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考察报告(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11月09日16:50)

 

 -- 最近1小时HOT新闻 --  

· 布什只比戈尔多947票 佛州最新点票情况(即时更新) 

· 《福布斯》出笼中国首富名单:杨澜名列第38位 

· 俄“库尔斯克”号罹难尸体再次发现字条 

· 建国来最大走私案——厦门远华案! 

· 上课时间,小女生在教室旁被强奸 

 

 

  中国民办高校,怎样,到底怎样? 

  因为不了解,所以误解。了解愈浅,误解愈深。比如民办高校,有一种说法谬种流传:“除了骗子是真的,什么都是假的。”这就是由不了解导致的误解。 

  的确,民办高校创立之初,都曾经历过无资金、无校舍、无师资的艰难历程。20余年过去了,现在的民办高校到底怎样呢?日前,本报记者专程赴北京、西安、郑州、杭州、南昌等地深入采访,深深感到民办高校正在蓬勃发展,它紧紧追赶着教育改革的脚步,适应了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着众多有志青年的命运,同时也看到了亟待改进的不足和渴望解决的问题。 

  从今天起,连续发表的三篇关于中国民办高校的考察报告:《怎样,到底怎样?》、《发展,如何发展?》和《明天你到哪里上大学?》,以飨广大关注中国民办高校的读者。 

  人还没在西安站稳,我们已闻到这里民办高校激烈厮杀的硝烟。 

  西安火车站。不长的出站通道,四周闪烁的几乎全是民办高校的霓虹灯招生广告。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大学、西安交大思源科技培训学院,四雄并峙,殷切热情地招徕到达西安的每一位旅客。 

  如果说中国民办高校在发展之初仅仅是为了满足广大高考落榜生的求学渴望,适应社会需求,那么,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变化,一些民办高校已获得超常规的长足发展,固定资产已壮大到几个亿的规模;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普通高校持续扩招的背景下,主要靠招收高考落榜生生存的民办高校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高等教育正朝着“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迈进。 

  一、石头缝里的猴子 

  1、先哭后笑的杜璞 

  两年前,河南信阳的杜璞高考落榜。杜璞哭了,哭得很伤心。 

  为了圆一个大学梦,杜璞走进了民办高校———西安外事学院。两年后,她不但国考、省考全部过关,而且取得了英语六级资格证书。 

  杜璞说:“父母省吃俭用让我上了一所重点高中,也许是学习方法不对头,虽然用功,但成绩一直平平。高考落榜成了我刻骨铭心的痛。” 

  走进“外事”后,杜璞时时告诫自己,认真走好每一步。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孩,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 

  每天,上完课后别的同学都出去活动或吃饭去了,杜璞还要在教室里整理笔记,把不懂的地方摘抄下来,再对照课本揣摩,实在不懂的下次上课问老师。经常做完这些工作就接着上晚自习了。早上从来没敢睡懒觉(以前在家可不是这样),洗把脸就冲到教室读书。 

  像杜璞一样,每年全国有100多万名高考落榜生通过民办高校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自学考试的蓬勃发展,一些个人、团体开始举办自学考试辅导班,为有志于学习的青年提供帮助,这是中国民办高校的雏形。历经近20年的风风雨雨,民办高校在艰难中起步,在奋斗中前行,成长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240所民办高校,每年为100多万名高考落榜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长得快的怪物 

  “民办高校就像石头缝里蹦出的猴子,别人看着像个怪物,但长得快。”黄河科技大学校长胡大白的这句话,既是对民办高校发展史的总结,也是她自己办学的切身感受。 

  1981年冬天,时任郑州大学中文系讲师的胡大白和其他老师应学校安排外出讲学,晚上住在一间简陋的客房里。半夜,胡大白突然从胸闷气短中惊醒,她意识到是煤气中毒,挣扎着要去打开房门。不巧,她碰翻了一壶在炉子上烧的开水,这使她成了一个重度烧伤面积达30%以上的病人。 

  胡大白不得不在病床上一躺就是三年。三年过去后,民政部门给她送来了残疾证。 

  三年的病榻生涯没有使胡大白心灰意冷。她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国家刚刚从十年动乱中走出,正是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而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才能走进大学的课堂,大量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却因无人辅导而在考场上败下阵来。 

  她决定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 

  1984年,胡大白以30元起家,租教室,请老师,买教具,办起了自学考试辅导班。她的女儿和儿子还清楚地记得,那时跟着母亲满大街张贴招生广告,每门课才收10元钱。 

  1985年4月,当河南省自学考试开考的7门课程公布成绩的时候,惊人的结果展示在人们的面前:7门课程的前3名共21人,胡大白的学生占了16人;她辅导的217名学生,合格率达90%。胡大白第一次成了新闻人物。 

  没用几年功夫,胡大白就将一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办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黄河科技大学。 

  3、周延波轶事 

  应该说,在目前条件下,坚持举办民办高校的,大多是一些教育情结很重的人,比如周延波。 

  西安交通大学思源科技培训学院常务院长周延波说:“我们的精英教育确实伤害了一批学生。” 

  周延波说,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要为升入重点中学而拼命学习。然后是重点大学,然后还要考取硕士、博士,中途掉下来的都算不上人才。“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多数人服务,还是为培养精英服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周延波说。 

  有一件事让周延波终生难忘。还是在西安交大工作时,学校每年都要派人到各地重点中学游说优秀学生报考交大。 

  1992年,周延波到了河南邓州二中,工作之余,一名老师将他带到学校附近的出租屋里,那里住着几百名高考落榜生。当时还不允许学校办高考补习班,学生们便偷着请老师晚上来出租屋里补课。“当时我就感觉到这些学生考大学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好多学生已连续考了三年、四年,都是落榜,胡子都老长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也非常大,竞技状态不佳。” 

  从那时起,周延波便琢磨如何利用社会力量办学。从办培训班开始,周延波等一班人开始了“思源学院”的创业。从1998年开始,短短两年,交大思源建起了自己的校舍,拥有自己的教职工队伍,现有在校生7600人,排名跻身陕西省民办高等院校前5名。 

  “民办高校给国家不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拾遗补缺,让更多学生有选择高等教育的机会。我们经常感到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很神圣、很伟大的事业,是第二个希望工程。”周延波说。 

  二、给我一个机会 

  4、我真的上大学了 

  几乎每所民办大学的校报都有一个栏目:学生谈在学校的感受。在一篇篇文章中,让人感受到那些曾被高考击败的年轻人的心声。 

  黄河科技大学2000级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孟坤说:一想到自己已经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学生的时候,我总感到自己好像在做梦。因为从小自己的学习成绩总在班上是中游,所以老觉得自己这辈子也许与大学无缘了,从来不敢想自己会上大学。但是拍拍脸,会疼!这不是梦,我真的上大学了。 

  我已经成为黄河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虽然我不属于统招学生,但我不会自卑,我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起跑。不论以前的我有多么的累,在这里,我要把自己调整好,拿出一种崭新的姿态,重新上路,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99级学生陈央莲这样描绘自己上大学的体会:刚来学校时,高考的阴影还没有挥去,但正是这样一所充满生机的校园给了我自信与勇气。可以说,我的自信源于育英,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不仅仅是知识。在这里,有的是机会。乐观、向上的健康风貌,才是我们育英学子所应该具备的人生观…… 

  5、撕掉“落榜”的标签 

  民办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是高考落榜生,他们承受了高考落榜的压力,如何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成了所有民办高校的首要任务。 

  西安交大思源学院工业工程系主任李泽林刚刚大学毕业两年,第一年当辅导员。“学生刚到学校,心理不稳定,既有落榜的心理压力,也有攀比的心理。”李泽林说,新生入学的一段时间,学校要花很多精力稳定学生心理,告诉他们,虽然我们是落榜生,上大学时与公办高校学生有差距,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到达终点时,我们会与统招学生一样。 

  “高考落榜并不意味着这些孩子智商低,只是说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西安交大思源学院院长周延波说,学校应该提供各种条件,让学生树立信心,掌握学习方法,最终成才。 

  随着高校扩招,高中生有更多机会进入公办大学。但与此同时,也不断有被公办学校录取的学生选择了民办大学。 

  西京大学经贸系国际商务专业的王晓妍来自安徽,今年高考考了471分,高出当年本地大专录取分数线20多分。考虑到专业不理想,她选择了西京大学。“我觉得对高等教育来说,上公办还是上民办,并不是发挥你才能的障碍。只要有真才实学,哪个学校毕业都会找到理想的工作。” 

  6、蝉蜕的翅膀 

  民办高校正在为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而努力。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与竞争,民办高校已经走向成熟。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办高校从“规模效益型”转向了“质量效益型”,兴建自己的校舍,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在学生培养方面,改变单纯地通过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考试培养的模式,从理论、实践多个层次培养学生。 

  西安外事学院1992年还只有租借的几间教室、20万元资金。1996年,学校依托风景如画的公园,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语音室、微机室等设施,使学院具有了非常高的起点,当年在校学生突破1万人。如今,该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6.7公顷校园、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固定资产两亿多元的规模。 

  浙江树人大学奋斗了15年,从当年无资金、无校舍、无师资的“三无学校”,发展成为5个系13个专业、在校生2200人的规模,现有土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宁波万里教育集团,今年投资8000万元将一所濒临倒闭的“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收编,改制成了大学,今春开始翻建校舍,秋季招生即达1600人。 

  一个从艰苦环境中成长的人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一个从艰苦环境中成长的事物具有不容忽视的力量。 

  中国民办高校,正经历着这种令人瞩目的蜕变过程。 

  三、驶向市场的船 

  7、潇洒的黄藤们 

  在我们接触的民办高校的领导中,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算是最“潇洒”的———从去年开始,他便离开学校,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去了。 

  黄院长不在,几位副院长、处长和科长们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们不但完成了4500名新生的招生指标,而且由于招生形势良好,又增加了1500个名额。用黄藤的话讲:“整整一年,学校维持了非常平静的局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圆满的开端和成功。” 

  狠抓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制度,是西安外事学院迅速成长的保障。 

  民办高校大多有一个先天不足,就是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都是从聘用离退休人员或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开始的。 

  西安外事学院也不例外。学校时刻不放松对队伍的建设调整,从基本是退休人员的状况变为目前离退休人员只占1/3。600名管理人员中,60岁以下的有451人,而35岁以下的占200多人,除一些工人外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本科生、研究生、中高级职称的占1/3。教师队伍从全部聘用兼职教师到目前拥有1/3专职教师。 

  为使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开,学院首先从董事会、院务会开始改革,规定所有董事家属不得在财务部门工作,所有董事不占股份,子女没有继承权。院务会实行届期制,一般连任两届,最长不得连任三届。也就是说,包括学院创办人在内,在院长、副院长、处长的位子上最多只能任9年时间,就必须离开岗位。这就从根本上建立起使最能管理学校的干部走到领导岗位的制度,不再会因为办学者个人的好恶和水平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没有庞大的领导机构。 

  西安交大思源学院,从招生、设置专业到校园基本建设,只需包括院长在内的四位领导就能决定。浙江树人大学更为简单:只设有一室三处,校长(党委)办公室和政治处、教务处、总务处。减少领导机关的数量,既有利于学校及时决策,又能最大限度降低行政开支。 

  8、追着社会需求走 

  民办高校有一句话: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现在要加上一句:毕业生也是生命。民办高校有了品牌,生源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培养的学生如果不能推荐出去,学校将没有前途。 

  面向市场,是民办高校的座右铭。 

  比如专业设置,市场需要什么,学校就会加强什么。在西京大学,继砍掉“会计”专业之后,今年又停止了“中医”专业招生,“高级护理”专业改成隔年招生。 

  西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文汉解释说,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择业基础,当某一专业市场饱和后,连学生都不愿意上了。 

  同样,为适应社会需求,浙江树人大学在1985年率先开设了园林系,1994年又开设了家政系,专为社区服务公共管理方面培养人才。今年暑假未到,已有20多家用人单位上门要人。 

  在黄河科技大学,有一个“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中原人才市场航海路分市场”。值得说明的是,这个市场的5名工作人员编制都在河南省人事厅,服务对象是河南省所有大中专毕业生,但工资是由黄河科技大学提供。这个市场每个双休日都对外开放,提供30~40家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为什么黄河科技大学要干“为他人作嫁衣”的事呢?人才市场航海路分市场的常务副主任李玉平用了一个时髦的词:“我们与省人事厅是‘双赢’的。” 

  李玉平说,这个人才市场对黄河科技大学学生有一个承诺,为毕业生提供终生就业服务,如毕业生找到工作干一两个月觉得不合适,可以回来重新选择,就业市场免费服务。该校90%的毕业生都是通过这个市场推销出去的。 

  9、点石成金 

  在西安交大思源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尊巨型雕塑:一块中间裂开的巨石,露出了一粒粒闪闪发光的金子———点石成金。 

  这个雕塑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思想的最好诠释:敞开大门,使大批原本失去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青年得以进入知识的殿堂,进而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全世界已拥有10亿多学生、5000多万名教师和成千上万的教育机构。而我国教育人口已占世界教育人口的30%左右,全世界在校生每10个人中就有3个是中国学生,我国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 

  这样便形成了一方面人口规模大,教育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阔,另一方面,家庭对所期望的教育消费积极性高,对子女教育期望值高,要求提供高质量、多样化、高层次的教育服务。 

  正如朱镕基总理所言: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不走多种形式的办学路子,别无选择。 

  四、还你一个奇迹 

  10、考试不通过,钱就贬值啦 

  民办大学学生怎么看待学习?燕京华侨大学李士凡的体会是:“现在的孩子可鬼了!” 

  燕京华侨大学每学期都要聘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老师任教。但名校老师也有受不受欢迎的区别。“碰到有名的老师讲课,8点上课,6点学生就来占座位了,晚了根本没有地方。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听到消息还专门跑过来,他们明白,自己需要不停地充电,而这些老师知道的都是最新的信息。” 

  在燕京,学生之间甚至流传这样嘲笑人的说法,如果某人的考试科目不过关,别人就会奚落他:你真傻,交钱上学,考试不通过,你的钱不就贬值啦? 

  学生上学的观念在转变,交了钱,我就要学到真东西,混没有用。李士凡说:“多数学生学习是主动的,因为民办高校不同于普通高校,一门不通过可以补考。自学考试每年两次,一次不通过,以后的压力越来越大。” 

  11、家长:我为什么选择你们 

  “现在的家长可不像前两年,发个通知就连钱带孩子都送来了。”在很多民办高校,记者都听到了相同的感叹。 

  这是家长成熟的表现,是教育选择机会增多的结果。山西运城夏县姜国存把女儿姜元送到了黄河科技大学。他说:“我接触过不少民办学校的联络员,但我不会贸然选择,必须实地考察,师资,环境,有没有能力把我的孩子培养成才,这才是关键。” 

  在西安,为选学校,一个学生的父母及亲戚等在西安考察了一个月,先看校舍,再看师资,最后看收费。 

  学校看到了机遇,也感到了压力。1998年,周延波等人向西安交大产业集团申请创办思源学院。报告还没批下来就忙着选址了。今年1月15日上级正式批准,8月5日一期工程完成,10天后又完成所有绿化,被称为“思源速度”。 

  周延波说:“新校区的建成是今年招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总是租借,学校不会有大发展。” 

  度过生存难关的民办高校,已经着手进行校园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明建设,发展成熟的院校,还建立健全了党委、团委。 

  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我国民办高校可能进入更快发展的时期。其理由是:今年高中已开始扩大规模,到2002年高中毕业生生源可增加25%以上;近年来的民办高校建设热,再搞2至3年将明显见效,政府将会再批准相当一批民办大学,进入学历教育的行列;高校后勤及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将达到一定的规模,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运筹搞教育房地产,将形成参与民办教育的生力军;民办教育立法工作已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日程。 

  绿灯始终是向有准备者打开的。竞争也不可避免。 

  具备一定基础的一大批民办高校,只要重视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建设配套设施,加快建立师资队伍并不断优化,建设良好的学风,完善规范管理,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民办高教大发展的机遇就会水到渠成。本报记者刘万永张双武 

  请看中篇:《发展,如何发展?》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