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名师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09-19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2.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特点,学习本文事理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

重点: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排徊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977年秋季,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多次修改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二)作者简介: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为哲学系)任教,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001年退休。2018年12月,胡福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三)字词:

1.字音字形

舆论(yú)

炮制(páo)

胡诌(zhōu)

永葆(bǎo)

开辟(pì)

枷锁(jiā)

无稽之谈(jī )

2.词语解释

肃清:清除;消灭干净。

按语: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语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

此岸性: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

争论不休:讨论不出结果谁也不肯停下来。

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

自吹自擂:比喻自我吹嘘。

拨乱反正: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扭转乱象,归于正道。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言,引出文章的话题和写作背景。

第二部分(第2-7段),提出问题。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8-16段),分析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17-20段),解决问题。不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这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

四、学习课文

1.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明确:

它先是在第一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提出并论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接着,在第二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针对当时人们的一些担心和模糊认识,深入一步说明,坚持真理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它不仅不会“削弱理论的意义”,反而“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然后,在第三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用革命导师以实践检验真理的大量事例,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文章很自然地在第四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得出如下结论:任何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这恰恰是为了“发展真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推进新的事业、完成新的任务,我们就不能“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而是要以“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够逐步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全文像剥笋一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文章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明确:

①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实践论》《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著中的著名论断,有的甚至标上了卷次和页码,以示严谨。这些引用准确、权威,具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文章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提出太阳系学说等科学史上的事实以及革命导师的事例来论证论点,选例典型,说服力强。

③对比论证。“四人帮”种种唯心主义谬论的失败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强大,一反一正,对比鲜明,突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3.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哪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①首先,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面,列举“元素周期表”和马克思主义成为真理的史实,有力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其次,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方面,引用革命领袖语录,充分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再次,列举马克思与恩格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共产党宣言》出版“序言”与毛泽东为一本书写了104篇按语的例子,论证革命领袖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道理。

④最后,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引用领袖语录进一步阐述“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

4.文章是如何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

明确:

文章首先确立了中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革命导师树立了光辉榜样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富有说服力。在立论的过程中,作者又多次和驳论相结合,如反驳“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等观点,这样使文章的针对性更强,批判更有力。

5.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

文章在批判“四人帮”的种种歪理邪说时,用“五花八门”形容他们的谬论,用“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比喻他们理论的失败,用“自吹自擂”描写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他们的谬论的丑态。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对“四人帮”的唾弃、鄙夷,使文章说理免于枯燥、抽象。

6.有人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须实践证明。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被承认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此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用来指导人们实践的,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会不断出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新的理论,与时俱进。而这些新理论正确与否,只能用实践来检验。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践,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而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才能永远保持活力。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材料一:

文艺评论的理论缘起是对文学的评论,所以文艺学的学科分类常常被专业人士定义为“文学学”。但是随着人们对文艺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丰富和理性,人们开始将对文学、戏剧、影视、书画、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的“评”与“论”归为文艺评论。

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需要评论的引导,那么评论者本身是否也需要一些必备的要求?着眼于当下文艺评论的现实语境,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该上升到传承发展民族艺术、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探讨“文艺评论”的规训,至少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评”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理性问题。所谓“评”着重于价值判断,即“批评”或“评判”,所以“评”重在讲理。在文化艺术界,无论是评论具体的文艺作品,还是文化现象、文化思潮、文化事件,每一位评论者自然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见解的高低上下却无从度量,这就涉及评论本身该如何界定的问题。对于以引导文艺创作为旨归的评论者而言,评判的标准比评判本身更重要。这标准包括评论者的立场、对被评论对象的资料掌握情况以及评论者的知识体系、技艺修为和眼界等。

二是“论”从哪里来的问题。所谓“论”,着重于对观点的阐释或说明,即“分析和说明道理”,因此“论”的重点在讲出道理。“论”还不只是从“史”出,还要从“实”、从“智”、从“对比”中出。这里的“实”包括生活的实际和艺术的实际。如果说文艺史是文艺评论的一面镜子,那么鲜活的文艺创作的实际,更是评论者必须参考的一面好镜子。如果一个人只看过七八部甚至一两部歌剧,那么他评价一部歌剧的好坏是需要审慎的,因为他尚未真正步入歌剧的广阔天地。

何谓好的文艺评论?简单、空洞、结论性的评论一定不是理想的文艺评论。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好的文艺评论应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思维、“专业派”的技艺知识和“爱好派”的热度与激情,同时,它还必须在史论结合而非主观臆断的坐标里去挖掘艺术的本质。

(摘编自景俊美《文艺评论的“评”与“论”》)

材料二:

“互联网+文艺”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形式,也对传统的文艺评论形成了挑战。作为因时而评、因事而评的文艺评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表达形式和评价标准,树立正确“三观”,充分融入网络环境,培养市场意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焕发新的活力。

网络文艺评论要能“扛大旗”。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理应具有担当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做到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同时,网络文艺评论工作者理应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义”和“利”之间的关系,敢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弘扬主流价值观,使文艺创作保持绿色健康的生态。当前,互联网文艺评论出现了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碎片化、割裂化等倾向,这是对传统文艺评论严重脱离网络文艺发展的解构与叛逆。但文艺评论毕竟是一项具有浓厚理论色彩和思辨精神的实践活动,需要基本的理论担当。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先要读懂这个网络时代,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艺评论形式,为互联网文艺找到符合其内在特点的理论视角。

网络文艺评论要有“网络感”。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不可和传统文艺一概而论。以网络小说为例,其叙事方式、文化内涵、创作模式、创作理念等,与传统小说完全不同,以传统的文艺评论方式来评价,肯定是不合时宜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有深度参与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各类网络文艺生活,从“网生代”的情感体验出发,熟悉其思考和表达方式,才能作出有意义的评论。当前,随着网络文艺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网络中已形成不同的文艺评论“圈子”,各有不同的评论方式,如网络音乐评论主要是在论坛、贴吧、相关音乐软件,网络视频评论则主要在留言区、讨论区、弹幕等。了解这些“圈子”文化,洞悉其评论视角、思考方式和新锐观点,应当成为网络文艺评论的“日课”。

网络文艺评论还要“能进场”。与传统文艺评论相比,网络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中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加凸显。对文艺评论而言,互联网是充满机遇的“风口”。文艺评论能否号准市场的脉搏,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因此,网络文艺评论应紧盯市场前沿,开发评论和市场结合的新模式,善于在海量的网络文艺产品中慧眼识珠,紧盯市场“潜力股”。同时,也要打造网络文艺评论的市场品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建立独具个性的市场品牌,通过指导创作、促进消费,赢得资本回报,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推动文艺评论走向繁荣,参与竞争,实现双赢。这是不同于前人的职业标准,也是网络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摘编自俞国娟《文艺评论要读懂网络时代》)

材料三:

职业批评家接受的是传统经典文学鉴赏和评价的正统学术训练,在网络文艺诞生之初即对其持有雅俗之辨的先验偏见。21世纪以来,尽管不少学院派批评家开始转向网络文艺评论,却也难免精英化的批评立场。学院派批评家关注文学批评的学理探讨,在长期浸淫学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与网络文学作品存在着龃龉寡合的先天窒碍。此外,职业批评家也包括传统文学期刊的编辑,尽管这一群体普遍认可文学批评需要与时俱进,并推出了包括兼收并取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作品、创作网络文学专刊等一系列举措,却收效甚微。他们短时间内也很难及时作出调整来应对网络文学批评阵地缩水的挑战。

网站编辑是网络文学批评流程之中最为前端的把关人。文学网站是绝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发布和流播的第一渠道,专职的网站编辑负有对上传的作品进行审核、建议修改以及筛选推荐等职责。其在角色上类似于传统出版机构的专业编辑,但出发点和工作重心与后者大相径庭。在网络文学通行的审查制度规约之下,网站编辑的筛查重点在于剔除触犯法律或道德底线的作品,并且时刻以大众读者这一服务对象为优先,对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容褒贬则在其次,把关作品的专业素养也难与出版编辑同日而语。

独立评论人的出现受网络文学的技术发展影响较大。受惠于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介的蓬勃发展,文学批评的发声平台和渠道更为多元,以自媒体和大众媒体为主要阵地的独立评论人不断崭露头角,激活了互联网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但是,独立评论人受点击率、转发率乃至植入广告等经济利益驱动的不在少数,或为迎合读者发表低级趣味及媚俗内容,其评论亦多蜻蜓点水,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容易导致扁平化的评论倾向,甚至是流于炒作和恶性竞争,遑论对网络文学创作起到积极引导的推动影响。

(摘编自史霄鸿《新媒体书评人与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有效构建》)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文艺评论的理论缘起于文学评论,但后来文艺评论的艺术形式大大拓宽了。

B.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需要评论的引导,否则艺术创作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方向。

C.度量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文化现象等的见解高低,依赖于评判标准的明确。

D.评论前先大量阅读文艺作品,接触文艺创作实际,体现评论者审慎的写作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媒介改变了文学作品评论的传统形态,导致网络文学作品批评主体呈现多元化形态。

B.互联网时代的文艺与传统文艺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不宜用传统的文艺评论方式进行评价。

C.与职业批评家不同,网络编辑与独立评论人的网络文艺批评更易受特定读者的影响。

D.传统文艺评论之所以严重脱离网络文艺发展,是因为互联网文艺评论出现了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等倾向。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如何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这一话题,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第2段将文艺评论比作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文艺评论应具有担当精神。

C.文章第3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及不同的网络文艺评论“圈子”有不同的评论方式。

D.文章论述了网络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中市场因素影响突出,继而提出一系列促进发展的举措,论述充分,分析精辟。

4.评论者本身在文艺评论时需要哪些必备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

5.传统的文艺评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如何做?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D;

3.A;

4.①基于一定的评判标准“讲理”。②基于生活和艺术的实际,智慧地议论。③运用“对比”和“史论结合”等方法。④对文学艺术有热度与激情。

5.①传统的文艺评论若想跟上时代步伐,焕发新的活力,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表达形式和评价标准,树立正确“三观”,充分融入网络环境,培养市场意识。②传统的文艺评论既需要深度参与各类网络文艺生活,又需要从“网生代”的情感体验出发,熟悉其思考和表达方式。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否则艺术创作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方向”表述过于绝对。评论具有引导的作用,但并非影响艺术创作的根本。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是因为互联网文艺评论出现了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等倾向”与原文意思不符,强加因果。材料二第2段中说的是“当前,互联网文艺评论出现了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碎片化、割裂化等倾向,这是对传统文艺评论严重脱离网络文艺发展的解构与叛逆”,由此可知“互联网文艺评论出现了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等倾向”是表象,并不是传统文艺评论严重脱离网络文艺发展的原因。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逐层深入”有误,文章主体部分为并列结构。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一是‘评’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理性问题。所谓‘评’着重于价值判断,即‘批评’或‘评判’,所以‘评’重在讲理”“评判的标准比评判本身更重要”分析,要求之一是“基于一定的评判标准‘讲理’”;结合“‘论’还不只是从‘史’出,还要从‘实’、从‘智’、从‘对比’中出”“这里的‘实’包括生活的实际和艺术的实际”“它还必须在史论结合而非主观臆断的生标里去挖掘艺术的本质”分析,要求之二是“基于生活和艺术的实际,智慧地议论”和“运用‘对比’和‘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好的文艺评论应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思维、‘专业派’的技艺知识和‘爱好派’的热度与激情”分析,要求之三是“对文学艺术有热度与激情”。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①通读选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②细读题干,明确要求,回归原文,寻找答题点;③精读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语句、字词;④综合句意,由此及彼,整体把握,得出答案。就本题而言,要抓住“传统的文艺评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如何做”几个要点。然后抓住材料二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表达形式和评价标准,树立正确‘三观’,充分融入网络环境,培养市场意识”“深度参与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各类网络文艺生活,从‘网生代’的情感体验出发,熟悉其思考和表达方式”等内容进行归纳即可。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