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10-07 手机版


 学习目标

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和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能背诵、默写和翻译课文。 

概念性知识: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预习案

一、前置补偿:

1、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2、知识链接:

书,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记事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议论等。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与其奇者(      )  未寝(     )

相与(      )       遂(     )          藻(      )        荇(     )   

竹柏(      )       猿(     )

2.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             欲穷其林(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猿鸟乱鸣(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遂至承天寺(          )             遂迷,不复得路(       )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      夕日欲颓(                     )

相与步于中庭(                  )

4.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思想家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主探究

一、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领会文章语言的韵律美。1.自由诵读。2.抽学生读。3.听录音朗读。4.教师范读。4.学生齐读。

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词义,疏通文意。找出疑难词句,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共同解决。

关键语句翻译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三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二、“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三、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并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

自主探究:

一、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

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词义,疏通文意。找出疑难词句,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共同解决。

关键语句翻译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三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3.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的?

课堂小结:

训练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函又叫“           ”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也可以写景。如陶弘景的                     。

(2)     也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如苏轼的              ,陶渊明的             。

2.课文原句填空。

(1)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

(2)自康乐以来,                          。

(3)念无与为乐者,                             。

(4)庭下如                 ,                 ,盖竹柏影也。

3.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四时俱备     (              )          沉鳞竞跃     (              )

相与歩于中庭 (              )          但少闲人     (              )

遂至承天寺   (              )          怀民亦未寝   (              )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