,“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另一个声音告诉我,“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三遍供养咒之后,年长的沙弥尼撤除了佛像前的米饭。主持停止了供养咒,拿起了碗筷。

摆放在面前的两只碗,一只被装上了米饭,另一只则装上了蔬菜。蔬菜品种还不少,有生菜、茄子、萝卜菜、莲藕,它们被前来寺院帮忙的居士收拾得清清爽爽,色彩分明。

整餐饭没有声息,当吃饭与感恩还有思过联系在一起,谁还会大快朵颐?数千年的佛教文化,孕育了多少光彩夺目的东西,我无话可说。

站在门前,阳光正照在青色石阶上,斑鸠成群成群起落,在高高的寺院飞檐上腾挪,灰色的翅影飘逸而美丽。“阿弥陀佛”,一位年轻的沙弥尼递给我一只苹果。握在手里,它的颜色跟眼前的太阳相仿佛,我想寻找阳光在上面留下的印记,但是,大千世界,谁又是谁留下的印记呢?

5.请简要概括本文

6.说说题目的含义

7.赏析文中画线句

8.阅读全文,请说说作者的情感

9.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题组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题

抱香而眠

孙国华

深秋的大山里,已经渐渐有了萧索之气。

山脚下,一户农家,柴扉半掩,秋霜熏染。几畦子秋白菜,白的白。绿的绿,白绿分明。一架葡萄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葡萄,绿的、紫的,像翡翠,像玛瑙。葡萄架下,是几丛菊花,白的、黄的、紫的,开得正旺。窗子下面,码着一垛金黄的玉米,在秋天的阳光下面,发出灿灿的光来。几串红辣椒,挂在窗户两侧的墙上,像一串串跳跃的火种,映红了半面墙。来年,土地苏醒的时候,这些燃烧了一个冬天的辣椒,就会被粉碎,种籽生成嫩芽,栽种进泥土里,长成秧苗,挂出更多的辣椒来。辣椒的生命不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寒冷冬季的农家小院,温暖农人了因冬闲而显得有些空寂的心。

几只母鸡在院子里觅食。菜畦是用墙围起来的,进不去。金灿灿的玉米垛也被几根粗壮的木棍高高举起来,够不着。虽然有翅膀,虽然也可以扑扑啦啦做飞翔状,怎奈翅羽早已被精明的女主人剪短,拍几下,带不动沉重的肉身,只不过是徒增懊恼。母鸡在院子里的边边角角寻觅那些可以果腹的食物,不再做奢望想。那只大公鸡雄赳赳在院子里踱步。它早已经对院子里的情形了然于胸,不去做寻食的努力。秋了,怎会少了鸡鸭的一餐一饮呢?踱过来,再踱过去。此时此刻,俨然,它就是这院子里的主人。

几只鸭,还有几只鹅,在院子外面的池塘里,一边嬉水一边寻觅食物。那只大黄狗蹲在大门外的小径上,一会儿望望院子里觅食的鸡,一会儿望望在池塘嬉戏的鸭鹅,还不时吠几声。农人去田里收秋了,大黄狗才是这院子里的主人。

没有闲人往来,漫山遍野的闲花野草,几声鸡鸣犬吠,这大山深处,显得越发幽静了。

院子外面,通往池塘小径两边,已是衰草连天,落叶飘零了。以至于那条蹲在地上的大黄狗,也成了枯草落叶的一部分,显得苍苍凉凉。池塘不大,呈不规则的形状,一条细细的浅流,从上边缓缓过来,又从下边静静流去。看上去,一半是自然天成,而主人只不过略加修整,一池碧水,便风韵无边了。周围长着齐腰深的蒿草,间或几棵高大的树木。几棵笔直的白杨树,几棵柔丝披拂的柳树,还有几棵坚硬的老榆树。白杨树的叶子,半是金黄半是紫红,在秋风里飘飘洒洒,像是离了枝头的蝶,在空中漂游;长长的柳丝飘来荡去,已经被秋风梳理得干干净净了,没有了柳叶的陪伴,飘荡的柳丝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姿了;老榆树光秃秃地站立着,像是从来就没有经历过一春的萌发一夏的蓬蓬勃勃,不悲不喜的样子。在有些寒冷的秋风里,那枝条显得格外坚硬,比秋风都硬。

池塘边上的蒿草有的还绿着,一丛一丛仍如夏天那般茂盛。或许,这些绿着的蒿草,是已经枯萎了的蒿草中的年少者吧。年少,就应该不识愁滋味。在秋风里挥霍青春,别是一番滋味呢。离池塘远一点的蒿草,一片一片黄了,深深浅浅凄凄凉凉,从一个山坡爬到另一个山坡,消失了。

满池塘的荷,正在用自己残存的意念,描画出一幅“残荷数点冷擎秋”的图画来。

一半在水里,一半在风中,枯萎的荷叶全无昔日风采,暗黄、卷曲、丑陋,风干得像是被人随手抛弃在风中、水里的旧报纸。斑斑点点褶褶皱皱,写满了沧桑与哀愁。那些薄情的已经离开枝头,飘飞在风里,或坠落在水中,飘来荡去,像是一个个孤魂野鬼,无所寄托;用情极深的,仍旧把皱巴巴的枯叶,系在瘦瘦的荷枝上,不忍别,不忍弃。只不过那枯瘦的荷干,早已系不住哀伤的枯叶,折断在风中,连同它自己,抛进秋水里,诉说着无尽的哀怨。不用说,荷花早已经瓣瓣凋落,消逝在风中,水里。成熟了的莲蓬早已被人家收走,遗落一池的残枝败叶,在深秋的凄风苦雨里,哀哀婉婉。一阵冷雨袭来,迷迷离离洒向枯荷、秋水,一阵凄凄凉凉的声音。“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情景,未免太令人感伤了罢。

鸭子果真知道水的冷暖吗?其实,它们是最不解风情的。在秋水枯荷间游来荡去,破碎了一颗颗孤冷的心,也搅乱了一觉凄迷的梦境。鹅的曲颈是出了名的,被骆宾王写进了诗词里,它们不像鸭子那样到处乱窜,还嘎嘎叫。它们只想在这满池的枯荷里,引吭高歌。然而,它却发现了一枝高高直立的荷枝,枝头还站着一个饱满的莲蓬。那只想高歌的鹅,硬生生把歌声咽了回去,静静望着那细瘦的枝,那倔强的莲蓬。或许,这样的情形太让它感到意外了。感觉意外的还有我们,这些迷失在山野秋风里的不速之客。其实,那杆荷的枝干也是枯的,色泽暗黄,细瘦却坚硬。枝头的莲蓬说是饱满,只不过是没有破损,还保持着最初的形状。那层风干了的皮,呈现出一种金属般的质感,金属般的颜色,紧紧包裹着体内一颗颗已经成熟了果实。秋风吹不裂,严霜侵不到,那些飞来飞去的鸟儿,也啄不破。据说一粒沙被贝壳包裹,可以成为珍珠;一个小小的昆虫被松脂包裹,可以成为琥珀。被枯枝高高举起的莲蓬,紧紧包裹着的是什么呢?一个个生命,还是一个个梦境?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满池的枯荷只不过是进入了一场漫长的梦境里,来年,几阵春风,几场透雨,满池塘又会是田田的荷叶,朵朵莲花,无边的风韵。抱香而眠,不是枯荷最好的归宿吗?

1.第一第二段的同异点是什么

                                                                         

2.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3.请分析画线句

                                                                         

4.说说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2)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5-9题

父亲的爱

邵胄鹏

简单的自行车和上班路,简单的墨水、粉笔和三尺讲台,简单的穿着、爱好和心态,父亲简简单单的走过半生。父亲把简单留给自己,将沉甸甸的爱给予给儿女和他的学生们,点点滴滴累积成高山,任凭时光流逝,巍峨又坚挺。

大学毕业的那年,原本就不怎么听话的我,对于回家谋职业还是在城市打拼,我和父亲有过激烈的争吵,父亲最终还是拗不过我。我就在甘肃经济日报社找了份每月工资只有1200元的临时记者工作,微薄的工资仅够维持生计,父亲就省吃俭用偷偷往我卡里每月存1000元,后来我又在天水市一所民办高级中学做了一年高中语文老师,但父亲始终在以各种理由劝我回家。直到很多年以后,我才慢慢的理解到父亲让我回家谋职的苦心。

2011年平凉市事业单位招考,我回来参加了考试。在那些翘首以盼的就业大军里,我是幸运儿,笔试名列第一。我记不清打电话告诉父亲我考了第一名的时候,父亲哽咽着和我说过些什么,可我清晰记得母亲说:“从知道你考了第一名开始,你爸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一根一根的抽烟,兴奋着就好像你真的中了‘状元’。”年轻的我并不懂得这一份职业对于我有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在我看来,这份工作已经十拿九稳了,再不必要去“折腾”。父亲却忙碌了起来,到处找面试的书籍,又去给我买了西服、白衬衣、皮鞋。11月份,已经入冬了,天渐冷,人社局通知早上6点半在职教中心集中面试。父亲催促母亲五点起床为我煮了两个鸡蛋,我记不清了从几年级开始这成了我考试之前必备的一道“大餐”。我说:“我这么大人了,自己一个人去可以了。”父亲却坚持要送我去,一直把我送到了校门口。面试顺序我排到第二组的48号。天气很冷,父亲穿的有点单薄,我说:“面试结束可能就很晚了,天气冷你早点回家。”父亲怕我再催促,就敷衍着说:“我知道,你快进去吧,好好面试。”面试结束已经下午三点左右,出了门看见父亲还在门口,我心疼父亲就抱怨着问他“您干嘛还等着啊,吃饭了吗?”父亲没顾得上回答就迫不及待的问:“面试多少分?”我说:“91.8”,父亲说:“那就好,那就好,出来的同学我问到了,你最高”。我知道对于父亲来说,我谋得这铁饭碗曲折又圆满,他的脸上分明出现了满足和骄傲的表情。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从早上六点送我来后坐在校门口没有回家,中午饭也没顾得上吃,他用当时我看来最笨的方法等在学校门口,一个个的问考生的面试成绩!

我分配到乡镇参加工作以后,党政办公室的工作忙起来往往一两个月不着家。2014年腊月,我结婚的前天,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我不小心扭了脚,父亲在那段时间就更忙起来。我正在楼上抹玻璃,远远地看见父亲背着几床被子和毛毯走进了院子,明显是被子太大,背的太重了,父亲整个人好像都被装了进去,他略微有些驼起的背有些支撑不住,摇晃着、蹒跚着,走走停停,几乎被压得贴在地上,父亲有些背不动了,靠着墙蹲在地上,想抽根烟休息一下,一瞬间,父亲抬起头看见我,马上把烟头在地上揉了揉灭掉,摇了摇手,我明白意思是我扭了脚让我赶紧从窗户上下来。我顿时泪流满面,好像忘记了脚伤疼痛,跑下楼去,在后面拖着被子和毛毯帮着父亲背上了楼。婚礼当天,主持人问我:“你此刻想对爸爸说什么。”想说的话或许太多太多,我最想说的“爸,一路上辛苦了。”

结婚以后,就和父母亲分开居住。与父母的相聚基本是一周半月,去了也是不到一个小时时间吃顿饭,有时候我就躺在床上玩会手机。父亲知道我工作忙,一直怕麻烦我,很少告诉我一些家里的琐事。2016年4月的一个下午,母亲打电话急匆匆的说:“你爸病倒了,全身泛黄,瘦了10多斤,胸腔疼的站不住。”接到母亲电话,我急忙赶到父亲那里。见到父亲,看着父亲消瘦的背影,我的眼圈湿润了。听到我叫了声“爸”,父亲略微有些迟疑的转过头,我一下惊呆了,这不是十几天前见过的体态微胖的父亲,原本黑黝黝的脸整个像是被油漆刷裹一层,脸上青一股、黄一股。我眼泪在打转,父亲安慰我说:“没什么大事,小病,吃点药就好了。”我有点责备的问母亲:“为什么不告诉我,都成这样了,还小病。”母亲又责备父亲说:“叫他去大医院检查他不去,叫他给你打电话也不打。”我十分愧疚和自责,儿女们哪怕只是感冒,父母就惦记着,我却从来没有关心过父母的健康。已经下午六点,我急忙向单位请了假。在我和母亲的百般催促下,我们连夜带着父亲赶到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到兰州已经晚上两点多,就急忙登记了住宿的招待所,安顿好父母。听说挂号很困难,我就和老婆连夜排队挂号。第二天上午,有康复出院的病人,腾出了一张病床,父亲从楼道里的临时床位搬到了病房,那时父亲已经疼痛的浑身冒冷汗,坐都坐不住。但是,父亲乐观的心态和善良的为人一直有口皆碑,他一直乐呵呵的,情绪也不是十分低落,或许为了给我和妹妹宽心,总之,状态还是不错,甚至他乐观的心态还感染了其他的病人。第三天B超和核磁共振的结果出来了,主治医生告诉我:“你父亲是胰腺癌,你们家属商量一下做不做手术。”我脑袋轰的一声,失声痛哭起来,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我反复让医生纠正他的话。我使出所有的力气说:“你搞错了,我爸平时感冒都很少,你再好好看看。我不相信,我像发疯了一样一遍一遍的纠缠着医生,我想听见他说句:“可能不是、可能是诊断错了。”医生有点不耐烦的说:“那你去别的医院再看。”医生办公室到病房只有十多米,我却像走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我不敢想象失去父亲后的样子,我觉得他一直会在我的身边保护着我。我记不清是怎么推开病房的门,隐约只记得母亲看我的表情,或许她心里也有了坏的结果。父亲无力的躺在病床上,我不知道怎么安慰父亲,我清晰的记得他的眼神,从眼神里我觉得我应该更坚强,尽量不让自己哭出来,我怕母亲看见我的样子难受,更怕如果是真的,我就失去了我的全世界。

父爱如山,我深切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一直输了十多天的液,我们尽量控制着情绪,不让父亲知道病情,也不让母亲知道父亲的病情。记忆中的坚挺如山的父亲,伟岸的身影总会浮现出来,我经常会想起父亲的背影,想起父亲的慈祥。父亲把最好的青春时光和陪伴都给了我和妹妹,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父亲总会为我们撑起一片湛蓝天空。我拿着兰大二院的检查单,跑遍了甘肃肿瘤医院、兰大一院、武警总院等省内医院,也托人问了北京协和医院、西京医院等省外医院,得到的结果让人失望,他们都说最可能是癌。手术的那天,我等待在病房外,下午一点进的病房,手术原定的时间是8个小时。下午3点,主治医生在手术室门口的小窗口喊我,我跑过去,他说:“这个病人很幸运,根据临床表现来看我们确定99%是癌症,但我们全面检测了他的活体标本,没有发现癌细胞,不是恶性肿瘤,只是胆囊炎,原定的胰腺切除手术不做了,现在只做了胆囊摘除手术”。听完医生的话,我和在场的所有亲人都泪流满面。

人生如戏。父亲又回到了我的身边,我永远都会是有父爱的孩子。手术后,父亲在重症监控病房待了两天,转移到了普通病房,渐渐康复了。大家都说:“好人好报。”在后来的日子,我总会抽点时间,一两天去父母那里坐坐,作为儿女,父母要的简单,我们能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也只是简单的陪伴。

5.请写出父亲做的事情并分析文章中父亲的形象

6.写出题目的含义

7.分析画线句并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说说结尾处的“人生如戏”的含义

9.总结全文,写一段文字表现对父亲的爱,不少于100字

【题组4】

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疫苗就是把疾病的病原体通过减毒处理、灭活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注射疫苗后,当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人再次接触到相关病毒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毒对人体的伤害。

也就是说,注射疫苗其实就是向人体内注射了经过处理而且极其微量的病毒,这个剂量对于人体往往是无害的。人体在消灭这些病毒的同时还会形成抗体,这就是疫苗的原理。举个例子:流感疫苗,其实就是将被改造过的“安全的”流感病毒注射入人体,让身体得一次“小流感”,等痊愈之后,体内就有了相关的“记忆”,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材料二】

中国免疫规划利用疫苗控制传染病发病情况表

疫苗 具体情况

小儿麻痹 1995年后阻断本土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使成千上万孩子避免肢体残疾

新生儿乙肝 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

麻疹 上世纪中期发病人数达900多万,至2017年发病人数已不到6000例

白喉 以前可导致数以十万计儿童发病,2006年后我国已无白喉病例报告

流脑 上世纪60年代发病最高年份曾高达304万例,至2017年发病人数已低于200例

乙脑 最高年份报告近20万例,2017年发病数仅千余例

【材料三】

中国疫苗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晋代葛洪记载了天花在中国的一次爆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天花疫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疫苗之一,据说是宋代人发明的疫苗,叫做“痘苗”。清代医学家朱纯嘏的《痘疹定论》载:宋仁宗时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诸医,探问方药。时有四川人清风,陈说:峨眉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不逾月,神医到京。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这也是史料记载的最早一次天花疫苗接种。

(1)阅读【材料一】,选出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减毒处理、灭活等方法把疾病的病原体制成不具伤害力的病原体。

B.人体注射疫苗,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产生特殊抗体等。

C.当人再次接触到相关病毒,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保护物质。

D.注射疫苗就是向人体内注射极其微量的病毒,这个剂量对于人体往往是无害的。

(2)阅读【材料二】“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这句话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三个角度介绍疫苗?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满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遗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B.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C.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D.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2)文章写了哪三次花籽的传递?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赏析加点词语)

②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赏析画线句子)

(4)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题组5】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20分)

蓝白风情

①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它是我国传统染织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质朴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受,千载以来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②南通是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其历史始于明代,流传至今。余西镇染坊园乃南通蓝印花布发祥地。据传,元末明初,余西场先民为避兵火,携家谱、典籍举族自江 南群体迁来,夹雄厚财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蓝印花布传统工艺。解放后蓝印花布工艺也从余西古镇传至余西区二甲镇,后因其独特的工艺和美丽的风韵名扬海内外。

③南 通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纸版图案也用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蓝印花布蓝得清醇,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十分繁杂:先刻好纸版,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后再放入染缸,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拿出来晾晒,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这也是传统手工蓝印花布与现在的机印 花布或没有采用传统的技艺制作的蓝印花布的根本区别。

④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寄托着人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其素材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中,蓝印花布占有重要地位。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喻示着娘家对女儿未来琴瑟和谐、生活美满的美好祝愿。

⑤为保护和弘扬南通蓝印花布艺术,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获得者、民间艺术家吴元新创建了集收藏、研究、展示、生产为一体的蓝印花布艺术馆。该馆坐落在美丽的濠河之滨,现珍藏大量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制品及图片资料,开发和生产了享誉海内外的“蓝艺”牌蓝印花布服饰、工艺品等系列。该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40多家媒体都 相继作了专题报道。在江海大地上,蓝印花布的发展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摇曳出它独特的蓝白风情。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向读者介绍南通蓝印花布。(4分)

2.认真阅读第③段,补充完成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4分)

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1)南通是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

(2)它是我国传统染织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4.请结合第④段内容,简述下图图案内容及寓意。(6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23分)

不知有花

张晓风

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绝不张扬,一旦花开,则铺天盖地,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

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

“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

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 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

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

“花?哪有花?”

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

“快看那落日!”

她安静垂眉道:

“天天都是这样的!”

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我自己一向是大惊小怪的。我是禁不得星之灿烂与花之暖香的人。我是来自城市的狂乱执迷之人,我没有办法“处美不惊”。唐人刘禹锡在友人家里见到一位绝色歌姬,对于友人能日日安然无恙地面对美人,不禁大感惊讶。他说:“司空见惯浑无事,断尽苏州刺史肠。”翻成白话就是:“我的朋友司空大人对美已经有了免疫能力了,而我却注定完蛋,这种美,是会把我置于死地的啊!”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大声地问我“花?哪有花?”的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妇人,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叙述的两件事。(4分)  

(1)                                                                               

(2)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对妇人作了肖像描写。此句可以删除吗?为什么?(5分)

3.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3分)

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不知有花”含义的理解。(4分)

5.【甲】【乙】两个片段,同样以“花”为描写对象,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甲】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绝不张扬,一旦花开,则铺天盖地,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柔和,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

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张晓风《不知有花》)

【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宗璞《紫藤萝瀑布》)

相同点:  

不同点: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