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作者:rdgz123 概 说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 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 要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第一章 汉 赋 第一节 汉赋的概况 一 汉赋的起源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 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 二 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 长信宫灯(西汉) 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三 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及其阶段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其文体特点以及流行的时期。 第二节 汉大赋的产生与写作 一 散体大赋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 散体大赋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 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 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 二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演变。 马踏匈奴(西汉) 三 对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分析 第三节 汉赋的文学史地位 一 散体大赋的政教功能与美学价值之间的矛盾 对它的社会评价。 关于“劝百讽一”。 二 汉赋的美学意义 汉赋高度的修辞意识与修辞技巧。 对汉文字的审美效果的充分发挥。 思考题: 1. 为什么赋这一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 2. 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第二章 汉代散文 第一节 诸子散文 一 秦至西汉前期的集体编写活动 《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势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的成书特点。 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著述的结构,表达的方式。 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 二 汉初散文纵横家风格的复兴 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游士的社会格局,对战国的呼应。 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 三 子书在汉代的蜕变 以董仲舒《春秋繁露》、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等书为体现,思想理论著作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新走向,以其理论价值而存在,基本不再负载文学的功能。 由子书而表现出的文与哲的分离。 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 《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以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这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这样几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这一种新体例,使《史记》改变了此前史书体例、结构上的单一性。这五个组成部分的形式尽管不同,但却彼此贯通,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就形成了纵横交织的叙事网络,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从而建构起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 作为一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著作,《史记》一向被称为“实录”。司马迁对社会,尤其是对当代社会所持的大胆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国古代良史“秉笔直书”的传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充分体现。 二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过程 司马迁的家世、教育。 年轻时的四处漫游,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情况,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开阔了眼界,对社会现实和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们的生活有较多的了解。 与父亲司马谈的关系,父亲的遗嘱。 身居史官之职,得以博览群籍,接触大量史料。 “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司马迁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极大创伤,出狱后,他忍受着屈辱,继续写作《史记》。但是写作的意义对他来说已经不同,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圣君贤臣的丰功伟绩的记述,更不只是为了弘扬汉朝的辉煌,而是要通过著书来洗刷自己的耻辱,抒发心中的抑郁不平,寄托其生命价值。他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报任安书》所呈现的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三 《史记》的内容和写作艺术 司马迁具有空前自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一明确的写作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整理。在《史记》中,他试图使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成为真正有组织的历史。不仅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历史,他首创的纪传体意味着:历史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史记》在写人物上与先前的历史著作的比较。以前的历史著作虽然也写到许多人物,但一般都流于片断,不够集中,而且人物往往作为某一历史事件的附庸而出现。《史记》以写人物为中心,也就是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情况,围绕着人物来组织材料和篇章结构,从而更充分、更集中的刻划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的一生和命运。 《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纪传体中。以《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为例。 《史记》记述人物,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点,选用人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来突显人物的主要业绩和性格特征。 《史记》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尽力避免概括地叙述,而是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言行活动的具体描绘,生动鲜明地再现出历史人物的面貌。 在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过程中,《史记》时常穿插着一些看似琐碎,但在展示人物性格上有作用的小事。但作者更善于描述那些头绪繁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形成强烈的戏剧性,从而把重大历史事件、复杂场面中的不同人物表现得各具特征。 关于“互见法”。司马迁试图在同一篇章里保持他所要表现的某种突出的人物性格,以在尽量不损害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竭力维护、保持人物性格的内在一致和形象的完整。 《史记》在语言运用上的极大的创造性。 第三节 《汉书》 一 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写作 二 《汉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司马迁之后,《汉书》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后来相沿不替的断代史体例。班固使司马迁首先创设的纪传体更加稳定、完善,从而成为后世正史修撰的唯一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最为经典的形式。 随着“独尊儒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开展,“经明行修”的价值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东、西汉的文化观念、文人作风都发生了变化,文章风气也显示出相应的不同。班固《汉书》中所体现的时代气息。 《汉书》写人物的特点,以《霍光传》为例。 《汉书》在人物传记中载录了一些重要的奏疏、辞赋和散文,这些文章往往为后世的读者所喜爱,有的还十分有助于传达人物的个性。以《杨恽传》为例。 三 班固之后的汉代历史写作 汉代文人对历史写作的热衷。 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的相互分离。 四 “班马异同”论 历史上有关司马迁、班固之高下评价的争论。如何看待这些争论,以及文学与历史的不同学科标准。 第四节 文章的演变 一 文章意识在汉代的逐步清晰 二 文章形态从先秦的文史哲杂糅,到其在汉代的逐步分离 三 文章观念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 思考题: 1. 为什么汉初会是一个散文家活跃的时期? 2. 《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 汉乐府诗 第一节 关于汉乐府 一 乐府的定义 二 乐府的出现与兴废 三 汉代社会的娱乐风气与乐府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 叙事成分 三 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汉乐府诗歌的影响 思考题: 1、 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 第四章 汉代的五言诗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 一 五言诗在体制上的特点。与四言体的比较 二 四言体诗歌在汉代的衰落。五言是汉代民歌中最流行的句式 三 文人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对五言诗的学习与尝试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编集 《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二 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的不发达,以及东汉中后期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 三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 四 《古诗十九首》高度的艺术成就: 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 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 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思考题: 1. 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2. 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鏃€鎸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銊㈡櫊瀹曘儱顓奸崨顖滄啣闁荤姳鐒﹁ぐ鍐偉閿燂拷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妞剧窔瀹曟濡歌濞肩姴顭跨捄铏剐$紒鈽呮嫹 婵°倕鍊圭湁缂佹梹鎸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婵°倕鍊圭湁缂併劉鏅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婵°倕鍊规灙闁逞屽墮閸燁偊宕h箛鏇犵煋闁瑰瓨绻傜换渚€鏌涢弽鍨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