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1-09-19 手机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2.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在表达方面的特色

4.学习爱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

《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有些语言精辟却难懂,文中的思想厚重却不容易把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

2.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二、课中点拨讨论

1.情境导入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总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鲁迅

2.有关课文背景

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两星期───────┘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3.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略)

4.明确全文整体思路

全文共七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节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第三、四、五节是“记念”的主体,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第六、七节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5.明确探究任务

(1)分析人物形象——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2)作者的情感把握

(3)作者对这次斗争的评价

6.品读相关文段,明确刘和珍的形象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三、课后学习任务

1.鲁迅对刘和珍表示出极大的尊敬,给予崇高的评价,称之为“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刘和珍写一段悼念性的文字。

2.推荐阅读:

石评梅《痛哭和珍》

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2.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在表达方面的特色

4.学习爱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

《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有些语言精辟却难懂,文中的思想厚重却不容易把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思路

二、把握作者情感

1.思考讨论一:

作者在第一、二节里两次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怎样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作者在文中还反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来”,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精读文段: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 思考谈论二:

让鲁迅悲愤的“非人间”是怎样的?

精读文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竞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己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2)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补充资料】

林学衡1926年3月20日《晨报》上发表时评《为青年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

在青年方面,外交请愿,虽属正当,亦何事啸聚男女,挟持枪械,若临大敌者,重以驱逐外交团之宣言,殴击警卫队之行动,不惜激于意气,铤而走险,乃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彀中。

徐谦、顾兆熊等居于知识阶级代表者之地位,对于血气方刚之青年,不知所以启迪之,惟务放言高论,驱千百珍贵青年为孤注一掷,成者诸君尸其名,败则群众被其害。谁无儿女,谁不爱国,诸君必欲置千百珍贵青年于死地,是岂志士仁人之用心耶?

【解读】:

欣然——驳斥了流言家的“受人利用”说

这样的罗网——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虐杀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刘和珍等人毫无提防,驳斥了“暴徒”说

“致命的创伤“在她的头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置人于死地,凶残卑劣到了极点

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行动,驳斥了“自我防卫”说

2. 思考谈论三:

鲁迅为何要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 ?

精读体会: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蓄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是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解读】

突出刘和珍的善良、温和,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表达对刘和珍的敬意。

4.情感梳理: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段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第二段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三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惨案流血、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感情更加重了。

【第四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叙述了对惨案的听闻,面对流言家卑鄙和段政府的暴虐,作者发出这样的激愤之情。

【第五节】“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节】“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在揭示牺牲者对将来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哀痛。

三、课后学习任务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这次请愿的态度。

2.总结这段纪实性散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2.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在表达方面的特色

4.学习爱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

《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有些语言精辟却难懂,文中的思想厚重却不容易把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内容回顾

二、思考讨论三

鲁迅对 “三一八”惨案有怎样的思考 ?

文段精读: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比喻解读:

本体:人类历史进步 喻体:煤的形成

付出巨大的代价 需要大量木材

历史前进一小步 形成一小块煤

结论:徒手请愿代价太大,不可取。

【解读】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鲁迅探究这次事件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

以鲁迅《华盖集续编》中的《空谈》一篇来印证其态度: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未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三、思想内容小结

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不难把握全文思想内容了。作者对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都分析得非常透彻。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对爱国青年,鲁迅突出地描写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而前行”的方向、目标是哪里?作者在本文中没有直述,可以从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控诉中领悟得到。“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作者痛心疾首地说“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呼唤“爆发”,用“血战”来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在这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纷争和流言蜚语,人们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劳动和读书。

三、课后学习任务

1.推荐阅读文章:

《为了忘却的记念》

《空谈》

《无花的蔷薇之二》

《“死地”》

《可惨与可笑》

2.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出旧社会“吃人”的本质,并大呼“救救孩子”。在生活中,“强者(霸者)”和“怯者”在扮演着“吃人”的角色,“弱者”是“被吃”的对象,“勇者”则是正义的化身。你希望自己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并打算为这种前景做出怎样的努力?请写一篇个人心得,题目自拟。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