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想念苏轼(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2021-10-16 手机版


所谓的了解也只是借或偷来的,见证者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苏子,何况传播者的主观润色,爱恨褒贬之间,也就更模糊了最初的模样。再加上后朝仰慕者追捧者们的“神话”,时至今天我们看到的苏子就成了我们想要他成为的标签模样。 

我没有狂澜之力能拨开历史的浓彩重抹,去看个究竟。只是想苏子就是天赋过人的才子,从诗词歌赋到政见哲思到柴米油盐,无不表现出常人的不可及。但是除去这些,我宁愿相信他旷达里的无奈,亦或是无奈里的旷达;他热闹里的孤独,亦或是孤独里的热闹;我知道他的喜怒哀乐都多于重于我们常人,就是因为他站在精神的制高点却还要“卑微”地活在人世间。

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感慨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自嘲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即便是屡次长期贬谪偏远,他的文字里和生活里并没有对不公的愤懑,在时人和后人眼里看到的是豪放派的旷达,其实物质生活贫困甚至狼狈,精神生活的冲突与挣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卸下铠甲和面具,跟自己对视,何尝不曾泪流满面,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书上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就这点我觉得苏子还真不能称得上“大隐”。他没有“大智如愚”的天赋,更不能对于官场的纷争“淡然处之”。因为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做不到。所以宦海沉浮,冷暖自知。

东坡经历纷纷扰扰,但他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从从容容,这着实得益于他健全的人格。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说道“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在不惑之年,想起苏轼,也更加理解了苏轼的无奈之后的乐观,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是苏子对生命最质朴的热爱。他明白“”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才要“诗酒趁年华”;明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才会感慨“浮名虚利虚苦劳神”;明白“乐事回头一笑空”,就会坦然“回首萧瑟处,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谁怕?”才是苏轼对生命最深情的表白。

苏子不惑之年,应该是在山东密州任上,按照古人计岁的习惯,应该是1076年,那一年他带领密州百姓灭蝗抗灾,打击悍匪,整治民风,收养弃儿,一年时间,各种灾情基本得到控制。时间从来没有辜负过认真过它的人。那一年正月梦见已故妻子王弗,醒来挥泪写下千古悼亡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那一年暮春他登上亲手整修的废台“超然台”,去国怀远一首《望江南·超然台作》横空出世,一句“休对故人思故国”道尽心伤;那一年中秋,也是在超然台上,举杯邀明月低头忆起子由,七年未见思念若满月四溢,对酒当歌,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了千古绝唱;应该是那一年的冬天,他的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喊出了“老夫也有少年狂”的豪放之声,此词一出“别于柳七郎,自成一家”。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又一次读苏轼的词,于沧桑处读他的旷达,于落魄时读他的从容,于失意间读他的乐观,于浮沉中读他的执着,明白了“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开始认真地与人生对视,学会了静观自己的心,学会了原谅很多不可理喻的人和事,学会了把时间和精力花给对的人花在对的地方,更学会了感恩。我还是那个喜欢感性地对待世界的人。

也是从今年开始,我更愿意忙里偷闲写一纸文字背一阙诗词读一段故事思考一下人生,我更乐意让自己的心做主。从此之后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更好,岁月就此多出一份光亮与从容。

把喜欢交给时间。去做喜欢的事去爱喜欢的人,从此生活就会多出更多的小欢喜。

谨以此篇,致敬苏轼,也送给自己的不惑之年。 

倪冰冰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