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9-27 手机版 | ||||
◎读文本事情之“表现”看其“表现性” ▲事情的“表现”就是事情的“情状”,“表现性”就是事情如此的“情状”所具有的内涵、性质。如:我在菜园里见到一条蛇。我一见到它,扭头就跑。同时,在我扭头跑的一瞬间,也见到蛇像箭一般射入蔓草丛中。结果,我和蛇之间什么都没有发生。 在这个故事中,事情的“表现”是?从我这方面说,我见到蛇立刻逃开了,表现出我害怕蛇;从蛇方面说,蛇见到我箭一般射入蔓草丛中,表现蛇害怕人。双方都逃离对方,结果相安无事。这又表现出一个道理:双方都各自害怕对方,那就没有伤害,这就是“恐惧和平”。相反,倘若有一方不害怕对方,无论是人或蛇,很容易发生攻击现象。 从事情的“表现”如此去追问其“表现性”,便可以领悟出这样的道理。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路子去解读《囚绿记》 ▲从“我”的“选择”读“我”——爱绿 ※小屋的“表现’: 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 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窗是朝东的…。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令人感到炎热。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 有一个小圆窗…左下角是打碎了, 留下一个大孔隙, 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 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 便有一片绿影。 ※“我”的“ 表现”:面对这样的小屋,在“选择小屋”的过程中, 而在“还有几间空房子”供“我”选择的情况下, 当我“瞥见”那片“绿影”时, 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 选定了它。 ※小屋特点:小、潮、破、热,因其“绿影”而选择了它;我选择小屋看“我”的表现性—— 对“绿影”喜爱(洞为囚绿提供了客观条件) ▲从“对语”读“我”与“绿”之关系——爱生和谐 ※我一开始并没有囚绿,而是真心喜欢绿。是怎样表白的?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望着这小圆洞, 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 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在这里, 作者有两处化用了庄子的语言和精神。其一是“涸辙的鱼”, 其二是与绿叶“对语”。 关于“涸辙的鱼” 典故大意是困在车辙里的鮒鱼待水活命,作者在这里把“ 涸辙的鱼” 盼水化用为自己盼绿, 其情溢于言表。 而与绿藤“对语”, “我”与“自然” 相知, 这种与大自然的亲和相融的感觉, 又使人想起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的对话。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自然相谐相知,他知鱼之乐。同样,他亦知鱼知他知鱼之乐。作者在本文仿写与绿藤“对语”, 我知自然, 自然知我。当然, 就包括我知道自然知我。 “我”以自我心理剖白的形式摹状了“我”对“绿”的渴望与热爱。 ※与“我”这种“表现”相对应,“绿藤”的“表现”又如何呢? 它……伸开柔软的卷须, 攀柱一根缘引它的绳索, 或一茎枯枝……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 渐渐变老……下雨的时候……婆娑的摆舞。 这是圆窗外自然状态下的“绿藤”的“表现”, 这是没有压抑、没有控扼的自由生存的状态。 ※“我”快活,绿自由,真爱给双方带来?相看两不厌,共欢共悦。爱, 带来和谐;爱,带来共荣。 ▲从“绿囚”的弱化读“我”之 “囚绿”——易爱生害 ※“绿囚”(12段)?指被囚的绿藤。“囚绿”?指把常春藤牵进小屋。语素一倒,一个物体,一个事件。怎么回事? 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 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 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 更亲密。 这时的爱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它变成了“为我”, 具有了强烈的“ 功利” 意味。让绿藤 “装饰” 我的房间, “装饰” 我的心情, “比喻” 我的幸福, “比喻” 我的年华, “为我” 作“无声的歌唱”。这不是易爱为地地道道的占有吗? ※在这种充满“占有欲”的囚禁之下, “绿藤”的“表现”如何呢?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 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把“绿藤” 牵进小屋这一“表现”与“绿藤” 发生病变这一“ 表现” , 两者联系在一起,那么读者从这些“表现” 中看到了这样的表现性——当“爱” 异化为“自私” 的占有欲时, 就会构成伤害。爱, 过了头就会产生悲剧。 ▲从“绿囚”的“坚守”读其品格——生之尊严 ※让我们继续解读“ 绿藤” 被“囚” 之后的“表现”: 每天在早晨,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文章在摹状被囚的“绿藤”之“表现”时, 有两个状态性副词值得重视, 那就是“总”和“都”, 还有时间词“每天”, 这些词在修饰动词“朝” 的时候, 其强烈的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是一种有规律地整体反复出现的情形, 这就更有力量地表达了“绿藤” 顽强的生存性格。 ※绿藤—植物——生命体,“我”——外力,牵藤进屋——被控制,尖、须、叶向阳——本性不移。 把这件事抽象、概括、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事理(这个“表现”的“表现性”):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压抑或控扼时, 外力只能压抑、控扼它的躯体, 但不能屈服这个生命体按照自己的生存本性去生存的本性。这就是绿藤表现出来的生之尊严,也是“我”对生命尊严的发现。 ▲“南归释绿”: 这里强调了“南归”, 它是时间标志。虽然,“我”最终还是释放了“绿藤”, 但“我”是在最后一刻, 也就是离开北平的“临行” 之际才这样做的。本来, “我”看到“绿藤”被“囚” 之后, “好像病了的孩子”, 内心已经有所省悟, “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 但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打算改正自己错误的意思,“仍旧不放走它。” “我” 释绿是有条件的。一定要让它在这个简陋的小屋中陪伴自己, 直到自己离开这里, “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事实也正是这样, 也就是匆忙离开北平南归的时候,“我” 这才“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从文本明显地可以看出, “我” 把“绿藤” 至少“囚” 了十多天。这些“表现” 的“表现性” 又是什么呢? 人性是复杂的, 一面是天使, 一面是魔鬼。正如文中所说,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以记省心:一年后“我” 写下《囚绿记》。这篇记的写作, 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它是自我暴露式的批判, 是反思, 甚至还有一点点忏悔。“我”在想象着有朝一日, “ 绿友” 和“我” 重逢时会不会生分呢? “他们” 耳鬓厮磨了两个多月, 应该说是很熟悉了, 为什么还忧虑会不会“面生”呢? 就是因为“我”曾经伤害过它。 ※《囚绿记》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是在记录、摹状“囚绿”的过程, “ 我” 以记的形式写下这一段经历, 以“我”的“丑行”与“绿藤”的“美德” 对立来讴歌了生命的尊严, 特别是对“绿藤”坚守自身生存的本性表达了敬仰。在这里,我们更进一步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条规律, 或者说明确了这样一种认识——在美与丑之间若有任何因果联系的话, 那么, 丑对美来讲则为因, 美对丑来说则为果, 而不会颠倒过来。大家试想一下, 倘若“我”没有“囚绿”的话,那么生命之绿的韧性怎能得以表现呢? 也就是在“我”这种“囚绿”的丑行中, 使“我”看到了, 或者发现了“绿藤”的顽强品质。“我”在自我谴责对生命的压抑过程中, 借此证明了被压抑者的权利。这就是前边所说, 文本是为生命的尊严作辩护, 让人们认识和解释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 ◎以“他山之石”对读互证,看人性共相 ▲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小诗:“凝神细细望,篱笆墙下一簇花,悄然正开放” 什么样的情景?一个人正在看篱笆墙下开放的小花。感受?“花”和“人”对望,“花”向人展示自己的“美”,人深情地关注着花。 这个情景和《囚绿记》哪一段相对应?5段最后两句。此时都沉浸在“物”“我”相知的境界中。 ▲英国作家A·坦尼森: 在墙上的裂缝中有一朵花/我把它连根一齐拿下/手中的这朵小花/假如我能懂得你是什么 墙缝中的小花是怎么来的呢?风儿将小花的籽儿旋落在墙缝中或小鸟儿衔着花籽儿在墙头歇脚时不慎掉落在墙缝中。 小花儿的种子在墙头觅得一点儿可怜的生存之地。它在这里发芽、开花,为破壁断垣带来一点儿生机,它妨碍别人了吗?没有。但是,诗中的这个“我”却把小花“连根一齐拿下”。这位拔花的人“懂”得花儿了吗?他只把花儿看作是一种点缀,只顾拿在自己的手中把玩。或许把花儿放在自己的鼻子下闻一闻。但他没有想到,花儿也是一个生命体。只顾满足自己的某种欣赏欲念,不懂得怜惜花儿,不懂得尊重自然。 这种情景和《囚绿记》有什么对应之处?8段开头两句。“一种自私…我更接近…” “拔花”和“囚绿”有什么相同之处?因为喜欢对方,而把它占为己有,丝毫不顾对方。 结果深深地伤害对方。被拔下来的小花会死掉,绿藤会变黄、变瘦,不放开的话,也许会枯萎死掉。 ▲ 德国作家歌德对花儿作自我反思与“我”的心理矛盾。我看到荫处/小花一朵/好像是明星/又像是明眸/我想采下它/它婉言道/难道采下我/让我枯掉 这首诗情感比较复杂。诗让我们共同体味“我”在花儿面前的心理活动。首先我们看到,“我”对花儿的心情是什么?喜爱。在“我”的眼里,花儿像“明星”,像“明眸”。 所以,“我”想采下它。但是,“我”又看到花儿似乎在说什么?“我”似乎听到花儿在说:“难道采下我,让我枯掉。”可以看到“我”处在一种什么心理状态中?“我”的内心处在分裂之中,有两个“我”在对抗:一个“我”喜欢小花,想采下来。一个“我”听到了小花可怜的质问,使“我”不忍心下手。 这是人性中“善”与“恶”的对立,斗争。这种情景与《囚绿记》又有哪些相对应的? 《囚绿记》中的“我”采取了“囚绿”的行动后,发现绿藤“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尽管他不原谅自己,但“仍旧不放走它”。 最后要走了,临行时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隔了一年写下《囚绿记》,又怀念绿藤。 《囚绿记》集三位诗人的情怀于一身,可以说《囚绿记》揭示了人们普遍具有的人性共相。《囚缘记》把人们共有的心灵起伏痕迹记录下来,这样做是把自己的文章作为放大镜,让人们能够反窥自己,阅读自己。它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爱”、“占有”、“尊重”、“坚守”这些非常现实的生存命题——人要自觉地在内心深处对善与恶作反省,创造自己。认识生命的尊严,尊重不同生存者的权利,健全自己的人格。 ▲课后作文:请就身边生活常见情景想一想它们的内在蕴涵,然后写一篇文章。 提示:比如《堆沙记》,写孩童时代堆沙堆,堆越高,底越大。比如《钓鱼记》,追逐水中鱼花,很难钓到鱼,沉心静气才能成功。比如《细雨湿衣看不见》,记一次细雨中做事,细雨湿了衣裳没看见,等到发觉时衣服已湿透,写一写从“细雨湿衣”到“防微杜渐”的感悟。 附作文及评析:钓鱼记 第一次钓鱼的情景是难忘的。/爸爸是个钓鱼迷,一有空闲就去钓鱼。每次出去,他那个小塑料桶里总要有小半桶鱼,大约十几条吧!鱼都不算大,多是鲫鱼,偶尔里面还有两条小鲤鱼,甚至还有小麦穗鱼。爸爸是无论大小,只要钓上来的,他都要。鲤鱼比鲫鱼好看,嘴边有两根须子,身子是黄的,尾巴是红的。鲫鱼是微黑透着黄,也有透着白的。问爸爸一样的鱼为啥色儿不一样,爸爸说这有啥奇怪的,人不是有白一点儿的,有黑一点儿的吗?我没说的了,但还是不知道为啥。/ 看着那活蹦乱跳的鱼儿,我心里痒痒的。爸爸一回家,我就赶紧拿大盆,那是我很喜欢干的活儿,把小桶里的鱼儿倒进清水里。爸爸嘴上总是说钓鱼是个乐。我长大了,在我的央告下,夏天爸爸竟然带我去钓鱼了。/我们垂钓的地方是个小池塘,有半个篮球场大,坡岸不很陡,围绕池塘有一圈光溜溜的小道儿,道边长着叫不上名字的杂草。塘不深,里面还有几棵荷花。一根一根的荷梗立在水中,顶着一片片荷叶,像一把把张开的伞。荷花刚打苞,露着一个个粉粉的尖角。/爸爸在东边挑了一个没有荷叶的地儿下竿,他让我离开一点儿,别挨在一起。我学爸爸的样子,在偏北的地儿下了竿。然后就静静地坐在马扎上等着。大约过了十多分钟,我看见正北面的荷叶附近有鱼儿打花儿,还伴有噼啪的响声。于是,我拾起鱼竿,蹑手蹑脚走了过去,把钩儿甩了出去。大约又过了十多分钟,小浮漂静静地立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时,西面又有声响,水花儿又在那里翻动,我又跟了过去。十多分钟过去了,悲剧又重演了一回。这样将近一个小时,我一无所获。无奈回到爸爸身边,爸爸的小网兜中竟然有4条鱼儿,都是鲫鱼。爸爸看我很不耐烦的样子说:“钓鱼就是磨性子的事儿,急不得。人和鱼叫劲儿,你跟着鱼花儿转,你被鱼逗了,沉心静气,鱼才能被你钓。你忘了连环画中小花猫钓鱼了?快找个地儿老老实实去钓鱼吧!你今天能钓到鱼,我就给你买电脑。”/我听了爸爸的话,又回到原来的地儿。我心里一个劲儿嘱咐自己不动摇,要坐得住,不管你鱼儿搅得鱼花儿再大,声音再响,我坚决不动摇,要能钓到你,还能钓到笔记本电脑啊!坚持住,坚持住。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那红白相间的小浮漂一沉一沉上下动弹,我迅速提起鱼杆,果然有一条鱼儿被拽出水面,轻轻甩到岸边,竟然是一条红尾巴黄身子的小鲤鱼。/我学会钓鱼了。/爸爸也没有食言,给我买了笔记本电脑。他还开玩笑说:“你是被爸的电脑钓住了。”我心想,爸不是也被我“钓”住了吗?/我记住了爸爸的话:人和鱼互相钓,跟着鱼花儿转,人被鱼“钓”了;把握住自己,人才能把鱼儿钓。我想,这大概不仅仅是“钓鱼经”吧! 评析:爸爸讲的“钓鱼经”其实就是“我”钓鱼整个“表现”的“表现性”:人和鱼互相钓,跟着鱼花儿转,人被鱼“钓”了;把握住自己,人才能把鱼钓。这些概括话语,既是“表现”,又是“表现性”。作者也许说不出更抽象的话:矛盾斗争中的双方,谁能把握住自己,有定力,谁就有可能战胜对方。其实,这个意思无需说出来。爸爸讲的“钓鱼经”就是这个道理,但那是更生动更通俗的禅语。 开头讲鱼儿的情况,似乎有点儿长,但又有一定的作用,显然体现了爸爸钓鱼对儿子的吸引,为儿子也热心钓鱼作了铺垫。而且也很有生活气息,比如儿子问为啥鲫鱼的颜色不一样,这是水生生物学专家研究的问题,爸爸回答不出来,但以人的肤色作回答,是一个没有回答的回答,倒也很有趣。 结尾很含蓄,既回应了爸爸买电脑的事,又提醒人们从钓鱼事看开去。 朱丹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